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下疳」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下疳

下疳,又稱鵝口瘡,是一種發生在口腔黏膜的真菌感染。通常發生在嬰幼兒,但成人也可能受到感染。下疳的症狀包括口腔內出現白色斑塊,這些斑塊可以很容易地被刮掉,露出下面的紅色、發炎的黏膜。下疳通常是由於一種叫做白色念珠菌的真菌引起的。

下疳的病因可能是由於以下因素:

  • 免疫力低下:免疫力低下的人更容易感染下疳。這包括患有慢性疾病、接受化療或免疫抑制治療的人。
  • 口腔衛生不良:口腔衛生不良會增加感染下疳的風險。
  • 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可以殺死腸道中的正常細菌,這會導致白色念珠菌生長過度,並導致下疳。

下疳的治療通常包括使用抗真菌藥物。這些藥物可以口服或局部使用。下疳通常在治療後幾天內就會消失。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小柴胡湯治瘰癧、乳癰、便毒、下疳及肝經之一切瘡瘍,發熱潮熱,或飲食少思。
  • 2.《立齋外科發揮》:「_小柴胡湯_,治瘰癧乳癰,便毒下疳,及肝膽經分,一切瘡瘍,發熱潮熱,或飲食少思。
  • 3.《外科理例》:「治瘰癧。乳癰。便毒。下疳。及肝經分一切瘡瘍。發熱。潮熱。或飲食少思。
  • 4.《古今醫統大全》:「_小柴胡湯_,治瘰癧、乳痛、便毒、下疳,及肝經分一切瘡瘍,發熱潮熱,或飲食少思。

逍遙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每勞則兩拗腫痛,小便白濁,夜間發熱。此稟肝火脾虛而元氣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清心蓮子飲。後患下疳,用四味肥兒丸,加逍遙散而愈。

四物湯

  • 1.《雜病源流犀燭》:「_四物湯_,〔下疳〕,川芎,當歸,白芍,熟地

葛根湯

  • 1.《證治摘要》:「下疳初起與葛根湯。四五日後用六物解毒湯。六七日熱解而用七寶丸。凡六日至七日服紫丸。瘡愈。口中腐爛者。用黃連解毒加石膏湯。石榴皮煎汁加枯礬少許。含漱日七八次。朱硼散水解塗舌上。腐爛愈後。與解毒劑二十日許而止。若陰莖皮腫者。宜以針或蜞針日去惡血。

豬苓湯

  • 1.《靈藥秘方》:「一毒在下疳丹(三錢),砒(一分半),牛膝豬苓湯下

龍膽瀉肝湯

  • 1.《外科證治全書》:「_龍膽瀉肝湯_(九),治肝經濕熱,小便赤澀,或囊癰,下疳、便毒、楊梅,凡肝經有餘之證宜服之。
  • 2.《赤水玄珠》:「如肝臟素熱,復加酒熱上行,而為目赤腫痛者,治用柴胡、黃芩、龍膽草之屬。又有肝經素有濕熱,又復感淫穢,以致肝經熱鬱而為下疳者,治用龍膽瀉肝湯之屬;或為便毒者,治用大消毒散之屬;或為楊梅瘡者,治用防風通聖散之屬。又有膽癉,因於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為口苦者,治以膽募俞。
  • 3.《簡明醫彀》:「_龍膽瀉肝湯_,懸癰、下疳及腸癰、乳癰,因鬱怒致肝經邪實者。
  • 4.《萬病回春》:「治小便淋瀝不通,用六味丸倍茯苓、澤瀉(方見補益)。若小便澀滯,或莖中作痛,屬肝經濕熱者,用龍膽瀉肝湯(方見下疳)。
  • 5.《萬病回春》:「_龍膽瀉肝湯_,治肝經濕熱、或囊癰便毒、下疳懸癰、腫痛焮作、小便澀滯,或婦人陰癃癢痛,或男子陽挺腫脹、或出膿水。
▼ 展開更多

加味逍遙散

  • 1.《醫學心悟》:「下疳,生瘡濕癢,或陰莖腫爛,或如菌如蛇,此濕熱之甚也,宜服九味蘆薈丸,並用加味逍遙散。氣虛者,佐以加減歸脾湯。

清心蓮子飲


肥兒丸

  • 1.《保嬰撮要》:「一小兒每勞則兩拗腫痛,小便白濁,夜間發熱。此稟肝火脾虛而元氣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清心蓮子飲。後患下疳,用四味肥兒丸,加逍遙散而愈。

當歸龍薈丸

  • 1.《女科撮要》:「_當歸龍薈丸_,治肝經症,脅下作痛,或有積塊,或下疳便癰,小便淋澀,或瘀血凝滯,小腹作痛。
  • 2.《外科理例》:「治瘰癧腫痛。或脅痛以有積塊。及下疳便癰。小便澀。大便秘。或瘀血凝滯。小腹作痛。
  • 3.《丹溪治法心要》:「一人舊患下疳瘡,夏初患自痢,膈微悶,得治中湯,遂昏悶若死,兩脈皆澀重,略弦似數,此下疳之重者,與當歸龍薈丸五帖,利減,又與小柴胡去半夏加黃連、芍藥、川芎,煎五六帖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