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金匱懸解》~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瘧病(五章)

瘧者,陰陽之交爭也。暑蒸汗泄,浴於寒水,寒入汗孔,藏於腸胃之外,秋傷於風,則成瘧病。衛氣離則病休,衛氣集則病作。衛氣晝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寒邪在經,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其淺在陽分,則晝與衛遇而日作,其深在陰分,則夜與衛遇而暮作。邪中於頭項者,衛氣至頭項而病。

白話文:

瘧疾是由陰陽交戰所引起的。在炎熱的天氣出汗後,如果洗冷水澡,寒氣會進入汗孔,藏在腸胃之外。在秋天受到風寒的侵襲,就會演變成瘧疾。正氣(衛氣)分散就會發病,正氣(衛氣)集中就會好轉。衛氣白天在陽經中運行二十五次,晚上在陰經中運行二十五次。寒邪侵入經絡後,遇到陽氣就會從外面發作,遇到陰氣就會向內侵襲。如果寒邪在陽經淺表,就會在白天遇到衛氣而發作。如果寒邪在陰經深入,就會在晚上遇到衛氣而發作。寒邪侵襲頭頸部的,當衛氣運行到頭頸部時就會發病。

邪中於腰脊者,衛氣至腰脊而病。其後客於脊背也,循膂而下,其氣日低,故其作日晏。其前行於臍腹也,循腹而上,其氣日高,故其作日早。其內薄於五臟,橫連於募原也,道遠而行遲,不能與衛氣日遇,故間日乃作。岐伯析其理,仲景傳其法,理明而法良,瘧無不愈之病矣。

白話文:

當邪氣侵襲腰脊時,衛氣運行到腰脊就會發病。隨後邪氣轉移到脊背,循著脊柱向下移動,邪氣的位置越來越低,所以發作的時間也越來越晚。之前邪氣在臍帶和腹部移動時,是循著腹部向上移動的,邪氣的位置越來越高,所以發作的時間也越來越早。邪氣如果深入五臟,並橫向連接募穴,移動的距離很遠且速度很慢,無法與衛氣每日相遇,所以隔日才會發作。岐伯分析了其原理,仲景傳授了其方法,原理清晰明確,方法也很精妙,瘧疾這樣難以治癒的疾病也就因此無藥不效了。

2. 瘧病一

師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差,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之,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白話文:

老師說:瘧疾的脈象通常是弦脈,弦脈跳得快的大多是熱性,跳得慢的大多是寒性;弦脈小而緊的是瀉下造成的,弦脈跳得慢可以溫補,弦脈跳得緊可以用發汗、針灸的方法治療;弦脈浮大可以用催吐的方法治療,弦脈跳得快是風邪引發的,可以用飲食調理來緩解。

弦為少陽之脈,寒邪在經,以類相從,內舍三陰,少陽居二陽三陰之間,內與邪遇,相爭而病作,故瘧脈自弦。少陽甲木,從相火化氣,其初與邪遇,衛氣鬱阻,不得前行,漸積漸盛,內奪陰位。陰氣被奪,外乘陽位,裹束衛氣,閉藏而生外寒。衛氣被束,竭力外發,重圍莫透,鼓盪不已,則生戰慄。

白話文:

弦脈是少陽經脈的脈象,代表寒邪入侵少陽經。寒邪與少陽之氣同屬陽性,所以裡應外合,寒邪入侵少陽經,引起少陽經氣與寒邪的爭鬥,從而導致瘧疾。

少陽之氣屬木,它與三焦之火相生,在寒邪入侵初期,少陽之氣與寒邪交爭,衛氣受阻,無法順利運行。隨著寒邪逐漸加重,它會侵入陰經的位置。陰氣受奪,而外來的寒邪則侵犯陽經,包裹束縛衛氣,導致衛氣閉塞,產生外寒。

衛氣被束縛,竭力想向外發散,但由於寒邪重重圍困,無法突破,因此衛氣鼓盪不止,就會產生戰慄的症狀。

及其相火鬱隆,內熱大作,寒邪退敗,盡從熱化,則衛氣外發而病解。此痎瘧之義也。

但相火不無虛實,弦數者,火勝其水,其病多熱,弦遲者,水勝其火,其病多寒。弦而小緊者,腑熱重而表寒輕,下之則差。弦遲者,內寒,可溫其里。弦緊者,外寒,可發汗針灸,以散其表。浮大者,宿物內阻,可吐之。弦數者,木鬱而風發也,以飲食消息而止之,如梨漿、瓜汁清潤甘滑之品,息其風燥,經所謂風淫於內,治以甘寒是也。

白話文:

虛實之別。脈弦而數,表示火勝水,表現在外多為發熱。脈弦而遲,說明水勝火,表現為怕冷。脈弦且稍緊,表示內臟有熱,但身體表面較冷,瀉下後症狀會好轉。脈弦而遲,表示體內有寒,應溫熱內臟。脈弦而緊,表示外部有寒,可用發汗針灸等方法散除表寒。脈浮而大,表示體內有宿食堵塞,應催吐。脈弦而數,表示肝鬱化風,可用清涼甘潤的飲食緩解,如梨汁、瓜汁等,用以平息肝風。經書中所說的「風邪內侵,以甘寒治療」就是此理。

3. 瘧病二

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

白話文:

老師說:陰氣孤獨絕望,陽氣獨自發作,就會導致發熱、氣短、煩躁不安,手腳發熱並有嘔吐感,這種病稱為瘧疾。如果只發熱而不發寒,說明邪氣藏於心中,外在分佈在肌肉之間,會使人肌肉消瘦。

《素問·瘧論》: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

白話文:

《黃帝內經·瘧論》:如果發作時只有發熱沒有發冷,這是因為體內的陰氣先衰竭,陽氣獨自發作,會導致氣短煩躁、手腳發熱想吐,這種情況叫做癉瘧。

癉瘧是肺部原本就有熱象,氣血在身體內旺盛,導致氣血逆轉上衝,中氣充實而不向外發散。如果此時有過度的用力,毛孔腠理會打開,風寒之邪就會趁虛進入皮膚之內,肌肉之間,而發作為癉瘧。一旦發作,陽氣旺盛,陽氣旺盛而不能衰退,就形成了癉瘧的病症。由於陽氣不能到達陰分,所以只發熱不發冷。

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故名曰癉瘧。癉瘧但熱不寒,緣其陽盛陰虛,肺火素旺。汗出竅開,風寒內入,淺居皮中,閉其衛氣。衛陽郁發,熱傷肺氣,手足如烙,煩冤欲嘔。以陰氣先虛而邪客又淺,是以但熱無寒。其熱內蓄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

白話文:

氣血原本收藏在心中,卻會散佈在皮膚和肌肉之間,讓人肌肉消瘦,這就是「癉瘧」病。癉瘧只有發熱而沒有發冷,是因為體內陽氣旺盛而陰氣不足,肺火本來就強。當毛孔張開出汗時,風寒之邪就會乘虛而入,淺淺地停留於皮膚之中,阻滯人體的衛氣運行。衛陽鬱結發作,熱氣損傷肺氣,導致手腳像被烙過一樣,煩躁不安,有嘔吐的衝動。由於陰氣本來就虛弱,邪氣又停留較淺,所以只有發熱而沒有發冷。熱氣在體內積聚於心,並散佈於皮膚和肌肉之間,讓人肌肉消瘦。

是癉瘧之義也。

4. 瘧病三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瘧論」: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亦以時作,名曰溫瘧。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

白話文:

瘧疾理論:

首先受到風邪侵襲,然後才受到寒邪侵襲,所以先發熱,後發寒,而且按時發作,稱為溫瘧。

溫瘧是由於在冬季受風後,寒氣藏在骨髓中,到了春天陽氣旺盛時,邪氣不能自行排出體外。然後遇上炎熱的夏季,腦髓被灼燒,肌肉消瘦,腠理表皮打開,或有體力消耗過度,邪氣便隨著汗液排出。

這種疾病藏在腎臟中,其病氣首先從體內排到體外。這種情況下,陰氣虛弱而陽氣旺盛,陽氣旺盛就會發熱。

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溫瘧先熱後寒,緣冬月中風,泄其衛氣,風愈泄而衛愈閉,遏其營血,鬱而為熱。後傷於寒,皮毛斂束,而風不能泄,營熱更郁。營血司於肝木而生於腎水,冬時腎水蟄藏而肝木已枯,此熱遂藏骨髓之中。

白話文:

身體衰弱時,氣血會回歸身體內部,導致陽氣虛弱,陽氣虛弱就會產生寒氣。所以,先發熱後發冷的病症,稱為溫瘧。溫瘧先發熱後發冷,是因為冬季受到風邪,導致衛氣散失,風邪越散發,衛氣就越閉塞,阻礙營血運行,導致氣血鬱積發熱。後來受到寒邪侵襲,皮膚和毛孔收縮,風邪無法散發,營氣的熱性更加鬱積。營血由肝木主導,而生於腎水,冬季時腎水沉潛收藏,肝木也已經枯萎,因此這股熱氣便會藏匿在骨髓之中。

至春乙木萌生,陽氣大發,骨髓之熱,可以出矣(腎主骨髓,乙木生於腎水,故骨髓之熱,當隨木氣外出),而外為寒束,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燔爍,肌肉消減之時,腠理發泄,邪可出矣。即不遇大暑,或有所用力煩勞,氣蒸汗流,邪亦出矣。熱邪與汗皆出,表裡如焚,於是陽盛而陰虛。

白話文:

春天,乙木生長,陽氣旺盛。這時骨髓中的熱能準備向外發散(腎藏骨髓,乙木生於腎水,所以骨髓中的熱能會隨著乙木之氣出現在體表),但受到外界的寒氣阻礙,無法自行排出。

等到大暑時節,腦髓被灼燒,肌肉消瘦,皮膚腠理也開始擴張,邪氣就有機會排出。即使遇不到大暑,只要疏忽勞動過度,氣血蒸發出汗,邪氣也能排出。

熱邪和汗液一起排出,表裡如火燒般,於是陽氣過盛而陰氣虛弱。

物極必反,陽氣盛極而衰,復反故位,陰氣續復,漸而翕聚,是以寒生。此溫瘧之義也。

溫瘧即癉瘧之輕者,其熱未極,則陽衰陰復,能作後寒,是謂溫瘧。熱極陰亡,後寒不作,是謂癉瘧。曰身無寒,但熱,仲景指溫瘧之重者而言,即癉瘧也。骨節者,身之溪谷,腎水之所潮汐,熱極水枯,故骨節煩疼。嘔者,熱盛而胃逆也。白虎加桂枝石膏知母,清金而瀉熱,甘草、粳米,益氣而生津,桂枝行經而達表也(風寒在表,故熱藏骨髓,桂枝解散風寒,引骨髓之熱外達於皮毛也)。

白話文:

溫瘧就是癉瘧的輕微型,它的發熱程度較輕,陽氣還沒有完全衰竭,陰氣就能恢復,所以會有後續的發冷,這就是溫瘧。而癉瘧是發熱達到極致,陰氣消失,因此沒有後續的發冷。所謂「身無寒,但熱」,仲景指的是溫瘧中的嚴重類型,也就是癉瘧。

骨節是身體的溝壑,是腎水滋潤的地方。發熱極致,水液枯竭,所以骨節會疼痛。嘔吐是因為發熱嚴重,導致胃氣上逆。

白虎湯加桂枝,石膏和知母可以清涼金氣,瀉去熱氣,甘草和粳米可以補益氣血,生津潤燥,而桂枝則可以運行經絡,通達體表(風寒侵襲體表,所以熱氣藏於骨髓,而桂枝可以祛除風寒,將骨髓中的熱氣引導到皮毛)。

白虎加桂枝湯,十六

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粳米(二合),桂枝(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5. 瘧病四

瘧多寒者,名曰牝瘧,蜀漆散主之。

「瘧論」:瘧先寒而後熱者,夏傷於暑,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白話文:

寒瘧論

瘧疾先發寒後發熱,是因為夏季受到炎暑所傷,皮膚腠理疏鬆,其後又遇上夏末秋初的冷水寒氣,入侵皮膚腠理之中。秋季再受風邪侵襲,病邪成形。寒氣屬於陰性,風氣屬於陽性,先受到寒氣侵襲,後受到風邪侵襲,所以先發寒後發熱。這種會隨季節發作的疾病,稱為寒瘧。

先寒後熱,緣陽為陰束,故閉藏而為寒,陽氣鼓發,故鬱蒸而為熱。陽虛不能遽發,故寒多而熱少。陽敗而不發,則純寒而無熱。瘧多寒者,陰盛而陽虛也,是其寒邪凝瘀,伏於少陽之部。必當去之,蜀漆散,雲母除其濕寒,龍骨收其濁瘀,蜀漆排決積滯,以達陽氣也。

白話文:

先出現寒症,後出現熱症,是因為陽氣被陰氣束縛,所以鬱閉藏匿而出現寒症;陽氣鼓動發散,所以鬱積蒸發而出現熱症。陽氣虛弱不能迅速發散,所以寒症較多,熱症較少。陽氣衰敗而不能發散,則純粹出現寒症而沒有熱症。瘧疾多出現寒症,是因為陰氣旺盛,陽氣虛弱,寒邪凝結瘀滯,潛伏在少陽部位。必須將寒邪去除,蜀漆散可以去除濕寒,雲母可以清除濁瘀,蜀漆可以排解積滯,以通達陽氣。

蜀漆散,十七

蜀漆(洗,去腥),雲母(燒二日夜),龍骨(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匕。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時服一錢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