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卷第二 (1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15)

1. 截瘧

白話文:

勝金丸

組成:

  • 麥門冬(去心)一錢
  • 黃芩(去粗皮)二錢
  • 大黃(酒炒)一錢
  • 山梔(炒)一錢
  • 連翹(去心)二錢
  • 黃連(酒炒)一錢
  • 生地黃(酒浸)一錢
  • 石膏(煅)一兩
  • 滑石(煅)一錢
  • 知母(酒浸)二錢

**製法:**上藥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主治:**虛熱咳嗽,胸膈痞悶。

**用法:**每服五錢至一兩,米湯下。

**禁忌:**無。

治一切瘧病,發作有時。蓋因外邪客於臟腑,生冷之物內傷脾胃。或先寒後熱,先熱後寒,或寒多熱少,或寒少熱多,或但熱不寒,或但寒不熱。或連日不發,或間日而發,或發後三五日再發。寒則肢體顫掉,熱則舉身如火,頭痛惡心,煩渴引飲,氣喘急,口苦咽乾,背膂痠疼,腸鳴腹痛。或痰聚胸中,煩滿欲嘔。並皆治之。

白話文:

治療各種瘧疾,發作時間有規律。通常是由於外邪侵犯臟腑,生冷食物損傷脾胃。有的先是畏寒後發熱,有的先是發熱後畏寒,有的畏寒多發熱少,有的畏寒少發熱多,有的只有發熱沒有畏寒,有的只有畏寒沒有發熱。有的連續幾天不發作,有的隔日發作,有的發作後三五天再發作。畏寒時肢體顫抖,發熱時全身像火燒一樣,頭痛惡心,煩渴想喝水,氣喘急促,口苦咽乾,背部和脊柱痠痛,腸鳴腹痛。有的痰液聚集在胸中,感到煩悶、飽脹、想嘔吐。統統都可以治療。

檳榔(四兩),常山(酒浸煎焙,一斤)

白話文:

檳榔(四兩),常山(用酒浸泡後煎熬乾燥,一斤)

上為末,水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於發前一日晚臨臥,用冷酒吞下便睡,不得吃熱物茶湯之類。至四更盡,再用冷酒吞十五丸。忌食一切熱羹湯粥食,午間可食溫粥,至晚方可食熱。忌一切生冷魚腥等物。

白話文:

打成粉末,用麵粉加水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 30 丸,在頭髮生長的前一天晚上睡覺前,用冷酒吞下並入睡,不得食用熱的食物、茶湯等。到四更時分,再用冷酒吞下 15 丸。忌食一切熱的湯、粥和食物,中午可以吃溫粥,直到晚上才能吃熱的。忌食一切生冷魚腥等食物。

又方,川恆山二兩為末,雞卵二個,取清為丸。(治證服餌,一如上法。)

露星飲

白話文:

用方:川恆山二兩研成粉末,雞蛋兩個,取蛋白做成丸子。(治療的方法和服用方法,都和上面一樣。)

常山一味細銼,每服五錢,半酒半水煎,去滓,於當空以薄綿封蓋碗,露至天微明時,取蕩溫服。些小嘔泄無妨。

白話文:

只使用常山藥材,將其細細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一半用酒,一半用水煎煮,過濾掉藥渣,將藥汁倒入碗中,用薄薄的棉花將碗口封住,放置到天微亮時,將藥汁攪拌均勻後溫熱服用。如果服用後出現輕微的嘔吐或腹瀉,也不必擔心。

白話文:

辰砂丸

**組成:**辰砂(研)、丁香、乾薑、甘草、桂心(去粗皮)、蘇葉(炒)、香附(炒)、陳皮(去白)、木香(去粗皮)、砂仁、大腹皮(包薑汁炒)、赤茯苓、白芍藥、白術、肉桂、山藥、山楂、黨參

**製法:**將上述藥材研末,用蜂蜜調和,製成丸劑。

**用法:**每次服用 1-2 丸,每日 2-3 次,用溫酒送服。

**功效:**補脾胃,行氣活血,消食化積。

**主治:**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腹脹腹痛,噁心嘔吐,經絡不通,氣血瘀滯等症狀。

治瘧之為苦,異於諸疾。世人治之,不過用常山、砒霜之類,發吐取涎而已,雖安,所損和氣多矣。有人病瘧半年,前人方術,用之略盡。皆不能效,遂服此藥愈。

白話文:

治理瘧疾的痛苦,不同於其他疾病。世人治療瘧疾,不過是使用常山、砒霜之類的藥物,讓患者嘔吐以排出涎液罷了,即使治好了,也會損害人體的和氣。有個人患瘧疾半年,之前用盡了前人的藥方和治療方法,都沒有效果,後來用了這個藥方纔治好了。

辰砂(有牆壁光明者),阿魏(真者。各一兩)

白話文:

辰砂(有牆壁中發光的) 阿魏(真品。各一兩)

上研勻,和稀米糊丸如皂角子大。空心,濃煎人參湯下一丸。瘧之為病,雖在忌醫之列,但體認得所因真的,按方用藥,無不切效。(一方,用白茯苓甘草各三錢,分三服,水一盞煎,臨發時頓服,自效。)

白話文:

將藥材細細研磨均勻,和稀米糊丸,大小如皁角子。空腹時,用濃煎的人參湯送服一丸。瘧疾雖在忌醫的分類裡,但只要掌握到誘發的原因,按照藥方用藥,就會有顯著的效果。(另一種方法,用白茯苓、甘草各三錢,分三次服,用一盞水煎煮,在瘧疾發作前立即服用,即可見效。)

又方

生薑四兩,連皮搗爛,止用自然汁。約明日當發,隔夜安排,將紗片遮蓋,露一宿,五更初攪動,澄者一上吞吃。或有痰吐,任之即安。或微利亦安。

白話文:

將四兩生薑連皮搗爛,只使用自然流出的汁液。大約在隔天早上就會發酵,在晚上就將紗布覆蓋在生薑汁上,放置一整夜。在凌晨五點第一次攪動,澄清的汁液浮在上面,喝下它。可能會吐痰,但吐完後就會感覺舒服。也可能會有輕微的腹瀉,同樣也是會感覺舒服。

灸法:

白話文:

灸法

鍼灸之法懸針一端於穴脈之上,灼艾於針下以通經活血也。

今有法用線細者於艾葉剪如錢大,溼以艾汁貼針下,無針者則灸於穴脈之上。

艾取枝葉與莖同杵爲末,以薑汁和爲餅,取用之。

艾之性溫而苦,能散寒逐溼,通經活血也。

凡發寒症,肌肉痛痹,風冷溼傷,皆灸之得宜。

灸法有兩種:

一則鍼灸者,當先取穴脈,次下針,然後灸之。

二則無鍼灸者,單灸其穴脈之上,是也。

灸之尤忌過熱傷灼肌表也。

大椎,在第一椎下陷中宛宛中,灸三七壯至四十九壯止。或灸第三骨節亦可。大陵穴,在掌後兩骨間,灸三壯,立效。

白話文:

大椎穴,位於第一節頸椎下面,凹陷處中央。灸三七壯,直到四十九壯。或者灸第三節頸椎骨節也可以。大陵穴,位於手掌背面,兩塊骨頭之間。灸三壯,立竿見影。

譩譆二穴,在肩膊內廉第六椎兩旁三寸,其穴抱肘取之,灸二七壯至一百壯止。凡灸瘧,必先問其病所發之處,先尋穴灸之亦可。

白話文:

譩譆兩個穴位,位於肩部內側,第六椎旁三寸處。取穴時,將手肘彎曲,在彎曲的肘部取穴。灸27壯,或100壯。凡是灸瘧疾,一定要先詢問病人發病的部位,然後根據發病部位先針灸相應的穴位。

針法:於十指近甲梢針出血,及看兩舌下,有紫腫紅筋,亦須針去血,效。

白話文:

針灸療法:在十個手指靠近指甲尖的地方針刺放血,並觀察兩側舌下是否有紫色腫脹和紅筋,如有,也需要針刺放血,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