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陽證似陰諸候

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脈沉而滑。此名陽證似陰也。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寒暑之變也。假令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其脈沉而滑者。皆陽證也。輕者白虎湯。重者承氣湯。(活人),病人面紅舌白。狂言。渴欲飲冷。內煩躁擾。六脈浮數。

陽證瞭然。卻有面不紅。而不甚語言。微有燥渴。而嗜臥不煩。身體微厥。六脈微細。若陰證俱備。而不然者。面雖不紅。不甚言語。問答之間。精神面色。蘊而不散。雖不甚渴。卻自喜冷。昏睡。力喚之精神自定。身雖微厥。手足指尖。反常溫暖。脈雖微按之實數。初無間斷。

若小腹堅硬。大便數日不通。胸中痞悶。以手按之則疼。此因失下。陽證如陰。諦矣。經曰。三陰其反如何。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此陰中伏陽之脈。正合此也。(永類)

夫陽證似陰者。乃火極似水也。蓋傷寒熱甚。失於汗下。陽氣亢極。鬱伏於內。反見勝己之化於外。故身寒逆冷。神氣昏昏。狀若陰症也。大抵唇焦口燥。能飲水。大便秘硬。小便赤澀。設有稀糞水利出者。此內有燥屎。結聚。乃傍流之物。非冷利也。再審有屁極臭者。是也。

其脈雖沉。按之必滑有力。或時躁熱。不欲衣被。或揚手擲足。或譫語有力。此陽症也。蓋此與陽盛拒陰亦同。王太僕所謂。病人身寒厥冷。其脈滑數。按之鼓擊於指下者。非寒也。此名陽盛拒陰也。要在審詳而已。(蘊要○案至真要大論云。帝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岐伯曰。

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感也。次注云。形證是寒。按之而脈氣鼓擊於手下盛者。此為熱盛拒陰而生病。非寒也。)

傷寒外編云。病在三陰。皆有下利腹痛。厥逆躁渴。但屬於陽者。必先發熱頭痛。漸至唇乾舌燥。煩渴喜冷飲。面色光彩。語言清亮。手足溫暖。爪甲紅潤。身極易於轉側。呼吸出於自然。小便或赤或澀。脈來浮洪數大。此陽證也。至四五日後。傳進三陰血分。變出四肢厥冷乍溫或燥結。

或下利。躁渴潮熱。自汗讝妄。揚手擲足。氣息喘急。小腹痛不可按。舌上胎厚而黃黑。甚則芒刺燥裂。脈沉而滑。皆三陽傳變之熱證。其或身寒逆冷。神氣昏昏。脈來沉實附骨。乃火極似水。緣陽邪失於汗下所致。雖身冷而不欲近衣。雖神昏而氣色光潤。雖腹痛必脹滿而喘急。

不可按揉。下利傍流清水。小便黃赤。大便或秘或黑。厥逆亦不過肘膝。厥過即發熱。厥深熱亦深也。此為陽極似陰。不可誤認為寒而溫之。(緒論○案傷寒外編。明呂復著。又以上三說。大略相同。然詳略互見。故並存之。次卷陰證似陽條亦同。)

脈沉而細。或緩而長。來遲去疾。或六脈伏如脫狀。口反不渴。舌燥而短。身反不熱。手足反厥。神昏讝語。口目瞤動。如驚風狀。大便時解。或如爛桃色。或如清水。或不大便。人事不知。或歌或哭。身輕能自起立。或吐蛔。口苦或辣。小便赤而長。此假虛寒也。宜芩連石膏之類。甚則大承氣下之。(直解)

凡陰厥。手足厥冷。或冷過肘膝。甚至手足指甲皆青黑。劇則遍身冰冷如石。血凝青紫成片。或六脈無力。或脈微欲絕。以上脈證。悉見純陰。猶以為陽證。何也。及審內證。氣噴如火。齦爛口臭。煩渴譫語。口燥舌乾。舌胎黃黑。或生芒刺。心腹痞滿。小腹疼痛。小便赤色。

涓滴作痛。非大便燥結。即大腸膠閉。非協熱下利。即熱結傍流。以上內三焦。悉見陽證。所以為陽厥也。粗工不察內多下證。但見表證脈體純陰。誤投溫劑。禍不旋踵。捷要辨法。凡陽證似陰。外寒而內必熱。故小便血赤。凡陰證似陽者。格陽之證也。上熱下寒。故小便清白。

但以小便赤白為據。以此推之。萬不失一。(溫疫論○案類編云。以小便赤白定陰陽。第語其常耳。陰症亦有小便黃赤者。此說本於要訣。既見第二卷中。)

陽極似陰。厥逆自利等證。但須審先前曾發熱頭痛。至四五日。或數日。而見厥利者。皆陽邪亢極。厥深熱深之證。急當清理其內。誤與溫藥必死。但清之有方。須知陽極似陰之證。其人根氣必虛。即與救熱存陰。須防熱去寒起。間有發汗太過。而成亡陽之候。亦有攻下太過。

而陰陽俱脫者。不妨稍用溫補。然脫去陽回。即當易轍。不可過劑以耗其津。況此證。與真陰受病不同。(醫通)

2. 白虎湯變治驗並方

錢仲昭患時氣外感。三五日發熱頭疼。服表汗藥。疼止熱不清。口乾唇裂。因而下之。遍身紅癍。神昏譫語。食飲不入。大便復秘。小便熱赤。脈見緊小而急。謂曰。此症全因誤治。陽明胃經。表裡不清。邪熱在內。如火爍原。津液盡干。以故神昏譫妄。若癍轉紫黑。即刻死矣。

目今本是難救。但其面色不枯。聲音尚朗。乃平日保養。腎水有餘。如旱田之側。有下泉未竭。故神雖昏亂。而小水仍通。乃陰氣未絕之徵。尚可治之。不用表裡單單。但一和法。取七方中小方。而氣味甘寒者用之。惟如神白虎湯一方。足以療此。蓋中州元氣已離。大劑急劑復劑。

俱不敢用。而虛熱內熾。必甘寒氣味。方可和之耳。但方雖宜小。而服藥則宜頻。如飢人本欲得食。不得不漸漸與之。必一晝夜。頻進五七劑。為浸灌之法。庶幾邪熱以漸而解。元氣以漸而生也。若小其劑。復曠其日。縱用藥得當。亦無及矣。如法治之。更一晝夜。而病者熱退神清。

脈和食進。其癍自化。(寓意草)

四明虞吉卿。因三十外出疹。不忌豬肉。兼之好飲。作泄八載矣。忽患傷寒。頭痛如裂。滿面發赤。舌生黑胎。煩躁口渴。時發譫語。兩眼不合者七日。洞泄如注。較前益無度。余急往診。其脈洪大而數。為疏竹葉石膏湯。方因其有腹瀉之病。石膏止用一兩。病初不減。此兄素不謹良。

一友疑其虛也。云。宜用肉桂附子。斂之以其言來告。余曰。誠有是理。但余前者按脈。似非此證。豈不數日。脈頓變耶。復往視。其脈仍洪大而數。余曰。此時一投桂附。即發狂登屋。必不救矣。一照前方。但加石膏至二兩。斂之曰。得毋與泄瀉有妨乎。余曰。熱邪作崇。

此客病也。不治立殆。渠泄瀉已八年。非暴病也。治病須先太甚。急治其邪。徐並其夙恙除之。急進一劑。夜臥遂安。即省人事。再劑而前惡證頓去。不數劑霍然。但瀉未止耳。余為疏脾腎雙補丸方。更加黃連。乾葛。升麻。以痧痢法治之。不一月瀉竟止。八載沉疴。一旦若失。

(廣筆記)深師。療傷寒下後。除熱止渴。五味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去心),五味子人參甘草(炙),石膏(碎各一兩)

上五味。搗篩。三指撮。水一升二合。煮令沸。得四合。盡服。忌海藻菘菜。(外臺)六書。如神白虎湯。治身熱渴而有汗不解。或經汗過。渴不解。脈來微洪。於本方。加知母。山梔。槌法。加竹葉

治傷寒已汗下後。餘熱未退。頭痛口乾煩躁。宜服知母散。方。

知母(一兩),甘草(半兩),石膏(二兩),栝蔞根(二兩),麥門冬(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粳米五十粒。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