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六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5)

1. 飲食所傷論

《陰陽應象論》云: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乃混言之也,分之為二,飲也、食也。飲者,水也,無形之氣也。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病則為喘咳,為腫滿,為水瀉。輕則當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醒湯、五苓散生薑半夏枳實白朮之類是也;如重而蓄積為滿者,芫花大戟甘遂、牽牛之屬利下之,此其治也。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

白話文:

《陰陽應象論》說:飲食的寒熱,如果感應到人體,就會傷害到人的六腑。《痹論》說:陰氣,安靜則精氣得以收藏,躁動則精氣就會消亡。飲食如果過量,就會損傷腸胃。這是一概而論,應該將飲食分成飲和食。飲,是指水,是一種無形的氣。如果過量飲水,就會導致氣逆;如果形體受寒,飲用冷飲,就會損傷肺,引發喘咳、腫脹、水瀉等疾病。輕微的症狀,應該發汗利小便,使上下水分散濕氣,可以使用解醒湯、五苓散、生薑、半夏、枳實、白朮等藥物。如果症狀較重,出現滿腹積液的,可以使用芫花、大戟、甘遂、牽牛等藥物利下。這就是治療飲病的方法。食,是指食物,是有形的血。

如《生氣通天論》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又云:食傷太陰,厥陰寸口大於人迎兩倍、三倍者,或嘔吐,或痞滿,或下利腸澼,當分寒熱輕重而治之。輕則內消,重則除下。如傷寒物者,半夏、神麯、乾薑三稜、廣朮、巴豆之類主之;如傷熱物者,枳實、白朮、青皮陳皮、麥糵、黃連大黃之類主之。亦有宜吐者,《陰陽應象大論》云: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之屬主之。

白話文:

《生氣通天論》說:因此吃得太飽,筋脈橫生,腸子腐敗生痔瘡。又說:食物損傷太陰,厥陰寸口脈比人迎脈大兩倍、三倍,或者嘔吐,或者痞滿,或者瀉肚子,腐敗的腸子,應當根據寒熱輕重的不同來治療。輕的則內服消導藥,重的則瀉下。如果是傷寒引起的,就用半夏、神麯、乾薑、三稜、廣朮、巴豆之類的藥為主;如果是傷熱引起的,就用枳實、白朮、青皮、陳皮、麥糵、黃連、大黃之類的藥為主。也有宜於吐的,像《陰陽應象大論》說:在上焦的,就讓它越出來,像瓜蒂散之類的藥為主。

然而不可過劑,過劑則反傷腸胃。蓋先因飲食自傷,又加之以藥過,故腸胃復傷,而氣不能化,食愈難消矣。漸至羸困。故《五常政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凡毒治病,不可過之。此聖人之深戒也。

白話文:

但不可以過量服藥,如果過量服藥反而會傷害腸胃。因為本來就是因為飲食失調而導致身體受損,如果再服用過量的藥物,就會再次損傷腸胃,導致氣血無法順暢運行,食物越難消化。逐漸導致身體虛弱困頓。所以《五常政大論》中說:大毒的藥物用來治病,十分藥物中要捨棄六分;小毒的藥物用來治病,十分藥物中要捨棄七分。凡是用有毒的藥物來治病,都不可超過這個量。這是聖人十分嚴格的戒律。

2. 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分而治之

《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混言之也,分之為二,飲也、食也。又經云: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飽食,筋脈橫解,則腸澼為痔。飲者,無形之氣,傷之則宜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醒湯、五苓散之類主之。食者,有形之物,傷之則宜損其谷,其次莫若消導,丁香爛飯丸枳朮丸之類主之。

白話文:

《痹論》說:陰氣性情沉靜則精神得以儲藏,躁動則精神消亡。飲食過度,腸胃就會受傷。這是一句混而為一的說法,分成兩方面來講,有飲、有食。經典上又說:突然喝太多東西,就會造成氣逆。突然吃太多東西,筋脈就會橫向斷裂,腸道就會腐爛流膿而形成痔瘡。飲是無形的氣,如果受傷就應該發汗並利小便,讓上下分消其中的濕氣,解醒湯、五苓散之類的藥方就可以治療。食是有形的東西,如果受傷就應該減少食物的攝入,其次就要幫助消化,丁香爛飯丸、枳朮丸之類的藥方就可以治療。

稍重則攻化,三稜消積丸木香見睍丸之類主之。尤重者,則或吐或下,瓜蒂散備急丸之類主之,以平為期。蓋脾已傷,又以藥傷,使營運之氣減削,食愈難消。故《五常政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白話文:

病情稍重,則應攻下化瘀,可用三稜消積丸、木香見睍丸之類藥物治療。病情尤為嚴重者,則或吐或下,可用瓜蒂散、備急丸之類藥物治療,以達到平穩病情為目的。因為脾胃已經受傷,又以藥物傷之,使營運之氣減削,食物更加難以消化。因此《五常政論》中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不盡,行復如法。聖人垂此嚴戒,是為萬世福也。如能慎言語,節飲食,所謂治未病也。

白話文:

聖人留下了嚴厲的戒律,這是為了萬世後人的福祉。如果能夠謹慎言行,節制飲食,這就是所謂的「治未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