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2)

1. 湯議

議曰:霍亂病,吐已利止,津液必內竭,則不當汗出,令又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乃陽氣大虛也,陰氣獨盛也。若純與陽藥,恐為陰氣格拒,或嘔躁不能下咽,故加豬膽汁之苦,入通心氣,而和肝膽,平陰陽,無使格拒也。《內經》曰,微者逆之,甚者徒之,此之謂也。

白話文:

討論:霍亂病,嘔吐腹瀉已經停止,體內津液肯定已經耗盡,則不適合再發汗,如果再發汗導致虛脫,四肢拘急無法緩解,脈搏微弱快要斷絕,這是因為陽氣嚴重虛弱,而陰氣過於強盛所致。如果只使用溫熱性質的藥物,恐怕會被陰氣阻滯,導致嘔吐煩躁,無法下嚥,因此加入豬膽汁的苦味,進入體內暢通心氣,調和肝膽,平衡陰陽,避免阻滯不順。《內經》中說,輕微的症狀可以逆向治療,嚴重的症狀應該順勢治療,就是這個意思。

2. 通脈四逆渴(六十二)

治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治療少陰病,出現腹瀉、發熱、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無力,身體卻不感覺寒冷,病人臉色發紅,可能還會伴有腹痛、乾嘔、咽喉痛或腹瀉停止後脈搏消失等症狀時,可以使用此方。

附子(一枚,生(,乾薑(三兩),甘草(炙,二兩)

白話文:

附子(一塊,生用),乾薑(三兩),甘草(炙甘草,二兩)

此即四逆湯加乾薑一兩半。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服。

3. 加減法

面赤色者,加蔥九莖。(味辛能通陽也。)

腹中痛者,加白芍藥二兩。(能安中補血,行榮止痛。)

嘔者,加生薑二兩。(生薑之辛,能止嘔散氣。)

咽痛者,加桔梗一兩。(能利嚥下氣。)

利止脈不出者,加人參二兩。(利止脈不出者,亡血也。加人參益氣行血。)

4. 湯議

議曰:下利清穀,手足厥逆,服微欲絕,為裡寒也。身熱不惡寒,面色赤,為外熱。此陰盛於內,格陽於外,不能相通,故用四逆渴中加乾薑,以通內外之陽氣也。

白話文:

評論說:腹瀉拉出未消化的食物,手腳冰冷發寒,呼吸微弱快要不行了,是因為體內寒氣過盛。身體發熱卻不怕冷,面色潮紅,是因為體表熱氣過重。這是因為體內陰氣過盛,阻隔外在陽氣,陰陽不能暢通。因此,使用四逆湯加乾薑,以暢通體內外的陽氣。

5. 茯苓四逆渴(六十三)

治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此方主之。

附子(生,一枚),乾薑(一兩半),甘草(二兩),人參(一兩),茯苓(六兩)

白話文:

附子(生的,一顆),乾薑(150公克),甘草(200公克),人參(100公克),茯苓(600公克)

此即四逆渴中加人參、茯苓也。右如法。

6. 湯議

議曰:發汗若下之,病當解,若不解,發汗外虛陽氣,後若下之,內虛陰氣,陰陽俱虛,邪獨不解,故生煩躁也。與四逆湯以復陽氣,加人參茯苓以復陰氣也。

白話文:

討論:如果發汗像瀉下一樣,那麼疾病應該會好轉。如果沒有好轉,那麼發汗會損耗體表的陽氣,之後如果再瀉下,就會損耗體內的陰氣。陰陽兩氣都虛弱,邪氣還沒有消除,所以會產生煩躁。因此,應該給予四逆湯來恢復陽氣,再加入人參和茯苓來恢復陰氣。

7. 疑問

問曰:四逆湯加減者共七方,皆用乾薑附子為主,獨當歸四逆湯皆不用薑、附何也?

白話文:

有人問:四逆湯及其加減方共七種藥方,都以乾薑、附子為主藥,為什麼只有當歸四逆湯沒有使用乾薑、附子?

答曰:諸四逆湯中用薑、附者,皆治其陽虛陰盛之證,獨當歸四逆湯治陰血虛微,手足厥寒,脈微欲絕者,故用當歸為主,不用薑、附,此乃自陽而傳陰厥逆者之用也。

白話文:

回答說:諸四逆湯中 사용하는 생강과 부자는 모두 양기가 부족하고 음기가 과한 증상을 치료하는 것입니다. 오직 당귀사역탕만이 음혈이 약하고 손발이 몹시 추워서 맥이 미약하게 끊어질 듯한 경우를 치료하는데, 이는 당귀를 주재료로 하여 생강과 부자를 사용하지 않습니다. 이는 양에서 음으로 전이되는 냉기를 다스리는 방법입니다.

8. 白通湯(六十四)

治少陰病下利者,此方主之。

附子(一枚,生),乾薑(一兩),蔥白(四莖)

白話文:

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一兩),青蔥(四根)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溫服。

9. 湯議

議曰:少陰者,腎水也。若脈沉微,下利無熱證者,乃少陰客寒,不能制腎水,故自利也。以附子為君,溫經散寒。加乾薑之辛熱,溫中益陽。加蔥白之辛,而通陽氣也。以此三味之劑,而治下利,若非內寒陰盛者,不可用也。

白話文:

討論:少陰指腎臟與水的屬性。若脈搏微弱細小,出現腹瀉但沒有發熱症狀,這是因為少陰被寒邪侵犯,無法控制腎水,因此自發腹瀉。

以附子為主藥,溫暖經絡、驅散寒氣。加上乾薑辛熱的特性,溫暖身體、補充陽氣。再加入蔥白的辛辣味,通暢陽氣。使用這三種藥材的藥方來治療腹瀉,如果患者體內寒氣過盛、陰氣過於旺盛,則不宜使用。

10. 白通加豬膽汁湯(六十五)

治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而煩者,此方主之。服湯已,脈暴出者死,脈微續者生。

白話文:

這個方劑用於治療少陰病,症狀為腹瀉、脈搏微弱。症狀持續惡化,出現四肢冰冷、脈搏消失、乾嘔煩躁等危象。如果服藥後脈搏突然跳動明顯,表示死亡;如果脈搏逐漸恢復微弱,表示生還。

白通渴中加豬膽汁一合、童便五合。

右如法,湯成,內豬膽汁、童便,和令相得,溫服。

11. 湯議

議曰: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服之利當止。若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乃寒氣太甚,內為格拒,使陽氣逆亂也。故加豬膽汁、童便二物,以和其陰。《內經》曰:逆而徒之,則格拒解也。

白話文:

討論:少陰病,拉肚子、脈搏微弱的,給予白通湯,服用後拉肚子應該會停止。如果拉肚子沒有停止,手腳冰冷、沒有脈搏、乾嘔煩悶的,是寒氣太過,在體內阻隔陽氣,導致陽氣逆亂。所以再加上豬膽汁、童便這兩種物品,來調和體內的陰寒。《內經》說:逆著病勢而治療它,那麼阻隔就會解除。

12. 附子湯(六十六)

治少陰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宜此方主之。

附子(二枚),芍藥,茯苓(各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

白話文:

附子(兩片),芍藥、茯苓(各三兩),人參(兩兩),白朮(四兩)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

13. 湯議

議曰:少陰之氣,上通於舌下,若有熱,則口燥舌乾而渴。口中和者,是無熟也。背為陽,陽虛陰盛,則背惡寒也。經曰:背惡寒者,發於陰也。當灸之,宜灸背俞。與附湯服之,以附子為君,溫經散寒。茯苓為臣,而泄水寒之氣。以白朮、芍藥為佐,而益燥其中。以人參為使,而補其陽,以益其無氣而散其陰邪也。

白話文:

討論:少陰之氣,從舌頭下方開始往上運行,如果身體有熱,就會出現口乾舌燥口渴的症狀。口中濕潤不乾燥,代表身體沒有過度發熱。背部屬於陽氣,如果陽氣虛弱,陰氣過盛,就會出現背部怕冷的症狀。經書說:背部怕冷,是由於陰氣太盛造成的。應該採取灸療法,針對背部的俞穴施灸。並配合服用附子湯,以附子為君藥,溫經散寒。茯苓為臣藥,可以排出體內的水寒之氣。以白朮、芍藥為佐藥,可以進一步吸收濕氣。以人參為使藥,可以補充陽氣,益氣行血,並且驅散陰邪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