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藥治通義》~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虛家不可大汗

孫真人曰。諸病發熱惡寒。脈浮洪者。便宜發汗。溫粉粉之。勿令遇風。當發汗。而其人適失血。及下大利。則不可大汗也。數少與桂枝。使體潤漐漐汗出。連日當自解也。(千金方○按外臺秘要。引範汪。下大字錯。)戴復庵曰。失血家不可發汗。淋家不可發汗。如此等類。豈宜遽用表劑。當徐徐解散。(證治要訣。)

按經中。有麻黃證兼虛。姑用桂枝者。蓋如亡血家淋家等。禁汗諸證。或有宜於表劑中。更設關防者。其挾虛寒者。如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之類。其挾裡熱。及血分虛燥者。如葛根黃芩黃連湯栝樓桂枝湯。及陽旦湯葛根解肌湯之類。兼補兼清。皆宜酌用矣。

張景岳曰。凡治傷寒。但見脈息微弱。及沉細無力者。皆不可任意發汗。然欲去外邪。非汗不可。而仲景云。脈微弱者。不可發汗。夫脈弱非陽。既不可用寒涼。而寒邪在表。又不可用攻下。然則舍此之外。又將何法以治此表邪乎。不知溫中即可以散寒。而強主即可以逐寇。

此仲景之意。豈不盡露於言表。而明悟之者。當心會之矣。且凡病外感。而脈見微弱者。其汗最不易出。其邪最不易解。何也。凡以元氣不能托送。即發亦無汗。邪不易解。則愈發愈虛。而危亡立至矣。夫汗本乎血。由乎營也。營本乎氣。由乎中也。未有中氣虛。而營能盛者。

未有營氣虛。而汗能達者。脈即營之外候。脈既微弱。元氣可知。元氣愈虛。邪愈不解。所以陽證最嫌陰脈。正為此也。故治此者。但遇脈息微弱。正不勝邪等證。必須速固根本。以杜深入。專助中氣。以托外邪。必使真元漸充。則脈必漸盛。自微細而至滑大。自無力而至有神。

務令陰脈轉為陽脈。陰證轉為陽證。斯時也。元氣漸充。方是正復邪退。將汗將解之佳兆。(景岳全書。)

又曰。夫補者。所以補中。何以亦能散表。蓋陽虛者。即氣虛也。氣虛於中。安能達表。非補其氣。肌能解乎。凡脈之微弱無力。或兩寸短小。而多寒者。即其證也。此陽虛傷寒也。陰虛者。即血虛也。血虛於裡。安能化液。非補其精。汗能生乎。凡脈之浮芤不實。或兩尺無根。

而多熱者。即其證也。此陰虛傷寒也。然補則補矣。仍當酌其劑量。譬之飲酒者。能飲一勺。而與以一升。宜乎其至於困也。使能飲一斗。而與以一合。其真蚍蜉之撼大樹耳。夫寒中者。所以清火。何以亦能散表。蓋陽亢陰衰者。即本虧火盛也。水涸於經。安能作汗。譬之乾鍋赤裂。

潤自何來。但加以水。則鬱蒸沛然。而氣化四達。夫汗自水生。亦猶是也。如前論言補陽補陰者。宜助精氣也。此論言以水濟火者。宜用寒涼也。蓋補者。補中之不足。濟者。制火之有餘。凡此者。均能解表。其功若一。而宜寒宜暖。其用不侔。是有不可不辨。(同上)

按經有尺中脈微。尺中遲。不可發汗之戒。而心中悸而煩。用小建中湯。脈結代。用炙甘草湯。則景岳所論。不為無理。然其單從寒中。亦以散邪者。殆為難信矣。景岳又分汗法為三。曰溫散。曰涼散。曰平散。(見類經。)又立三表法。(見全書。)並言假他治以托邪者。不是發汗法。故不繁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