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三 (4)

1. 治一切癰疽發背瘡腫潰後排膿膏藥諸方

治一切癰疽發背,惡瘡毒腫,潰後,久膿水不住,肌肉不生,毒氣未定,收毒止痛暖肌,麒麟竭膏方。

麒麟竭(半兩),雄黃(半兩細研),密陀僧(半兩細研),雌黃(一分細研),亂髮(半兩),硃砂(半兩細研),乳香(一兩細研),黃耆(一兩),白芍藥(一兩),牡丹(一兩),連翹(一兩),丁香(一兩),木香(一兩),桂心(一兩),當歸(一兩),牛膝(一兩去苗),細辛(一兩),白芷(一兩),松脂(二兩),臘(三兩),黃丹〔二(一)十二兩〕,麻黃(二兩),油(二斤半)

白話文:

麒麟竭(15 克),雄黃(15 克,研磨細碎),密陀僧(15 克,研磨細碎),雌黃(3 克,研磨細碎),亂髮(15 克),硃砂(15 克,研磨細碎),乳香(30 克,研磨細碎),黃耆(30 克),白芍藥(30 克),牡丹皮(30 克),連翹(30 克),丁香(30 克),木香(30 克),桂心(30 克),當歸(30 克),牛膝(30 克,去苗),細辛(30 克),白芷(30 克),松脂(60 克),臘(90 克),黃丹(660 克),麻黃(60 克),油(900 毫升)

上件藥,黃耆等一十二味,細銼,入油內浸一宿,後用文火煎,諸藥色黑,濾出。次下松脂、乳、香蠟,消熔盡,以綿濾去滓,拭鐺令淨,卻下藥油,以慢火熬,相次入黃丹,不住手以柳木篦攪,候色變,滴於水碗內,捻看軟硬得所,歇良久,入麒麟竭、雄黃、雌黃、密陀僧、硃砂等末,攪,令勻,傾於瓷盒內。以紙上攤,令勻。每日兩上貼之。

白話文:

上面介紹的藥方,包括黃耆等十二種藥材,將它們切碎,放入油中浸泡一夜。然後用小火煎煮,直到所有藥材都變成黑色,濾出。

接下來加入松脂、乳香和蜂蠟,融化後用棉花濾掉雜質,擦拭鍋子使其乾淨,再倒入藥油,用小火熬煮。過程中依次加入黃丹,不停用柳木棒攪拌。直到顏色發生變化,滴入水碗中,捏一捏,軟硬適中即可。過一段時間後,加入麒麟竭、雄黃、雌黃、密陀僧和硃砂粉,攪拌均勻,倒入瓷盒中。

將瓷盒中的膏藥倒在紙上攤開,使其均勻。每天貼兩次。

治一切癰疽發背,穿穴後,排膿散毒止痛,連翹膏方。

連翹(一兩半),陳油(一斤半),豬脂(十兩),羊脂(五兩),黃耆(一兩半),黃丹(十四兩),白芷(一兩半),白芨(一兩半),白蘞(一兩半),乳香(三分),松脂(一兩半),蠟(二兩),露蜂房(一兩半),亂髮灰(半兩),青絹(一尺二寸燒灰),緋絹(一尺二寸燒灰),當歸(一兩半),白芍藥(一兩半),桂心(一兩半)

白話文:

連翹 75 克 陳油 750 克 豬油 500 克 羊脂 250 克 黃耆 75 克 黃丹 700 克 白芷 75 克 白芨 75 克 白蘞 75 克 乳香 15 克 松脂 75 克 蠟 100 克 露蜂房 75 克 亂髮灰 25 克 青絹灰(將 60 釐米青絹燒成灰) 緋絹灰(將 60 釐米緋絹燒成灰) 當歸 75 克 白芍藥 75 克 桂心 75 克

上件藥,先將油及豬羊脂以微火煎,候脂消盡,銼碎黃耆、白芷、連翹、蜂房、白芨、白蘞、當歸、芍藥、桂心九味,下入油內,以微火煎,候藥黃黑色,次入松脂、蠟、乳香,熔盡,即以綿絞去滓,再入鐺內煎,即下黃丹,以柳木篦攪,勿令住手,候藥變黑色,次下緋青絹灰及頭髮灰,攪,令勻,滴於冷處,凝硬得所,成膏,於瓷器內收。用時,旋於故帛上攤貼,日二換之。

白話文:

上述的藥膏,先用小火將油和豬脂、羊脂煎製,等到油脂完全融化,將黃耆、白芷、連翹、蜂房、白芨、白蘞、當歸、芍藥、桂心這九種藥材搗碎,放入油中,繼續用小火煎。等到藥材煎至黃黑色,再加入松脂、蠟、乳香,融化後,立即用棉花過濾掉殘渣。

接著將藥膏重新放入鍋中煎煮,然後加入黃丹,用柳木小棍不停攪拌,直到藥膏變成黑色。最後加入緋青絹灰和頭髮灰,攪拌均勻。滴幾滴藥膏到冷水中,如果能凝結成膏狀,即可將藥膏收進瓷器中保存。

使用時,將藥膏塗抹在舊布上,每天更換兩次。

治一切癰疽發背,潰後,日夜疼痛,宜用排膿止痛膏方。

油(一斤),當歸(一兩半),白芷(一兩),桂心(三分),芎藭(一兩),藁本(一兩),細辛(三分),密陀僧(一兩細研),黃丹(三兩),麝香(一分細研),鹿角膠(一兩半),蠟(三分),硃砂(一兩細研),鹽花(一兩),膩粉(三分),乳香(三分細研)

白話文:

  • 油(500 克)
  • 當歸(75 克)
  • 白芷(50 克)
  • 桂心(15 克)
  • 川芎(50 克)
  • 藁本(50 克)
  • 細辛(15 克)
  • 密陀僧(50 克,研磨成細粉)
  • 黃丹(150 克)
  • 麝香(5 克,研磨成細粉)
  • 鹿角膠(75 克)
  • 蠟(15 克)
  • 硃砂(50 克,研磨成細粉)
  • 鹽花(50 克)
  • 膩粉(15 克)
  • 乳香(15 克,研磨成細粉)

上件藥,先取油,安鐺內,煉沸;當歸等六味細銼,下入油中,煎白芷赤焦色,綿濾去滓;淨拭鐺中油,都安入鐺中,依前慢火熬;下蠟並黃丹,不住手以柳木篦攪,候色黑,次下密陀僧、鹿角膠、鹽花,次下膩粉,次下乳香,次下硃砂、麝香等,慢火熬攪,候藥黑光,即滴入水內,如硬軟得所,藥成,入鈔鑼中待凝冷,即於淨地上安一宿,以物蓋,出火毒。每用,故帛上攤貼,日再換之。

白話文:

先將油加熱至沸騰,放入當歸等六味藥材細末,煎煮至白芷變為深紅色,過濾去除藥渣。

清洗鍋子中的油,將所有藥材放入,依舊用小火熬煮。

加入蠟和黃丹,不停用手持柳木攪棒攪拌,直到藥材顏色變黑。

依次加入密陀僧、鹿角膠、鹽花,再加入膩粉、乳香、硃砂、麝香等藥材,繼續用小火熬煮並攪拌,直到藥材變為黑色發亮。

此時將藥液滴入水中,如果硬軟適中,則藥材已完成。將藥液倒入瓷器中待其凝固變涼,放置在乾淨的地方一宿,用器物蓋起來,以去除藥材的火毒。

每次使用時,將藥材攤開塗抹在布上,一天更換兩次。

治一切癰疽發背,潰後,肌肉不生,宜用此排膿生肌。神效膏方。

當歸(二兩),白芷(一兩半),乳香(三分細研),松脂(一兩),芎藭(一兩),白蘞(一兩半),緋帛灰(半兩細研),亂髮灰(半兩細研),甘草(一兩半),黃丹(十兩),木鱉子(三十枚去殼),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炙),木香(一兩半),黃蠟(二兩),麻油(二斤)

白話文:

當歸:二兩 白芷:一兩半 乳香:三分(研磨成細粉) 松脂:一兩 芎藭:一兩 白蘞:一兩半 緋帛灰:半兩(研磨成細粉) 亂髮灰:半兩(研磨成細粉) 甘草:一兩半 黃丹:十兩 木鱉子:三十顆(去殼) 杏仁:一兩(用熱湯浸泡、去皮尖、雙仁,炙烤) 木香:一兩半 黃蠟:二兩 麻油:二斤

上件藥,先取油,安鐺內,煉令香熟;將八味藥細銼,下油中浸一宿,以文火煎,白芷色赤黑,即濾出;次下松脂、蠟、乳香、緋帛、發灰等,更煎令消,以綿濾去滓,都入鐺內,下黃丹,不住手攪,變黑光色,滴在水中為珠子,膏成,用瓷器盛。每用,以故帛攤貼,日二易之。

白話文:

上述藥物,先取油,放入鍋中,加熱至香氣濃鬱;將八種藥材研磨細碎,浸泡在油中一整夜,然後用文火煎煮,直到白芷變成赤黑色,將其過濾取出;接著放入松脂、蠟、乳香、紅色絲綢和發灰等,繼續煎煮使其溶解,用棉花過濾去除雜質,全部倒入鍋中,加入黃丹,不停攪拌,直到變成黑亮色,滴入水中會凝結成珠子,膏藥製成後,用瓷器盛裝。每次使用時,用舊布攤開貼敷,一天更換兩次。

治一切癰疽發背,已潰後,日夜疼痛不可忍,膿不能出,宜用止痛排膿生肌神秘方

地黃汁(五合),防風(三分去蘆頭),羊腎脂(二兩),麻油〔五合(兩)〕,乳香(一兩),黃蠟(二兩),亂髮(半兩),當歸(半兩),甘草(三分),白蘞(半兩)

白話文:

生地黃汁:500 毫升 防風:18 克(去除根鬚) 羊腎脂:100 克 麻油:500 毫升 乳香:50 克 黃蠟:100 克 亂髮:25 克 當歸:25 克 甘草:18 克 白蘞:25 克

上件藥,細銼,以醋拌濕,先以油煎亂髮,消盡,下地黃汁,煎如魚目沸,候地黃汁盡,綿濾去滓,卻於火上下蠟香脂,熟攪勻,煎令稠,於瓷盒內盛。以故帛塗,看瘡大小貼,日二易之。

白話文:

上述藥材,細細研磨成粉,用醋調濕。先用油煎烤亂發,燒盡後加入地黃汁,煎到像魚眼睛煮沸。等到地黃汁用盡,用綿布過濾去除殘渣。然後在爐火上再次加入蠟香脂,攪拌均勻,煎至濃稠後,盛裝在瓷盒中。用舊布塗抹,根據傷口大小貼敷,每天更換兩次。

治一切癰疽發背,潰後,肌肉不生,宜用此排膿生肌膏方。

黃丹(六兩),松脂(半兩),薰陸香(半兩),故緋帛(一尺燒灰細研),乳發(半兩),蠟(一兩),故青帛(一尺燒灰細研)

白話文:

黃丹:六兩 松脂:半兩 薰陸香:半兩 燒成灰並研細的舊紅色絲帛:一尺 乳香:半兩 蠟:一兩 燒成灰並研細的舊青色絲帛:一尺

上件藥,以油一斤,先煎一兩沸,納發,煎,令消盡,然後納蠟及松脂、薰陸香、緋、青帛灰,煎攪令洋,以綿濾去滓,都入鐺中,下黃丹,以火煎攪令色黑,軟硬得所,貯一瓷器中。少少塗於楸葉上,以貼,日二易之。

白話文:

上面這個藥方,用一斤油先煎沸一兩,然後放入頭髮煎煮,直到頭髮溶解消失,再放入蠟、松脂、薰陸香、赤色和青色的布碎灰,邊煎煮邊攪拌,讓它完全融合,用棉布過濾掉渣滓,全部倒進鍋中,加入黃丹,用火煎煮並攪拌,直到顏色變黑,軟硬適中,然後盛裝在瓷器中。用少量藥膏塗在楸樹葉上,貼在患處,每天更換兩次。

治一切癰疽發背,潰後疼痛,瘡口不合,宜用此排膿生肌膏方。

大黃(一兩),細辛(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黃芩(半兩),芎藭(一兩),白蘞(一兩),白芷(半兩),白芍藥(半兩),莽草(半兩),黃柏(半兩),黃連(半兩),當歸(半兩),麻油(半斤),豬脂(半斤),白蠟(四兩),松脂(一斤)

白話文:

川大黃(50克),細辛(25克),防風(25克,去除蘆頭),黃芩(25克),
芎藭(50克),白芍(25克),白芷(25克),白芍藥(25克),莽草(25克),
黃柏(25克),黃連(25克),當歸(25克),麻油(250克),豬脂(250克),
白蠟(200克),松脂(500克)

上件藥,都細銼,先於淨鐺內煎麻油、脂、蠟,令消,後入諸藥,慢火煎,看藥欲焦,即以綿濾去滓,候冷,膏成。每用,以故帛上塗貼,日二換之。

白話文:

上述藥物,全部研磨成細末。先在乾淨的平底鍋中煎煮麻油、動物油脂和蠟,使其融化。接著放入研磨後的藥物,用小火慢煎。留意藥物將要焦糊時,立即用棉花過濾去除雜質。等候冷卻後,藥膏就完成了。每次使用,將藥膏塗抹在紗布上,每天更換兩次。

治一切癰疽發背,潰後,疼痛不止,宜用此排膿止痛地黃膏方。

生地黃汁(一升),松脂(二兩),薰陸香(一兩),羊腎脂(一兩半),牛膝(一兩半),蠟(一兩)

白話文:

生地黃汁(500 毫升) 松脂(100 克) 薰陸香(50 克) 羊腎脂(75 克) 牛膝(75 克) 蠟(50 克)

上件藥,於地黃汁中煎松脂及香,令消盡,即納羊脂、酥蠟,慢火煎,令稠,膏成。塗軟帛上,日二、三上貼之。

白話文:

取上述藥材,放入地黃汁中煎煮松脂和香料,讓它們完全溶解,再加入羊脂和酥蠟,用小火慢煎,使之變稠,成為膏狀。將膏藥塗在柔軟的布上,每天貼敷兩至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