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四十七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十七 (9)

1. 治咳癔諸方

夫咳癔者。是肺氣逆行也。氣則為陽。流行腑臟。宣發腠理。而氣者肺之所主也。肺為五臟上蓋。主通行腑臟之氣也。今肺虛。為微寒所傷。寒搏於氣。氣不得宣暢。則肺壅而氣逆不止。肺虛。微寒之氣。復搏於胃。胃口氣弱。脾中伏冷。客邪之氣。衝於胃管。胃氣不攝。使陰陽氣相擊。所以咳癔也。

白話文:

咳嗽打嗝是由於肺氣上逆造成的。肺氣屬於陽氣,在臟腑中運行,讓身體各處氣血通暢。肺是主氣的臟腑,是五臟的上蓋,負責讓臟腑之氣運行通暢。現在肺氣虛弱,被寒邪所傷,寒邪阻滯了肺氣,肺氣無法通暢運行,導致肺氣壅塞,上逆不止。肺氣虛弱,寒邪又會阻滯胃氣。胃氣虛弱,脾胃中潛伏著寒氣。外來的邪氣衝擊胃管,胃氣無法約束,導致陰陽之氣相衝擊,因此才會咳嗽打嗝。

治胃冷咳癔。氣厥不通。高良薑散方。

高良薑(一兩銼),乾木瓜(半兩),蓮子心(半兩),菖蒲(半兩),丁香(一分)

白話文:

良薑(50 公克,切碎),乾木瓜(25 公克),蓮子心(25 公克),菖蒲(25 公克),丁香(5 公克)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

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

又方。

丁香(一分),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二)錢。以水一小盞。煎至四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

治氣逆。咳癔不止方。

伏龍肝(一兩),丁香(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煎桃仁醋湯調下一錢。

治寒氣攻胃。咳癔方。

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

又方。

草豆蔻(一兩去皮),益智子(一兩去皮),乾柿(二兩)

上件藥。搗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

又方。

胡椒(三十顆),麝香〔二(一)錢細研〕

上搗破胡椒。入麝香。用酒一中盞。煎至半盞。稍熱服。

又方。

上用黑豆二合。於瓶子中。以熱醋沃之。紙封。開一小孔子。令患人以口吸其氣人咽喉中。即定。

白話文:

準備兩盒黑豆,放入瓶中。用熱醋倒入瓶中,並封住瓶口。戳一個小洞,讓病人用嘴巴吸入瓶中氣體。吸入喉嚨中,症狀就能馬上緩解。

又方。

上用木瓜汁生薑汁等分和勻。溫服一合。

又方。

上用薄荷汁一合。生蜜一錢。和調服之。

2. 三焦總論

夫三焦者各關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亂。下焦名走哺。合而為一。有名無形。生五臟六腑。往還神道。周身貫體。可聞不可見。和利積氣。決通水道。息氣腸胃之間不可以知乎。凡上焦三管反射者。通三焦名中清之腑也。別號玉海。水道出膀胱。合者雖合而不同。亦名孤之府也。而榮出中焦。衛出上焦。榮者是絡脈之氣道。衛者是經脈之氣道也。

白話文:

三焦是人體中三個相互連接的空腔。上焦稱為三管反射,負責聯繫上下。中焦稱為霍亂,負責消化和吸收。下焦稱為走哺,負責將廢物排出體外。三焦合而為一,雖然有名稱,但沒有具體的形狀。它滋養五臟六腑,貫通全身各處,可以感知到它的功能,但看不到它的形狀。三焦調和氣血,暢通水道,維持腸胃之間的氣息運行。

上焦的三管反射貫通三焦,稱為中清之腑,別名玉海。它的水道通向膀胱。雖然三焦合而為一,但它們的功能不同,中焦又稱孤之府。榮氣來自中焦,而衛氣來自上焦。榮氣是經絡之氣的通道,衛氣是正經之氣的通道。

3. 上焦論

夫上焦者。在胃上口。並咽。上貫膈。布胸走腋。循太陰之分。主衛氣之所出。以榮皮膚分肉之間。養身形。若霧露之溉焉。

白話文:

上焦位於胃口上方和咽喉處,向上通達橫膈膜,分佈在胸部和腋下,沿著太陰區運行。它是主管衛氣排出的地方,用以滋養皮膚和肌肉之間的組織,維持身體形狀。就像霧露滋潤萬物一樣。

4. 治上焦虛寒諸方

治上焦虛寒氣滯。胸膈噎悶。飲食全少。或時痰逆。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皮(一兩),赤茯苓(三分),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枳實(半兩麩炒微黃),桂心(半兩),白朮(三分),乾薑(一分炮裂銼),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人參(三分去蘆頭),木通(半兩銼),厚朴(三分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半夏(一分湯浸七遍去滑)

白話文:

訶黎勒果皮(一兩) 赤茯苓(三分) 陳年橘皮(三分,泡水去除白色瓤,烘乾) 枳實(半兩,炒至微黃) 桂心(半兩) 白朮(三分) 乾薑(一分,炮製後敲碎) 甘草(一分,烘烤至微紅,敲碎) 人參(三分,去除參鬚) 木通(半兩,敲碎) 厚朴(三分,去除粗皮,塗上生薑汁烘烤至香氣四溢) 半夏(一分,泡水七次去除滑膩感)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每於食後溫服。

治上焦虛寒氣壅。攻注頭痛。胸膈不利。大腹皮散方。

大腹皮(三分銼),檳榔(三分),木香(半兩),赤茯苓(一兩),桂心(半兩),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青橘皮(二分湯浸去白瓤焙),沉香(半兩),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芎藭(半兩),前胡(一兩去蘆頭),白芷(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

白話文:

  • 大腹皮(3 克,研磨)
  • 檳榔(3 克)
  • 木香(15 克)
  • 赤茯苓(30 克)
  • 桂心(15 克)
  • 半夏(15 克,用熱水洗 7 次去除粘滑)
  • 青橘皮(2 克,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瓤後烘焙)
  • 沉香(15 克)
  • 枳殼(3 克,用麩皮炒至微微泛黃,去除瓤)
  • 川芎(15 克)
  • 前胡(30 克,去除蘆頭)
  • 白芷(15 克)
  • 人參(15 克,去除蘆頭)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上焦虛寒。精神不守。泄下便利。語聲不出。白茯苓散方。

白茯苓(二兩),人參〔三(二)兩半去蘆頭〕,乾薑(一兩炮裂銼),桂心(一兩),遠志(一兩)甘草(一兩微赤銼)

白話文:

白茯苓:兩兩 人參:兩兩半,去除蘆頭 乾薑:一兩,炮裂後切碎 桂心:一兩 遠志:一兩 甘草:一兩,切碎並略帶赤色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上焦虛寒。胸膈短氣。不能下食。黃耆散方。

黃耆(二兩),桂心(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桔梗(一兩去蘆頭),乾薑(一兩炮裂銼),五味子(一兩),白茯苓(一兩),甘草(二兩炙微赤銼),芎藭(一兩),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白話文:

黃耆:2 兩 桂心:1 兩 人參:1 兩(去除鬚根) 桔梗:1 兩(去除鬚根) 乾薑:1 兩(炮裂後切碎) 五味子:1 兩 白茯苓:1 兩 甘草:2 兩(炙烤至淡紅色後切碎) 川芎:1 兩 杏仁:2 兩(用熱水浸泡後去除外皮、尖端和仁皮,炒至微黃)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上焦虛寒。短氣不續。膈間厭悶。飲食先吐而後下。宜服理中通膈破寒。半夏散方。

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麻黃(一兩去根節),細辛(一兩),枳實(二兩麩炒微黃),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前胡(二兩去蘆頭),澤瀉(二兩)

白話文:

  • 半夏(一兩,洗七次以去除滑滑的感覺)
  • 麻黃(一兩,去除根和節點)
  • 細辛(一兩)
  • 枳實(二兩,用麩炒至微黃)
  • 杏仁(一兩,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和尖端,用麩炒至微黃)
  • 前胡(二兩,去除蘆頭)
  • 澤瀉(二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