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十九 (2)

1. 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計二百九十穴

上星一穴。在額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陷容豆。是穴。督脈氣所發。主療頭風。頭腫。皮腫。面虛。鼻塞。頭痛。針入二分。留十呼。瀉五吸。針下氣盡。更停針引之。得氣即瀉。灸亦得。然不及針。日灸三壯。至百五壯。罷。不宜多。灸須停十餘日。然後更灸。若灸即恐拔氣太上。

白話文:

上星穴。位於額頭正中。從鼻樑中間向上,進入髮際一寸處。凹陷如豆子,就是這個穴位。督脈的氣這裡發出。主治頭痛、頭腫、皮膚腫脹、面部羸瘦、鼻塞、針刺深度二分,留針十次呼吸的時間。出針時緩慢。針下感覺有氣出來時,就出針。灸也能治療,但效果不如針刺。每天灸三壯,總計灸150壯。灸後不宜繼續灸。灸後要休息十幾天再灸。如果連續灸,恐怕會拔出過多的氣。

令人眼暗。故不用相續。加灸滿五十壯。即以細三稜針刺頭上。令宣通熱氣。若熱不止。熱氣上衝頭痛也。慎酒面蕎麥。

白話文:

視力模糊。所以不要連續治療。加上灸療,滿五十壯。接著用細小的三稜針刺頭頂。使熱氣宣洩流通。如果熱氣不止,熱氣上沖會導致頭痛。要注意避免飲酒、接觸蕎麥。

囟會一穴。在上星上一寸陷者中。是穴。督脈氣所發。主療鼻塞不聞香臭。宜灸之。日灸二七壯。至七日停。初灸之時即痛。五十壯已去即不痛。至七十即痛。痛即停灸。其鼻塞灸至四日。便當漸可。至七日即瘥。針入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主療頭風痛。白屑起。多睡。

白話文:

囟會穴。位於百會穴上一寸,凹陷處。這個穴位是督脈的氣血發源處。主治鼻塞,聞不到香臭。適合灸法治療。每天灸27壯,連續7天後停止。剛開始灸的時候會痛,灸到50壯時疼痛消失。灸到70壯時又開始疼痛。感到疼痛時就停止灸治。灸治鼻塞,灸到第四天症狀會逐漸好轉,到第七天就痊癒了。針刺深度為兩分,留針三呼。得氣後就瀉針。主治頭風疼痛,頭皮屑增多,嗜睡。

針之彌佳。針訖。可以末鹽生麻油相和。以揩髮根下。遍頭悉塗。數數用此二物。塗髮根下。即永無頭風。八歲以上得針。八歲以下不得針。緣囟門未合。若針。不幸令人死矣。不宜食蕎麥熱食及豬肉

白話文:

針灸的效果非常好。針灸後,可以將鹽末和生麻油混合在一起,並塗抹在髮根處。將整個頭部都塗抹均勻。經常使用這兩種東西,塗抹在髮根處,這樣就可以永遠沒有頭痛的問題。八歲以上的兒童可以使用針灸,而八歲以下的兒童不能使用針灸,因為囟門尚未閉合。如果使用了針灸,很不幸可能會導致死亡。不宜食用蕎麥、熱食和豬肉。

前頂一穴。在囟會上一寸五分。骨陷中。是穴。據甄權針經。一寸是穴。今依素問。一寸五分為定。督脈氣所發。主療頭風熱痛。頭腫風癇。針入二分。留七呼。瀉五吸。大腫極。即以三稜針刺之。繞四方一寸以下。其頭痛腫立瘥。復以鹽末和麻油揩髮際下。灸亦得。日灸二壯。以漸增至七從三。總至八十一壯。罷。其風即瘳。忌如前法。

白話文:

前頂穴。位於囟會穴上一寸五分。骨頭凹陷處就是此穴。根據甄權的針經記載,一寸就是此穴。但現在根據《素問》的說法,定為一寸五分。督脈之氣發源於此。主治頭風熱痛、頭腫風癇。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七呼、瀉針五吸。腫脹嚴重時,可以使用三稜針刺。繞針一寸以下,頭疼頭腫立即痊癒。再用鹽末和麻油塗抹髮際線以下部位。也可以艾灸,每天艾灸兩壯。逐漸增加至七壯再從三壯開始,總共八十一壯後停止。風病就會痊癒。忌諱同前方法中的禁食。

百會一穴。在前頂後一寸半。頂中心。督脈足太陽之會。主療脫肛風癇。青風心風。角弓反張。羊鳴多哭。言語不擇。發時即死。吐沫。心中熱悶。頭風。多睡心煩。驚悸無心力。忘前失後。吃食無味。頭重。飲酒面赤鼻塞。針入二分得氣。即瀉。加灸數至一百五。即停。三五日訖。

白話文:

百會穴

位於前額正中央,後退一寸半,頭頂中心位置。屬於督脈和足太陽經的交會穴位。

主治疾病:

  • 脫肛
  • 風癇(癲癇)
  • 青風(神誌不清)
  • 心風(心神不寧)
  • 角弓反張(類似癲癇的痙攣)
  • 羊鳴多哭
  • 言辭不清
  • 發作時會立即死亡
  • 吐沫
  • 心中煩熱
  • 頭痛
  • 嗜睡、心煩
  • 心悸、無力
  • 記憶力衰退
  • 食慾不振
  • 頭重感
  • 喝酒後臉紅、鼻子不通

針灸方法:

  • 針入深度為二分,有氣感時立即出針。
  • 加灸艾條,灸到一百五壯,然後停止。
  • 每隔三到五天進行一次治療,直至症狀緩解。

繞四畔。以三稜針。刺令出血。以井華水淋。淋令氣宣通。不得一向火灸。若頻灸。恐拔氣上。令人眼暗。忌酒面豬肉魚蕎麵蒜齏等物。

白話文:

沿著四個邊緣,用三稜針刺,讓血流出來。用井華水沖洗,沖洗後,氣血才會通暢。不能一直用火灸。如果灸太頻繁,恐怕會把氣拔上去,導致人眼花。要忌口酒、麵、豬肉、魚、蕎麥麵、蒜、齏等食物。

天突一穴。在結喉下一夫陷者宛宛中。是穴。陰任脈之會。針入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主咳嗽。上氣。噎胸中氣。喉內狀如水雞聲。肺癰唾膿血。氣壅不通。喉中熱瘡。不得下食。灸亦得。然不及針。其下針真橫下不得低手。即五臟之氣傷。令人短壽。慎如前法。及辛酸滑等。

白話文:

天突穴

天突穴位於喉結下方,凹陷的地方。它屬於陰任脈交會的穴位。

針灸時,針入五分深,停留三呼。得氣後立刻瀉針。

主治疾病:

  • 咳嗽
  • 上氣
  • 胸中氣滯
  • 喉嚨內像水雞叫的聲音
  • 肺癰吐膿血
  • 氣鬱不通
  • 喉嚨熱瘡
  • 無法進食

也可以艾灸,但效果不如針灸。

在針灸時,針要真正水平刺入,不能往下低。如果傷及五臟之氣,會導致人壽命縮短。

注意:針灸前應遵循上述方法,並避免辛酸滑等刺激性食物。

璇璣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頭而取之。是穴任脈氣所發。主胸皮滿痛。喉痹咽癰。水漿不下。灸五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璇璣穴

位置:位於天突穴下方一寸的凹陷中。仰起頭來取穴。

作用:任脈氣血發出的穴位。

主治:胸部皮膚緊繃疼痛、喉嚨痛、咽喉腫脹、無法吞嚥飲品。

治療方法:灸五壯;針刺深度三分。

華蓋一穴。在璇璣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是穴。任脈氣所發。主胸脅支滿。痛引胸中。咳逆上氣。嗚不能言。灸五日。針入三分。

白話文:

華蓋穴位於璇璣穴下一寸的凹陷處,仰面取穴。此穴為任脈氣息發出的地方,主治胸脅脹滿、疼痛引胸中、咳嗽、逆上氣、失聲不能言語。艾灸5天,針刺深度為三分。

紫宮一穴。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是穴任脈氣所發。主胸脅支滿也。痹痛骨疼。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也。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紫宮穴。位於華蓋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仰臥取穴。此穴為任脈氣息發源處。主治胸脅脹滿、四肢麻痺疼痛、飲食不順、嘔吐反胃、心煩氣躁等症狀。艾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

玉堂一穴。在紫宮下寸六分陷中。一名玉英。是穴。任脈氣所發。主胸滿不得喘息。腎痛骨疼。嘔逆上氣。煩心。灸五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玉堂穴

位於肚臍下方六分,一個凹陷的地方。別名玉英。這個穴位是任脈氣血發出的部位。主要治療胸悶、呼吸不暢、腎臟疼痛、骨頭疼痛、嘔逆、氣往上逆、煩躁不安。艾灸五壯。針灸時,刺入三分。

膻中一穴。一名元兒。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橫直兩乳間陷者中。是穴任脈氣所發。宜灸之。日灸七壯。至七七止。肺癰咳嗽。上氣唾膿。不得下食。胸中氣滿如塞。其穴禁不可針。針不幸令人死矣。慎豬魚酒面。據甲乙經云。針入三分。

白話文:

膻中穴:別名「元兒」。位於胸骨下端,兩乳連線正中,下陷處。此穴是任脈氣血發出的地方。適合用灸法治療。每天灸七壯,灸到四十九壯為止。可治療肺部膿瘍、咳嗽、氣逆咳出膿液、無法進食、胸中氣滿阻塞等症狀。此穴禁止使用針灸,如果誤針,可能會造成死亡。治療時應避免食用豬肉、魚、酒、麵食。根據《甲乙經》記載,針灸此穴時針刺深度為三分。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是穴。任脈氣所發。主胸脅支滿。心下滿。食飲不下。嘔逆吐食。還出灸五壯。針入二分。

白話文:

膻中穴

位於膻中穴下 1.6 寸的凹陷處。這個穴位是任脈氣脈發出的地方。主治胸脅脹滿、心下脹滿、食不下嚥、嘔逆吐食。治療方法包括灸 5 壯,針刺深度 2 分。

巨骨一穴。在心脾骨頭。是穴日灸三壯至七壯止。主驚癇。破心吐血。禁不可針。針則倒懸一食頃。然後乃得下針。針入四分。浮之勿補。針出始得正臥。忌酒面熱食豬魚不慎生冷等。

白話文:

**穴位名稱:**巨骨穴

位置: 位於心臟和脾臟相交的骨頭上。

治療方法: 每日灸此穴三至七次。

主治: 驚癇,心臟破裂導致的吐血。

禁忌: 不可針刺。

針刺方法: 如果需要針刺,必須先頭朝下倒懸一段時間(約一個進食的時間),才能進行針刺。針刺深度四分,進針後不要補針。針取出來後才能平躺。

注意事項:

  • 忌食酒類、辛辣食物、豬肉、魚類。
  • 注意避免接觸生冷之物。

雲門二穴。在巨骨下氣戶兩傍。各二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山桃經云。在人迎下第二首間。相去二寸三分。是穴足太陰脈氣所發。治嘔逆氣上。胸脅徹背痛。通灸禁針。理肺同藥療之。甲乙經云。針入七分。灸五壯。針若深。令人氣逆。

白話文:

雲門穴(左右兩穴)

  • 位置:在鎖骨下方,氣戶穴的兩側
  • 各自向內凹陷兩寸,按壓有動脈跳動
  • 以應手舉臂之法定位取穴

山桃經記載:

  • 位於人迎穴之下,第二個凹陷處
  • 兩穴間距為二寸三分
  • 此穴為足太陰脾經氣血發出的部位

功效:

  • 治療嘔吐反胃、氣往上逆
  • 胸脅到後背疼痛

注意事項:

  • 可灸不可針刺
  • 若針刺過深,會導致氣機逆亂

甲乙經記載:

  • 針刺深度為七分
  • 灸壯數為五壯
  • 針刺若過深,會令人氣逆

少商二穴者。木也。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白肉際。宛宛中是也。手太陰脈之所出為井也。針入一分。主不能食。腹中氣滿。吃食無味。留三呼。瀉五吸。宜針不宜灸。以三稜針刺之。令血出。勝氣針。所以勝氣針者。此脈脹腮之候。腮中有氣。人不能食。故刺出血。以宣諸臟腠也。慎冷熱食。

白話文:

少商兩個穴位,屬木行。位於大拇指末端內側,距離指甲角約為韭葉寬度。在白肉的交界處,凹陷處就是。它們屬於手太陰肺經的井穴。

針刺深度一分,主治不能飲食、腹中脹滿、食之無味。留針三呼,瀉針五吸。適宜針刺,不宜艾灸。使用三棱針針刺,讓血流出,這就是「勝氣針」法。

所謂「勝氣針」,是因為這個穴位的脹痛可能導致腮部腫脹,腮部有氣,人就會不能飲食。所以刺血,以疏通全身的臟腑組織。

注意避免食用冷熱食物。

魚際二穴者火也。在手大指節後。內側散脈中。是穴。手太陰之所流為營也。主虛熱。洒洒毛堅。惡風寒。舌上黃。身熱咳嗽。喘痹走背胸不得息。頭痛甚。汗不出。熱煩心。少氣不足。以濕陰癢。腹痛。不下食飲。肘攣支滿。喉中焦乾。濁痙上氣。熱病寒慄。鼓頷腹滿。陰瘻。

白話文:

魚際穴

魚際穴屬於火性穴道。位於大拇指關節後面的內側,散脈之中。是手太陰肺經氣血流經的營分穴道。

主治病症:

  • 虛熱:身體內有虛火,容易發熱
  • 身體皮膚髮根或毛髮豎立
  • 畏懼風寒,容易感冒
  • 舌苔發黃
  • 身體發熱,咳嗽
  • 喘鳴,背部和胸部疼痛,不能休息
  • 頭痛劇烈
  • 汗不出
  • 心煩意亂
  • 氣短,體力不足
  • 皮膚濕疹或搔癢
  • 腹痛
  • 食慾不振,無法進食
  • 肘部痙攣,四肢酸脹
  • 喉嚨乾燥
  • 濁痰上湧,阻滯呼吸
  • 發熱後出現寒顫
  • 雙頰浮腫,腹部脹滿
  • 陰部發癢

色不變。肺心痛。咳引尻。溺出。膈中虛。食飲嘔。身熱汗出。唾嘔吐血。目泣出。短氣。心痹悲怒逆氣。在腸胃氣逆也。針入二分。

白話文:

面色沒有變化。肺部和心部疼痛。咳嗽的時候會帶動臀部疼痛。小便失禁。橫膈膜虛弱。吃喝的東西會嘔吐出來。身體發熱流汗。唾液和嘔吐物中帶血。眼睛流淚。呼吸急促。心臟閉塞,憂鬱、發怒逆行之氣。這種情況發生在腸胃,氣逆造成的。針灸時刺入兩分深。

神庭一穴。在髮際直鼻上。督脈上一夫髮際是也。足太陽陽明之會。主療腫氣。風癇。癲風不識人。羊鳴。角弓反張。披髮而上歌下哭。多學人言語。驚悸不得安寢。當灸之。日灸二七壯至百壯。病即止。禁不可針。若針即發其病。舉火之時。忌豬魚羊肉酒面熱食。不宜熱衣。恆餐冷食。醋滑等物。

白話文:

神庭穴位於髮際正上方,督脈通過的部位,在髮際正中位置。它是足太陽膀胱經和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位。

主治病症:

  • 腫氣(腹脹)
  • 風癇(癲癇)
  • 癲風不識人
  • 羊鳴(喉鳴)
  • 角弓反張(四肢僵直)
  • 披髮而上歌下哭(癲癇時發作的症狀)
  • 多學人言語(癲癇時模仿他人語言)
  • 驚悸不得安寢(心慌意亂,無法入眠)

治療方法:

  • 艾灸治療,每日艾灸 2-7 壯,直到 100 壯,病症即止。
  • 禁忌針刺。如果針刺,會發作病症。

注意事項:

  • 艾灸時,忌食豬肉、魚、羊肉、酒、熱食。
  • 穿著不要過於保暖。
  • 平時飲食清淡,多吃醋和滑利食物。

曲差二穴。在神庭傍一寸半髮際。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心中煩滿。汗不出。頭項痛。身熱目視不明。針入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曲差穴:位於神庭穴旁一寸半,在髮際邊。這個穴位是足太陽經氣脈發出的地方。它的主治功效是:治療心中煩悶、氣血壅滯、出汗困難、頭項疼痛、發熱、眼睛視力不清。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臨泣二穴。在目上眥。入髮際五分陷者中。是穴。足太陽少陽之會。理卒不識人。風眩鼻塞。針入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

白話文:

臨泣穴

位於眼睛上方,眉毛內側,進入髮際五分,凹陷處。它是足太陽膀胱經和少陽膽經的交會穴。

功效

  • 治療眼疾、暈眩、鼻塞等症狀。

操作方法

  • 針刺深度三分。
  • 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
  • 得氣後立即出針。

眉沖二穴。一名小竹。在當兩眉頭。直上入髮際。是穴。理目五般癇。頭痛鼻塞。不灸。通針入三分。

水溝一穴。在鼻柱下人中。是穴。督脈手陽明之會。主療消渴。飲水無多少。水氣遍身腫。失笑無時節。癲癇。語不識尊卑。乍喜乍哭。牙關不開。面腫唇動。葉葉肺風。狀如蟲行。針入四分。留五呼。得氣即瀉。徐徐出之。灸亦得。然不及針。雀糞大為艾炷。日灸三壯。至二百即罷。若是水氣。唯得針此一穴。若針余穴。水盡即死。忌如前法。

白話文:

水溝穴

這個穴位位於鼻柱下的溝渠中。它是督脈和手陽明經絡的匯合點。主治以下疾病:

  • **消渴:**極度口渴,喝多少水都不夠
  • **水腫:**全身浮腫
  • **失笑:**無緣無故地笑
  • **癲癇:**抽搐症
  • **不禮貌的言語:**不分場合地謾罵
  • **忽喜忽悲:**情緒極度不穩定
  • **牙關緊咬:**無法張嘴
  • **面部腫脹、嘴脣發顫:**像是肺部有風吹動,狀似蟲子在爬
  • **針灸方法:**針刺深度四分,留針五次呼吸。得氣後,慢慢拔出針。也可以施灸。
  • **艾灸方法:**艾炷的大小如雀糞。每天艾灸三壯,至二百壯為止。
  • **注意事項:**對於水腫的患者,只能針刺這個穴位。如果針刺其他穴位,患者可能會因水氣排出過多而死亡。禁忌事項與前述方法相同。

承漿一穴。在頤前下唇之下。宛宛中是也。足陽明任脈之會。主療偏風口喎。面腫消渴。面風口不開。口中生瘡。針入三分半。得氣即瀉。瀉盡更留三呼。然後徐徐引氣。而不灸亦佳。日灸七壯。過七七訖。停四五日後。灸七七。若一面灸。恐足陽明脈斷。令風不瘥。停息後灸。

白話文:

承漿穴:位於下巴前方,下嘴脣下方,正中間。屬於足陽明經和任脈的交會穴位。

主治:

  • 偏頭痛、口歪
  • 臉部腫脹、口乾
  • 臉部肌肉僵硬、嘴巴張不開
  • 口腔潰瘍

針灸方法:

  • 針刺深度:0.5 公分
  • 得氣後瀉針
  • 瀉完後再留針三口氣的時間
  • 緩緩引氣,也可以不灸
  • 每週灸七壯,連續七週
  • 停針灸四至五天後,再灸七週
  • 如果只灸單側,可能會導致足陽明經脈斷裂,導致病情無法康復。因此,灸針後要停息一段時間再灸。

令血脈通宣。其風應時立愈。其艾炷。不用大一一依小竹箸頭作之。不假大作。其病脈粗細大小。壯加細線。何用大作艾炷而破肉。即但令當脈灸之。雀糞大艾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內疝。瘕痃癖塊。伏梁氣之徒。唯須大艾炷。故小品曰。腹背爛燒四肢。則但除風邪而已。

白話文:

讓血脈暢通,其風病就能很快痊癒。艾灸用的艾炷,不用太大,大小和細竹箸頭一樣就行,不用做過大。患者的脈形有粗細大小的區別,根據脈形粗細大小來增加灸線的數量,何必做過大的艾炷而燙傷皮膚呢?只要將艾炷放在對應的經脈上進行灸治,即使艾炷小如雀糞一樣,也能治癒疾病。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比如說腹內的疝氣、腫塊、癖積塊、伏梁氣等,這些情況才需要用較大的艾炷。所以《小品》中說,腹背嚴重燙傷到四肢,只不過是為了去除風邪而已。

如巨闕鳩尾。雖是胸腹之穴。灸之不過四七。艾炷不須大作。只依竹箸頭大。但令正當脈灸之。艾炷若大。腹灸多。其人永無心力。如頭上穴。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腳穴。灸多令人血脈枯竭。四肢細而無力。既復失精神。又加於細。即令人短壽。

白話文:

如同巨闕和鳩尾穴,雖然是胸腹部的穴位,但灸治它們的時候,最多隻能灸四到七壯。艾柱的大小不必太大,只需要像竹筷頭那麼大即可。但一定要準確地定位在穴位上施灸。如果艾柱太大,腹部的灸量過多,會導致那個人永遠沒有精神力。而頭部的穴位,施灸太多會讓人失去精神。手臂和腿部的穴位,施灸太多會使血脈枯竭,導致四肢細小無力。不僅失去了精神,而且還加重了身體的衰弱,就會導致壽命縮短。

俞府二穴。在巨骨下。去璇璣傍各二寸陷中。是穴。足少陽脈氣所發。主咳逆上氣。喘嘔吐。胸滿不得食飲。仰臥取之也。灸五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俞府兩個穴位。位於鎖骨下方,距離璇璣穴旁各兩寸的凹陷處,就是這個穴位。這是足少陽膽經氣血發出的地方。主治咳嗽氣喘、胸悶氣往上衝、嘔吐噁心、胸滿脹悶吃不下東西。仰臥著取穴。灸五壯。針刺深度三分。

彧中二穴。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臥取之。是穴。足少陰脈氣所發。主胸脅支滿。咳逆。喘不能食飲。灸五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彧、中兩個穴位。位於俞府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仰臥取穴。這個穴位是足少陰腎經氣血發源的地方。主治胸部兩側脹滿,咳嗽逆氣,喘息,不能進食。艾灸五壯。針刺深度三分。

神藏二穴。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是穴。足少陽脈氣所發。主胸脅支滿。咳喘不得息。嘔吐。胸滿不能食。灸五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神藏穴

神藏穴,位於彧中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仰頭取穴。

此穴為足少陽膽經氣血發出之處,主治胸脅脹滿,咳嗽喘息不止,嘔吐,胸悶脹滿,難以進食等症。

艾灸5壯,針刺深度三分。

靈墟二穴。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是穴。足少陽脈氣所發。主胸脅支滿。引胸不得息。嘔吐。胸滿不得食也。針入三分。灸三(五)壯。

白話文:

靈墟穴,位於神藏穴下一寸六分處,凹陷中。仰頭取穴。此穴為足少陽膽經氣血發源處。主治胸脅脹滿,胸悶氣急,嘔吐,胸滿不能進食。針刺深度三分,灸三(五)壯。

神封二穴。在靈墟下一寸六分。是穴。主胸滿不得息。咳逆。乳癰。灑淅惡寒。灸五壯。針入三分。

步郎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是穴。足少陰脈氣所發。主胸脅支滿。鼻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針入三分。灸五壯。

白話文:

步郎二穴位於神封穴下 1.6 寸的凹陷處,仰臥取穴。這個穴位是足少陰經氣血發出的地方。主要治療胸脅疼痛、脹滿、鼻塞不通氣、氣息微弱、喘不過氣。針刺深度為三寸,艾灸五壯。

五處二穴。足太陽脈氣所發。在頭上督脈傍。去上星傍一寸半。主目不明。頭眩風悶。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五壯止。

白話文:

五處二穴:太陽穴(左右各一)

位置:太陽經氣流發出的部位,在頭頂督脈旁,距離上星穴側後方約一寸半

主治:眼睛模糊不清,頭暈目眩,頭悶

針灸: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息,灸五壯即止。

承光二穴。在五處後二寸。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風眩頭痛。欲嘔吐。心煩。針入三分。不可灸。

通天二穴。在承光後一寸半。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項痛重。暫起僕僵。針入二(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通天穴

位置:在承光穴後 1.5 寸處。

作用: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主治頸部疼痛、重著、瞬間癱瘓或僵直。

針灸方法:

  • 針刺深度:2(或 3)分
  • 留針時間:7 次呼吸
  • 艾灸:3 壯

攢竹二穴。在兩眉頭。少陷宛宛中。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目視䀮䀮。視物不明。眼中熱痛。及眼瞤。針入一分。留三呼。瀉三吸。徐徐出之。不宜灸。亦宜細三稜針。針入三分出血。忌如前法。

白話文:

攢竹穴,位於兩眉頭的中間略凹陷處。這是足太陽經脈氣血開始發出的地方。主治眼睛模糊不清、視物不清、眼中灼熱疼痛,以及眼瞼痙攣等症狀。

針刺攢竹穴時,針入深度為一分,停留三呼的功夫,然後瀉出三吸的功夫,徐徐拔針。不宜艾灸。也可用三稜針針刺,針入深度為三分,出血為佳。其他禁忌與前述相同。

睛明二穴。在目內眥頭外畔。陷者宛宛中。是穴。手足太陽陽明之會。主膚翳白膜。覆童子。眼暗雀目。冷淚。䐴視眼。視物不明。胬肉。針入一分半。留三呼補。不宜灸。雀目者。宜可久留十呼許。然後速出針。

白話文:

睛明穴: 位於眼睛內眼角靠外側的地方。在一處凹陷的部位中,就是此穴位。此穴是手足太陽經和陽明經交會的穴位。

主治:

  • 眼膜覆蓋(白內障)
  • 小兒眼障
  • 視物昏暗、模糊
  • 流冷淚
  • 斜視
  • 視力不清
  • 眼瞼下垂

針灸方法:

  • 針刺深度:1.5分
  • 針留時間:留針3次呼吸後補針。
  • 不宜艾灸。
  • 對於視物模糊者,可適當延長針留時間至10次呼吸左右,然後立即拔針。

迎香二穴。在禾髎上一寸。鼻下孔傍。是穴。手足陽明之會。針入三分。得氣即瀉。主鼻息不聞香臭。偏風面癢。及面浮腫。風葉葉動。狀如蟲行。刺或在唇痛辛風瀉訖。更留三呼。宜針不宜灸。

白話文:

迎香穴: 位置:位於人中穴上方一寸,鼻孔旁。 功能:聯通手陽明和足陽明經脈。 針灸方法:針刺深度三分,得氣後進行瀉法。 主治:

  • 鼻子聞不到香臭。
  • 局部中風導致的面部瘙癢。
  • 面浮腫。
  • 皮膚鬆弛下垂,像蟲子爬動一樣。 刺血療法: 若有脣痛,可刺血放出辛風。 瀉法完成後,需要留針三次呼吸的時間。 適宜於針刺治療,不宜灸療。

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直目童子陷中。是穴。蹺脈任脈足陽明二會。主療視眼喎目不正。口喎目瞤。面動葉葉然。牽口眼。熱疼赤痛。目視䀮䀮。冷淚。眼瞼赤。針入四分半。得氣即瀉。特不宜灸。若灸無問多少。三日以後。眼下大如拳。息肉日加長。如桃許大。至三十日定都不見物。妨或如五升許大。

白話文:

承泣穴

承泣穴位於眼睛下方七分處,直視瞳孔落於凹陷處,即是此穴。

承泣穴是蹺脈、任脈、足陽明脈的交會穴位。

主治眼睛斜視、斜眼、口歪斜、眼睛眨動不自主、牽引口眼,熱痛紅痛、眼睛模糊、冷淚、眼瞼發紅。

針灸時,針刺深度四分半,得氣後立即出針。特別注意不可艾灸。

若艾灸承泣穴,不論艾灸的數量多少,三天後眼睛下方會腫脹得像拳頭般大,息肉會每日增長,長到桃子般大小。到三十天時,會完全看不見東西。或如五升大。

鳩尾一穴。在臆前巨骨下五分。是穴。主心驚癇。髮狀如鳥鳴。破心吐血。心中氣悶。不喜聞人語。心痛腹脹。宜針即大良。雖然此處是大難針。非是大好手。方可下針。如其不然。取氣多。不幸令人死。針入四分。留三呼。瀉五吸。肥人可倍之。忌如前法。

白話文:

鳩尾穴位於胸前巨骨(胸骨)下方五分處。這個穴位主治心悸、驚癇、心臟發作如鳥鳴、心血破裂導致嘔吐、胸悶、厭惡聽到人說話、心痛腹脹。適合針灸,針刺後會很快見效。雖然這裡是難以針灸的部位,但如果不是經驗豐富的針灸師,不能在此針灸。否則,會造成氣血損傷,導致死亡。針刺深度為四分,留針三呼,出針五吸。對於肥胖者,可以適當增加針刺深度。忌諱的注意事項同上。

巨闕一穴。心之募。在鳩尾下一寸。是穴任脈氣所發。主療心中煩悶。熱風。風癇。浪言或作鳥聲。不能食。無心力。凡心痛有數種。冷痛。蛔蟲心痛。蠱毒。霍亂不識人。針入六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灸亦得。日灸七壯至七七壯。忌豬魚生冷酒面熱食之類。

白話文:

巨闕穴,是心臟的募穴。位於鳩尾骨下約一寸處。此穴為任脈之氣所發出。主要治療心煩悶、熱風、風癇、言語錯亂或發出鳥叫聲、飲食不振、心悸乏力等症狀。凡心痛有幾種情況:冷痛、蛔蟲心痛、蠱毒、霍亂導致神志不清等。針刺深度六分,留針七次呼吸。得氣後立即洩針。艾灸也可治療,每日灸七壯,連續灸到七七四十九壯。忌食豬魚、生冷、酒、麵、熱食等。

上管一穴。在巨闕下一寸。去巨骨三寸。是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主心中熱煩。賁豚。氣脹滿。不能會。霍亂心痛。不可眠臥。吐利。心風驚悸。不能食。心中悶。發噦。伏梁氣狀如覆杯。針入八分。得氣先補而後瀉之。可為神驗。若是風癇熱痛。宜可瀉之後補。可謂應其病。灸亦良。日灸二七壯。至一百壯止。不瘥更倍之。忌酒面豬魚等。

白話文:

巨闕穴,位於中脘穴下 1 寸,距離中線 3 寸。它是任脈、足陽明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穴。

主治:

  • 心中鬱熱煩悶
  • 嘔吐、噁心
  • 氣脹腹滿、脹氣
  • 心痛、不能進食
  • 心慌失眠
  • 驚悸不安
  • 心中煩悶不適
  • 嘔吐、噁心

針灸方法:

針刺深度為 8 分。得氣後,先補後瀉,可以收到奇效。如果是風癇熱痛,宜先瀉後補,能對症下藥。

艾灸方法:

每日艾灸 14-28 壯,至 100 壯為止。如果仍未痊癒,可加倍灸之。

忌口:

忌食酒、麵食、豬肉、魚等。

中管一穴。一名太倉。是胃之募。在上管下一寸。是穴。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主治心慝。不能食。反胃。霍亂。心痛熱。溫瘧痎瘧。天行傷寒。因讀書得奔脈氣。心悶。伏梁氣如覆杯。冷結氣。針入八分。留七呼。瀉五吸。疾出針。灸亦良。日灸二七壯。至四百壯止。忌豬魚生冷酒面毒食生菜醋滑等物。

白話文:

中管穴

又稱太倉穴,是胃經的募穴,位於上管穴下1寸的位置。

此穴屬手太陽、足少陽、足陽明經,以及任脈匯聚之處。

主治功效:

  • 心悸胸悶
  • 食慾不振
  • 反胃嘔吐
  • 霍亂
  • 心痛發熱
  • 溫瘧、痎瘧
  • 感冒發燒
  • 讀書過度引起的氣脈奔竄
  • 心悶、腹脹如覆杯
  • 寒氣凝結

操作方法:

  • 針刺深度8分,留針7次呼吸時間,緩慢提插5次呼吸時間。
  • 速離針。
  • 艾灸也有一定的效果。每日施灸2-7壯,總計400壯。

禁忌事項:

  • 禁食豬魚生冷食物、酒、面、毒性食物、生菜、醋以及滑利寒涼之物。

建里一穴。在中管下一寸。是穴。治腸中疼痛。嘔逆上氣。心痛身腫。通灸。針入一寸二分。

下管一穴。在建里下一寸。是穴。足太陰任脈之會。主腹胃不調。腹內痛。不能食。小便赤。腹堅硬癖塊。脈厥厥動。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亦良。日灸二七壯。至二百罷。

白話文:

下管穴:位於建裏穴下方一寸。它是足太陰脾經和任脈的交會穴。主治腹胃不調、腹內疼痛、不能進食、小便赤熱、腹脹堅硬、脈搏微弱緩慢。針刺深度八分,留針三呼之間,緩慢拔出五吸之間。艾灸也可,每日艾灸二至七壯,灸到兩百壯停止。

神聰四穴。在百會四面。各相去同身寸一寸。是穴。理頭風目眩。狂亂風癇。左主如花。右主如果。針入三分。

明堂一穴。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是穴。理風頭。多鼻涕。鼻塞。三日一報針。入三分。

當陽二穴。在當童人直上入髮際一寸。是穴。理卒不識人。風眩。鼻塞。針入三分。

前關二穴。在目後半寸。是穴。亦名太陽之穴。理風。赤眼頭痛。目眩目澀。不灸。針入三分。

四白二穴。在目下一寸。是穴。足陽明脈氣所發。主頭痛目眩。針入三分。先補後瀉。主目眴不止。灸七壯。

禾髎二穴。在鼻孔下。俠水溝傍五分。是穴。手陽明脈氣所發。主鼻窒口噼。鼻多清涕。出不可止鼽衄。有瘡。不可開。針入二分。

白話文:

禾髎穴,一共有兩個穴位,位於鼻孔下方,距離鼻溝約為五分之處。這個穴位是手陽明經絡氣血發出的地方。主治鼻塞、口乾舌燥、鼻涕清稀不止、鼻衄(流鼻血)、鼻瘡。鼻瘡不可開刀治療,針灸時深度為二分。

巨髎二穴。在鼻孔下。俠水溝傍八分。是穴。蹺脈足陽明之會。主療面風寒。鼻頻(音準)上腫。癰痛。招搖視白。瘛瘲口噼。針入三分。得氣即瀉。灸亦良。灸七壯止。

白話文:

巨髎穴有兩個穴位。位於鼻孔下方,沿着水溝旁八分處。這個穴位是蹺脈和足陽明經的交匯點。主要治療面部風寒、鼻子經常腫脹、疔瘡疼痛、迎風流淚、口角歪斜。針刺深度三分,得氣後即可瀉針。艾灸也可以治療,灸七壯即可。

地蒼二穴。在俠傍旁四分外。如近下有脈微動者是也。蹺脈手陽明之交。主療大患風者。其脈亦有動時。亦有不動時。多主偏風口喎。失音不言。不得飲水漿。食漏落。脈瞤動。患左針右。患右針左。針入三分半。留五呼。得氣即瀉。灸亦得。日灸之二七壯。重者灸七七壯。

白話文:

地蒼二穴位

位於肩胛骨旁四寸外的地方。如果靠近穴位時有脈搏微動,那就是地蒼穴。

蹺脈

屬於手陽明經的交會點。主要治療大風病。

蹺脈脈象

蹺脈的脈象有時會跳動,有時不會跳動。多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失聲不語、不能進食、食物從口中流出。

針灸治療

針刺 :患側針刺對側穴位。針入深度三分半,留針五次呼吸。得氣後即可出針。

艾灸 :也可以艾灸治療。每天艾灸二至七壯。病情嚴重者,艾灸七至七七壯。

其艾炷大小。壯如粗釵腳大。灸壯若大。口轉喎。可灸承漿七七壯。慎豬羊肉面熱食房事。

廉泉一穴。在頷下結喉上舌本間。陰維任脈之會。主舌下腫。難言。舌瘲設。多咳嗽。少氣喘息。嘔沫噤齦。灸三壯。針入二(三)分。

白話文:

廉泉穴:

位於下巴下方、喉嚨上方的舌根之間。是陰維脈與任脈交會的地方。

主治:

  • 舌頭下方腫脹
  • 說話困難
  • 舌頭僵硬
  • 常咳嗽
  • 氣喘吁吁
  • 嘔吐泡沫並牙關緊閉

治療方法:

  • 灸三壯
  • 針刺二(或三)分深

分水一穴。在下管下臍上一寸。是穴。任脈氣所發。主腹腫。不能食。腸堅腹痛。胃脹不調。堅硬。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若是水病。灸之大良。日灸七壯。至四百止。針入五分。留三呼。

白話文:

分水穴

分水穴位於肚臍正下方、恥骨上方一寸處。它是任脈氣息發出的地方。

主治疾病:

  • 腹脹
  • 食慾不振
  • 腸道痙攣、腹痛
  • 胃脹、消化不良
  • 腹部肌肉僵硬

針灸方法:

  • **針灸:**針刺深度八分,留針三呼,瀉針五吸。
  • **艾灸:**如果是水腫,艾灸效果顯著。每天艾灸七壯,持續艾灸四百壯。艾灸深度五分,留針三呼。

陰交一穴。在臍下一寸。是穴。任脈氣所發。主臍下熱。小便赤。氣痛。狀如刀攪。作塊狀如覆杯。婦人斷緒。月事不調。㿃下崩中。因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針入八分。得氣即瀉。瀉後宜補之。灸亦得。然不及針。日灸三七壯。灸至七百止。

白話文:

陰交穴

位置: 肚臍下方一寸處

功效:

  • 調節任脈氣血
  • 緩解臍下發熱,小便發紅
  • 緩解氣痛,疼痛感如刀絞,成塊狀如覆蓋的杯子
  • 治療女性月經不調、崩漏、產後惡露不止
  • 緩解肚臍周圍冷痛

針灸方法:

  • 針灸深度:八分
  • 針灸手法:得氣後瀉針,隨後補針
  • 灸法:也可艾灸,但效果不及針灸
  • 灸量:每日灸三至七壯,最多七百壯

石門一穴。甲乙經云。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在臍下二寸。是穴。是三焦之募。任脈氣所發。針入八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主腹痛堅硬。婦人因產惡露不止。遂成結塊。崩中斷結。灸亦良。日灸二七壯。至一百止。

白話文:

有一個穴位叫做「石門穴」。根據《甲乙經》記載,又名「利機穴」、「精露穴」、「丹田穴」、「命門穴」。位於肚臍下方兩寸的地方。這個穴位是三焦經的募穴(氣血會聚的地方),也是任脈氣血發出的地方。用針刺入八分深,停留三口氣的時間。如果感覺到氣流通過,就出針。

「石門穴」主治腹部疼痛、堅硬,婦女產後惡露不止,形成結塊,崩漏中斷。艾灸此穴也有效果。每天灸二到七壯,總共灸到一百壯。

關元一穴。是小腸募。一名次門。在臍下三寸。是穴。足三陰任脈之會。主臍下㽲痛。小便赤淋。不覺遺瀝。小便處痛。狀如散火。尿如血色。臍下結血。狀如覆杯。婦人㿃下。因產惡露不止。並婦人斷緒。產道冷。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若懷胎必不針。若針而落胎。胎多不出。而針外崑崙立出。灸亦良。然不及針。日灸三十壯。至三百止。

白話文:

關元穴,是和小腸相連結的穴道。又稱次門,位於肚臍下方三寸處。這穴位是足三陰經和任脈交會的地方。主治肚臍以下疼痛、小便灼熱、不自主遺尿、小便處疼痛且有熱灼感、小便帶血色、肚臍下方積血且形成像倒扣的杯狀物、女性產後惡露不止、產婦陰道冰冷。針灸深度為八分,針入後留針三口氣的時間,再出針後吸氣五次。如果懷孕,禁止針灸。如果針灸後導致流產,胎兒大多無法排出,則針灸外崑崙穴幫助排出。艾灸也有效,但效果不如針灸。每天艾灸三十壯,連續艾灸到三百壯為止。

中極一穴。一名玉泉。一名氣原。在關元下一寸。是穴。是膀胱募任脈足三陰之會。主婦人斷緒。四度針。針即有子。故卻時任針也。主淋。小便赤。尿道痛。臍下結塊如覆杯。或因產得惡露不止。遂成疝瘕。或因月事不調。血結成塊。針入八分。留十呼。得氣即瀉。灸亦得。然不及針。日灸三七壯。至三百壯止。

白話文:

中極穴,又名玉泉、氣原。位於關元穴下方一寸。此穴是膀胱經的募穴,同時也是任脈和足三陰經脈相交的地方。主要治療婦女月經不調、難以受孕。如果針灸,針入立有身孕,所以又叫卻時任針。此穴也主治淋病、小便發紅、尿道疼痛、臍下有如覆蓋茶杯大小的硬塊,或因產後惡露不止而形成的疝氣,或因月經不調而導致血塊。針入八分深,保留十個呼吸的時間,針到氣至即可瀉針。灸法也可以治療,但效果不及針灸。每日灸三到七壯,至三百壯為止。

後頂一穴。在百會後一寸半。枕骨上。是穴。督脈氣所發。針入四分。灸五壯。主風眩。目視䀮䀮。額顱上痛。

強間一穴。在後頂後一寸半。是穴。一名大羽。是督脈氣所發。主頭如針刺。不可以動。項如拔不可左右顧視。灸五壯。針入二分。

白話文:

強間穴。位於後頂骨後方一寸半處。是穴位,又名大羽。是督脈氣息發出的地方。主要治療頭痛如針刺般疼痛,不能動彈。頸部疼痛如被拔起,不能左右轉動。艾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二分。

腦戶一穴。在樹骨上。強間後一寸半。是穴。一名仰風。一名會顱。是督脈足太陽之會。主目痛。不能視。面赤腫。頭痛。不得灸。若灸令人失喑。針入三分。留三呼。

白話文:

腦戶穴,位於大椎穴向上1.5寸。別名仰風、會顱,是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主要治療眼睛疼痛、視力模糊、面部紅腫、頭痛。禁止艾灸,否則可能會導致聲音嘶啞。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

喑門一穴。一名舌厭。在頂後入髮際宛宛中。入系舌本。是穴。是督脈陽維之會。仰而取之。主頭風腦痛。失喑不能言。舌急。項強不得回顧。針入八分。留三呼。瀉八吸。徐徐出之。不宜灸。灸即令人啞。忌如前法。問曰。舌急不言。如何治也。答曰。舌急。針喑門。舌緩。

白話文:

喑門穴

又名舌厭,位於後腦勺入髮際中央的凹陷處,延伸到舌根部。這個穴位是督脈和陽維脈交會的穴位。仰頭取穴,可以治療頭風、腦痛、失音不能說話、舌頭發緊、項部強直不能回顧。

針刺深度八分,留針三呼,瀉八吸後緩緩出針。不適合灸,灸會讓人啞巴。忌諱與先前方法相同。

問: 舌頭發緊不能說話,如何治療?

答: 舌頭發緊,針刺喑門穴。舌頭緩和。

針風府。得氣即瀉。可小繞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瀉盡更留針取之。得氣即瀉。特忌灸。灸即令人啞。忌熱酒面。

白話文:

針灸「風府穴」。 針到穴位得氣時就瀉血。 可以輕輕地轉動針。 針刺深度八分,留針的時間為三呼三吸。 瀉血五次,瀉完後再留針提起來。 針到穴位得氣時就瀉血。 特別忌諱灸。 一灸就會讓人變啞。 忌諱喝熱酒或熱麵。

大椎一穴。在第一椎上。陷者宛宛中。是穴。主三陽督脈之會。療五勞七傷。溫瘧痎瘧。疰背膊悶。項強不得回顧。針入五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亦得。日灸七壯至七七壯罷。慎漿水酒面。

白話文:

大椎穴

這個穴位位於第一節頸椎的上面,在凹陷處。這個穴位是三條陽經和督脈的交會點,可以治療以下疾病:

  • 五勞七傷:各種因勞累或外傷導致的身體虛弱狀況
  • 溫瘧、痎瘧:發熱、出汗的瘧疾
  • 疰背膊悶:背部和手臂疼痛緊繃
  • 項強不得回顧:脖子僵硬,無法轉動頭部

針灸方法

  • 針灸深度為五分,留針三口氣。
  • 出針時吸氣五次。
  • 也可以灸,每天灸七壯,連續灸至七個七次(共四十九壯)後停止。

注意事項

  • 針灸後要避免吃漿水、酒和麵食。

陶道一穴。在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是穴。督脈足太陽之會。主頭重目瞑。灑淅寒熱。脊強。以頭汗不出也。灸五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翻譯:陶道穴

陶道穴位於大椎穴下方的間隙中,需要低頭才能取穴。它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處。

主治:

  • 頭重眼花
  • 發燒惡寒,冷汗淋漓
  • 脊椎強直
  • 無頭汗

治療方法:

  • 艾灸5壯
  • 針刺深度為5分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節下間。是穴。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癲疾。瘛瘲。怒欲煞人。身狂走。譫言見鬼。針入五分。

白話文:

在第三節椎骨下方的位置有一個穴位,叫做「身柱穴」。這個穴位是督脈氣血發出的地方。灸這個穴位五壯,可以治療癲癇、精神錯亂、發怒想要殺人、身體瘋狂奔跑、胡言亂語、見鬼。針灸這個穴位時,針刺深度為五分。

神道一穴。督脈氣所發。在第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是穴。主寒熱頭痛。進退往來。痎瘧。恍惚悲愁。灸三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神道穴是一個穴位,承接督脈之氣。位於第五節椎骨之下,間隙之中。俯臥時取穴。此穴主治寒熱頭痛,時好時壞,痎瘧,恍惚悲愁等病症。艾灸三壯,針灸深度五分。

至陽一穴。在第七椎節下間。俯而取之。是穴。督脈氣所發。主寒熱。解爛淫樂。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也。灸三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至陽穴:位於第七節脊椎骨下方。俯臥取穴。這個穴位是督脈氣血發出之處。主治寒熱、瘡瘍、淫樂後遺症、小腿痠痛、四肢重痛、氣短喘息。灸三壯,針刺深度五分。

筋縮一穴。在第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是穴。督脈氣所發。主驚癇。狂走癲疾。脊急強。目轉上垂。灸三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筋縮穴:位於第九椎骨節下方的間隙中。

俯下身,找到這個穴位。

這個穴位是督脈氣氣發出的地方。

主要治療:癲癇、狂躁症、癲疾、脊柱僵硬、眼球上翻。

艾灸三壯。針灸深度五分。

脊俞一穴。一名神宗。一名脊中。在第十一椎中央。是穴。督脈氣所發。治風癇癲邪。溫病積聚。下痢。不灸。通針。針入五分。

白話文:

脊俞穴。別名神宗、脊中。位於第十一椎正中央。此穴為督脈氣息發出的地方。可用於治療風癇癲狂、溫熱病積熱、下痢。不適宜灸,只能針刺。針刺深度為五分。

懸樞一穴。在第十二椎下節間。是穴。督脈所發。主腰脊強。腹中上下積氣。針入二(三)分。灸三壯。

命門一穴。一名屬累。在第十四椎節下。俯而取之。是穴。督脈氣所發。主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瘛瘲。裡急。腰腹相引痛。針入五分。

白話文:

命門穴,又稱屬累穴,位於第十四椎骨下方。俯身取穴,這個穴位是督脈氣息發出的地方。主治頭痛如頭部破裂般疼痛、身熱如火、不出汗、抽搐,以及裡急腹痛、腰腹相互牽扯疼痛。針灸深度為五分。

腰俞一穴。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注。一名腰戶。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陷者宛宛中。是穴。挺腹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然後乃取其穴。是督脈氣所發也。主腹髖疼。腰脊強。脊強不得迴轉。溫瘧痎瘧。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亦得。日灸七壯。

白話文:

腰俞穴,又名背解、髓孔、腰注、腰戶。位於第二十一節脊椎骨下方,凹陷處的中央。找這個穴位時,挺起腹部,舒展身體,雙手疊放在額頭上,伸展四肢,然後才能尋找穴位。這個穴位是督脈氣血發出的地方。

主治:

  • 腹股溝疼痛
  • 腰椎背部僵硬
  • 背部僵硬無法迴轉
  • 寒熱瘧疾

針灸方法:

  • 針刺深度八分,留針三呼。
  • 瀉法:針刺五呼。
  • 灸法:也可以灸,每天灸七壯。

至七七壯止。慎房事。不得擎重物。甲乙經云。針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壯。

長強一穴。一名氣之陰郄。督脈絡。在窮骨下宛宛中。是穴。甲乙經云。穴在脊骶端。少陰所結。主下漏五痔。疳蝕。下部䘌。針入三分。然抽之以大痛為度。其穴跌地取之乃得。灸亦得。然不及針。日灸三十壯。至二(一)百壯止。慎房事。此痔根本是冷。慎冷食。甲乙經云。針入二寸。留七呼。

白話文:

長強穴:

別稱:氣之陰郄穴 脈絡:屬於督脈 位置:位於尾骨最下端中央凹陷處 《甲乙經》記載:此穴位於脊骨末端,是少陰經脈聚集之處,主治下痢、五痔、疳蝕、下部腫脹。 針灸方法:針刺深度三分,慢慢提插,以產生劇烈疼痛為度。針刺時需貼緊皮膚操作,始能取穴準確。艾灸也可治療,但效果不及針刺。每日艾灸三十壯,至累計艾灸(一)百至二百壯為止。注意房事,此痔瘡的根本原因是受寒,應避免食用生冷食物。《甲乙經》記載:針刺深度二寸,留針七呼。

天柱二穴。在俠項後髮際。除大筋外廉陷者中。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二分。留三呼。瀉五吸。主頭風。目如脫。項如拔。頂痛。急重。先瀉而後補之。灸亦得。然不及針。日灸七壯。總至一百五壯。忌如前法。

白話文:

天柱穴:

位於後頸部,髮際線後方,大筋外側凹陷處。屬於足太陽經的氣血發源處。

針灸方法:

  • 針入深度:二分
  • 留針時間:三呼
  • 瀉法:五吸
  • 主治:頭痛、眼睛脫窗、頸部疼痛、頭頂痛、急重病。
  • 先瀉後補法:先瀉出病氣,再補益正氣。
  • 灸法亦可:但效果不如針刺。
  • 每穴每天灸七壯,總共灸 150 壯。
  • 禁忌:同前法。

玉枕二穴。在胳卻後七分半。俠腦戶傍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主目內攣系急痛。失枕頭重頭痛。風眩目痛。頭寒。多汗。耳聾鼻塞。

白話文:

玉枕穴:位於腋窩後的七寸半處,靠近後腦勺,距離腦戶穴一寸三分。從肉枕骨上穿刺,深入髮際三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氣穴。

針灸方法:

  • 針灸深度:三分
  • 留針時間:三分鐘
  • 艾灸:三壯

主治病症:

  • 眼球抽搐疼痛
  • 失眠、頭重頭疼
  • 頭暈目痛
  • 頭部受寒
  • 多汗
  • 耳聾鼻塞

風池二穴者。足少陽陽維之會。在項後髮際陷者中。是穴。甲乙經云。風池穴在顳顬後髮際陷者中。是穴。針入一寸二分。大患風者。先補而後瀉。少可患者。以經取之。主肺風。面赤。目視䀮䀮。項強不得回顧。面腫。皮軟。腦疼痛。留五呼。瀉七吸。灸亦良。然不及針。

白話文:

風池穴是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位於頸後,髮際凹陷處。

根據《甲乙經》記載,風池穴位於顳骨和枕骨後方的髮際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一寸二分。

如果患有嚴重的風症,先補後瀉。如果病情較輕,按經絡取穴即可。

風池穴主治肺風、面紅、視力模糊、頸部強直不能回頭、面腫、皮肉鬆軟、腦痛。留針五呼,瀉針七吸。艾灸也可以治療,但效果不如針灸。

日灸七壯。艾炷不用大。根細箸頭為之。灸至一百五壯。忌如前法。問曰。如後髮際亦有項腳長者。其毛直至頭骨。亦有無項腳者。毛齊至天牖穴。即無毛根。何而取穴也。答曰。其毛不可輒定。大約如此。若的的定中府正相當。即是側相去各二寸。此之定穴。

白話文:

每天灸七壯。艾炷不需要太大,像細箸頭那麼大即可。灸到一百五壯。禁忌和前面講的方法一樣。

問:如果後髮際也有項腳比較長的,它的毛一直長到頭骨,也有沒有項腳的,毛齊平到天牖穴,就沒有毛根了,該如何取穴呢?

答:這種情況下,不能馬上確定。大概的情況如下:如果項腳確實在中府穴正對應的位置,那麼兩側離中府穴各兩寸。這樣取穴。

顱息二穴。在耳後青脈間。是穴。主身熱頭痛。不可反側。小兒癇喘不得息。耳聾。針入一分。不得多出血。出血多即煞人。灸三壯。

白話文:

顱息穴

位置:位於耳朵後方的青筋中間。

主治病症:

  • 身體發熱,頭痛
  • 無法側身平躺
  • 小兒癲癇、喘不過氣
  • 耳聾

針灸方法:

  • 針刺深度:1 分
  • 出血:不可大量出血,否則會危及性命
  • 艾灸:3 壯

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是穴。足太陽少陽之會。主風眩項痛。頭強寒熱。灸即依年壯。針入二分。留七呼。

白話文:

完骨穴有兩個穴位,在耳後進入髮際線四分處。這個穴位是足太陽經和小陽經交匯的地方。主治頭暈頸痛,頭部肌肉緊繃、冷熱交替。艾灸時依據患者的年齡和體質而定。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二寸,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

大杼二穴。在項後第一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中。是穴。足太陽手少陽之會。理風勞氣。咳嗽。氣急頭痛。目眩腹痛。針入五分。留七呼。禁灸。

白話文:

大杼穴

位於頸後第一塊頸椎骨下方,左右各一寸半處。凹陷的位置便是穴位。

歸屬經絡: 足太陽膀胱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的交會點。

功效:

  • 調理風寒外感,緩解疲勞氣喘
  • 緩解咳嗽、氣促、頭痛
  • 治療目眩和腹痛

針灸方法:

  • 進針深度:五分
  • 留針時間:七次呼吸
  • 禁止艾灸

風門熱府二穴。在第二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督脈足太陽之會。理傷寒項強。目瞑鼻塞風勞。嘔逆上氣。胸痛背痛。氣短不安。針入五分。留七呼。灸七壯。

白話文:

風門和熱府這兩個穴位。位於第二頸椎下方兩側,各距離椎骨一寸半。這個穴位是督脈和足太陽經的交會處。可以治療傷寒、脖子僵硬、眼睛閉合困難、鼻子堵塞、風寒勞累、嘔吐反胃、胸痛、背痛、氣喘、不安。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次呼吸。艾灸七壯。

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兩傍相去一寸半。是穴。理癲癇。癭氣上氣。吐逆。支滿。脊強。寒熱不食。肉痛皮癢。傳屍骨蒸。肺嗽。針入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

白話文:

肺俞穴(兩個穴位)

位於第三椎骨下方,兩側各距脊椎一寸半。這個穴位能治療癲癇、癭氣(甲狀腺腫大)、上氣(氣上衝)、嘔吐、腹脹、背部僵硬、寒熱不進食、肉痛、皮膚瘙癢、傳屍骨蒸(傳入骨髓的發熱)、肺部咳嗽。

針刺深度為三分,保留時間為七次呼吸。如果針刺得氣,立即放血。

厥陰俞二穴。在第四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是穴。理逆氣嘔逆。牙痛。留結胸悶。針入三分。

心俞二穴。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理心中風。狂癇。心氣亂語。悲泣。心腹煩滿。汗不出。結積寒疹。嘔逆不食。食即吐血。目痛。不灸。通針。針入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

白話文:

心俞穴,位於第五胸椎下,兩側各一寸半處。 此穴位可以治療以下症狀:

  • 中心風(中風)
  • 狂癇(癲癇)
  • 心氣失調導致胡言亂語
  • 悲傷哭泣
  • 心腹脹滿
  • 無汗
  • 寒氣積聚形成的疹子
  • 嘔吐無法進食
  • 進食後吐血
  • 眼睛疼痛

此穴位不可灸,只能用針刺。 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七次呼吸。 如果針刺到正確的地方,會感覺到氣,此時即可瀉針。

督俞二穴。在第六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是穴。一名高蓋。主理寒熱。腹中痛雷鳴。氣逆心痛。禁針。通灸。

白話文:

督俞穴,位於第六塊椎骨下方兩側,左右各有一個,兩穴之間相隔一寸半。此穴又名高蓋,主治寒熱、腹中疼痛雷鳴、氣逆心痛。禁針,只能灸。

鬲俞二穴。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理心痛痰飲。吐逆。汗出。寒熱骨痛。虛脹支滿。痰瘧。疾癖氣塊。膈上痛。喉痹。身常濕不食。切痛。針入三分。得氣即瀉。

白話文:

鬲俞

位置: 位於第七胸椎正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處。

主治:

  • 心痛
  • 痰飲
  • 嘔吐
  • 出汗
  • 寒熱骨痛
  • 水腫脹滿
  • 痰引起的瘧疾
  • 胸腹脹滿不通
  • 膈肌上疼痛
  • 喉嚨腫痛
  • 身體經常潮濕,不思飲食
  • 疼痛

針灸方法: 針刺深度三分,得氣即行瀉法。

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理口乾。中風支滿。短氣不食。食不消。吐血。目不明。閉塞。腰痛肩疼。寒疝。針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白話文:

肝俞穴,共有兩個。位於第九椎骨下方的兩側,各一寸半的地方。

這個穴位可以治療:

  • 口乾
  • 中風後遺症,造成肢體麻痺
  • 呼吸短促,食慾不振
  • 消化不良
  • 吐血
  • 視力模糊
  • 閉塞性疾病
  • 腰痛、肩痛
  • 寒疝

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六次呼吸的時間。艾灸時,灸三壯。

膽俞二穴。在第十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理心脹滿。吐逆短氣。痰悶。食難下不消。針入三分。

白話文:

膽俞穴

位置:在第十椎下,兩側各一寸半。

功效:

此穴屬於足太陽經脈,主治:

  • 心臟脹滿
  • 嘔逆和氣短
  • 痰多氣悶
  • 進食困難或消化不良

針灸方法:

針刺深度為三分。

脾俞二穴。第十一椎下兩傍一寸半。是穴。理腰身黃脹滿。腹肚泄痢。身重。四肢不收。黃疸。邪氣積聚腹痛。寒熱。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脾俞穴

位置: 第十一胸椎(倒數第二個胸椎)下方,兩側一寸半處。

功效:

  • 緩解腰部疼痛、黃疸、腹脹、腹脹(肚子發脹)
  • 止腹瀉、痢疾
  • 減輕身體沉重感、四肢麻痺
  • 治療黃疸
  • 消除腹部積聚的邪氣導致的腹痛、寒熱

操作:

  • 針灸深度:三分
  • 留針時間:七個呼吸
  • 艾灸壯數:三壯

胃俞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理煩滿吐食。腹脹不能食。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三焦俞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水穀不消。腹脹。腰痛。吐逆。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三焦俞穴

位置:在第十三椎骨下面,左右兩側,各距離脊柱一寸半。

功效:屬於足太陽膀胱經,氣血由此穴發出。主治水穀不消化、腹脹、腰痛、嘔吐反胃。

針灸方法: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灸艾三壯。

腎俞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各一寸半。與臍對。是穴。理虛勞。耳聾。腎虛。及水臟脹。攣急腰痛。小便濁。陰中疼。血精出。五勞七傷。冷嘔。腳膝拘急。好獨臥。身腫如水。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腎俞穴(兩個穴位)

位於第十四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半。與肚臍相對。這個穴位可以治療虛弱疲勞、耳聾、腎氣虛、大便和小便脹滿、腰部痙攣疼痛、小便混濁、陰部疼痛、遺精、虛勞、疲勞損傷、嘔吐寒冷、腿部和膝蓋僵硬抽搐、喜歡獨自睡覺、身體腫脹如水。

針灸方法:

  • 針入深度為三分
  • 留針時間為七呼
  • 灸壯三壯

氣海俞三穴。在第十五椎下兩傍。同身寸相去一寸半。是穴。理腰痛。痔痛。瀉血。通灸之。

大腸俞二穴。在第十六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理腰痛腹鳴。脹滿。繞臍中痛。大小便不利。或泄痢。食不化。脊骨強。針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白話文:

大腸俞穴,共有兩個穴位,位於第十六節脊椎骨下方的兩側,各距離中線一寸半。這兩個穴位可以治療腰痛、腹鳴、腹脹、繞臍疼痛、大小便不通暢或腹瀉、食物消化不良、脊椎僵硬等症狀。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的時長為六次呼吸,灸法為灸三壯。

關元俞二穴。在第十七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是穴。理風勞。腰痛。泄痢虛脹。小便難。婦人瘕聚諸疾。針入三分。

白話文:

關元和俞二穴。位在第十七椎骨下方兩側。兩穴相距一寸半。此穴主治風勞、腰痛、腹瀉、腹脹、小便困難、婦女因氣滯血瘀引起的各種疾病。針刺深度為三分。

小腸俞二穴。在第十八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理大便赤澀。小腸緊急。腳腫短氣。不食。煩熱㽲痛。大便膿血出。血痔疼痛。婦人㿃下。針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白話文:

小腸俞穴

位置:第十八椎骨下方的兩側,各一寸半。

功效:

  • 治療大便乾澀
  • 小便短赤
  • 腿部腫脹
  • 胸悶氣短
  • 食慾不振
  • 發熱疼痛
  • 大便帶膿血
  • 痔瘡疼痛
  • 女性白帶下

針灸方法:

  • 針刺深度三分
  • 留針六呼
  • 艾灸三壯

膀胱俞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是穴。理風勞腰痛。泄痢腸痛。大小便難。尿赤。陰生瘡。少氣。足脛冷拘急。不得屈伸。女人瘕聚。針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白話文:

膀胱俞穴,兩個穴位,位於第十九個脊椎骨正下方,左右兩側,兩個穴位之間距離為身寸一寸半。此穴位可治療:

  • 風寒勞累引起的腰痛
  • 腹瀉、腸痛
  • 大小便不通暢
  • 尿液呈紅色
  • 陰部生瘡
  • 氣虛
  • 小腿冰冷拘急,無法屈伸
  • 女性月經不調

針灸治療:

  • 針刺深度為三分
  • 滯留六次呼吸
  • 灸三壯

中膂俞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五分。是穴。一名脊內俞。是少陰脈。理赤白痢。虛濁。汗出。腰不得俯仰。腹脹脅痛。針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得氣即瀉。白環俞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理脊攣急痛。

白話文:

中膂俞穴

位置:在第 20 個椎骨下方兩側。左右兩穴相距 1 寸 1 分 5 釐。

功效:

  • 治療赤白痢疾
  • 虛弱、濁氣
  • 出汗
  • 腰部無法彎曲或仰起
  • 腹脹、脅痛

針灸方法:

  • 針刺深度 3 分。
  • 維持 10 次呼吸。
  • 灸 3 壯。
  • 得氣後立即拔針。

白環俞穴

位置:在第 21 個椎骨下方兩側。左右兩穴相距 1 寸 1 分 5 釐。

功效:

  • 治療腰背筋骨痙攣、疼痛

大小便不利。百病。針入三分。甲乙經甄權針經云。挺腹地滿身。兩手相重支額。縱氣息。令皮肉俱緩。乃取其穴。針入八分。得氣即瀉。瀉訖多補之。主腰髖疼。不遂。溫瘧。腰中冷。不識眠睡。勞損風瘧。不宜灸。慎房事。不得擎重物。忌如前。

白話文:

大小便不通暢,會引發各種疾病。

針灸治療時,針入三分深。甲乙經和甄權針經中記載:腹部挺直,雙手相疊支撐額頭,放鬆呼吸,讓皮膚肌肉都放鬆。然後尋找穴位。針入八分深,得氣後立即出針。出針後多補益身體。此法可治療腰髖疼痛、半身不遂、溫瘧、腰部寒冷、失眠、勞累風瘧。但此法不宜艾灸。注意房事,不可搬運重物。忌口事項和其他方法相同。

竅陰二穴。在完骨上。枕骨下。是穴足太陽少陽之會。主骨疽發厲。項痛引頭也。灸五壯。針入四分。

浮白二穴。在耳後入髮際一寸。是穴。足太陽之會。主寒熱喉痹。咳逆疝積。胸中滿。不得喘息。胸痛。耳聾嘈嘈無所聞。頸項癰腫。不能言。及癭肩不舉也。針入三分。灸三壯。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傍各三寸。是穴。手足太陽之會。主背痛引頷也。灸五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浮白穴

位置:在耳後進入髮際一寸處。

主治:發熱、喉嚨腫痛,咳嗽、逆氣、疝氣、胸悶、呼吸不暢,胸痛,耳聾耳鳴,頸部腫脹、無法言語,以及癭和聳肩。

治療方法: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

附分穴

位置:在第二椎骨下方,頸部內側兩側,各距離三寸。

主治:背痛牽拉下巴。

治療方法:艾灸五壯,針刺深度三分。

魄戶二穴。在第三椎下。兩傍各三寸。宛宛中。正坐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背脾悶。無氣力。勞損萎黃。五戶反疰。頃強不得回顧。針入五分。得氣即瀉。又宜久留針。灸亦得。日灸七壯。至二百罷。忌豬魚酒面生冷。

白話文:

魄戶穴,兩個穴位。位於第三椎骨下方,兩側各三寸。中指輕叩中間位置,端坐時取穴。此穴為足太陽經氣血的發源地,主治背部疼痛、脾胃脹氣、無力、勞損、萎黃、五戶反覆生瘡、頸部強硬無法回頭。

針灸時,針刺深度五分,得氣後立即瀉針。也可以長期留針。艾灸也可以,每天艾灸七壯,做滿兩百壯。

忌食豬肉、魚、酒、生冷食物。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肩痛胸腹滿。灑淅。反脊強急。灸五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神堂穴,兩個穴位。位於第五椎骨下方,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病人端正坐著取穴。這些穴位是足太陽經氣脈發出的地方,主治肩痛、胸腹脹滿、灑淅(一種咳嗽)、反脊(腰背部疼痛僵硬)。可以用灸法,灸五壯。針刺時,深刺三分。

噫嘻二穴。在肩膊內廉。在第六椎兩傍三寸。是穴。抱肘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

因以手痛按之。病者言噫嘻。針入六分。留三呼。瀉五吸。主溫瘧寒瘧。痎瘧。背悶。氣滿腹脹。氣眩。灸亦得。日灸二七壯。至一百止。忌莧白酒

白話文:

用手指按壓疼痛部位。病人會發出「噫嘻」的聲音。針入六分。留針三呼。瀉針五吸。此療法主治溫熱型瘧疾、寒熱型瘧疾、間歇型瘧疾、背部悶脹、氣體充滿腹部、暈眩。也可以用艾灸治療。每天灸27壯,持續到100壯為止。忌食莧菜和白酒。

膏肓俞二穴。又主無所不療。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狂惑妄語。取穴之法。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動也。從脾骨上角。摸索至骨下頭。其間當有四助三間灸中間。依脾骨之裡。去脾骨容側指許。摩昭去表助間空處。

白話文:

膏肓俞兩個穴位主治幾乎所有疾病,包括:身體虛弱消瘦,夢中遺精,氣往上衝引起咳嗽,神志恍惚,胡言亂語。取穴方法:讓患者端正坐好,彎曲脊椎,伸出雙手,將手臂放在膝蓋前,保持端正。伸直手的大拇指,與膝蓋齊平。用東西支撐肘部,不要讓手臂動。從脾骨上緣開始,摸索到脾骨下端的頭部,中間會有四個突起和三個間隙,灸中間。沿着脾骨的內側,離開脾骨大約一個手指寬的位置,在兩側突起間的空隙處按摩。

按之自覺牽引於肩中。灸兩胛中一處。至六百壯。多至千壯。當覺下礱礱然流水之狀。亦當有所下出。若得痰疾。助無所不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俯上臂。令前取穴。灸人求穴法。大較以右手從左肩上住。指頭所不及者是也。左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坐。

白話文:

按壓時會覺得痛楚牽引至肩膀中部。在兩肩胛骨中間的一個穴位上施灸。灸到600壯,越多越好,甚至可以灸到1000壯。灸到一定程度,會感覺到像流水一樣「汩汩」聲響。這時也會有一些東西排出。若能排痰,其他東西也會跟著出來。如果病人體力虛弱,無法端正坐著,可以讓病人側臥,上臂朝前彎曲,讓醫師伸手取穴。醫師探取穴位的方法:大致是用右手從左肩上部探取,指尖摸不到的地方就是穴位。左肩也用同樣的方法。然後用之前的方法施灸。如果病人無法長時間端坐,

當伸兩臂。令人俯兩胛骨俠相離。不爾。胛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襆。當令大小有常定。不爾。則失其穴。此灸訖後。令人陽氣康盛。當消息以自補養。當取身體平復。其穴近第五椎望取之也。論曰。昔在和緩。不救晉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針藥所不能及。即此之穴是也。

白話文:

伸展雙臂。讓他人俯身將兩塊胛骨分開。不這樣做,就找不到穴位。覆蓋穴位的衣服應大小適中。不這樣做,會找不到穴位。艾灸完成後,會使人陽氣旺盛。應調養身體,使其恢復平衡。在身體平復後取穴,穴位靠近第五椎骨,可以望診來取穴。

過去在和緩時期,無法治癒晉侯的疾病。原因在於穴位位於脂肪層上方,肝臟下方,針灸和藥物無法觸及。這就是此穴位的位置。

人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病難遣。若能用心。此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

膈關二穴。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背痛惡寒。脊強俯難。食不下。嘔噦多涎唾也。灸五狀。針入五分。

白話文:

膈關穴:位於第七節胸椎下面,兩邊各三寸,凹陷處就是這個穴位。它是足太陽經氣發出的地方,主治背部疼痛、怕冷、脊背僵硬、難以俯身、食慾不振、嘔吐噁心、口水分泌過多。艾灸用五壯,針灸深度五分。

魂門二穴。在第九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也。灸三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魂門穴,共有兩個。位於第九胸椎下方,兩側外開各三寸的凹陷處。患者端正坐姿時可取穴。此穴位屬於足太陽膀胱經氣脈所經過的地方。主治食不下嚥、腹部雷鳴般的作響、大便失常,小便赤黃。灸法施於此穴,每穴灸三壯。針刺時,針入深度為五分。

陽綱二穴。在第十椎下。兩傍各三寸。正坐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食不下。腹中雷鳴。大小便不節。黃水。灸三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陽綱穴:

位置:在第10節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3寸處。

取穴方法:患者端坐,取穴。

主治:

  • 食不下(消化不良)
  • 腹中雷鳴(腹鳴)
  • 大小便失禁
  • 黃水(尿液黃)

治療方法:

  • 艾灸:灸3壯。
  • 針刺:針刺深度為5分。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兩傍各三寸。正坐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腹滿濕脹。大便泄滑。消渴。面黃。灸五十壯。至一百二十壯。甲乙經云。針入五分。灸三壯。

白話文:

意舍兩穴。位於第十一椎骨左右兩側各三寸。正襟危坐時取此穴。此穴是足太陽經脈氣血發出的地方。主治腹部脹滿、濕熱脹滿、大便稀薄、消渴,臉色發黃。灸五十到一百二十壯。甲乙經記載: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

胃倉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傍各三寸。是穴。主腹內虛脹。水食不消。惡寒。不能俯仰。灸五十壯。甲乙經云。針入五分。灸三壯。

白話文:

胃倉穴

位置:第十二胸椎下方,兩側各三寸處。

主治:腹內脹氣、水谷不化、怕冷、無法彎腰仰頭。

治療方法:灸50壯。

《甲乙經》記載: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

肓門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傍各三寸。異經云。與鳩尾相直。是穴。主心下肓大堅。婦人乳有餘疾。灸三十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肓門穴共兩個穴位,位於第十三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三寸處。異經中有記載,這個穴位與鳩尾相對應。此穴主治心下肓大堅硬以及婦女乳房方面的疾病。用艾灸治療時灸30壯,用針刺時針刺深度為五分。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各三寸。正坐取之。是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灸三壯。主腰脊痛。急食不消。腹中堅急。陰痛下腫並療之。

白話文:

志室穴位:位於第14個胸椎下方的左右兩側,各距離脊椎約3寸。患者端坐時取穴。

屬於太陽經絡的氣血發出之處。針入深度為5分,艾灸3壯。

主治腰脊疼痛、急食難消、腹中脹硬、陰部疼痛、下肢腫脹等病症。

胞育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腰脊痛急。食不消。腹中堅急。陰痛下腫並療之。療惡氣腰背痛。灸五七壯。至五十狀。甲乙經。病針入五分。灸三壯。

白話文:

胞育穴,共有兩個穴位。位於第十九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取穴時,彎腰俯身,摸到凹陷處即可。

胞育穴屬於足太陽經,經氣在此發出。主治腰脊疼痛、食積不消、腹中堅硬疼痛、陰部疼痛腫脹等症狀。

對於因邪氣導致的腰背疼痛,可以灸胞育穴,灸5-7壯,最多可灸50壯。(出自《甲乙經》)

對於一般疼痛,針刺胞育穴,刺入五分深,灸三壯即可。

秩邊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傍各三寸。伏而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腰痛不能俯仰。小便赤黃。尻重不能舉。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秩邊兩個穴位,位於第二十塊椎骨的下方,兩側各三寸。採俯臥姿勢取穴。這些穴位是足太陽膀胱經氣血發出的部位,主要治療腰痛、無法彎腰或仰頭、小便發紅發黃、臀部沉重無法抬起。艾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

頷厭二穴。在曲周顳顬上廉。是穴。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主風眩。目無所見。偏頭痛。引目外眥急。耳鳴。好嚏。頸痛。

白話文:

頷厭穴一共有兩個穴位,位於耳前太陽穴上方外側邊緣的曲線處。這兩個穴位是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與陽明胃經的交匯點。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七次呼吸時間,或艾灸三壯。主治:頭暈目眩、視物不清、偏頭痛、眼睛外側急痛、耳鳴、經常打噴嚏、頸部疼痛。

客主二穴。在耳前上廉起骨。開口有穴動脈宛宛中。是穴。一名上關。足陽明之會。主䐴目。風牙疼。牙車不開。口噤。嚼食鳴。偏風。眼喎通睛。耳聾。狀如蟬聲。針入二(一)分留之。得氣即瀉。灸亦得。日灸七壯。至二百壯罷。艾炷不用大作。一一依箸頭大。其針灸。

白話文:

客穴和主穴兩個穴位,位於耳前上緣骨頭隆起的部位。開口處有動脈脈動明顯,那就是穴位。又名上關穴,是足陽明胃經的會穴。主要治療目赤腫痛、牙痛、牙關緊閉、口不能開、咀嚼時發出聲音、面神經麻痺、眼歪斜、視物不清、耳鳴。耳鳴的聲音像蟬鳴聲。針刺深度為二(一)分,留針。得氣後立即瀉針。也可以艾灸,每日灸七壯,至二百壯為止。艾炷不需太大,直徑約等於筷子頭。針刺或艾灸皆可。

必須側臥張口取之。及得其穴。避風。又上關不得深。下關不得久留針。問曰。上關何以不得深。下關何以不得久留針。答曰。上關若深。令人得欠不得㰦。目隨針䐴。下關不得久留針者。是㰦不得欠。牙關急。是故上關不得深。下關不得久留針。

白話文:

必須側身躺下,張開嘴取穴。取到穴位後要避風,而且上關針刺不能太深,下關針刺不能停留太久。

問:上關為什麼不能刺得太深,下關為什麼不能停留太久?

答:上關如果刺得太深,會使人打呵欠,不能合上嘴;眼睛會隨著針尖轉動。下關不能停留太久的針,是因為合不上嘴,牙關緊咬。因此,上關不能刺得太深,下關不能停留太久。

懸顱二穴。在曲周顳顬中。是穴。足陽明脈氣所發。主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身熱煩滿。汗不出。齒痛。麵皮赤痛。針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白話文:

懸顱穴

位置:位於太陽穴和耳朵後髮線的中間。

功能:屬於足陽明經脈氣血流經的穴位。

主治:

  • 發燒
  • 半側頭痛,並延伸到眼睛外側
  • 身體發熱煩悶,不出汗
  • 牙痛
  • 臉部皮膚紅腫疼痛

針灸方法:

  • 針刺深度:0.3公分
  • 留針時間:針刺後深呼吸3次
  • 灸法:灸3壯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罅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之。當其中指下陷者中是也。一名膊井。手足少陽陽維之會。主五勞七傷。頭項不得回顧。背膊悶。兩手不得向頭。或因馬拗傷。腰髖疼腳氣。針入四分。先補而後瀉之。特不宜灸。針不得深。深即令人悶。甲乙經云。

白話文:

肩井穴

肩井穴位於肩膀上,凹陷的的地方。缺盆穴的上方,大骨的前方一寸半。用三根手指按壓,在中指下方凹陷的地方就是此穴。又稱膊井穴。手足少陽經、陽維脈交會於此。

主治症狀:

  • 五勞七傷
  • 頭頸部活動受限
  • 背部和肩膀悶痛
  • 雙手抬舉困難
  • 由於騎馬受傷導致的損傷
  • 腰髖部疼痛
  • 腳氣

針灸方法:

  • 針刺深度四分。
  • 先補後瀉。
  • 不宜艾灸。
  • 針刺不宜太深,否則會引起胸悶。

甲乙經記載:

針只可五分。此膊井脈。足陽明之會。乃連入五臟。氣若深。使引五臟之氣。乃令人短壽。大肥人亦可倍之。若悶倒不識人。即須三里下氣。先補而不用瀉。須臾即平復如故。雖不悶倒。但針膊井。即須三里下氣。大良。若婦人懷胎落訖。覺後微損手足弱者。針肩井手足立瘥。

白話文:

針灸宜淺刺,僅五分。此穴位名為「膊井」,屬足陽明經絡交會穴位。陽明經絡與五臟相連。針刺過深,會引動五臟之氣,導致壽命縮短。體型肥胖者可以加倍針刺深度。若患者昏厥不識人事,應立即在「三里」穴位下針放氣。先用補針,不宜瀉針。片刻後患者即可恢復正常。即使患者沒有昏厥,但針刺了「膊井」穴位,仍需在「三里」穴位下針放氣,效果顯著。若婦女懷孕生產後,產後虛損,手足無力,針刺「肩井」穴位,可以使手足立癒。

若有灼然解針者遣針。不解針者不可遣針。灸乃勝針。日灸七壯。至一百罷。若針肩井。必三里下氣。如不灸三里。即拔氣上。其針膊井。出甄權針經。

白話文:

如果患者有灼熱感,解除針刺。如果沒有解除針刺,不要解除針刺。灸比針更能緩解疼痛。每天灸七壯,灸到一百壯停止。如果針刺肩井穴,一定也要針刺三里穴來通氣。如果不灸三里穴,就會把氣拔到上面去。針膊井穴的方法出自《甄權針經》。

肩髃二穴。在膊骨頭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是也。平手取其穴。手陽明蹺脈之會。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主療偏風。半身不遂。熱風。胗風。胸俯仰風。刺風。風虛。手不得向頭。捉物不得。挽弓不開。臂細無力。痠疼。臂冷而緩。患刺風者。百日刺筋。百日刺骨。

白話文:

肩髃穴

這個穴位位於肩部骨頭的頂端,在兩塊骨頭之間凹陷的地方。用食指平放於肩部即可找到此穴。

肩髃穴是手陽明大腸經蹺脈的會聚點。

針灸方法:

針刺深度為八分。保持針留在穴位三口氣的時間,再拔出針留在穴位五口氣的時間。

主治病症:

  • 半身癱瘓
  • 熱風病
  • 癲癇
  • 心胸煩悶
  • 刺風病
  • 風邪虛弱導致的手臂無法抬起頭部
  • 無法抓取物品
  • 無法挽弓
  • 手臂瘦弱無力
  • 手臂痠痛
  • 手臂冰冷僵硬

刺風病的治療方法:

  • 前一百天:針刺肌腱
  • 後一百天:針刺骨頭

方可得瘳。灸亦得。然不及針。還以平手取其穴。日灸七壯。增至二七壯。以瘥為度。若發偏風不隨。可至一(二)百。若更多灸。然手臂細。若刺風痶風𤸷等病。當其火艾。所以不畏細也。慎酒面熱食豬魚冷漿水菹齏等物。

白話文:

只有接受針灸或艾灸治療才能痊癒。艾灸雖然也有效,但效果不如針灸。將手擺平,尋找穴位。每天艾灸七壯,逐漸增加至二十七壯,以康復為準則。如果偏風不隨,可增加至一百(二百)壯。如果再加灸,手臂會變細。如果治療風痶風痹等疾病,要使用火艾,因此不必擔心手臂變細。注意避免飲酒、面熱、食用豬魚、冷漿水、醃漬物等食物。

臂腦二穴。在肩髃下一夫。兩筋兩骨罅陷者宛宛中是也。宜灸不宜針。日灸七壯。至一百壯。主療勞癭。臂細無力。手不得向頭。其穴平手取之。不得拿手。令急。其穴即閉。若針。不得過三五。過多恐惡。慎冷食滑菜鹽醋冷漿水等。

白話文:

臂腦穴

在肩胛骨的下方,兩個肌肉和兩個骨頭之間的凹陷處。適合艾灸,不適合針灸。每天艾灸 7 次,總共艾灸 100 次。主要治療甲狀腺腫大、手臂細瘦無力、手不能往上舉過頭。在手臂放平的狀態下取穴,不能用手捏得太緊或用力過快,否則穴位會閉合。如果針灸,次數不能超過三到五次,避免過量引起不良反應。此外,要注意避免食用生冷或滑膩的食物,例如蔬菜、鹽醋和冷水。

曲池二穴者木也。在肘外輔骨。曲肘橫文頭。宛宛中陷者是。其穴。是手陽明脈之所入為合也。手拱胸取之。外畔交頭即是穴。療偏風。半身不遂。刺風胗。疼痛冷緩。捉物不得。挽弓不開。屈伸難隱脈風。臂肘細。而無力。針入七分。得氣即瀉。然後補之。灸亦大良。日灸七壯。

白話文:

曲池穴屬於木行,位於手肘外側的骨頭旁。屈肘時,在橫紋上方,中心凹陷的地方就是曲池穴。

曲池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終點,也是合穴。找到穴位的方法是:一手抱胸,另一手外緣手指交叉,中心點就是曲池穴。

曲池穴可以治療偏頭痛、半身不遂、刺痛、風疹、疼痛、冷感、緩慢、拿捏東西不穩、拉弓困難、屈伸困難、隱脈風、手臂肘部瘦小無力。

針灸曲池穴時,針刺深度為七分,得氣後先瀉氣,再補氣。灸法也可以,每天灸七壯。

至一(二)百壯。且停十餘日。更下火。還至二百壯罷。亦可從一至七。減至五也。但令斷風抽氣而已。忌如常法。

白話文:

一次可灸100-200壯,暫停十幾天。再灸一次100-200壯,或者從1狀開始,逐漸增加到7壯,再減少到5壯也可以。只要能讓風氣排出,讓疼痛氣喘得到緩解即可。其他注意事項與一般針灸相同。

通谷二穴。在夾上管兩傍。相去三寸。是穴。衝脈是少陰之會。治乾嘔。又無所吐。又治勞食飲隔結。針入五分。灸五壯。

白話文:

通谷穴:位於鎖骨上窩兩旁,距離三寸。這個穴位屬於衝脈,也是少陰經的會穴,可用於治療乾嘔(想吐卻吐不出來)、食道梗塞、食物消化不良等症狀。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五壯。

章門二穴。一名長平。一名脅髎。是脾之募。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是穴必須側臥。伸下腳。縮上腳。乃得穴也。足厥陰少陽之會。主膀胱氣。癖疝瘕氣。膀胱氣痛。狀如雷聲。積聚氣。針入六分。留六呼。得氣即瀉。疾出針。灸亦良。一依前法取穴。日灸七壯。至五百止。忌法如常。

白話文:

章門穴

共有兩個穴位:

  • **長平穴:**位於肚臍兩側,第十一根肋骨的末端。
  • **脅髎穴:**位於肚臍兩側,第十二根肋骨的末端。

這兩個穴位都是脾經的募穴。

取穴方法:

側臥,伸直下肢,彎曲上肢,就能找到這兩個穴位。

主治:

膀胱氣血不通、疝氣、腹中積聚、膀胱疼痛(雷鳴般劇痛)、腹中氣體積聚。

針灸方法:

  • 針灸深度:6分。
  • 留針時間:6次呼吸。
  • 得氣後立即瀉針。
  • 艾灸也有一定效果。

艾灸方法:

根據上述取穴方法取穴,每天艾灸7壯,艾灸量逐漸增加,最多艾灸500次。

禁忌事項:

與其他穴位艾灸的禁忌事項相同。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取之。是穴。足陽明脈氣所發。治氣勞。痹逆。狂邪。膝冷。手節攣縮。身癮疹。腹脹少氣。婦人八部諸病。通針。針入三分。禁灸。

白話文:

**位置:**伏兔兩個穴位,位於膝蓋上方六寸處。當正跪坐時,從肌肉的中心取穴。

經絡歸屬: 此穴屬足陽明脈,氣血在此發出。

主治病症:

  • 氣血虛弱
  • 痛風
  • 癲狂
  • 膝蓋發冷
  • 手指痙攣和收縮
  • 身體發癮和皮疹
  • 腹脹和氣短
  • 女性生殖系統各種疾病

針灸方法:

  • 深度針灸,針刺深度為三分
  • 禁止灸

陰市二穴。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是穴。足陽明脈氣所發。主寒疝。下至腰腳如冷水。水傷諸疝。按之在膝上伏兔下。寒痛。腹脹滿。萎厥少氣也。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陰市穴

又稱陰鼎穴,位於膝蓋上方三寸,伏兔穴下方。此穴位是足陽明經氣發生的部位,主要治療寒性疝氣,症狀包括下肢腰、腿冰冷,猶如浸在冷水中,水氣造成的各種疝氣。

按壓此穴位,位於膝蓋上方伏兔穴下方,會感到寒冷疼痛,同時伴有腹脹、氣短、虛弱等症狀。

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三分,保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艾灸時,灸三壯。

犢鼻二穴。在膝臏下骭俠罅大筋中。是穴。足陽明脈氣所發也。主犢鼻腫。洗熨去之。其久堅勿攻。攻者死。膝中痛不仁。難跪起。諸腫節潰者死。不潰可療。針入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犢鼻穴

位置: 在膝蓋骨下方,小腿肚內側的大筋溝中。

功效: 屬於足陽明胃經的起始部位,主要治療小腿腫脹。可以用洗滌或熨燙的方法緩解。如果腫脹時間長,變硬了,不要用針灸治療,否則會有生命危險。膝蓋疼痛、麻木,難以跪下或站起。各種腫脹和潰瘍,如果潰爛了,將會致死,如果沒有潰爛,可以治療。

針灸方法: 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三壯。

委中二穴者。土也。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脈。甄權云。曲䐐內。兩筋兩骨宛宛。是穴。足太陽脈氣之所入為合也。令人面挺腹地而取之。主腳弱無力。風濕痹。筋急。半身不遂。灸亦得。然不及針。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甲乙經云。針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委中穴(指針灸取穴)

委中穴屬土,位於膕窩(膝後中央凹陷處)中約兩條動脈之間。甄權說,在小腿內側彎曲處,兩條肌肉和兩條骨頭弧度明顯,這個穴位就是足太陽經氣血交會的地方。

取穴方法:

令病人仰臥,腹貼於地而取穴。

主治:

  • 雙腳無力
  • 風濕痹痛
  • 筋脈拘急
  • 身體半身不遂

針灸方法:

  • 針刺:深度 8 分,留針三口氣(約 15 秒),行氣五口氣(約 25 秒)。
  • 灸:甲乙經記載,針刺深度 5 分,留針七口氣,灸三壯。

三里二穴者。土也。在膝下三寸。胻外廉陷者宛宛中。是穴。足陽明脈之所入為合也。主腹滿堅塊。不能食。胃氣不足。反胃。胸脅腹積氣。腳弱。針腹背。每須去三里穴。針入八分。留十呼。瀉七吸。灸亦良。日七壯。一百壯止。

白話文:

三里穴:屬土,位於膝蓋下方三寸,外膝蓋肌肉外側凹陷處。這是足陽明經氣進入交會的地方。主治腹部脹滿、有硬塊、食慾不振,胃氣不足、噁心嘔吐、胸脅、腹中積氣、腳軟無力。針灸三里穴時,針刺深度為八分,停留十個呼吸,出針七個呼吸。艾灸也可以,每天艾灸七壯,灸到一百壯為止。

角孫二穴。在耳郭中間。開口有穴。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主齒牙不嚼物。齲痛腫也。灸三壯。針入三分。

耳門二穴。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者。是穴。主耳有膿。及底耳。聤耳。耳痛鳴聾。並齒齲。針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白話文:

耳門穴

位置:在耳朵前緣隆起的肉處,與耳朵凹陷處相對應。

功效:

  • 治療耳朵化膿
  • 治療耳聾、耳鳴
  • 治療耳痛
  • 治療蛀牙

針灸方法:

  • 針刺深度三分
  • 留針時間三呼
  • 艾灸三壯

聽會二穴。在耳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是穴。手少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主耳聾。耳中狀如蟬聲。通耳。牙車急疼痛。不得嚼食。牙車脫臼。相離二寸。其穴側臥。毋張口。取之。留三呼。得氣即瀉。不須補。灸亦良。日灸五壯至七壯罷。可經十日許。還依前灸之。慎冷食。

白話文:

聽會穴

位於耳前凹陷處,上方至關穴下一寸,在動脈搏動明顯的地方。張口時尋找該穴。

歸經: 手少陽三焦經

針灸方法:

  • 針刺深度:三分
  • 主治:耳聾、耳中蟬鳴、通耳、牙齒劇痛嚼食困難、牙齒脫臼
  • 取穴姿勢:側臥,不張口
  • 留針時間:三呼
  • 針感:得氣後立即出針,無需補針
  • 艾灸:亦可,每日艾灸 5-7 壯,共十天左右。間隔一段時間後可再次艾灸。
  • 注意事項:避免食用寒涼食物。

天牖二穴。在頸筋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一寸。陷者宛宛中是也。手少陽氣所發。主頭風面腫。項強不得迴轉。夜夢顛倒。面青黃無顏色。針入五分。得氣即瀉。瀉盡更留三呼。瀉三吸。不宜補之。亦不宜灸。若灸。面腫脹。食先取噫嘻。後針天牖風池。其病即瘥。若不先針噫嘻。難瘳其疾也。

白話文:

天牖穴

天牖穴位於頸部兩側的凹陷處,在頸後的天容穴後方,天柱穴前方,枕骨下方,髮際線上方一寸。當你按壓時,會感覺到一個小凹陷。

此穴屬於手少陽三焦經,與頭風、面部腫脹、頸部僵硬、無法轉動、夜間夢魘、面色青黃等症狀有關。

針灸時,沿穴位斜刺入五分深,針感傳達到頭部即可放血。放血完畢,再連續拍打穴位三次,吸氣三次。不宜進行補針或灸法。如果灸治,可能會導致面部腫脹。

如果同時患有胃氣上逆導致呃逆、打嗝的症狀,應先針灸噫嘻穴,然後再針灸天牖穴和風池穴。這樣纔能有效緩解症狀。如果沒有先針灸噫嘻穴,可能會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

天府二穴。在兩腋下三寸宛宛中。是穴。手太陰脈氣所發。主理頭眩目瞑。遠視䀮。䀮針入四分。留七呼。灸二七壯。不除。灸至一百壯罷。出明堂經。其甲乙經中。禁不可灸。灸即使人逆氣也。

白話文:

天府穴

  • 位置:兩側腋下,下三寸處,肌肉微隆起的地方。
  • 所屬經脈:手太陰肺經。
  • 主治疾病:頭暈眼花、近視、遠視、耳鳴。
  • 針灸方法:
  • 針刺深度:四分。
  • 留針時間:七次呼吸。
  • 艾灸壯數:二至七壯。
  • 若病情未癒,可逐漸增加艾灸壯數,最多至一百壯。
  • 出處:《明堂經》

注意:

  • 《甲乙經》中禁止艾灸此穴,因艾灸會導致逆氣。

曲澤二穴者。水也。在肘內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是穴。手心主脈之所入為合也。主心痛。出血則心痛澹澹。喜驚。身熱。煩心。口乾逆氣。嘔血。肘瘛瘲。喜搖頭青汗出不過肩。傷寒病溫濕。身熱口乾。灸三壯。針入三分。留七呼。

白話文:

曲澤穴和二間穴,是屬於水的穴位。位於肘內側的凹陷中,彎曲肘部就能找到。這兩個穴位,是手心主脈氣血匯入的地方,因此是合穴。

主治心痛。出血的話,心痛會減輕。容易受驚。身體發熱。心煩。口乾、逆氣。嘔血。肘關節攣縮疼痛。喜歡搖頭,青黑色的汗出不超過肩膀。傷寒發熱,身體發熱口乾。可以用灸法,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次呼吸。

少海二穴者。水也。一名曲節。手少陰脈之所入為合也。在肘內橫文頭。屈手向頭取之。陷者宛宛中。是穴也。甲乙經云。穴在肘內廉節後陷者中。動應手。主療腹下瘰癧。臂疼。屈伸不得。風痹。疼疰病。針入三分。留三呼。瀉五吸。不宜灸。

白話文:

少海穴位於肘關節內側橫紋盡頭處,屈肘向上取穴。凹陷處即是此穴。

《甲乙經》記載:此穴位於肘內關節後緣凹陷處。刺激此穴,會影響手部,主治腹部淋巴結腫大、手臂疼痛、屈伸不利、風濕痹痛、麻痺等疾病。

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三口氣,瀉針五口氣。不宜艾灸。

巨虛上廉二穴。在三里三寸。兩筋兩骨罅陷者宛宛中。是穴。足陽明與大腸合。針入八分。得氣即瀉。主大腸氣不足。偏風。膿腿。腳不隨重。不得履地。腳氣。刺風痶風腳冷寒瘧。灸之大良。日灸七壯。

白話文:

巨虛穴和上廉穴:

  • 位置:在足三里穴上方三寸
  • 取穴方法:找到兩條肌肉和兩條骨頭之間的凹陷處
  • 主治:
  • 足陽明經氣血不足
  • 半身不遂
  • 化膿性腿疾
  • 腿腳無力,不能行走
  • 腳氣病
  • 刺風、痶風、腳冷、寒瘧
  • 針灸:
  • 針刺深度:八分
  • 得氣後立即瀉針
  • 灸法:每日灸七壯,效果顯著

條口二穴。在上廉下一寸。是穴。陽明脈氣所發。主脛寒。不得臥。疼痛足緩失履。濕痹。足下熱不能久立。針入八分。灸三壯。

白話文:

條口穴位於小腿正面脛骨內側緣,上一寸處。這個穴道是陽明經氣流過的地方,主治小腿怕冷、無法入睡、足部疼痛、足部麻痺導致無法穿鞋、濕氣引起的關節炎、足部灼熱感無法久站。針灸時,針刺深度為八分,灸法三壯。

巨虛下廉二穴。足陽明與小腸合。在上廉下三寸。兩筋兩骨罅陷者宛宛中。是穴。蹲地坐而取之。針入六分。得氣即瀉。甲乙經云。針入三分。灸三壯。主小腸氣不足。面無顏色。偏風熱風。冷痹不遂。風濕痹。灸亦良。不及針。日灸三七壯。至七七止。瘡若冷痹即已。忌生冷豬魚酒面。

白話文:

巨虛穴和下廉穴,屬於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陽膽經。位於小腿前外側,在下廉穴下方三寸。兩條筋和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中。那就是穴位。蹲在地上取穴。針刺深度六分。氣感出現後立刻行瀉法。甲乙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小腸氣血不足。面色無華。偏頭痛,熱風。風寒痺阻導致手腳不靈活。風濕痺症。用艾灸治療也很有效。效果比針刺差一點。每天灸三到七壯。灸到四十九壯為止。如果患有瘡瘍,而且伴有風寒痺阻的話,灸至瘡瘍痊癒即可。忌食生冷食物、豬肉、魚、酒、麵食。

承山二穴。一名魚腹山。一名玉柱。一名傷山。在兌踹腸下分肉間陷者中。定腹取之。主腳弱無力。腳重。偏固不遂。針入八分。得氣即瀉。速出針。灸亦得。然不及針。灸至七七壯止。

白話文:

承山穴,有兩個別名:

  • 魚腹山:位於小腿後部的腓腸肌上,形似魚腹。
  • 玉柱:位於小腿後部肌肉的中央,形似玉柱。
  • 傷山:取自「傷痛之山」,因為本穴位於腓腸肌疼痛點上。

位置: 在小腿後部,當委中穴下 8 寸,腓腸肌兩肌腹之間的凹陷處。

取穴方法: 患者俯臥或坐位,定準位置後,沿腓骨外側緣向上取穴,針刺深度 8 分。

主治:

  • 腳部無力
  • 腳部沉重
  • 偏癱導致的一側肢體活動不利

針灸方法:

  • **針刺:**針入 8 分,得氣後立即瀉針,速出針。
  • **灸法:**施灸效果不如針刺,可灸至 77 壯。

上崑崙二穴者。火也。足太陽脈之所行為經也。在宛踝後跟骨上陷者中。是穴。治惡血。風氣腫痛。腳腫水。針入五分。留十呼。灸二壯。

白話文:

上崑崙和下崑崙兩個穴位,屬於火屬性,位於足太陽經的循行路徑中。這兩個穴位位於腳踝後方跟骨上凹陷的地方。

功效: 治療血淤、風寒引起的腫痛、腳部水腫。

針灸方法:

  • 針刺入五分深,留針10次呼吸的時間。
  • 艾灸兩壯。

下崑崙二穴。一名內崑崙。在外踝下一寸。大筋後內陷者宛宛中。是穴。主刺風。胙風。熱風。冷痹。腰疼。偏風。半身不遂。腳重。痛不得履地。針入四分。留三呼。得氣即瀉。速出針。出後灸之良。日灸七壯。其穴蹲地傍引取之。灸百壯止。

白話文:

位於腳踝外側下方的兩個穴位,叫做崑崙穴。外崑崙位於外踝下一寸,在大筋後方凹陷處。

此穴主治:

  • 風刺痛
  • 肌肉風寒痛
  • 熱風痛
  • 冷痹痛
  • 腰痛
  • 偏癱
  • 半身不遂
  • 足部沉重疼痛,不能行走

針灸方法:

  • 針刺深度四分
  • 留針三口氣
  • 得氣後立即出針
  • 出針後施灸

每日灸七壯,穴位取穴時屈蹲在地上,施灸至百壯為止。

聽宮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是穴。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針入一分。灸三壯。主耳聾填如無所聞。憹憹嘈嘈蟬鳴。及心腹滿。臂痛失色。

白話文:

聽宮穴。位於耳中珠子處。大小像赤小豆。此穴是手足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處。針刺入一分深,艾灸三壯。主治耳聾,聽見如沒有聲音一般的塞住感、陣陣嘈雜蟬鳴聲。以及心腹脹滿、手臂疼痛、面色蒼白。

缺盆二穴。在肩上橫骨陷中。一名天蓋肩上。是穴。主寒熱瘰癧。缺盆中腫。外潰不死。胸中熱。滿。腹大水氣。缺盆中痛。汗出。喉痹咳嗽。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缺盆穴

位於肩胛骨上緣的凹陷處,又稱「天蓋穴」。

主治疾病:

  • 感冒發燒
  • 淋巴結腫大
  • 缺盆區域腫脹,皮膚潰爛但不致命
  • 胸腔積熱
  • 腹腔積水
  • 缺盆區域疼痛,伴隨出汗
  • 喉嚨痛、咳嗽

治療方法:

  • 艾灸三壯
  • 針刺深度三分

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是穴。手太陰郄。治熱病汗不出。吐血失喑。腫痛惡血。針入三分。灸之亦得。

列缺二穴。去腕側上一寸半。交叉頭。兩筋兩骨罅宛宛中。是穴。手太陰絡。主療偏風。口喎。半身不遂。針入三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亦得。日灸七壯。若患偏風。灸至一百。若患腕勞。灸至七七。慎熱食酒面生冷。

白話文:

列缺穴 兩個穴位。位於手腕側上方一寸半。在交叉骨的頭部。兩條筋和兩塊骨之間的凹陷處。這就是穴位。屬於手太陰肺經。主治偏頭痛、口歪、半身不遂。針灸深度三分。留針三口氣的時間。瀉針五口氣的時間。也可以艾灸。每天艾灸七壯。如果患有偏頭痛,艾灸到一百壯。如果患有腕勞傷,艾灸到七七壯。注意避免食用熱食、酒和生冷的食物。

經渠二穴者。金也。在寸口中陷者中。是穴。手太陰脈之所行為經也。主瘧。寒熱。胸背急。胸中膨膨痛。喉痹。掌中熱。生嗽逆上氣。喘數久熱。病汗不出。暴癉喘逆。心痛欲嘔。針入二分。留三呼。不可灸。灸即傷人神。

白話文:

經渠穴位(兩個),屬於金行。位於手太陰肺經寸口部位的凹陷處。此穴是手太陰肺經氣血流經的通道。主治瘧疾、寒熱、胸背板急、胸中脹痛、咽喉腫痛、手掌發熱、咳嗽氣逆上衝、喘息頻繁、久熱不退、汗不出、暴發喘息氣逆、心痛欲嘔。刺針深度二分,留針三呼之,不可灸。因灸之會損傷神志。

少衝二穴者。木也。一名經如。在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甲如韭葉。是穴。手少陰脈之所出為井也。主熱病。煩心上氣。心痛冷。煩滿少氣。悲恐喜驚。掌熱。肘腋胸中痛。口中熱。咽中酸。乍寒熱。手拳不伸。掌痛引腋。針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壯。

白話文:

少衝穴是手少陰心經的井穴。位於手小指內側邊緣的末端,距離指甲有如韭葉寬度的位置。這個穴位是手少陰心經脈氣起始的地方。

主治的疾病:

  • 發燒
  • 心煩氣往上衝
  • 心痛冷痛
  • 心煩意亂、氣短
  • 悲傷、恐懼、喜悅、驚嚇
  • 手掌發熱
  • 肘部、腋下、胸部疼痛
  • 口中發熱
  • 咽喉有酸味
  • 一會兒發冷一會兒發熱
  • 手握拳無法伸展
  • 手掌疼痛延伸到腋下

針灸治療方法: 針刺深度為一寸,留針一呼息時間。艾灸一壯。

勞宮二穴者。火也。一名五里。在掌中央。橫文動脈中。以屈無名指頭著處即是穴。手心主脈之所流為營也。主手掌厚𤸷痹。手皮白屑起。針入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針之只一度。針過兩度。令人虛。不得灸。灸即令息肉日加。慎酒面熱食生冷冷水等。

白話文:

勞宮穴。火屬性。別名五里。位於手掌中央。橫紋動脈處。將無名指彎曲,指頭著處就是勞宮穴。是手心主脈氣血流注的地方,負責營氣。主要治療手掌厚重、麻痺、手部皮膚白屑。針刺深度二分,留針期間呼氣三次。得氣後立即出針。針刺僅需一次,超過兩次會使人虛弱。不可艾灸,以免造成息肉增生。要注意忌口,避免食用酒、熱食、生冷和冷水等。

髀關二穴。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是穴。主膝寒不仁。痹委不屈伸也。灸三壯。針入六分。

梁丘二穴。是足陽明郄。在膝上三寸兩筋間。是穴。治大驚脛痛。冷痹膝痛。不能屈伸。針入五分。

隱白二穴者。水也。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宛宛中。是穴。足太陰脈之所出為井也。主腹中有寒熱起。氣喘。衄血不止。腹中脹逆。脛中寒熱不得臥。氣滿。胸中熱。暴泄。膈中嘔吐。不欲食飲。渴屍厥死不知人。脈動如渴飲。身體疼痛唾也。針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壯。

白話文:

隱白穴是兩個穴位,位於腳部大拇指內側,距離指甲的角約一個韭葉的寬度。它是足太陰脾經的起始穴,也就是「井穴」。

此穴位主要治療腹中寒熱交替、氣喘、鼻血不止、腹脹逆氣、小腿寒熱疼痛、氣脹、胸中鬱熱、腹瀉、隔肌嘔吐、食慾不振、口渴而脈搏快如乾渴時喝水、身體疼痛唾液外流。

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一分,留針三呼吸時間,灸療時灸三壯。

承筋二穴。一名踹腸。一名真腸。在脛後。從腳根後到上七寸。腨中央陷者中。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風勞熱。足煩腫痛。轉筋急痛。身癮胗。大小便不止。針入三分。

白話文:

承筋穴,又名踹腸、真腸。位於小腿後側,從腳跟往上七寸的地方,肌肉中央凹陷處,就是這個穴位。它是足太陽經氣穴。

治療風熱感冒、足部痠痛腫脹、筋脈抽搐疼痛、身體癮疹、大小便失禁。針灸深度為三分。

陽蹺二穴。在外踝前一寸陷者宛宛中。是穴。治腳氣腎氣。婦人血氣。針入三分。

陰蹺二穴。在足內踝下陷者宛宛中。是穴。主卒疝。小腹痛。病者左取右。右取左。立已。女子不月水。驚喜悲不樂。如墮墜。汗出。面黑。病飢不欲食。婦人淋瀝。陰挺出。四肢淫濼。心悶暴瘧。及諸淋。目痛。小腹偏痛。嘔逆嗜臥。偏枯不能行。大風暴不知人。臥驚視如見星。尿黃水。小腹熱咽乾也。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陰蹺穴

位於足部內踝下方,足弓凹陷處。

功效:

  • 治療疝氣、小腹疼痛。左腿疼痛取右穴位,右腿疼痛取左穴位,針灸後立即可止痛。
  • 女性月經不調、驚嚇、悲傷、不開心、下墜感、盜汗、面色暗沉、飢餓感低、婦女淋病、陰部下垂、四肢浮腫、胸悶、瘧疾、尿道感染、眼痛、小腹單側疼痛、嘔吐反胃、嗜睡、半身不遂、癲癇、精神錯亂、臥不安穩、尿液黃色、小腹發熱、咽喉乾燥。

治療方法:

  • 艾灸3壯
  • 針灸,針刺深度三分

風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上宛宛中。起肉。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督脈陽維之會。不可灸。灸之不幸使人失喑。針入四分。留三呼。主頭項急不可傾側。目眩鼻不得息。喑不能言。嗌痛。足不仁。狂走欲自煞。目反妄視。

白話文:

風府穴

也稱作「舌本」。位於後頸部髮際線上一寸處,在兩條大筋之間的凹陷處。此處肌肉豐富,說話快時肌肉會隆起,說話停頓時肌肉會平伏。它是督脈和陽維脈相交的穴位。不能灸,因為灸之可能會導致失聲。針刺深度為四分,留針三呼。

主治

  • 頭頸部僵硬,無法側傾
  • 頭暈目眩,鼻子呼吸不暢
  • 失語
  • 咽喉疼痛
  • 足部麻木
  • 狂亂奔走,有自殘傾向
  • 眼球轉動異常

瘛脈二穴。一名資脈。在耳內雞足青脈。是穴。主頭風。耳後痛。小兒驚癇瘛瘲。嘔吐。泄注。驚恐失精。視瞻不明。多夢。灸三壯。針入一分。

白話文:

瘛脈兩個穴位,其中一個又稱資脈,位於耳內雞足青脈的部位。這個穴位主治頭痛、耳後疼痛、小兒驚風、瘛瘲(一種抽搐症)、嘔吐、腹瀉、驚恐失神、視力不清、多夢等症狀。艾灸此穴三壯,針刺深度一分。

青冷淵二穴。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是穴。主肩不舉。不得帶衣。灸三壯。針入三分。

消濼二穴。在肩下外關腋斜肘分下行。是穴。主寒熱風痹。頭痛頭眥急。針入六分。灸三壯。

肩外俞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是穴。主肩胛痛。熱而寒至肘。灸一壯。針入六分。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者中。按之應手痛。是穴。主肩痛周痹。灸三壯。針入九分。二間二穴者。水也。一名間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者中。是穴。手陽明脈之所流為營也。主喉痹。多臥喜睡。肩髃喉痹。咽如眥物傷忽振寒。針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白話文:

曲垣穴(位置和功能)

曲垣穴位於肩部中間,肩胛骨凹陷處。按壓時會感到疼痛。這個穴位主治肩痛、周邊麻痹。艾灸3壯。針灸深度為9分。

二間穴(位置和功能)

二間穴屬水,別名間谷。位於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第一節之間,內側凹陷處。這個穴位是手陽明脈循行形成的營分穴道。主治喉嚨腫痛、多臥喜睡、肩部和喉嚨麻痹、咽喉有異物感、受傷後突然感到寒冷。針灸深度為3分,留針6次呼吸時間。艾灸3壯。

三間二穴者。木也。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之後。內側陷中。是穴。手陽明脈之所注為俞也。主喉痹。咽如其鯁。齒齲痛。多臥喜睡。胸滿腹鳴。瘧寒熱。唇口乾。身熱氣喘目眥急痛。針入三分。留三呼。

白話文:

三間二穴:位於手上的木穴。又名少谷。位於拇指和食指根部之後,內側凹陷處。此穴為手陽明脈的俞穴。

主治:

  • 喉嚨痛
  • 感覺喉嚨有東西卡住
  • 牙齒蛀痛
  • 嗜睡
  • 胸悶腹脹
  • 瘧疾發作時寒熱交替
  • 嘴脣和口腔乾燥
  • 身體發熱、氣喘、眼睛乾澀疼痛

針灸方法: 針刺深度三分,保留三口氣的時間。

少澤二穴者。金也。一名少吉。在手小指端。去爪甲下一分陷者中。是穴。手太陽脈之所出為井也。主瘧。寒熱行不出。頭痛咳嗽。瘛瘲。口乾項痛。不可顧也。針入一分。留三呼。灸一壯。

白話文:

少澤穴

少澤穴是金屬性的穴位,又名少吉。位於小指尖端,在指甲根部下方約一分的凹陷處。

這個穴位屬於手太陽小腸經的井穴。主要的功效:

  • 治療瘧疾
  • 緩解寒熱和關節疼痛
  • 緩解頭痛、咳嗽
  • 治療瘛瘲(失眠、心煩)
  • 緩解口乾、頸部疼痛
  • 治療不能回頭看

針灸方法:

  • 針灸深度為一寸。
  • 留針時間為三分鐘。
  • 艾灸一壯。

前谷二穴者。水也。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者中。是手太陽脈之所流為營也。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壯。主目眩。淫淫膊胛。小指痛。

白話文:

前谷和後谷兩個穴位。屬水,位於手部小指的外側,手掌側的本節前方的凹陷處。這是手太陽小腸經的氣血運行的地方。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一寸,留針三口氣的時間。灸法:灸三壯。主治目眩,頭部、兩肩部痠痛重著,小指疼痛。

陽谷二穴者。火也。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之下陷者中。是穴。手太陽脈之所行為經也。主癲疾狂走。熱病汗不出。脅痛頸腫。寒熱。耳聾耳鳴。牙齒齲痛。臂腕外側痛不舉。吐舌戾頸妄言。不得左右顧俯。瘛瘲頭眩。眼痛。針入二分。留寸呼。灸三壯。

白話文:

陽谷穴,屬火,位於手的外側腕關節處,在三角骨下邊的凹陷中。此穴屬於手太陽經,主治癲癇狂走、熱病不出汗、脅痛頸腫、寒熱、耳聾耳鳴、牙齒齲痛、手臂外側疼痛不能上舉、舌頭歪斜、脖子僵硬、胡言亂語、不能左右轉動頭部或俯身、癲狂、頭暈、眼痛。針灸陽谷穴,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片刻,輕輕呼氣;艾灸三壯。

飛陽二穴。一名厥陽。足太陽絡。在外踝上七寸。別走少陰者。是穴。針入三分。留寸呼。灸三壯。主目眩頭痛。

白話文:

飛陽穴和膽俞穴。別名厥陽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絡穴線上。在腳踝外側上方七寸處。如果小腸經的少陰經絡通過這個穴位,那就是飛陽穴的位置。針刺深度為三分,停留片刻後拔出,並讓患者呼氣。艾灸三壯。主治眩暈和頭痛。

束骨二穴者。木也。在足小指外本節後陷者中。是穴。足太陽脈之所注為俞也。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主頭痛目眩。身熱。肌肉動。

白話文:

束骨二穴

位在足部小指的外側,本節後面的凹陷處。它是足太陽膀胱經的俞穴。

針灸方法:

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三呼。灸三壯。

主治疾病:

頭痛目眩、身熱、肌肉抽動。

湧泉二穴者。木也。一名地衛。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是穴。足少陰脈之所出為井也。主小便不通。心中結熱。腳底白肉際不得履地。刺風胗風癇。灸亦得。然不及針。若灸。廢人行動。不可傳之於後。針入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

白話文:

湧泉穴一共有兩個,屬木。又叫做「地衛」,位於足底凹陷的中央。彎曲腳趾,用力抱住腳心,在凹陷中央的就是湧泉穴。此穴是足少陰腎經的起始穴,也就是「井穴」。

湧泉穴主治小便不通、心中有熱、腳底白肉處疼痛不能著地、心臟刺痛、風疹、抽搐。湧泉穴也可以用艾灸治療,但效果不如針灸。如果使用艾灸,很容易導致行動不便,所以後世不能傳授這種治療方法。

用針刺湧泉穴時,深度約為五分,留針的時間約為三呼,感到氣血通暢後,立即拔針。

膝眼四穴。在膝頭骨下兩傍。陷者宛宛中。是穴。針入五分。留三呼。瀉五吸。主膝冷。疼痛不已。禁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