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徵要》~ 第三卷 (5)

回本書目錄

第三卷 (5)

1. 檳榔

味辛,性溫,無毒。入胃、大腸二經。忌見火。

降至高之氣,似石投水。疏後重之急,如驥追風,瘧疾與痰癖皆收,腳氣與殺蟲並選。

足陽明為水穀之海,手陽明為傳導之宮。二經相為貫輸,以運化精微者也。二經病,則痰積蟲癖生焉。辛能破滯,苦能殺蟲,故主如上諸證。

檳榔墜諸氣,至於下極,氣虛下陷者,所當遠避。

2. 地榆

味苦,性寒,無毒。入肝、大腸二經。惡麥門冬

止血利腸風,除帶下五漏。

味苦而厚,性沉而降,善主下焦血證,兼去濕熱。

地榆,寒而下行,凡虛寒作瀉,氣虛下陷而崩帶者,法並禁之。

3. 槐花

味苦、酸,性寒,無毒。入肝、大腸二經。含蕊而陳者佳。微炒。

止便紅,除血痢,咸藉清腸之力。療五痔,明眼目,皆資滌熱之功。炒香頻嚼。能治失音。

子:名槐角,用頗相同,兼行血而降氣,亦催生而墜胎。

感天地陰寒之氣,而兼木與水之化,故為涼血要品。血不熱則陰自足,目疾與痔證交愈矣。

按槐性純陰,虛寒者禁用,即虛熱而非實火者亦禁之。

4. 刺蝟皮

味苦,性平。入胃,大腸二經。炒用。

降逆定痛、涼血止血。反胃吐食、腹疼不歇。腸風痔漏,脫肛肛裂。五色痢疾、疝氣陰蝕。遺泄頻頻、寒精自出。鼻衄鼻息,為末裹塞。

炒時須以滑石粉燙之。配合胡黃連、炮山甲、槐米、名胡連追毒丸、治痔漏甚效。

5. 扁豆花葉

(見食療)

6. 石榴皮

味酸、澀,性溫,無毒。入脾、肺、腎三經。

瀉痢久而腸虛,崩帶多而欲脫。水煎服而下蛔。汁點目而止淚。

榴味酸澀,故入斷下崩中之劑。若服之太早,反為害也。

7. 橡斗子

味苦,性溫,無毒。入脾、胃二經。

止瀉痢稱奇,固精液頗效。

新痢起,濕熱甚者忌服。

8. 樗白皮

俗稱臭椿。味苦澀、性寒,有小毒。東引者良、以醋炙之。

澀血止瀉痢、殺蟲收產腸。

苦寒之性,虛寒者禁用,腎家真陰虛者,亦忌之。以其徒燥耳。止入丸用,不入湯煎。椿白皮,即香椿,主用相仿,力稍遜之。

9. 沒石子

味苦,性溫,無毒。入肺、腎、大腸三經。忌銅鐵器。

漿水於砂盆中研,焙乾再研,如鳥犀色。

固腸醫瀉利,斂肺治咳血。興陽事,止遺泄。外用能止牙疼,能染鬚髮,能治口瘡陰瘡,能塗酒渣之鼻。

此藥有功於止澀,然亦不宜獨用多用也。

10. 赤石脂

味酸、辛,性大溫,無毒。入心、脾、大腸三經。畏芫花,惡大黃、松脂。煅,水飛。

久患腸澼,頻頻脫肛。生肌長肉,外治癰瘍。

石脂固澀,新痢家忌用。

11. 白朮

(見補氣)

12. 蒼朮

味苦、辛,性溫,無毒。入脾經。畏惡同白朮。產茅山者佳。泔浸,蒸曬。

燥濕消痰,發汗解鬱。除山嵐瘴氣,弭災診惡疾。

蒼朮為濕家要劑,痰與氣俱化,辛溫快氣,汗與郁並解。芳氣辟邪,得天地之正氣者歟。

蒼朮與白朮,功用相似,補中遜之,燥性過之,無濕者便不敢用,況於燥證乎。

13. 楮實

味甘,性寒,無毒。入脾經。

健脾消水腫,益氣充肌膚。

楮實,雖能消水健脾,然脾胃虛寒者勿用。

14. 大麥芒

味甘,性平,入脾經。

水腫初起,飲之可消,雖藥味平常,而奏功甚妙。

農村用之治浮腫有效,蓋健脾行水之功也。

15. 益智仁

味辛,性溫,無毒。入心、脾、腎三經。去殼,鹽水炒,研細。

溫中進食,補腎扶脾。攝涎唾,縮小便。安心神,止遺濁。

辛能開散,使鬱結宣通,行陽退陰之藥也。古人進食,必先益志,為其於土中益火故耳。

益智,功專補火,如血燥有熱,及因熱而遺濁者,不可誤入也。

16. 丁香

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胃、腎三經。忌見火。畏鬱金。去丁蓋。雞舌香,是其別名。母丁香乃其大者。

溫脾胃而嘔呃可瘳,理壅滯而脹滿宜療。腹痛能止,口臭堪去。齒除疳䘌,痘發白灰。

脾為倉廩之官,傷於飲食生冷,留而不去,則為壅脹,或為嘔呃,暖脾胃而行滯氣,則脹嘔俱瘳也。

丁香辛熱而燥,非屬虛寒,概勿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