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徵要》~ 第三卷 (6)

回本書目錄

第三卷 (6)

1. 蓽茇

味辛,性熱,無毒。入肺、脾二經。去挺,醋浸一宿,焙乾,刮去皮,粟子令淨。

溫脾除嘔逆,定瀉理心疼。鼻淵牙痛,俱作外用。

古方用此,百中之一,以其辛熱耗散,能動脾肺之火,多用損目也。

2. 厚朴

味苦辛,性大溫,無毒。入脾、胃二經。乾薑為使。

澤瀉、硝石、寒水石。忌豆。色紫味辛者良,刮去粗皮,切片,薑汁炒。

辛能散風邪,溫可解寒氣,下氣消痰,去實滿而寬膨,溫胃和中,調胸腹而止痛,吐利交資,驚煩共主。

溫熱之性,長於散結去滿,溫胃暖脾,故主食停痰滯,脹痛吐利等證,然但可施於元氣未虛、邪氣方盛,或客寒犯胃,濕氣侵脾,若脾虛之人,雖有如上諸證,切勿沾唇。或一時未見其害,而清純沖和之氣,潛傷耗矣。可不謹諸。李東垣云:「苦能下氣,故泄實滿,溫能益氣,故散實滿」。

3. 白豆蔻

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胃二經。去衣,微焙。

溫中除吐逆,開胃消飲食,瘧證宜投,目翳莫缺。

味辛氣溫,為寬中去滯之需。翳膜遮睛,亦滯氣也。

豆蔻辛溫,火升作嘔,因熱腹痛者,禁之。

4. 草豆蔻

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脾、胃三經。去膜,微炒。

散寒止心腹之痛,下氣驅逆滿之疴,開胃而理霍亂吐瀉,攻堅而破噎膈癥瘕。

辛能破滯,香能達脾,溫能散寒。

草豆蔻辛燥,犯血忌,陰不足者遠之。

5. 肉豆蔻

味辛,性溫,入胃、大腸二經。麵裹,煨透,去油,忌鐵。

溫中消食,止瀉止痢,心疼腹痛,闢穢殺蟲。

日華稱其下氣,以脾得補而善運,氣自下也。非若陳皮香附之泄氣耳。

肉果性溫,病人有火,瀉痢初起,皆不宜服。

6. 縮砂仁

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脾、胃、大、小腸、腎六經,炒,去衣。

下氣而止咳嗽奔豚,化食而理心疼嘔吐,霍亂與瀉痢均資,結滯與安胎並效。

芳香歸脾,辛能潤腎,為開脾胃之要藥,和中氣之正品,若腎虛氣不歸元,非此嚮導不濟,結滯需通,胎喜疏利,故咸主之。

砂仁性燥,血虛火炎者,不可過用,孕婦食之太多,耗氣必致難產。

7. 竹茹

味甘,性微寒,無毒。入胃經。又名竹二青。(刮去青皮,用第二層)

疏逆氣,而嘔呃與噎膈皆平;清血熱,而吐衄與崩中咸療。

竹種最多,惟大而味甘者為勝,必生長甫及一年者,嫩而有力。然久用能損氣。

8. 刀豆子

味甘,性平,無毒。入胃、腎二經。

溫中下氣、益腎歸元。利腸胃,止呃逆。

刀豆止呃,下氣歸元四字,足以盡之。

9. 娑羅子

一名天師慄、乃七葉樹之果實。味甘,性溫,無毒。

入脾、肺二經。

平胃通絡、理氣寬中。驅寒利膈,醫疳治蟲。脘腹脹滿、胃寒作痛。以此投之,可以見功。此子須搗碎煎服。

10. 伏龍肝

味辛,性溫,無毒。

咳逆反胃治之效,燥濕消腫投之靈。女人崩中帶下,丈夫尿血遺精。

即灶心黃土,去濕有專長。

11. 代赭石

味苦,性寒。入心包、胃、肝三經。乾薑為使。畏雄、附。煅紅,酢淬,水飛。

重可鎮虛逆,止嘔痞噫氣。寒能降虛陽,平眩暈耳鳴。吐衄崩中可用,腸風下血稱靈。

《傷寒論》治汗吐下後,心下痞鞭,噫氣者,用代赭旋覆湯。《傷寒蘊要》以之與百合滑石同行,治百合病復發。《普濟方》用之煮汁飲,治咽喉痛。臨症用於有上阻之感者有效,乃沉降之功也。

12. 穀芽

味甘、苦,性溫,無毒。

消食與麥芽同等,溫中乃谷櫱偏長。

味甘氣和、具生化之性,故為消食健脾,開胃和中之要藥。

13. 麥櫱

味甘、咸,性溫,無毒。入胃經。炒黃去芒,留芽用。

熟腐五穀、消導而無停。運行三焦,宣通而不滯。療腹鳴與痰飲,亦催生而墜胎。

以谷消穀,有類從之義,無推蕩之峻,胃虛停穀食者宜之。然有積化積,無積消腎氣,墜胎。

14. 六曲

味甘、辛,性溫,無毒。入胃經。研細,炒黃,陳久者良。

健脾消穀,食停腹痛無虞。下氣行痰,泄痢胃翻有藉。暑期感冒,用之表裡均和,閃挫腰疼,煅過淬酒溫服。

脾陰虛,胃火盛者勿用。能損胎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