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徵要》~ 第一卷·通治部分 (1)

回本書目錄

第一卷·通治部分 (1)

1. 紫蘇

味辛,性溫,無毒,入肺經。

其氣芳香,其性和融,溫中達表,散風解凝。發表而不優於峻,性陽而無損於陰。通鼻塞、行氣滯。虛人需發汗,而弱不能投者,當以人參為伍。暑期受寒涼,用辛熱而於時有侮者,可與藿香同行。梗:能下氣安胎,胎元復固。子:可消痰定喘,喘息安寧。

此藥溫能散寒,香可和氣。譬諸盛德之人,可無往而不利。若與橘皮同用,尤為適宜。治受暑之藿香正氣散,治腳氣之雞鳴散,均作如此配伍。又可外治,孕婦嘔吐不止,以梗、葉煮水,嗅吸其蒸氣,能止逆下氣,可得平復。尚能解蟹毒。

2. 防風

味甘,性溫,無毒。入肺、小腸、膀胱三經。畏萆薢

乾薑芫花。殺附子毒。色白而潤者佳。

散風解表,止痛醫瘡。清咽喉及口齒,治風疹與搔癢。頭目中滯氣,經絡中留濕,俱可療也。骨節之煩疼,四肢之攣急,均能解之。

能御防外風,故名防風,乃風藥中潤劑也。瘡科多用之,為其風濕交攻耳。張元素謂其「為手足太陽經之本藥。」王好古又謂其「行足陽明、太陰二經,為肝經氣分藥」。又謂「錢仲陽瀉黃散中,倍用防風者,乃於土中瀉木也」。《日華諸家本草》謂其「勻氣脈」,乃經驗之談。

3. 荊芥

味辛、性溫、無毒。入肝經,反驢肉、無鱗魚、河豚、蟹、黃鱨魚。

散風邪:清巔頂。利咽喉,透麻疹。化瘀血,消瘰癧。理瘡瘍,破聚結。

長於治風,又兼治血,何也?為其入風木之藏,即是血海,故能並主。風在皮裡膜外者宜之。

4. 蔥白

味辛、性平。入肺、胃二經。忌棗、蜜、犬、雉肉

通中發汗,頭疼風濕總蠲除。利便開關,腳氣奔豚通解散。專攻喉痹,亦可安胎。傷寒寒熱皆宜,面目浮腫亦治。

蔥味最辛,肺之藥也。故解散之用居多。

多食蔥,令人神昏、發落、虛氣上衝。

5. 生薑

味辛,性熱,無毒。入肺、胃二經。

生能發表,熟可溫中。開胃有奇功。止嘔為聖劑。氣脹腹疼俱妙,痰凝血滯皆良。刮下姜皮,脹家必用。

凡中風、中暑、中氣、中毒、中惡、霍亂等一切卒暴之證,用薑汁和童便服之。薑汁能開痰,童便能降火也。古方以薑茶治痢,熱痢留皮,冷痢去皮,大妙。忌服同乾薑

6. 桂枝

味辛、甘,性溫。入心、肺、膀胱三經。

助陽散寒,溫經通脈。達營衛,和表裡。無汗能發,有汗能止。理心腹之痛。搜關節之痹。橫行而為手臂之引經。直行兼為奔豚之嚮導。

本經疏證云:「和營、通陽、利水、下氣、行瘀、補中為桂枝之六大功效。」

7. 麻黃

味苦、性溫,無毒。入心、肺、膀胱、大腸四經。厚朴為使。惡辛夷、石葦。去根節,水煮,去沫。

去營中寒氣,泄衛分風邪。發汗仗其溫散,消腫在其行水。既主用於實喘,亦伍用於痛痹。

輕可去實,為發散第一藥。惟在冬月,真有寒邪在表者,宜之。或非冬月,或無寒邪,或寒邪在裡,或傷風等證,雖發熱惡寒,不頭痛身疼而拘急,六脈不浮緊者,皆不可用。雖可汗之證,亦不宜多服,汗為心液,若不可汗而汗,與可汗而過汗,則心血為之動矣。或亡陽,或血溢,而成大患,可不慎哉。

麻黃乃太陽經藥,兼入肺經。肺主皮毛;葛根乃陽明經藥,兼入脾經。脾主肌肉,發散雖同,所入迥異。

8. 細辛

味辛,性溫,無毒。入心、小腸二經。惡黃耆山茱萸。畏滑石。反藜蘆

風寒濕痹,頭痛鼻塞。下氣破痰,頭面遊風。百節拘攣,齒痛目淚。

味辛,性溫,稟升陽之氣,而為風劑,辛香開竅,故主療如上。單服末至一錢,令人悶絕,辛藥不可多用也。

細辛發表散寒,祛風止痛。溫肺化痰飲,用之得當,收效甚捷。然其性燥烈,凡血虛內熱,因而頭痛咳嗽者,痛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