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十四 (1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四 (12)

1. 石南

味辛、苦,平,有毒。主養腎氣,內傷陰衰,利筋骨皮毛,療腳弱,五臟邪氣,除熱。女子不可久服,令思男。

,殺蠱毒,破積聚,逐風痹。一名鬼目。生華陰山谷。二月、四月採葉,八月採實,陰乾。(五加皮為之使。)

陶隱居云:今廬江及東間皆有之。葉狀如枇杷葉。方用亦稀。唐本注云:葉似䒽草,凌冬不凋。以葉細者為良,關中者好。為療風邪丸散之要。其江山以南者,長大如枇杷葉,無氣味,殊不任用。今醫家不復用實。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終南斜谷近石處甚饒。今市人多以瓦韋為石韋,以石韋為石南,不可不審之。

藥性論云:石南,臣。主除熱,惡小薊,無毒。能添腎氣,治軟腳,煩悶疼,殺蟲,能逐諸風,雖能養腎內,令人陰痿。

圖經曰:石南,生華陰山谷,今南北皆有之。生於石上,株極有高大者。江湖間出,葉如枇杷葉,有小刺,凌冬不凋。春生白花成簇。秋結細紅實。關隴間出者,葉似莽草,青黃色,背有紫點,雨多則並生,長及二、三寸。根橫細,紫色。無花實,葉至茂密。南北人多移以植庭宇間,陰翳可愛,不透日氣。

入藥以關中葉細者良。二月、四月採葉,四月採實,陰乾。《魏王花木記》曰:南方:石南木,取皮中作魚羹,和之尤美。今不聞用之。下有楠材條,其木頗似石南,而更高大。葉差小,其材中梁柱,今醫方亦稀用之。

衍義曰:石南,葉狀如枇杷葉之小者,但背無毛,光而不皺。正、二月間開花。冬有二葉為花苞,苞既開,中有十五餘花,大小如椿花,甚細碎。每一苞約彈許大,成一球。一花六葉,一朵有七、八球,淡白綠色,葉末微淡赤色。花既開,蕊滿花,但見蕊,不見花。花才罷,去年綠葉盡脫落,漸生新葉。

治腎衰腳弱最相宜。但京洛、河北、河東、山東頗少,人以此故少用。湖南北、江東西、二浙甚多,故多用,南實今醫家絕可用。

2. 木天蓼

味辛,溫,有小毒。主癥結積聚,風勞虛冷。生山谷中。

唐本注云:作藤蔓,葉似柘,花白,子如棗許,無定形,中瓤似茄子,味辛,啖之以當薑、蓼。其苗藤,切,以酒浸服,或以釀酒,去風冷症癖,大效。所在皆有,今出安州、申州。今按陳藏器本草云:木天蓼,今時所用出鳳州。樹高如冬青,不凋。出深山。人云多服損壽,以其逐風損氣故也。

不當以藤天蓼為注,既云木蓼,豈更藤生?自有藤蓼爾。(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天蓼子,使,味苦、辛,微熱,無毒。能治中賊風,口面喎斜,主冷痃癖氣塊,女子虛勞。

圖經曰:木天蓼,味辛,溫,有小毒。主癥結積聚,風勞虛冷。生山谷中。木高二、三丈。三月、四月開花,似柘花。五月採子,子作球形似茼,其球子可藏,作果啖之。亦治諸冷氣。蘇恭云作藤蔓生者,自是藤天蓼也。又有一種小天蓼,生天目山、四明山,木如梔子,冬不凋。然則,天蓼有三種,雖其狀不同,而體療甚相似也。

聖惠方:治風,立有奇效。用木天蓼一斤,去皮,細銼,以生絹袋盛,好酒二斗浸之,春夏一七日、秋冬二七日後開。每空心、日午、初夜各溫飲一盞。老幼臨時加減。若長服,日只每朝一盞。

3. 黃環

味苦,平,有毒。主蠱毒鬼疰鬼魅,邪氣在臟中,除咳逆寒熱。一名凌泉,一名大就。生蜀郡山谷。三月採根,陰乾。(鳶尾為之使,惡茯苓防己。)

陶隱居云:似防己,亦作車輻理解。《蜀都賦》云:青珠黃環者,或云是大戟花,定非也。用甚稀,市人鮮有識者。唐本注云:此物,襄陽、巴西人謂之就葛。作藤生,根亦葛類,所云似防己,作車輻解者近之。人取葛根,誤得食之,吐痢不止,用土漿解乃瘥,此真黃環也。

余處亦稀,唯襄陽大有。《本經》用根。今云大戟花非也。其子作角生,似皂莢。花、實與葛同時矣。今園庭種之,大者莖徑六、七寸,所在有之。謂其子名狼跋子。今太常科劍南來者,乃雞屎葛根,非也。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黃環,使,惡乾薑,大寒,有小毒。治上氣急,寒熱及百邪。

4. 益智子

味辛,溫,無毒。主遺精虛漏,小便餘瀝,益氣安神,補不足,安三焦,調諸氣。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鹽同煎服,有奇驗。按《山海經》云:生崑崙國。(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止嘔噦。《廣志》云:葉似蘘荷,長丈餘。其根上有小枝,高八、九尺,無葉萼。子叢生,大如棗。中瓣黑,皮白,核小者名益智。含之攝涎穢。出交趾。

圖經曰:益智子,生崑崙國,今嶺南州郡往往有之。葉似蘘荷,長丈餘。其根旁生小枝,高七、八寸,無葉,花萼作穗生其上,如棗許大。皮白,中仁黑,仁細者佳。含之攝涎唾。採無時。盧循為廣州刺史,遺劉裕益智粽,裕答以續命湯,是此也。

齊民要術云:益智子,鬲涎穢。顧微《廣州記》云:益智,葉如蘘荷,莖如竹箭,子從心出。一枝有十子,子肉白滑,四破去之,或外皮蜜煮為粽,味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