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七 (3)

1. 千歲虆汁

味甘,平,無毒。主補五臟,益氣,續筋骨,長肌肉,去諸痹。久服輕身不飢,耐老,通神明。一名虆蕪。生太山川穀。

白話文:

它味道甘甜,性質平和,沒有毒。它的主要功效是補五臟、益氣、續筋骨、長肌肉,可以治療身體各個部位的痹症。長時間服用,可以減輕體重、抑制饑餓感、抗衰老、聰明睿智。它還有一個名字,叫虆蕪。它生長在太山平川和山谷中。

作藤生,樹如葡萄,葉如鬼桃,蔓延木上,汁白。今俗人方藥都不復識用此,《仙經》數處須之,而遠近道俗,咸不識此,非甚是異物,正是未研訪尋識之爾。

白話文:

藤生植物,像樹一樣生長,樹型像葡萄,葉子像鬼桃,纏繞在樹上,汁液是白色的。現在一般人方藥都不再認識使用它,《仙經》數處需要它,而遠近的道士和俗人,都沒有認識它,它不是甚為稀奇的植物,正是由於沒有認真地研究探訪識別它罷了。

〔謹案〕即蘡薁藤汁也,此藤有得千歲者,莖大如碗,冬惟葉凋,莖終不死。藤汁味甘,子味甘、酸,苗似葡萄,其莖主噦逆大善,傷寒後嘔噦更良。

白話文:

【譯文】 謹案:蘡薁藤汁就是蘡薁藤的汁液,這種藤蔓有的能生長到千年之久,莖部像碗一樣大,冬天只有葉子凋謝,莖部始終不會枯萎。藤汁味道甘醇,果實味道甘酸,幼苗與葡萄藤苗很相似。蘡薁的莖用來治療嘔吐反酸特別有效,對於傷寒後引起的嘔吐反酸也同樣有效。

2. 黃連

味苦,寒、微寒,無毒。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五臟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連。生巫陽川穀及蜀郡太山。二月、八月採。

白話文:

味道苦,性寒或微寒,無毒。主治熱氣、眼睛疼痛、眼白充血和流淚、明目、腸胃積熱、腹痛、腹瀉、婦女陰部腫痛。五臟虛寒或火熱,長期腹瀉、膿血,又能止渴,治療驚恐,利水消腫,增強腸胃功能,增強膽汁分泌,治療口瘡。長期服用可以增強記憶力。別名王連。生長在巫陽川穀和蜀郡太山。二月和八月採收。

黃芩龍骨理石為之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蘚,畏款冬,勝烏頭,解巴豆毒。巫陽在建平。今西間者色淺而虛,不及東陽、新安諸縣最勝。臨海諸縣者不佳。用之當布裹挼去毛,令如連珠。俗方多療下痢及渴,道方服食長生。

白話文:

黃芩、龍骨、理石用來輔助治療。惡菊花、芫花、玄參、白蘚。畏款冬,戰勝烏頭毒,解除巴豆中毒。巫陽出產在建平。現在西間產的黃芩顏色淺而且品質差,不如東陽、新安諸縣的產量最好。臨海各縣的產量不好。使用時應該用布包起來,然後搓去毛,使其像連珠一樣。民間方劑多用於治療腹瀉和口渴,道家方劑用於服食保持長生。

〔謹案〕蜀道者粗大節平,味極濃苦,療渴為最。江東者節如連珠,療痢大善。今灃州者更勝。

白話文:

〔謹慎記載〕四川產的蜀道連翹莖粗節大、味極濃苦,最能止渴。江東產的連翹莖節如串珠,對痢疾有顯著療效。現在灃州產的連翹品質更佳。

3. 沙參

味苦,微寒,無毒。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療胃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補中。久服利人。一名知母,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鬚,一名白參,一名識美,一名文希。生河內川穀及宛朐般陽續山。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白話文:

白術味苦,微寒,無毒。主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治療胃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補中。久服有益。別名有知母、苦心、志取、虎鬚、白參、識美、文希。生長在河內川穀及宛朐般陽續山。在二月和八月採挖根,曝曬乾燥。

防己,反藜蘆。今出近道,叢生,葉似枸杞,根白實者佳。此沙參人參玄參丹參苦參是為五參,其形不盡相類,而主療頗同,故皆有參名。又有紫參,正名牡蒙,在中品。

白話文:

討厭防己、藜蘆。現在生長在近郊道路,叢生非常繁茂,葉子像枸杞,根是白色而實心的最好。沙參與人參、玄參、丹參、苦參號稱為五參,它們的形狀雖然不像,但主要的治療效果很相似,因此都有參的稱號。又有一種叫做紫參的,正名叫做牡蒙,屬於中品藥材。

〔謹案〕紫參、牡蒙各是一物,非異名也。今沙參出華州為善。

白話文:

〔注意〕紫參和牡蒙是指同一樣東西,不是不同的名稱。現在沙參出產於華州品質較好。

4. 丹參

味苦,微寒,無毒。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一名郄蟬草,一名赤參,一名木羊乳。生桐柏山川穀及太山。五月採根,曝乾。

白話文:

味苦,微寒,無毒。主治心腹邪氣,腸中鳴叫不已如流水聲,寒熱交錯,積聚,破傷風,消除腫塊,止煩滿,益氣。養血,去除心腹宿疾積結之氣,腰脊強直腳氣痹痛,消除風邪留熱。久服有益。別名郄蟬草,赤參,木𦮿。生長在桐柏山川穀和太山中。五月採收根部,曬乾。

畏鹹水,反藜蘆。此桐柏山,是淮水源所出之山,在義陽,非江東臨海之桐柏也。今近道處處有,莖方有毛,紫花,時人呼為逐馬。酒漬飲之,療風痹。道家時有用處,時人服之多眼赤,故應性熱,今云微寒,恐為謬矣。

白話文:

畏懼鹹水、迴避藜蘆。淮水源頭出自桐柏山,位於義陽,而不是靠近海邊的江東桐柏。現在平原各處都有,莖部方正有毛,紫色的花,民間俗稱為「逐馬」。泡酒後飲用,可以治療風濕痺痛。道教中偶爾會使用,一般人服用後容易眼睛發紅,所以它應該是有熱性的,現在的人說它是微寒的,恐怕是錯的。

〔謹案〕此藥,冬採良,夏採虛惡。

白話文:

現代白話文:

按照記載,此藥材在冬天採收品質較好,夏天採收則品質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