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1)

1. 諸病通用藥

案諸藥,一種雖主數病,而性理亦有偏著。立方之日,或致疑混,復恐單行徑用,赴急抄撮,不必皆得研究。今宜指抄病源所主藥名,仍可於此處療,若欲的尋,亦兼易解。其甘苦之味可略,有毒無毒易知,惟冷熱須明。今以朱點為熱,墨點為冷,無點者是平,以省於煩注也。其有不入湯酒者,亦條於後也。

白話文:

在方劑中,單獨一種藥物雖然可以治療幾種疾病,但也有偏性。在配製藥方時,可能會混淆,如果只根據單純的功效來使用藥物,可能不能達到最佳療效。因此,現在應該記錄下藥物的藥名,以及治療的疾病。如果想要更進一步瞭解藥物的功效,也可以參考相關的書籍。藥物的味道可以省略,有毒或無毒也很容易知道。但藥物的寒、熱屬性一定要弄清楚。現在用朱墨來表示藥物的寒熱屬性,朱點表示熱性,墨點表示寒性,沒有點表示平性,這樣可以減少注釋的繁瑣。一些不能加到湯藥或酒中的藥物,也在後面列出。

2. 療風通用

防風(《本經》溫)

防己(《本經》平,《別錄》溫)

秦艽(《本經》平,《別錄》微溫)

獨活(《本經》平,《別錄》微溫)

芎藭(《本經》溫)

羌活(《本經》平,《別錄》微溫)

麻黃(《本經》溫,《別錄》微溫)

白話文:

防風(《本經》性質:溫和)

防己(《本經》性質:平,**《別錄》**性質:溫和)

秦艽(《本經》性質:平,**《別錄》**性質:微溫)

獨活(《本經》性質:平,**《別錄》**性質:微溫)

芎藭(《本經》性質:溫和)

羌活(《本經》性質:平,**《別錄》**性質:微溫)

麻黃(《本經》性質:溫和,**《別錄》**性質:微溫)

3. 風眩

菊花(《本經》平)

飛廉(《本經》平)

羊躑躅(《本經》溫)

虎掌(《本經》溫,《別錄》微寒)

杜若(《本經》微溫)

茯神(《別錄》平)

茯苓(《本經》平)

白芷(《本經》溫)

鴟頭(《別錄》平)

白話文:

菊花(性平,出自《本經》)

飛廉(性平,出自《本經》)

羊躑躅(性溫,出自《本經》)

虎掌(性溫,出自《本經》;《別錄》認為微寒)

杜若(性微溫,出自《本經》)

茯神(性平,出自《別錄》)

茯苓(性平,出自《本經》)

白芷(性溫,出自《本經》)

鴟頭(性平,出自《別錄》)

4. 頭面風

芎藭(《本經》溫)

薯蕷(《本經》溫,《別錄》平)

天雄(《本經》溫,《別錄》大溫)

山茱萸(《本經》平,《別錄》微溫)

莽草(《本經》溫)

辛荑(《本經》溫)

牡荊實(《別錄》溫)

蔓荊實(《本經》微寒,《別錄》平溫)

藁本(《本經》溫,《別錄》微溫、微寒)

蘼蕪(《本經》溫)

枲耳(《本經》溫)

白話文:

芎藭(《本經》性溫)

薯蕷(《本經》性溫,《別錄》性平)

天雄(《本經》性溫,《別錄》性大溫)

山茱萸(《本經》性平,《別錄》性微溫)

莽草(《本經》性溫)

辛荑(《本經》性溫)

牡荊實(《別錄》性溫)

蔓荊實(《本經》性微寒,《別錄》性平溫)

藁本(《本經》性溫,《別錄》性微溫、微寒)

蘼蕪(《本經》性溫)

枲耳(《本經》性溫)

5. 中風腳弱

石斛(《本經》平)

石鐘乳(《本經》溫)

殷孽(《本經》溫)

孔公孽(《本經》溫)

石硫黃(《本經》溫,《別錄》大熱)

附子(《本經》溫,《別錄》大熱)

豉(《別錄》寒)

丹參(《本經》微寒)

五加皮(《本經》溫,《別錄》微寒)

竹瀝(《別錄》大寒)

大豆(《本經》平)

天雄(《本經》溫,《別錄》大溫

側子(《別錄》大熱)

白話文:

**石斛:**味道平和,性質偏涼。

**石鐘乳:**味道溫和,性質偏溫。

**殷孽:**味道溫和,性質偏溫。

**孔公孽:**味道溫和,性質偏溫。

**石硫黃:**味道偏溫,性質偏熱,《別錄》記載為大熱。

**附子:**味道溫和,《別錄》記載為大熱,性質偏熱。

**豉:**味道偏寒。

**丹參:**味道微涼,性質偏涼。

**五加皮:**味道偏溫,《別錄》記載為微寒,性質偏寒。

**竹瀝:**味道大寒,性質偏寒。

**大豆:**味道平和,性質偏涼。

**天雄:**味道溫和,《別錄》記載為大溫,性質偏熱。

**側子:**味道大熱,性質偏熱。

6. 久風濕痹

菖蒲(《本經》溫,《別錄》平)

茵芋(《本經》溫,《別錄》微溫)

天雄(《本經》溫,《別錄》大溫)

附子(《本經》溫,《別錄》大熱)

烏頭(《本經》溫,《別錄》大熱)

蜀椒(《本經》溫,《別錄》大熱)

牛膝(《別錄》平)

天門冬(《本經》平,《別錄》大寒)

術(《本經》溫)

丹參(《本經》微寒)

石龍芮(《本經》平)

茵陳蒿(《本經》平,《別錄》微寒)

細辛(《本經》溫)

松節(《別錄》溫)

側子(《別錄》大熱)

松葉(《別錄》溫)

白話文:

菖蒲(本經:溫,別錄:平)

芋草(本經:溫,別錄:微溫)

雄黃(本經:溫,別錄:大溫)

附子(本經:溫,別錄:大熱)

烏頭(本經:溫,別錄:大熱)

蜀椒(本經:溫,別錄:大熱)

牛膝(別錄:平)

天門冬(本經:平,別錄:大寒)

艾草(本經:溫)

丹參(本經:微寒)

石龍芮(本經:平)

茵陳蒿(本經:平,別錄:微寒)

細辛(本經:溫)

松節(別錄:溫)

側柏子(別錄:大熱)

松葉(別錄:溫)

7. 賊風攣痛

茵芋(《本經》溫,《別錄》微溫)

附子(《本經》溫,《別錄》大熱)

側子(《別錄》大熱)

麻黃(《本經》溫,《別錄》微溫)

芎藭(《本經》溫)

杜仲(《本經》平,《別錄》溫)

萆薢(《本經》平)

狗脊(《本經》平,《別錄》微溫)

白蘚(《本經》寒)

白芨(《本經》平,《別錄》微寒)

枲耳(《本經》溫)

豬椒(《別錄》溫)

白話文:

茵芋(《本經》溫, 《別錄》微溫)

附子(《本經》溫, 《別錄》大熱)

側子(《別錄》大熱)

麻黃(《本經》溫, 《別錄》微溫)

芎藭(《本經》溫)

杜仲(《本經》平, 《別錄》溫)

萆薢(《本經》平)

狗脊(《本經》平, 《別錄》微溫)

白蘚(《本經》寒)

白芨(《本經》平, 《別錄》微寒)

枲耳(《本經》溫)

豬椒(《別錄》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