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十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二 (3)

1. 菌桂

味辛,溫,無毒。主百疾,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生交趾、桂林山谷岩崖間。無骨,正圓如竹。立秋採。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溫、沒有毒性。可以治療各種疾病,滋養精神,增加人的好體貌,是諸多藥材的嚮導。長期服用可以保持身體輕盈不衰老,臉上散發出光彩與美好,看上去經常像童子一樣。生長在交趾、桂林的山谷、巖崖的空隙之中。沒有骨頭,正圓形像竹子一樣。立秋時採摘。

交趾屬交州,桂林屬廣州,而蜀都賦云:菌桂臨崖。今俗中不見正圓如竹者,唯嫩枝破捲成圓,猶依桂用,恐非真菌桂也。《仙經》乃有用菌桂,云三重者良,則判非今桂矣,必當別是一物,應更研訪。

白話文:

交趾地區屬於交州,桂林地區屬於廣州,而蜀都賦中說:菌桂生長在懸崖上。現在市面上看不到像竹子一樣正圓的菌桂,只有嫩枝破裂捲曲成圓狀的,還依舊當作菌桂使用,恐怕不是真正的菌桂。《仙經》中記載了使用菌桂,說三重疊合的菌桂最好,由此看來菌桂肯定不是現在的桂樹,一定另有其他的種類,應該進一步研究探討。

〔謹案〕菌者,竹名;古方用筒桂者是,故云三重者良。其筒桂亦有二、三重卷者,葉似柿葉,中三道文,肌理緊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菌桂。然大枝皮不能重卷,味極淡薄,不入藥用,今惟出韶州。

白話文:

菌是一種竹子,古方中使用的筒桂就是菌桂,所以說三重菌桂的藥效比較好。菌桂的品種有很多,有很多種捲曲的方式,分成二重、三重。葉子像柿樹的葉子,中間有三條紋路,組織緊密,外觀光滑,像竹子一樣,大枝小枝的樹皮都是菌桂。但大枝的樹皮不能層層捲曲,味道極其清淡,不適合藥用,所以現在只有韶州產出。

2. 牡桂

味辛,溫,無毒。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生南海山谷。南海郡即是廣州。今俗用牡桂,狀似桂而扁廣殊薄,皮色黃,脂肉甚少,氣如木蘭,味亦類

白話文:

中藥桂皮,辛辣、溫和,無毒。主治上氣喘咳、胸部結氣、喉嚨發炎、嘔吐、呼吸急促,心臟疼痛、脅肋風濕痛,溫暖筋脈、通暢經絡,止煩躁出汗,利於關節活動,補益中氣,增強元氣。長期服用可以通泰精神,身體輕盈耳聰目明、延緩衰老。生長在南海山谷。南海郡就是廣州。現在市面上的桂皮,形狀像桂皮但較平扁寬廣而薄,皮色黃色,脂肉很少,氣味像木蘭,味道也相似。

桂,不知當是別樹,為復猶是桂生,有老宿者耳,亦所未究。

白話文:

桂木,不知道是不是另一種樹,繼續長出的還是桂樹,有老樹的樣子,這點我也尚未研究透徹。

〔謹案〕《爾雅》云:梫,木桂。古方亦用木桂,或云牡桂,即今木桂,及單名桂者,是也。此桂花子與菌桂同,唯葉倍長,大小枝皮俱名牡桂。然大枝皮肌理粗虛如木蘭,肉少味薄,不及小枝皮也。小枝皮肉多,半卷。中必皺起,味辛美。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出融州、柳州、交州甚良。

白話文:

《爾雅》中說:梫,也就是木桂。古方中也用木桂,有人說它是牡桂,也就是現在的木桂,或者乾脆就叫桂樹。桂花子和菌桂一樣,只不過桂花子的葉子長兩倍,大枝和小枝的樹皮都叫牡桂。但是大枝的樹皮肌理粗疏,就像木蘭一樣,肉少味淡,比不上小枝的樹皮。小枝的樹皮肉多,半捲曲,中間一定會皺起來,味道辛辣鮮美。它有許多別名,比如肉桂、桂枝、桂心。融州、柳州、交州產的桂皮非常好。

3.

味甘、辛,大熱,有毒。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齆,能墮胎,堅骨節,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久服神仙,不老。生桂陽。二月、七、八月、十月採皮,陰乾。

白話文:

它的藥味辛甘,大熱,有毒。主要用於溫中,利於肝肺之氣,可以治療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出汗、止煩躁、止唾液、咳嗽、鼻齆,能墮胎,堅固骨關節,通血脈,理療不足,宣通百藥,無所畏懼,長期服用,可成神仙,不老死。生長在桂陽。在二月、七月、八月、十月採集樹皮,在陰涼處曬乾。

人參麥門冬甘草大黃黃芩調中益氣,得柴胡、紫石、乾地黃療吐逆。案《本經》唯有菌桂、牡桂,而無此桂,用體大同小異,今俗用便有三種。以半卷多脂者單名桂,入藥最多,所用悉與前說相應。《仙經》乃並有三種桂,常服食,以蔥涕合和雲母蒸化為水者,正是此種耳。

白話文:

人參、麥門冬、甘草、大黃、黃芩,調補中氣。柴胡、紫石、乾地黃,治療嘔吐、反胃。根據《本經》,只有菌桂、牡桂,沒有這種桂皮,但它們的功效差別不大,現在一般用三種。其中,半卷,多脂的稱為單桂,用於藥材最多,使用方法與前面所說的相應。《仙經》上記載有並列的三種桂,經常服用,以蔥涕與雲母混合蒸化為水者,正是這種桂皮。

今出廣州湛惠為好,湘州、始興、桂陽縣即是小桂,亦有,而不如廣州者,交州、桂州者形段小,多脂肉,亦好。《經》云桂葉如柏葉,澤黑,皮黃心赤。齊武帝時,湘州送桂樹,以植芳林苑中,今東山有山桂皮,氣粗相類,而葉乖異,亦能凌冬,恐或是牡桂,時人多呼丹桂,正謂皮赤耳。北方今重此,每食輒須之。

白話文:

當今出產於廣州的湛惠桂最好,湘州、始興、桂陽縣產的小桂,也有,但是品質不如廣州的桂。交州、桂州產的桂,形狀短小,脂肪多,肉質也很好。《神農本草經》中說:桂葉像柏葉,顏色深黑,皮是黃色的,心是紅色的。齊武帝時期,湘州曾經進獻桂樹,種植在芳林苑中。現在東山有山桂皮,氣味粗大,與桂皮相似,但葉子不同,也能夠抵抗冬天的寒冷。恐怕這是牡桂,當時的人大多稱之為丹桂,只是因為它的皮是紅色的。北方現在很重視桂,每次吃飯都要用到它。

蓋《禮》所云薑桂以為芬芳也。

白話文:

《禮記》中記載:薑和桂,古代用來增加芳香。

〔謹案〕菌桂,葉似柿葉,中有縱文三道,表衷無毛而光澤。牡桂葉長尺許,陶云小桂,或言其葉小者。陶引《經》云:葉似柏葉,驗之殊不相類,不知此言從何所出。今案桂有二種,唯皮稍不同,若菌桂老皮堅板無肉,全不堪用。其小枝皮薄卷,乃二、三重者,或名菌桂,或名筒桂。

白話文:

〔解釋〕菌桂,葉子像柿子葉,葉中間有縱向紋路三道,葉子表面沒有毛且很光亮。牡桂葉長約一尺,陶弘景說它是小桂樹,也有人說它葉子比較小。陶弘景引用《神農本草經》說:葉子像柏葉,驗證後發現根本不相似,不知道這句話是從哪裏來的。現在解釋一下,桂樹有兩種,只是皮稍微不同,如果菌桂老了,皮會堅硬平坦沒有肉,完全不能用。它的小樹枝皮薄捲曲,有二三層的,有的叫菌桂,有的叫筒桂。

其牡桂嫩枝皮,名為肉桂,亦名桂枝。其老者,名牡桂,亦名木桂,得人參等良。本是菌桂,剩出單桂條,陶為深誤矣。

白話文:

肉桂,又稱桂枝,是牡桂嫩枝的樹皮。老的牡桂樹,又稱木桂,與人參等良藥齊名。原先指的就是菌桂,之後又把單獨長出的桂花枝條稱為桂枝,這種認知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