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簡補義》~ 卷上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3)

1. 表裡脈一

論《難經》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

《難經》曰: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四者非主病之正脈也,乃表裡臟腑之主脈也。故表病診得表脈,其脈必於浮分見之,乃真在表而無疑矣;若不浮而沉,猶宜再審,恐其兼里也。里病診得里脈,其脈必於沉分見之,乃真在裡而無疑矣;若不沉而浮,猶宜再審,恐其兼表也。

白話文:

《難經》中說:脈象浮現於表面時,表示病在體表;脈象沉潛於深處時,表示病在體內;脈象數疾時,表示病在腑臟;脈象遲緩時,表示病在臟腑。這四種脈象並不是疾病的主脈,而是反映體表、臟腑的脈象。所以,對於體表疾病,診脈時應當觀察浮脈,如果脈象出現在浮脈範圍,就說明疾病確實在體表無疑;如果不浮而沉,就需要再次審查,擔心合併有內部疾病。對於內臟疾病,診脈時應當觀察沉脈,如果脈象出現在沉脈範圍,就說明疾病確實在體內無疑;如果不沉而浮,就需要再次審查,擔心合併有體表疾病。

腑病診得腑脈,必於數中見之,乃真在腑而無疑也;臟病診得臟脈,必於遲中見之,乃真在臟而無疑也。腑病兼遲,必兼在臟可知也;臟脈兼數,必兼在腑可知也。是故浮沉遲數者,以定病之在表、在裡、在腑、在臟也,非以主表裡臟腑之病也。病固自有主脈也,病無定情,脈無單見,故亦有表病脈沉,里病脈浮,臟病脈數,腑病脈遲者,究竟亦必有其病不專在表、在裡、在腑、在臟也。

白話文:

如果診斷出的脈象是表脈,那麼疾病一定在體表;診斷出的脈象是裡脈,那麼疾病一定在臟腑內部;診斷出的脈象是浮脈,那麼疾病一定在臟器外層;診斷出的脈象是沉脈,那麼疾病一定在臟器深層。

如果腑臟疾病同時存在,脈象就會同時出現裡證和表證;如果臟腑疾病同時存在,脈象就會同時出現沉脈和數脈。

因此,通過脈象的浮沉遲數,可以確定疾病的位置(表裡、腑臟),但不能確定疾病的類型。不同的疾病有其對應的脈象,但脈象不會單獨出現,因此也會出現表證脈沉、裡證脈浮、臟證脈數、腑證脈遲的情況。這表明疾病不侷限於表裡、腑臟,而是可能同時存在於多個部位。

後人讀書,死於句下,以為不問主病何脈,但以浮、沉、遲、數決臟腑表裡之病,無怪異議蜂起也。抑吾更有說焉。《脈經》引扁鵲曰:脈一出一入為平。再出一入為少陰,三出一入為太陰,四出一入為厥陰。再入一出為少陽,三入一出為陽明,四入一出為太陽。出者為陽,入者為陰。

白話文:

後世的人讀書時,死鑽牛角尖,以為不論病人主訴的是什麼症狀,只要根據浮、沉、遲、數脈象來判斷臟腑表裡的病症,難怪會引起無數爭議。我還要再說一點。《脈經》引述扁鵲說:脈搏一出入表示平脈。兩次出入表示少陰脈,三次出入表示太陰脈,四次出入表示厥陰脈。兩次入出表示少陽脈,三次入出表示陽明脈,四次入出表示太陽脈。出者為陽脈,入者為陰脈。

夫出入者,來去也。一二三四者,遠近也,遲數也。是故脈雖沉,而其勢極欲浮而不得浮,是即邪據於表也。脈雖浮,而其勢如不欲浮,是即正衰於內也。數則四出一入,是脈來之時多,而停於內者其時少,是氣聚於陽也。遲則四入一出,是脈來之時少,而停於內者其時多,是氣鬱於陰也。

白話文:

「出入」指脈搏的跳動節奏。「一、二、三、四」表示脈搏跳動的距離和速度。所以,脈搏雖然沉,但趨勢非常想要浮起來卻不能浮起來,這是邪氣阻滯在表層的表現。脈搏雖然浮,但趨勢像是懶得浮起來,這是正氣在內部衰弱的表現。脈搏跳動快,四次跳動出去,一次跳動回來,這是脈搏跳動頻繁,但停留在體內的時間短,表明氣血聚集在陽面。脈搏跳動慢,四次跳動回來,一次跳動出去,這是脈搏跳動緩慢,但停留在體內的時間長,表明氣血淤滯在陰面。

聚於陽,故在腑也;鬱於陰,故在臟也。此《難經》據其實者言之也。聚於陽,則陰不內斂,故為陰病也;鬱於陰,則陽不外振,故為陽病也。此扁鵲據其虛者言之也。故張景岳謂:外感初起,脈多沉緊而數。殊不知其緊數即是浮也。久病虛羸,脈多浮而濡弱,殊不知其濡弱即是沉也。

白話文:

病邪聚集在陽氣運行的部位,所以反映在體表的腑上;病邪鬱積在陰氣運行的部位,所以反映在藏腑內。這是《難經》根據實際情況的說法。

病邪聚集在陽氣部位,陰氣就會收斂不足,所以表現為陰證;病邪鬱積在陰氣部位,陽氣就會發散不出來,所以表現為陽證。這是扁鵲根據虛證的說法。

所以張景嶽說:外感疾病剛開始發作時,脈象大多沉滯、緊繃而數快。但並不知曉這種緊數就是浮脈(陽氣不足的脈象)。久病虛弱的人,脈象大多浮虛而濡弱,但並不知曉這種濡弱就是沉脈(陰氣不足的脈象)。

古人立言,只擇其至正至廣者立之規矩,至於變化,在臨診自求而已。若但如《素問》所謂脈太過病在外,豈無表虛腑虛耶?但謂脈不及病在中,豈無裡實臟實耶?故浮沉遲數四者,絕不涉病脈,而但各從其氣之本體以立之綱,使臨診者,各以其所見之脈合之,而無不合也。此古人之精到不可及也。

白話文:

古代中醫學者制定規範時,只選擇最正確、最廣泛的原則。至於臨牀上的變化,則由醫生在看診時自行探索得知。如果照《素問》上所說的「脈相太盛,表示疾病在體表」、「脈相太弱,表示疾病在體內」,難道不會有表虛臟虛的情況嗎?「脈相浮,表示疾病在體表」;「脈相沉,表示疾病在體內」;「脈相快,表示疾病在體表」;「脈相慢,表示疾病在體內」,這四種脈相和疾病無關,而是根據氣的本質來確立的綱領,讓醫生在看診時根據患者的脈象對照,沒有不吻合的。這就是古代中醫師的精妙之處,後人無法企及。

夫不求闡明古人言中之意,而務為攻擊,以為讀書得間,此經生浮誇之習也。操司命之權者,亦出於此也,而豈可哉!而豈可哉!

白話文:

不探究古代典籍中作者的本意,反而一味地攻擊,以為這樣就能掌握治學之道,這是經生浮誇的壞習慣。那些掌管命運之權的人,也是這樣做出來的,但是怎麼可以這樣呢?怎麼可以這樣呢?

2. 表裡脈二

(論太過不及,人迎氣口。)

「脈要精微」以脈強太過病在外,脈弱不及病在中。此「在」字當作「生」字解,謂病生於外邪,病生於內虛也。故曰: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難治。表,言外感;里,言內傷。此表裡之一說也。《脈經》曰:沉而弦急者,病在中;浮而洪大者,病在外;脈實者,病在中;脈虛者,病在外。此病字統指外邪,謂外邪內侵則脈沉實,邪淺未深則按之猶虛也。

白話文:

「脈象的精微」指的是脈搏強而有力,則說明疾病在外表;脈搏弱而無力,則說明疾病在內部。這裡的「在」字應理解為「生」字,意思是疾病由外在邪氣或內部虛弱所致。所以說:如果疾病在內部,脈象就會實而堅硬;如果疾病在外表,脈象就不會實而堅硬,這種情況難以治療。表,是指外感;裏,是指內傷。這是表裡的一種說法。《脈經》中說:沉穩而弦硬的脈象,說明疾病在內部;浮動而洪大的脈象,說明疾病在外表;脈象實的,說明疾病在內部;脈象虛的,說明疾病在外表。這裡的「病」字統指外在邪氣,意思是指外在邪氣侵入體內,則脈象會沉實;邪氣淺表,未深入體內,按脈時仍會感到虛弱。

故又曰: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難治。前以脈形之強弱言,此以脈位之浮沉言也。此表裡之又一說也。《靈樞·經脈篇》:陰經盛,則氣口大於人迎;陽經盛,則人迎大於氣口。所謂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也。汪石山曰:左脈不和,為病在表,為陽,主四肢;右脈不和,為病在裡,為陰,主腹臟。

白話文:

因此又說:

  • 如果疾病在身體內部,脈搏會虛弱。
  • 如果疾病在身體外部,脈搏會澀而堅硬,難以治療。

前面說的是脈搏的強弱,這裡說的是脈搏的位置,浮在表、沉在裡,這是表裡另一種說法。

《靈樞經·經脈篇》中提到:

  • 陰經旺盛,氣口脈就會比人迎脈大。
  • 陽經旺盛,人迎脈就會比氣口脈大。

所謂的寸口脈掌管內部,人迎脈掌管外部。

汪石山說:

  • 左脈不調,表示疾病在體表,主導四肢,屬陽。
  • 右脈不調,表示疾病在體內,主導腹臟,屬陰。

此表裡之一說也。王好古曰:傷寒以左為表,右為里;雜病以右為表,左為里。《慎柔五書》曰:嘗觀脾胃不足及久病之人,未有不左脈大過於右者。正東垣左脈克右脈之說,理勢使然。況脾土一虛,肺金益衰,水涸木枯,枯木生火,焉得左脈不大於右。此表裡之又一說也。

白話文:

這也是關於表裡的一種說法。王好古說:傷寒病以左脈為表,右脈為裏;雜病則以右脈為表,左脈為裏。《慎柔五書》記載:曾經觀察過脾胃不足以及久病的人,沒有不呈現左脈明顯大於右脈的現象。正東垣提出左脈剋制右脈的說法,這是合乎情理的。何況脾土虛弱時,肺金也會衰弱,水液乾涸,肝木凋零,凋零的木頭會生火,因此左脈怎麼會不大於右脈呢?這也是表裡中另一種說法。

其如是不同者,何也?蓋病有外感,有內傷,有氣分,有血分;病機有內向,有外向,有上行,有下行。如表病侵里,邪內陷則脈沉實;里病連表,邪湧盛則脈浮洪。氣口主中者,內之邪氣盛則氣口大,陰氣衰則氣口小。人迎主外者,外之邪氣盛則人迎大,陽氣衰則人迎小。

白話文:

為什麼會出現上述不同的脈象呢?

這是因為疾病有外感和內傷之分,有氣分和血分之別;病機有內向和外向之區,有上行和下行之別。例如,外感病邪入侵體內,邪氣內陷時,脈象就會沉實;內在疾病波及體表,邪氣外發時,脈象就會浮洪。氣口這個部位主導人體內部,如果體內的邪氣旺盛,氣口就會顯得大;陰氣衰微,氣口就會顯得小。人迎這個部位主導人體外部,如果體外的邪氣旺盛,人迎就會顯得大;陽氣衰微,人迎就會顯得小。

又如陽盛者,有陰虛,有陰不虛;陰盛者,有陽虛,有陽不虛。變化萬端,未可概論。惟《靈樞》曰: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二語最為周密,以脈測病,更以病證脈,斯推之而無不合矣。

白話文:

就拿陽氣旺盛的人來説,有陰虛的,有陰不虛的;陰氣旺盛的人,有陽虛的,有陽不虛的。這種情況變化繁多,難以籠統而論。只有《靈樞》説:陽病而陽脈微弱的為逆證,陰病而陰脈強盛的為逆證。這兩句話最為周全,用脈象推測疾病,再用病證來驗證脈象,以此類推,沒有不符合的。

3. 表裡脈三

(論尺寸為表,關為里,並論病之表裡。)

有脈之表裡,有病之表裡。脈之表裡,如上二篇是也。病之表裡,陰陽臟腑是也。然《脈經》曰:脈有表無里,邪之所止,得鬼病也。何謂有表無里?尺寸為表,關為里,兩頭有脈,關中絕不至也。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死不治。又曰:審切寸口之脈,知絕不絕,前後去為絕。

白話文:

脈象有表裡之分,疾病也有表裡之別。脈象的表裡如同前面兩篇所述。疾病的表裡指陰陽臟腑。但《脈經》中提到:脈象有表無裏的情況,這是邪氣停留在表層,得的是鬼病。什麼叫脈象有表無裏?寸口和關脈算表脈,尺脈算裡脈,如果兩頭有脈,關脈中間卻沒有,這就叫有表無裏。寸脈下不到關脈,稱為陽絕,尺脈上不到關脈,稱為陰絕,預後多不佳。此外,通過仔細測量寸口脈,可以判斷脈象是否斷絕,前後移動則表示脈象斷絕。

前後去者,上下分絕也。此皆以尺寸為表,關為里也。病之表裡,亦有異者。《內經》曰: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肌肉為陽。吾謂外感之六淫,在經絡為表,在臟腑為里;內傷之五味,在腸胃為表,在肌肉筋骨為里,謂敗氣敗血流於骨節筋會者也。劉河間謂:身表為遠,里為近是也。

白話文:

前後相隔,表示上下隔絕。這些都是以寸數為外在表徵,關竅為內在裏證。疾病的表裡也有不同。《內經》說:在內部的,五臟屬陰,六腑屬陽;在外部的,筋骨屬陰,肌肉屬陽。我認為:外感六淫之邪,在經絡上為表證,在臟腑上為裏證;內傷五味之偏,在腸胃上為表證,在肌肉筋骨上為裏證,就是說敗氣敗血流注到骨節、筋會的地方。劉河間說:身體表面為遠,內部為近,是這個道理。

總以初傷者為表,輾轉漸入者為里而已。而脈以尺寸為表,關為里,其義難曉,不敢強解。豈以脾胃中焦為上下之樞,故為里耶?又有出為表,入為里,此即《難經》所謂呼者隨陽出,吸者隨陰入也。

白話文:

總的來說,剛受傷時屬於表證,逐漸深入體內後才轉為裏證。脈象中,寸口為表,關脈為裏,但這個道理很難懂,我不敢強行解釋。難道是因為脾胃中焦是上下連接的樞紐,所以纔是裏證嗎?還有「出為表,入為裏」,這是《難經》中所說的「呼隨陽出,吸隨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