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凡例

回本書目錄

凡例

1. 凡例

一、四診為岐黃之首務,而望尤為切緊。後賢集四診者,皆首列切診,而殿望聞問於後,簡略而不能明辨,使後學視為緩務,置而不講久矣。今余輯是編,先集經文,繼附先哲之神髓,復分部而詳之,於望遵《素》《難》之次序,用望為四診之冠,欲學者,知所重而深求其義,則超上乘而進乎技,又何難哉?

白話文:

  1. 四種診斷方法是中醫診治疾病的首要任務,其中望診尤其重要。後世醫家總結四診時,都把切診放在第一位,而把望、聞、問診排在後面,這種簡化的做法難以清楚區分四診的重要性,導致後學者輕視望診,長期以來都不重視。現在我編寫這本書,首先蒐集經典醫籍中相關的內容,其次繼承前人的精華,並按部分進行詳細闡述。在望診方面,遵循《素問》和《難經》的順序,把望診作為四診之首,我希望學習者明白望診的重要性,深入探討其原理,這樣就能夠超越一般水平,邁入醫術高明的境界,又有什麼困難呢?

一、望診在兒科尤為切要。口不能言,古稱啞科,以其無從發問,而窮詰病因,惟賴望色察紋以驗證,實難事也。臨證之際,啼號躁擾,亦難聆音聲之清濁長短,以究病情;至於切脈,更為難言。從古相沿,小兒半歲之際,《心鑑》有按眉端之法,兼辨脈紋以斷病;三歲以下,始以脈診焉,然亦不過以一指按高骨,分其三部,定其息數而已,外此無可憑藉。至前人有謂小兒肌膚嫩薄,浮絡易以呈形,以察虎口三關,為非是。

白話文:

一、在兒科中,望診尤其重要。由於孩子不會說話,古人稱之為「啞科」。因為無法詢問,無法窮盡病因,只能依賴觀察孩子的面色和紋路來驗證,這實際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在臨牀上,孩子哭鬧躁動,也很難聽清楚聲音的清濁長短,以探究病情;至於把脈,就更加困難了。根據古時的傳統,嬰兒在半歲時,可以根據《心鑑》中所記載的按眉端的辦法,再結合脈象來判斷疾病;三歲以下的孩子,才開始使用脈診,但也不過是用一根手指按在手腕高的骨頭上,分出三部,確定呼吸次數而已,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可依據的。至於前人所說的「嬰兒皮膚嫩薄,浮脈容易呈形,可以通過觀察虎口三關來判斷病症」,這是不對的。

必如其說,使業兒科者,何從下手而活幼乎?錢仲陽曰,小兒若憑寸口之浮沉,必橫亡於孩子,蓋亦有見。余因搜採小兒望診而詳其說,使來裔有所依倚而為之範,則非蛇足也。

白話文:

如果完全按照上述理論,那麼從事兒科學的人,要如何著手救治幼兒呢?錢仲陽說,小兒如果僅憑脈搏的浮沉來診斷,必定會在孩提時期橫死,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我收集整理了小兒望診的資料,並詳細說明其論點,這樣後人便有依據可循,作為看診的準則,這並非多餘的。

一、聽聲審音,可察盛衰存亡,並可徵中外情志之感。《樂記》云:其聲噍以殺者,哀心之感;其聲嘽以緩者,樂心之感;其聲發以散者,喜心之感;其聲粗以厲者,怒心之感。情志動於中,而聲應於外者,有若桴鼓之捷也。

白話文:

一、聽人說話時的聲調,可以辨別健康狀況、情緒狀態,還能看出內心世界的喜怒哀樂。《樂記》記載:聲音悲傷哀婉的,代表著哀傷的情感;聲音舒緩愉悅的,代表著快樂的情感;聲音急促分散的,代表著喜悅的情感;聲音粗重激昂的,代表著憤怒的情感。人的情感在內心產生,聲音在外表現出來,就像敲鼓的速度一樣迅速敏捷。

顧聲音之道理亦淵深,義復宏邃,詎可不講之有素乎,見先哲次於望而名之曰聖,洵非虛稱,攻是業者,不可視為細務而忽略之,若能深自體察,則心領神會,超凡入聖之基,階於此矣。(噍,音焦。殺,音帥,言音之燥清而低怯。注云:噍則竭而無澤,殺則減而不降可見矣。

白話文:

聲音的法理深奧,意義廣遠,怎能不充分了解?看到先賢們將聲音的重要性列在「望」診之前,稱之為「聖」,絕非虛言。攻讀這門學問的人,不可視其為瑣事而忽視之。若能深入體察,自然能融會貫通,這是超凡入聖的基礎階梯。(注:噍(焦聲),音色乾澀低微;殺(帥聲),音色淺淡而欠沉穩。這說明噍聲枯乏無潤澤,殺聲減弱而不得其降。)

嘽,音闡,寬綽之音又紓緩也。)

一、問為審察病機之關鍵。病家皆諱疾忌醫,而不告醫者,避嫌恥問而緘默,均失之矣。蘇長公云:吾有病悉以告醫者,不以困醫為事,旨哉言乎。若不問則無以悉病之因,多問則病者生煩而取厭。即有能問者,而所問皆泛,亦與不問者等耳。近代惟張景岳先生著《十問篇》,詳略得中,綱舉目張,有體用兼該之妙,可為後學之程式。余喜其切要,故錄其全篇。

白話文:

一、問診是瞭解病情關鍵。

病人常常隱瞞病情,不願意告訴醫生,因為怕羞恥或嫌麻煩,這種做法都是不對的。蘇東坡說:「我有病一定全部告訴醫生,不會因為怕麻煩醫生而隱瞞。」這句話說得很好。如果不問病人,就無法瞭解病情的起因;可是問得太細,會讓病人不耐煩,產生厭煩的情緒。即使有些病人願意回答問題,但是問的問題都很籠統,跟不問沒有兩樣。近代只有張景嶽先生寫的《十問篇》,詳略得當,條理分明,既有理論又有實用,可以作為後人學習的範本。我認為《十問篇》十分切要,所以將全文抄錄在下面:

學者果能熟玩而深思,則病之陰陽表裡虛實,朗然炳照,已思過半矣。

一、切診前人往往編成歌,以括其要,無非便初學之誦讀,由淺入深也。諸家歌訣,未愜人意,惟李瀕湖脈學,包括義理,可稱美善,固為諸家之翹楚。余因取以弁之首,重抉往哲之精微,次第遞附,前後互印,相得益彰。由是而深造,則何難登軒岐之堂奧,而入四氏之室哉?

白話文:

過去,中醫師常將切診的要領編成歌謠,幫助初學者記憶,循序漸進地學習。各家都有自己的歌訣,但都不甚理想。只有李瀕湖的脈學理論涵蓋廣泛,文義優美,在各家之中堪稱翹楚。因此,我將其作為本書的開篇,再補充前人的見解,逐漸深入,相互印證,使學習者受益匪淺。如此深入探討,要登上醫術的殿堂、進入名醫之室,有何困難呢?

一、卷中多采取四言訣附入,亦便初學之記誦使然也。

一、管窺附余於後者,以一己之臆見,或理有未當,欲質正於時賢,故不敢混廁先哲之嘉言,恐遺碔砆亂玉之譏,以取戾也。

白話文:

我個人的看法和意見,可能有些地方不夠妥善,我想向當代有見識的人請教,所以不敢將我的意見混雜在先賢嘉言之中,避免因為粗糙的意見,玷污了玉一樣寶貴的言論,而招致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