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二集 傳染病案 (39)

回本書目錄

二集 傳染病案 (39)

1. 赤痢轉虛案

吳宗熙(住汕頭永平馬路)

病者,鄭之光,年四十餘歲,住汕頭。

病名,赤痢轉虛。

原因,素有煙癖,質本中寒,夏間偶食瓜果,冷氣傷胃,忽患痢疾,紅白雜下,久之純下清血。

證候,大便純下清血,少雜稀粕,日六七行,病延月餘,面目萎黃,兩足浮腫無力,唇赤如朱。

診斷,六脈俱沉細數,兩尺尤弱,舌無苔,紅絳多津。此久痢氣血兩虛之證也。《內經》通評虛實論云:「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脈浮則死。」蓋久病而身熱脈浮,因正虛邪盛,故必死也。身寒脈沉,正衰邪亦衰,故可治也。據西醫論痢疾一證,謂由大腸發炎生瘍,久則其糞中必雜有肝□肺□。此解與中醫書由腑傳臟之說,同其理也。今此證已由大腸受傷,延及肝脾腎,三經均受其病,是以清血下陷,虛陽上升,上而寒極似火,唇舌絳紅,外而虛極似實,面足浮腫,危象種種,將兆戴陽。彼醫者徒知見積治積,見血治血,殊不知積雖去而正虛,血下多而氣陷。夫氣即腎中真陽之所生也,真陽既衰,臟腑益寒,肝有血而不能藏,脾有血而不能攝,而血安得不頻下哉。今所幸者,胃氣尚存,脈象沉緩,正邪俱虛,溫補無礙,生機即在是耳。

白話文:

診斷:

六脈都沉細而快,尤其是兩尺脈特別弱,舌頭沒有舌苔,泛紅深紅而且多津液。這是久痢導致氣血兩虛的徵兆。

《內經》中記載:「腸道潰爛出血,身體發熱則死,身體發冷則生。」「腸道潰爛排出白沫,脈沉則生,脈浮則死。」因為久病後身體發熱脈浮,是正氣虛弱邪氣旺盛,所以一定會死。身體發冷脈沉,正氣衰弱邪氣也衰弱,所以可以治療。

根據西醫對痢疾的論述,認為是大腸發炎生膿,時間久了,糞便中肯定會混雜著肝脾肺的物質。這個解釋和中醫書中「由腑傳臟」的說法,道理是一樣的。

現在這個病人,由於大腸受傷,已經蔓延到肝脾腎,三個經絡都受到了影響,因此導致清血下沉,虛陽上升。上面極寒似火,嘴脣和舌頭泛紅深紅;外面極虛似實,臉部和腳部浮腫,種種危象,將近陽明病的徵兆。

那些醫生只知道看到積就治療積,看到血就治療血,卻不知道即使去除了積,正氣還是虛弱,排血越多,氣就會下陷。氣就是腎中的真陽所產生的,真陽既然衰弱,臟腑就會更加寒冷。肝有血卻不能儲藏,脾有血卻不能吸收,血怎麼能不頻繁下行呢?

現在幸運的是,胃氣還在,脈象沉緩,正邪都虛弱,溫補不會有問題,生機就在這裡。

療法,下焦滑脫,故君石脂、禹糧以澀之,脾虛不攝,故臣白朮、炙草以補之,然氣既下陷,非參、附無以振其式微之陽,血既受傷,非歸、膠無以生其已虧之血,故用之為佐,但血去則陰火動,虛陽升,故用白芍以清其虛熱為使,此方仿《金匱》黃土湯之法,而加減其藥味也。

白話文:

在這個藥方中,我們考慮到患者下焦滑脫,因此使用君藥石脂和禹糧來收斂固澀;脾虛不攝,故用臣藥白朮和炙草來補益;然而氣血下陷,如果不使用人參和附子,無法振奮微弱的陽氣;血受損傷,如果不使用當歸和膠艾,無法生出虧損的血氣,故用之為佐藥。但血虛則會導致陰火上動,虛陽上升,因此使用白芍以清虛熱為使藥。這個方劑仿照了《金匱要略》中的「黃土湯」,並加減了一些藥味。

處方赤石脂(四錢,研細),禹餘糧(四錢,研細),白朮(三錢),炙甘草(二錢),白芍(二錢五分),東洋參(錢半),製附子(一錢),當歸(二錢半),陳阿膠(二錢半,烊,沖)

白話文:

藥方:

  • 赤石脂(4錢,研磨成粉)
  • 禹餘糧(4錢,研磨成粉)
  • 白朮(3錢)
  • 炙甘草(2錢)
  • 白芍(2.5錢)
  • 東洋參(1.5錢)
  • 製附子(1錢)
  • 當歸(2.5錢)
  • 陳阿膠(2.5錢,烊化,沖泡)

上藥煎湯,日服一劑。

效果,五日而血止。原方去石脂、禹糧,加炙耆三錢,再服十餘日,精神漸健,浮腫漸消,一月而復原矣。

廉按:古之腸澼下血,即今之所謂赤痢也。其證有實熱,有虛熱,有寒。此案系赤痢久病,從原因勘出虛寒,斷語徵引頗詳,中西並參,方從《金匱》黃土湯加減,合赤石脂禹餘糧湯,足為久患赤痢,體氣虛寒者,樹一標準。

白話文:

廉先生按:古代的腸澼下血,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赤痢病。赤痢病證狀有實熱、虛熱和寒證。這個案例屬於赤痢久治不癒,從病因上診斷出是虛寒證。診斷依據十分詳細,中醫西醫都參考了。處方使用《金匱要略》中的黃土湯加減,再配合赤石脂禹餘糧湯,非常適合久患赤痢、身體氣虛虛寒的人,樹立了一個標準。

2. 疫痢末期案

劉萬年(住太谷東關運興店)

病者,姚其銳,年三十六歲,家小康,住山西太谷縣城。

病名,疫痢末期。

原因,素有煙癮,案牘煩勞,退後精神不支,當夏令痢疾盛行,忽染此病。

證候,下痢膿血參半,小腹疼痛,裡急後重。經醫七八位,時見小效,總不能痊愈。至冬月肚腹不痛,痢亦微少,按之小腹有塊,如李如杏狀,痢能便出,燥糞不下。延至正月初,形容羸瘦,飲食俱廢。病者恐慌,更醫數手,或下奪,或潤腸,或滋補,全然無效。後用西醫灌腸器導之,亦依然如故,始延愚診視。

白話文:

**病情:**腹瀉,伴有膿血,小腹疼痛,有便意卻排便困難。

求醫經過: 先後看過七、八位醫生,有時症狀稍有減輕,但無法完全康復。到了冬天,肚子和小腹不再疼痛,腹瀉也減少了。按壓小腹時,有塊狀物體,大小像李子或杏子。腹瀉時能排出,但乾硬的大便卻排不出來。

後續發展: 拖到正月初,患者身形消瘦,飲食都無法進食。患者非常擔憂,又換了幾個醫生,有的用瀉藥,有的用潤腸藥,有的用補藥,但都沒有效果。後來使用西醫的灌腸器灌腸,情況也沒有改善。最後才找我來診治。

診斷,脈左右皆大而緩。西人謂痢為腸中生炎,此乃陽盛陰虛,伏火上炎,肺氣失降,大便燥結所致。頭不痛、口知味者,無外感之徵也,口不乾渴者,火在血分也。肺與大腸相表裡,主制節周身之氣,《素靈蘭秘典》論曰:「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肺氣不降,大腸無由傳導,以致凝結而成燥糞。《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燥勝則乾。」由瀉久亡陰,內水虧竭,譬如行舟無水,任憑推送,其何以行?

白話文:

診斷: 脈搏左右兩側都又大又緩。西醫認為痢疾是腸道發炎,這是在陽氣過盛、陰液不足的情況下,內熱上升、肺氣不降,導致大便乾結所致。病人沒有頭痛、味覺正常,說明沒有外部感染的徵兆;不口渴,說明火熱在血中。

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負責控制全身氣機。《素靈蘭祕典》說:「肺是相傳之官,主持身體各部の氣機,大腸是傳導之官,掌管排便。」肺氣不降,大腸就無法傳導,導致氣機凝滯,形成乾結的糞便。《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燥邪盛,則身體會乾燥。」由於腹瀉時間長,陰液虧損,體內水分不足,就像船沒有水一樣,任憑推動,也不會前進。

療法,仿吳氏增液潤腸法,以玄、地、二冬、阿膠、歸、芍為君,大生津液,作增水行船之策,用錢氏瀉白散加桑、杏為臣,使肺氣肅降,推蕩燥糞,佐以西參以助瀉白散降肺氣之力,使以桔梗開肺氣以寬大腸。若用硝黃峻下以治陰虛燥痢,深恐大便水瀉而中氣亦隨脫矣。

白話文:

治療方法: 參照吳氏滋潤腸道的療法,以玄參、生地、麥冬、阿膠、當歸、芍藥等藥材作為主藥,大量生津滋潤,如同增加船上的水來順利航行。再以錢氏的瀉白散,加入桑葉、杏仁等藥材做為輔佐藥物,使肺氣肅降,推動乾燥的糞便排出。再佐以西洋參,協助瀉白散下降肺氣,最後用桔梗打開肺氣,以舒緩大腸。如果使用硝黃等峻下藥來治療陰虛燥痢,恐怕大便會水瀉,同時體內的正氣也會受損。

處方,大元參(五錢),大生地(四錢),原麥冬(四錢),蜜炙桑皮(三錢),地骨皮(三錢),生甘草(一錢),桔梗(一錢),青子芩(一錢),西洋參(五錢,另燉),真阿膠(五錢,化沖),酒杭芍(二錢),白歸身(二錢),淡天冬(二錢),炒杏仁(錢半),水煎熱服,阿膠另溶化分沖。

白話文:

配方:

  • 大元參:5 錢
  • 大生地:4 錢
  • 原麥冬:4 錢
  • 蜜炙桑皮:3 錢
  • 地骨皮:3 錢
  • 生甘草:1 錢
  • 桔梗:1 錢
  • 青子芩:1 錢
  • 西洋參:5 錢(另燉)
  • 真阿膠:5 錢(化開後沖服)
  • 酒杭芍:2 錢
  • 白歸身:2 錢
  • 淡天冬:2 錢
  • 炒杏仁:1.5 錢

用法:

  • 將中藥材用清水煎煮,趁熱服用。
  • 阿膠另用白開水化開後,分次沖服。

效果,服藥一劑,覺腹中似有行動之機。次日照原方加蜜炙枳殼錢半、生枇杷葉五錢去毛,服後約六點鐘,忽然肛門矢氣,喧響如擂鼓狀,燥糞隨下如石,如栗子大,用斧搗之,分毫不動。第三日服原方一劑,腹中燥糞始盡。至四日去黃芩,加鮮石斛,又服一劑,飲食能進,身體如常。後服葉氏益胃養陰法,平調而愈。

白話文:

療效:服用一劑藥後,覺得腹中有活動的跡象。第二天,按照原方加蜜炙枳殼半錢、生枇杷葉五錢(去掉葉毛),服用後大約六點鐘,肛門開始放屁,聲音響亮如擂鼓,乾燥的大便隨之排出,像石頭或栗子那麼大,用斧頭搗碎它,一點也不動。第三天服用原方一劑,腹中的乾燥大便才完全排出。到第四天,去黃芩,加新鮮的石斛,再服用一劑,飲食可以進入了,身體也恢復了正常。後來服用葉氏益胃養陰法,平穩調理後痊癒。

廉按:此疫痢將愈未愈,下多亡陰,液枯腸燥之治法。若用於初起,大非所宜。故臨證之時,查明症候之初中末,亦診斷者所必要也。

白話文:

翻譯:

廉按:這種痢疾即將痊癒但尚未完全痊癒,已經損失了很多陰液,導致腸胃乾燥的治療方法。如果在疾病初期就使用,則完全不適合。因此,在診斷時,查明症狀的初期、中期和末期,這也是診斷者必須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