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愚

《余無言醫案》~ 傷寒 (2)

回本書目錄

傷寒 (2)

1. 冬令傷寒證

冬令傷寒,發熱無汗。重衾疊被,仍覺惡寒。頭痛肢疼,背腰尤甚。以麻黃加羌、芷與服,再劑不效。詢知煎法不善,幾誤病機,仍以原方如法與之,一劑而汗出即解。

白話文:

冬天受寒,發燒但不出汗。蓋了厚厚的棉被,還是覺得很冷。頭痛四肢痠痛,背部和腰部尤其厲害。服用麻黃加羌活、芷草的藥方,連續吃了兩劑都沒效。詢問後才知道煎服方法不對,差點誤了病情。於是仍用原來的藥方,正確地煎服,一劑藥下去就出汗了,病症也隨之解除。

友人鄧漢城君,住北京西路宏文書店之樓上。於1940年冬月中旬,重感寒邪。初時惡寒發熱即重,當延附近之中醫,治之無效,改延余診。余察其惡寒高熱,雖重衾疊被,而猶嗇嗇不已。頭痛項強,腰脊酸痛,四肢骨節亦然。捫之則皮膚乾熱無汗,切之則脈浮而緊。此冬月之正傷寒也,當處以麻黃湯加味方。

白話文:

我的朋友鄧漢城先生,住在北京西路宏文書店樓上。在1940年冬月中旬,他嚴重感受寒邪。一開始惡寒發熱就非常嚴重,當時聘請了附近的醫生治療,卻無效,於是轉而請我看診。我檢查了他的病情,惡寒發熱很嚴重,即使蓋了厚被子,仍然感到冷得發抖。頭痛、頸部僵硬,腰部和脊柱疼痛,四肢骨節也疼痛。觸摸他的皮膚,感到乾熱無汗;切脈時,脈搏浮而緊。這是在冬天裡正宗的傷寒,應該使用麻黃湯加減方治療。

所以內加羌、芷二味者,以其體肥多濕也。意其必可以一汗而解。

詎一劑不效,次日複診,再荊亦不效。余覺藥頗對證,然何以不效,世果有剪草席而冒為麻黃者乎?因令轉延他醫。鄧因喉間微有疼痛,改延喉科朱子云診之,服藥依然無效。

白話文:

然而,第一劑藥無效,第二天再次看診,再加用荊芥也不見效。我認為處方與病情相當符合,但為什麼不起作用呢?難道真的有人把草蓆剪碎當成麻黃來冒充嗎?因此讓鄧某轉由其他醫生診療。鄧某因為喉嚨微微疼痛,改由喉科的朱子雲看診,服藥後仍然無效。

翌日午後,請楊星候君,復延余診。察其病狀如前,惡寒等表證仍在。因細詢前日兩次煎藥之情況。詎其夫人龔志芳女士。囁嚼欲言而又止。余告以但說無妨,可設法補救也。

白話文:

第二天午後,楊星候先生請我看診。我觀察到他的病情與前一天相同,畏寒等表證依然存在。因此,我詳細詢問了前一天煎藥的情況。他的夫人龔志芳女士欲言又止,吞吞吐吐。我告訴她,有什麼話儘管說,可以設法補救。

龔因詳告余曰:「第一日之方,係未遵先生之囑,由藥店代客煎藥者,覺其藥淡而不濃。次日因兩孩吵鬧,病人怕煩,我攜孩外出,令娘姨朱媽煎藥。不料朱媽又去洗衣,將藥湯燒乾,再急加水重煎。而又加得太多,故頭煎服下一碗,還余下半碗之多。後再加入二煎服之,始終無汗,故不敢令漢城知。

白話文:

龔先生詳細告訴我說:「第一天開的藥方,是我沒有按照老師的囑咐,委託藥店幫我煎的,覺得藥味淡得不像濃藥。第二天因為兩個孩子很吵,病人怕煩躁,我便帶著孩子外出,讓女傭朱媽煎藥。沒想到朱媽又去洗衣服,把藥湯熬乾了,又急忙加水再煎。加的水太多了,所以頭一碗煎好的藥只剩半碗了。後來再把第二碗煎好的藥加進去一起服用,始終沒有出汗,所以不敢讓父親知道。」

」今始密告我也。余聞之大笑,知其煎服未能如法之由。乃令速配原方,由余指導煎藥。

先將藥置罐中,水泡半小時後(仍須多泡些時,因余不能久留也),即將爐火改小,慢火煎熬,漸至煎沸。約又二十分鐘,藥湯已濃。其色深黃而帶棕色,余曰可矣。乃離火置地上,約兩分鐘,瀝清乘熱與服。余即辭去。

白話文:

首先將中藥材放入罐中,用溫水浸泡半小時(最好再泡久一點,但我不能久留)。然後將爐火調小,用文火慢慢熬煮,逐漸煮沸。大約再過二十分鐘,藥湯就變濃了。湯色呈現深黃帶棕,我覺得差不多了。於是離火放在地上,大約過兩分鐘,趁熱過濾清湯服用。之後我就告辭離開了。

服藥不半小時,果周身覺熱,而汗漸外出,終之淋漓不已。又半小時後,汗雖漸少,而約持續二小時之久,其汗乃止。一身寒熱盡退。六小時後,再服二煎。又得微汗片時,病即霍然。後又服調理之劑兩帖,恢復健康矣。

白話文:

服下藥之後,不到半個小時,全身發熱,汗水開始滲出,最後汗如雨下,持續很久。又過了半個小時,汗水逐漸減少,但持續了大約兩個小時,汗水才停止。全身的寒意和熱意都退去了。六小時後,再次服用了第二劑藥。又出了一點汗,持續了一會兒,病症就突然痊癒了。後來又服用了兩帖調理身體的藥劑,就恢復了健康。

麻黃湯加羌活白芷

生麻黃三錢,川桂枝三錢,杏仁泥四錢,炙甘草二錢,川羌活二錢五分,香白芷三錢,生薑三片

白話文:

生麻黃:3錢

川桂枝:3錢

杏仁泥:4錢

炙甘草:2錢

川羌活:2錢5分

香白芷:3錢

生薑:3片

2. 冬令傷寒液少證

病者胃素不健,體質不強,表裏津液不足,非盛夏則皮膚無汗,至嚴冬則小便頗多,故平素即大便乾燥。忽患傷寒,余診其發熱惡寒,頭痛肢痛,項背腰臀,均覺痛楚,兩目帶紅,而唇齒乾燥。予以桂枝麻黃各半湯,服如桂枝法。一劑而緩汗解,再以小量之小承氣湯,微和其裏,便通即愈。

白話文:

患者的胃一直不好,身體也不夠強壯,體內外津液不足,不是夏天就會皮膚沒有汗液,到了大冬天則小便很多,所以平時大便就會比較乾硬。突然患上傷寒,我看診時見他發熱怕冷,頭部和四肢疼痛,脖子、背部、腰部和臀部都感覺疼痛,雙眼微紅,嘴脣和牙齒乾燥。我給予他桂枝麻黃各半湯,服用時按照桂枝湯的方法服用。服用一劑藥後,緩解了出汗和解除了傷寒,再服用少量的小承氣湯,稍微緩和體內,大便通暢後就痊癒了。

友人楊達奎教授,胃納不甚強健,故體質不強。周身皮膚,乾燥不澤。平素頗喜品茗,雖每日飲多,而小便亦多,故其津液顯然呈不足之象。非至盛夏之時,則皮膚無汗。一至嚴冬之際,則小便更多。此所以肌膚索澤,而為大便乾燥之因也。

白話文:

我的朋友楊達奎教授,胃口不是很好,導致身體虛弱。他全身皮膚乾燥無光澤。平時他很喜歡喝茶,雖然每天喝很多,但尿液也很多,這說明他體內津液明顯不足。如果不遇到盛夏,他的皮膚就不會出汗。一到嚴冬時節,他的尿液就更多。這便是他的皮膚乾燥無光澤、大便乾燥的原因。

在1949年冬月下旬,忽患傷寒。始則嗇嗇惡寒,及四肢手足關節,均覺酸楚。而獨皮處無汗,氣息微喘,而微有噁心。經余診之,斷為正傷寒之候。楊君聞之,以為必用麻黃方,蓋向知余治傷寒而喜用經方也。

白話文:

1949年冬季下旬,我突然患上了傷寒病。一開始,覺得冷得發抖,接著四肢和手腳關節都感到痠痛。但只有皮膚表面沒有出汗,還有點氣喘和噁心。我請餘醫生診斷後,他判定這是正宗的傷寒病。楊先生聽說後,認為我一定會用麻黃方治療,因為他知道我一向喜歡用傳統經典的藥方來治療傷寒病。

余曰:「以君之證,麻黃湯在所必用。以君之體質,素來津液不足,麻黃總嫌太峻,蓋不能大發其汗也。余有一法,改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服如桂枝湯法。即服藥後,俟微有汗意之時,再飲熱粥一小碗,使微汗緩緩外透。不可令如水淋漓,如此則病必除矣。」

白話文:

我說:「根據你的症狀,麻黃湯是必須服用的。但是考慮到你的體質,一直以來津液不足,麻黃的藥性太烈,恐怕不能讓你在服藥後大幅發汗。我有一個方法,改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服用方法和桂枝湯一樣。服藥後,等到你感覺微微出汗時,再喝一小碗熱稀飯,讓汗水慢慢滲出。不要讓汗水像淋雨一樣流淌,這樣你的病一定可以痊癒。」

楊君然之,其夫人秦碧筠親為煎藥。如法服後,約半小時,果然微汗出矣,頭面胸腹及四肢,均感微濕,而周身疼痛已較松。乃將預先煮好之熱稀粥,以湯瓢與之。

白話文:

楊先生照著醫囑服用藥物,由他的夫人秦碧筠親自煎煮。按照醫生的指示服用後,大約半小時後,果然微微出汗,頭部、臉部、胸部、腹部和四肢都感到微濕,而身體的疼痛也比之前減輕了。於是,她將事先煮好的熱稀粥用湯勺餵給他。

服粥後,微汗時間更為延長,先後約三小時,而寒熱漸退,身疼立瘳。晚間續服第二煎,其病爽然若失。

次日複診,見其體溫復常,毫無所苦,惟舌苔微膩。詢其大便,因素來大腸津液不足,必隔二三日一解。今前後計之,已五日未解。按其腹部,脘口尚和,惟按其臍下少腹,微有硬痛耳。再為之處以小承氣湯,量亦較少。令其煎服之後,只求大便一通,即停後服,目的在微和其胃腸,而不在大攻也。

白話文:

第二天再次問診,發現他的體溫已恢復正常,沒有任何不適,只是舌苔略有膩苔。詢問他的大便情況,由於他素來大腸津液不足,必須每隔兩三天才能解一次大便。現在前後算來,已經五天沒有排便了。按壓他的腹部,上腹部還算正常,但按壓肚臍以下的小腹部,則略有硬痛感。再次為他開了小承氣湯,劑量也比較少。囑咐他煎服後,只求排便一次,即可停止後續服藥,目的是輕微調和他的胃腸,而不是大劑量通便。

迨一服之後,大便果下燥黑之糞球數枚,夾以溏黏之半流動物,而表裏均和而痊矣。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川桂枝二錢五分,京赤芍一錢五分,生麻黃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五分,杏仁泥三錢,生薑三片,紅棗五枚

白話文:

川桂枝 2.5 錢

京赤芍 1.5 錢

生麻黃 1.5 錢

炙甘草 1.5 錢

杏仁泥 3 錢

生薑 3 片

紅棗 5 枚

小承氣湯方

錦紋軍二錢,川厚朴二錢,炒枳實二錢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