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醫辨》~ 卷之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4)

1. 眩暈

眩謂眼黑眩也,運如運轉之運,世謂之頭旋是也。

凡有過節,即隨其所動,經臟之氣而妄起,因名曰厥陽之火。厥陽之火有五,謂之五邪。五邪之變,遂勝克之病作。又或腎水不足,或精血傷敗,不能制其五陽之火獨光,或中土虛衰,不能提防下氣之逆,則龍雷之火得以震動於巔。諸火上至於頭,重則搏擊為痛,輕則旋轉為眩運矣。

白話文:

逢到季節變化,氣機就會隨著變化而波動,經絡臟腑之氣虛妄上逆,因此稱之為「厥陽之火」。厥陽之火有五種,稱之為「五邪」。五邪變化,就會導致相勝相剋的疾病。又或者腎水不足,或精血受損,無法約束五陽之火獨自旺盛;或脾胃虛弱,無法抵禦下氣上逆,那麼「龍雷之火」就會在頭頂上震動。諸多火氣上攻頭部,嚴重的會衝擊形成疼痛,輕微的會旋轉導致眩暈。

或曰:治諸邪當何如?曰:夫火因動而起,但各從其所動之因而治之。因實熱而動者,治其熱。因邪搏擊而動者,治其邪。因厥逆逼上者,下治所厥之邪。因陰虛而起者,補其陰,抑其陽,按而收之。因陽虛而氣浮上者,則補其陽,斂其浮游之氣。因五志而動者,各安其臟氣以平之。

白話文:

有人問:治療各種邪氣侵襲時應該怎麼做?

回答:火的產生來自於運動,所以治療時應根據引起運動的原因來治療。

  • **因實熱引起的運動:**治療它的熱氣。
  • **因邪氣搏擊引起的運動:**治療搏擊的邪氣。
  • **因厥逆(氣血逆流)逼迫而引起的運動:**治療造成厥逆的邪氣。
  • **因陰虛而引起的運動:**補益陰氣,抑制陽氣,將它按壓收斂。
  • **因陽虛而氣浮上引起的運動:**補益陽氣,斂聚浮游的氣。
  • **因五志(喜怒哀懼思)而引起的運動:**針對各自影響的臟腑,安撫它們的氣息以恢復平穩。

因鬱而發者,治其所郁之邪,開之、發之。因精血不足者補之,不已,則求其屬以衰之。因勝克而動者,從盛衰之氣而補瀉之。中氣虛衰而動者,補其土以安之。上焦清明之氣虛,不能主持而動者,亦當補中焦之穀氣,推而揚之。因五臟六腑上注之精氣不足而動者,察其何者之虛而補之。

白話文:

因鬱結而引發的疾病,治療時應針對鬱結的邪氣,疏通它、發散它。因精血不足而引發的疾病,應進行補養,如果症狀不緩解,就要找出相關的臟腑,進行削弱治療。因相勝相剋而引發的疾病,應根據盛衰之氣進行補瀉。因中氣虛衰而引發的疾病,應補養脾胃之氣以安撫。上焦清氣虛弱,不能主持運行而引發的疾病,也應補養中焦的穀氣,推動並提升清氣。因五臟六腑上注的精氣不足而引發的疾病,應觀察哪個臟腑虛弱,進行補養。

如是雖不專治其火,而火自息矣。凡治百病之由火而生者皆然,非唯掉眩而已。

《內經》論眩,皆屬肝木,屬上虛。丹溪論眩,主於補虛、治痰、降火。仲景治眩,亦以痰飲為先也。

2. 癲狂癇

《素問》止言癲而不及癇。《靈樞》乃有癇瘛、癇厥之名。諸書有言癲狂者,有言癲癇者,有言風癇者,有言驚癇者,有分癲癇為二門者,迄無定論。究其獨言癲者,祖《素問》也。言癲癇、言癲狂者,祖《靈樞》也。要之癲、癇、狂大相徑庭,非名殊而實一之謂也。《靈樞》雖編癲狂為一門,而形證兩具,取治異途,較之於癇,又不侔矣。

白話文:

《素問》只提到「癲」,沒有提到「癇」。《靈樞》則出現了「癇瘛」、「癇厥」的名稱。其他醫書中,有的提到「癲狂」,有的提到「癲癇」,有的提到「風癇」,有的提到「驚癇」,甚至還有把「癲癇」分成兩類的,一直沒有確定的說法。專門提到「癲」的,是源自《素問》。提到「癲癇」、「癲狂」的,是源自《靈樞》。總之,癲、癇、狂三者有很大的差異,不是名稱不同而實際上是一樣的。雖然《靈樞》把「癲狂」編為一類,但其症狀和表現不同,治療方法也不一樣,和「癇」又有區別。

徐嗣伯云:大人曰癲,小兒曰癇,亦不然也。《素問》謂癲為母腹中受驚所致,今乃曰小兒無癲可乎?癇病,大人每每有之,婦人尤多。今據經文,分辨於後。

白話文:

徐嗣伯說:大人得的叫癲癇,小兒得的叫抽搐,這種說法不對。《素問》說癲癇是母親懷孕時受到驚嚇所致,現在卻說小兒不會得癲癇,這合理嗎?癲癇病,大人經常得,婦女尤其多。現在根據經文,分別說明如下。

癲者,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癡,言語有頭無尾,穢潔不知,積年累月不愈,俗呼心風。此志願高大而不遂所欲者多有之。

白話文:

癲癇,俗稱失心風。多由抑鬱不順,無聊寂寞所致。患者精神恍惚,言語錯亂,喜怒無常,有狂躁之意,但不如狂躁那樣嚴重。狂躁屬於急病,而癲癇屬於慢性病。適合服用星香散,並加入石菖蒲、人參各半錢,調和竹瀝、薑汁後,送服壽星丸。或者先用湧劑清除黏痰,再服用安神理氣的藥物。

狂者,病之發時猖狂剛暴,如傷寒陽明大實發狂,罵詈不避親疏,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非力所能,或與人語所未嘗見之事,如有邪依附者是也。

癇病,發則昏不知人,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而瘛瘲抽掣,目上視,或口眼喎斜,或口作六畜之聲。

癲病,俗謂之失心風。多因抑鬱不遂,侘傺無聊而成,精神恍惚,言語錯亂,喜怒不常,有狂之意,不如狂之甚。狂者暴病,癲則久病也。宜星香散石菖蒲人參各半錢,和竹瀝、薑汁,下壽星丸。或以湧劑湧去痰涎後,服寧神之劑。

癇病與卒中、痙病相同,但癇病僕時口中作聲,將醒時吐涎沫,醒後又復發,有連日發者,有一日三五發者。中風、中寒、中暑之類,則僕時無聲,醒時無涎沫,醒後不復再發。痙病雖亦時發時止,然身強直反張如弓,不如癇之身軟,或如豬、犬、牛、羊之鳴也。

白話文:

癲癇病與中風、痙攣病症狀相似,但癲癇發作時嘴巴會發出聲音,醒來時會流口水,醒後又會復發,有些人連續多天發作,有些人一天發作三到五次。中風、中寒、中暑等疾病發作時沒有聲音,醒來時不會流口水,醒後也不會再次發作。痙攣病雖然也會時發時停,但身體會僵硬地向後彎曲像弓一樣,不像癲癇身體柔軟,而且發作時可能會發出豬叫、狗吠、牛哞、羊咩等聲音。

3. 煩躁

成氏曰:煩為擾亂而煩,躁為憤激而躁。合而言之,煩躁為熱也。折而言之,煩,陽也;躁,陰也,煩為熱之輕者,躁為熱之甚者。

白話文:

成氏說:煩就是擾亂而煩,躁就是憤激而躁。將兩者合起來說,煩躁就是熱。將兩者分開來說,煩是陽,躁是陰;煩是熱的較輕者,躁是熱的較重者。

先賢治煩躁俱作,有屬熱者,有屬寒者。治獨煩不躁者,多屬熱。唯悸而煩者,為虛寒。治獨躁不煩者,多屬寒,唯火邪者為熱。蓋煩者,心中煩、胸中煩,為內熱也。躁者,身體、手足躁擾,或裸體不欲近衣,或欲在井中,為外熱也。內熱者,有本之熱,故多屬熱。外熱者,多是無根之火,故屬寒也。

白話文:

古人治療煩躁,有分熱證和寒證。專門治療煩躁,沒有躁動的,大多屬於熱證。只有心悸而煩躁的,是虛寒證。專門治療躁動,沒有煩躁的,大多屬於寒證,只有是火邪引起的纔是熱證。

煩躁是指心中煩悶、胸中煩熱,是內熱所致。躁動是指身體、手足不安,或赤裸身體不穿衣服,或想要跳進井裡,是外熱所致。內熱多是因身體有熱而起,所以大多屬於熱證。外熱多是虛火沒有根基,所以屬於寒證。

內外俱虛,身體冷而汗出,微嘔而煩擾,手足厥逆,體不得安靜者,死。

熱病七八日,其脈微細,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脈代、舌焦乾黑者,死。

大法津液去多,五內枯燥而煩者,八珍湯竹葉酸棗仁麥門冬

白話文:

體內津液流失過多,五臟發熱煩躁,可以選用八珍湯,並加入竹葉、酸棗仁、麥門冬來調理。

榮血不足,陽勝陰微而煩者,人參生地黃、麥門冬、地骨皮白芍藥、竹茹之屬,或人參養榮湯硃砂安神丸

白話文:

如果氣血供應不足,陽氣盛而陰氣衰,導致心煩意亂,可以使用人參、生地黃、麥門冬、地骨皮、白芍藥、竹茹等藥材,或者使用人參養榮湯配合硃砂安神丸來治療。

腎水下竭,心火上炎而煩者,竹葉石膏湯滋腎丸

白話文:

當腎陰精不足時,心火會上升而引起煩躁,這時需要使用竹葉石膏湯滋養腎陰,搭配下滋腎丸來緩解症狀。

產、痘、滯下後虛煩,為血液耗散,心神不守,危矣!宜猛進獨參湯

煩而小便不利,五苓散

心中蘊熱而煩,清心蓮子飲

煩而嘔,不喜食,陳皮湯

4. 驚悸恐

或問:驚、悸、怔忡、恐怖之別?曰:悸,即怔忡也。怔忡者,本無所驚,自心動而不寧。驚者,因外有所觸而卒動。張子和云:驚者為自不知故也,恐者為自知也。蓋驚者聞響即驚,恐者自知,如人將捕之狀,及不能獨自坐臥,必須人為伴侶,方不恐懼,或夜必用燈照,無燈燭亦恐懼者是也。

白話文:

有人問:驚、悸、怔忡、恐怖有什麼區別?

回答:悸就是怔忡。怔忡的意思是,本沒有什麼令他驚嚇的事情,但他的心自己就動個不停,不能安寧。驚是指因為外在有某件觸發事件而突然受到驚嚇。張子和說:驚的人是因為自己不知道原因,而恐的人是因為自己知道原因。

驚指的是聽見響動就受到驚嚇,而恐指的是自己知道原因,比如有人要抓他,他預感到這種危險,因此即使處於獨自坐臥的情況下,他也害怕,必須要有人陪著才能不害怕,或者晚上一定得點燈照著,沒有燈光也會感到恐懼。

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失守,失守則舍空,舍空而痰入客之,此驚悸之所由發也。或耳聞大聲,目擊異物,遇險臨危,觸事喪志,心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狀,是則為驚。心虛而停水,則胸中滲漉,虛氣流動,水既上乘,心火惡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狀,或築築然動,是則為悸。驚者與之豁痰定驚之劑,悸者與之逐水消飲之劑。

白話文:

人的生命主宰在於心,而心需要血氣的滋養。一旦心血不足,神氣就會失守,失守之後就會造成空虛,而空虛就會讓痰液趁虛而入,這就是心悸發作的原因。

有的人可能會因為突然聽到巨響、看見奇異的事物、遭遇危險、遇到挫折,這些事情會讓心神受到衝擊,導致人感到驚慌不安。這就是「驚」。

如果心臟虛弱而有積水,胸中就會感到濕漉漉的,虛無的氣就會流動。水分上浮時,心火會討厭它,讓心神不得安寧,使人感到悶悶不樂或心神不定。這就是「悸」。

對於心悸的人,要給予能化痰鎮驚的藥劑;對於心悸的人,要給予能驅除積水、消積的藥劑。

所謂扶虛,調養心血、和平心氣而已。若一切以剛燥從事,或者心火自炎,又有熱生風之證。

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遂致心驚膽懾,氣鬱生涎,涎與氣摶,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者,並溫膽湯主之。嘔則以人參竹茹

白話文:

當心氣和膽氣不足虛弱時,容易受到驚嚇,或者做噩夢,導致心神不安,膽子虛怯,氣機鬱結生涎,涎液和氣機相互作用,變生出各種症狀,例如氣短心悸、胸悶,或者自汗不止等。這些情況都可用溫膽湯來治療。如果伴有嘔吐症狀,則用人參代替竹茹。

丹溪云:怔忡,大概屬血虛與痰。有慮便動者,屬虛,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瘦人多是血虛,肥人多是痰飲。真覺也跳者是血少,宜四物、安神之類。

白話文:

朱丹溪說:怔忡,大致上是血虛和痰造成的。一有心事就心跳的,是血虛;偶爾發作的,是火氣帶動痰造成的。瘦人大多是血虛,肥人大多是痰飲。真切感受到心跳的,是血不足,宜用四物湯、安神等藥調養。

久思所愛,觸事不意,虛耗真血,心血不足,遂成怔忡,宜養榮湯

有失志者,由所求不遂,或過誤自咎,懼恨嗟嘆不已,獨語書空,若有所失,宜溫膽湯去竹茹加人參、柏子仁各一錢,下定志丸,仍佐以酒調辰砂妙香散

白話文:

對於失意之人,由於所求願望不能實現,或過失過錯而自責,充滿恐懼、遺憾、嘆息,自言自語,如同失去什麼一樣,宜服用溫膽湯,去除竹茹,加入人蔘、柏子仁各一錢,服用定志丸,仍然佐以酒調和辰砂妙香散。

有痞塞不飲食,心中常有所歉,愛處暗地,或倚門後,見人則驚避,似失志狀,此為卑惵之病,以血不足故耳,宜人參養榮湯。脾胃不足者,穀神嘉禾散當歸黃耆各半錢。

白話文:

如果食慾不振,心中常有遺憾,喜歡躲在陰暗的地方,或者倚靠在門後,看到人就驚慌躲避,好像失去志向的樣子,這是卑惵(失志)的症狀,是因為氣血不足的緣故,應該服用人參養榮湯。脾胃虛弱的人,可以服用穀神嘉禾散,再加當歸、黃耆各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