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窮源集》~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元會運世論

天地之運行,一氣之旋轉也。歲月之往來,陰陽之翕闢也。由一氣而陰陽,由陰陽而太少。少陽為春,太陽為夏,少陰為秋,太陰為冬,四時具而歲功成矣。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晝一夜,行盡一周。日行稍遲,每日少天一度,凡行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少天一周,復至舊處而與天會,是為一歲。

白話文:

天地的運行,是氣的旋轉。歲月的流逝,是陰陽的開合。由一氣產生陰陽,由陰陽產生四時。少陽是春天,太陽是夏天,少陰是秋天,太陰是冬天,四時齊全,一年就完成了。

天球有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一天一夜,繞行一週。太陽運行稍慢,每天少走一度,繞行三百六十五天二十五刻,少走一週,再次回到原處與天球會合,這就完成了一年。

月之行天又遲於日,每日少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積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是為五十三刻,與日合朔而為一月。歲有十二會,故為十二月。天之氣盈,每日過日一度之外,仍盈十三分有奇,積三百六十日,共得四千九百三十五分。以日法九百四十分為一日除之,合盈五日又二百三十五分,合為刻數,則為二十五刻零。

白話文:

月亮繞行天空的速度比太陽慢,每天少於太陽約 13 度 19 分之七,累積 29 日 940 分,除以 499,得到 53 格刻,與太陽相合朔便形成一個月。一年有 12 次相合,因此一年有 12 個月。天空的氣息充足,每天超過太陽一度之外,仍有 13 分鐘的盈餘,累積 360 日,共得 4935 分。用 940 分除以一日的時辰,得出 5 日 235 分的盈餘,換算成時刻,就是 25 刻零。

月之朔虛,以每日少天之度積二十九日虛四百四十一分,十二月共虛五千二百九十二分,以日法除之,每歲合虛五日又五百九十二分,為六十三刻零。故一歲日數止得三百五十四日又三十七刻,合氣盈朔虛,共得十日零八十八刻,是為一歲氣余之數而閏生焉。以三歲而計,則得三十二日又六十四刻,是一閏而有餘。

白話文:

月亮朔日(初一)時最空虛,每天少一點,累積到二十九天,空虛度數為四百四十一分。十二個月總共空虛五千二百九十二分。用日法除以這個空虛度的總和,每年會空出約五日又五百九十二分,也就是六十三刻零。因此,一年中的日數只有三百五十四日又三十七刻。而氣盈(月圓)和朔虛(月缺)的總和,得到十日零八十八刻,這就成了歲氣(地球公轉)多出來的數目,於是產生閏月。把三年的多餘數目加起來,得到三十二日又六十四刻,足夠多出一閏月。

以五歲而計,則得五十四日又四十刻,是再閏而不足。故以十九年而計,則得二百六日又七十刻。以月法二十九日零五十三刻除之,正得七個月。所以十九年而七閏,則氣朔分齊,是為一章。即畸零而歲月正,即歲月而元運定。

白話文:

把人的年齡按五歲計算,則(閏)五十四天又四十刻,這樣閏兩次還不夠。所以按十九年計算,則得到二百六天又七十刻。用一個月二十九天零五十三刻來除(這段時間),正好得到七個月。因此十九年閏七次,就會讓氣候和朔日之間配合得恰到好處,叫做一章。如果畸零的部分恰好,則歲月就會恰好,歲月恰好,元運就會確定。

一歲統十二月,子建一陽卦復,醜建二陽卦臨,寅建三陽卦泰,卯建四陽卦大壯,辰建五陽卦央,巳建六陽卦乾,午建一陽卦姤,未建二陰卦遁,申建三陰卦否,酉建四陰卦觀,戌建五陰卦剝,亥建六陰卦坤。陽雖始於子,然潛伏於重淵之下,必歷醜轉寅而後,發生之功茂焉。

白話文:

一年的十二個月中,一月(子月)建立「一陽卦復」,二月(丑月)建立「二陽卦臨」,三月(寅月)建立「三陽卦泰」,四月(卯月)建立「四陽卦大壯」,五月(辰月)建立「五陽卦央」,六月(巳月)建立「六陽卦乾」,七月(午月)建立「一陽卦姤」,八月(未月)建立「二陰卦遁」,九月(申月)建立「三陰卦否」,十月(酉月)建立「四陰卦觀」,十一月(戌月)建立「五陰卦剝」,十二月(亥月)建立「六陰卦坤」。

雖然一陽氣始於一月(子月),但是它潛藏在深層的陰氣之中,必須經過二月(丑月)、三月(寅月)的轉化,才會顯現出強盛的生發力量。

是故寅卯辰為春,春者蠢也,生萬物者也。巳午未為夏,夏者大也,長萬物者也。申酉戌為秋,秋者愀也,收萬物者也。亥子醜為冬,冬者終也,藏萬物者也。當仲夏之時,陰氣巳兆,必至申,始克布其令,迨乎戌亥而後,蟲壞戶,雷收聲,水泉涸,澤腹堅,天地閉塞而不通焉。

白話文:

邵雍觀察這些,默默瞭解了天地創造和事物轉變的規律,陰陽盛衰消長的道理。自古至今,不論大小,都遵從這個規律,於是領悟了宇宙萬物運行和轉化的法則。一年包含十二個月,一個月包含三十天,把十二乘以三十,得到三百六十天。一天包含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包含三十分鐘,再把十二乘以三十,得到三百六十分。所以一年的時日為十二月、三百六十天、四千三百二十個時辰、十二萬九千六百分。

邵子觀此,默識夫造化代謝之機,陰陽屈伸之理,亙古如茲,鉅細一致,而悟元會運世之道焉。一歲統十二月,一月統三十日,以十二乘三十,得三百六十日;一日統十二辰,一辰統三十分,復以十二乘三十,得三百六十分。是一歲之數十二月,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萬九千六百分。

以歲定元,故一元統十二會,會比月也;一會統三十運,運比日也;一運統十二世,世比辰也;一世統三十年,年比分也。故一元之數十二會,三百六十運,四千三百二十世,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第開物於月寅、星巳之七十六,閉物於月戌、星戊之三百一十五。唐堯為日甲、月巳、星癸、辰申,當一元之半。

白話文:

以十二年為一個紀元,所以一個紀元包含十二個會,會相當於一個月;一個會包含三十個運,運相當於一天;一個運包含十二個世,世相當於一個時辰;一個世包含三十年,年相當於一分。所以一個紀元的總數是十二個會,三百六十個運,四千三百二十個世,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紀元的開端在寅月巳星的第七十六天,結束在戌月戊星的三百一十五天。唐堯時期是甲日、巳月、癸星、申時,恰好處於紀元的後一半。

邵子何由知之?善乎西山蔡氏曰:以今日天地之運,日月五星之行,推而上之,因以得之也。夫氣盈於三百六十六,朔虛於三百五十四,經世之數概以三百六十,是必有閏會焉。第未知當今之元與否,而盈虛消息之理在其間矣。元氏明善曰:禹即位後八年,得甲子,初入午會。

白話文:

邵雍是怎麼知道的呢?西方山林的蔡氏說得好:用現在的天地運行和日月五星的變化,反推回去,就能得到答案。氣盈於三百六十六,朔虛於三百五十四,世運的數目大約為三百六十,那麼必定存在閏年。只是不知道當今是否是元會,而氣盈氣虛消息變化的道理就在其中。元稹說:禹在即位8年後,得到甲子,第一次進入午會。

前至元元年甲子,初入午會第十一運。從天開甲子,至泰定甲子,得六萬八千八百二十一年。迄於我朝,以一元計之,殆過半矣,而猶未離乎中也。第上古之事,書傳莫考,所可知者,民病重膇,則教之舞;民病陰遏,則教之瑟;民病猛獸害;則教之巢;民病卉服寒,則教之衣;民病生食腥,則教之火;民病器用虛,則教之陶;民病木處顛,則教之屋;民病鮮食竭,則教之耕。上古聖人興一事,即所以仁民;創一物,即所以壽世。

白話文:

自元朝元年甲子,踏入午會第十一運。自天開甲子以來,至泰定甲子,已歷經六萬八千八百二十一年。到了我們大明朝,以一元計算,差不多已過半數了,但仍處於中運。

只是上古時期的事跡,典籍難以考證。我們所能知道的是:百姓身體沉重,就教他們跳舞;百姓病情鬱結,就教他們彈琴瑟;百姓受到野獸侵害,就教他們築巢;百姓受寒暴露,就教他們穿衣;百姓吃生食腥臭,就教他們使用火;百姓器物匱乏,就教他們製陶;百姓居住地顛簸不安,就教他們建造房屋;百姓新鮮食物耗盡,就教他們耕作。

上古聖人興起一件事,即是用來仁愛百姓;創造一樣物品,即是用來延續壽命。

故民得於于徐徐,各盡天年,而無夭札短折之患。運會日降,性情日鑿,至軒岐之世,其去循蜚禪通遠矣。於是坐明堂而咨訪,藏石室以貽留,作為《內經》以利萬世。然吾以《路史》考之,計黃帝之先堯,大約不過百世,與堯同為巳會。其時天地之運純陽,斯民之數鼎盛,故經之所載,或有未備。

白話文:

因此,古代的人們生活得從容不迫,都能活到自然壽終,沒有夭折短命的困擾。隨著時代變遷,人的本性逐漸墮落,到了軒轅皇帝和岐伯的時代,人們已經遠離天然純樸的生活了。於是,軒轅皇帝便坐在明堂中諮詢請教,把知識藏在石室中傳承,編寫了《內經》一書,讓後世萬代受益。不過,我根據《路史》考證,從黃帝到他之前的堯帝,大約也不過百世,與堯帝屬於同一個時代。那個時候,天地運行處於純陽階段,人民數量繁盛,所以《內經》所記載的內容可能還不全面。

後世化原日薄,而天地六淫之氣侵之者愈益酷。古無痘症也,歷漢唐而盛行於中國;古無梅毒也,至本朝而濡染於南州。其他溢於經外者數條。夫世愈積而愈多,病日降而日變。古之所有,或為今之所無;今之所無,或為後之所有。即如張、王、劉、李諸家,以身所經歷之證,經歷之方,著書立說,傳諸後世,非不確切不磨,乃至今不盡吻合者,蓋同會而不同運也。

白話文:

隨著時間推移,陽氣漸衰,天地間六淫之氣變得越發厲害。古代沒有天花,漢唐時期開始在中國流行;古代沒有梅毒,直至本朝纔在南方地區流行。還有其他一些疾病也超出了經典記載。時代越久遠,疾病的種類越多,疾病的發生日期和表現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古代出現的疾病,有些在今天已經消失;今天沒有的疾病,或許在未來會出現。就像張仲景、王叔和、劉河間、李東垣等醫家,他們根據自己的臨牀經驗和治療方法,寫書立論,傳給後世,這些理論和方法並非不準確或不精細,只是到了今天,並非所有內容都完全適用,這是因為時代不同,氣候條件也不同。

古之北極正當天中,今以管窺之,差而出於管外矣;古之南極入地三十六度,而今則見於南海中矣。天度如此,人事可知。蓋世運日移,而人之血氣陰陽有莫知其所以異而異者也。聖人言百世可知,不外乎因與損益。不因,不成世道;不損益,不合時宜。醫理何獨不然。自堯迄今,僅十一運,而殊異若此,安能千百運後,猶規規如一轍哉。

白話文:

古代的北極星正位於天空正中央,現在用管子觀察,它已經偏離管子外側了;古代的南極星位於地平線以下三十六度,而現在則出現在南海之中。天象已經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人事變化也在意料之中。因為世界的運轉在不斷變化,因此人體的血氣陰陽也會發生不同的變化,但人們卻無法知道這些變化的原因。聖人說,百世後的變化是可以預知的,不外乎是增長和損減。不增長,就不能形成世道;不損減,就不能適應時代。醫學道理也同樣如此。從堯帝到現在,僅僅經歷了十一個朝代,但醫學已經有了如此大的變化,怎麼能期望千百朝代後,醫學還能像一套車轍一樣一成不變呢?

竊意午運以後,陽消陰息,而疾病之叢生有按籍而莫名其證者。運日下則當挽運,陽日剝則當回陽。治世與治病,無二致也。

白話文:

我想,過午之後,陽氣漸弱陰氣漸盛,各種疾病紛紛出現,有的難以查明病症。時代衰落,就要挽救時運;陽氣衰竭,就要回升陽氣。治理國事與治理疾病,道理相通。

2. 三元運氣論

天地定位,寒暑遞嬗,大為一元,統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乾坤一啟閉,小為三元,共一百八十年,年運一周回。「六節藏象論」曰: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故以《洛書》九宮分為三元,每元各主三宮。上元甲子六十年,坎卦統運,水氣最旺。

白話文:

宇宙間的天地都已經安排好位置,寒暑氣候不斷交替,大的一輪週期是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乾坤變化一次,小的是三元,總共一百八十年,一年循環一回。

《六節藏象論》中說:五行中產生五種物質,它們的氣息有陰陽三種。三種氣形成天,三種氣形成地,三種氣形成人,三個三相加,總共有九種。所以用《洛書》中的九宮分為三元,每個元都主宰三宮。第一個元是甲子六十年,由坎卦統治,水氣最旺盛。

二坤、三震,各主運二十年,為統運之分司。中元甲子巽四統運,木氣最旺,次五黃,次六白。下元甲子七赤統運,金氣最旺,次八白,次九紫。此三元之所以肇也。至流年主氣,則上元始坎一,次從九紫、八白逆數六十,而終於五黃。中元、下元亦然。總之流年之宮合於統運者為旺氣,為統運所生者為生氣,生統運者為失氣,為統運所克者為死氣,克統運者為煞氣,元運流年之大旨如是。蓋時有代謝,氣有盈虛,元運之分上中下者,盛衰之機也。

白話文:

二宮(坤宮)和三宮(震宮)各統領二十年運勢,掌管總體運勢的劃分。

中元甲子運由巽宮統領四年,木氣最旺盛,其次是五黃,再次是六白。

下元甲子運由七赤統領四年,金氣最旺盛,其次是八白,再次是九紫。

這三元就是運勢的開始。

至於流年的主氣,上元從坎一宮開始,接著從九紫、八白逆數六十,最後到五黃。

中元、下元的運算方法也是一樣。

總之,流年宮位與總運宮位相合的為旺氣,被總運生扶的為生氣,生扶總運的為失氣,被總運剋制的為死氣,剋制總運的為煞氣。元運和流年的主要原則就是這樣。

因為時間有代謝,氣勢有盈有虛,元運分為上中下,就是盛衰的規律。

間嘗考之往古,驗之當今之務,而覺六十年天道一小變,人之血氣與天同度。天以無心而生物,人以無心而合天。得天之氣厚,則稟賦敦樸,營衛強固,體格充實,元氣足則人能耐毒,邪退而元氣自復,故醫者多主急下以存津液之說。得天之氣薄,則稟賦怯弱,營衛耗泄,體格虛損,元氣薄則人不能耐毒,病未退而真氣已虧,故醫者多主正氣旺而邪氣自退之說。

白話文:

經過多次考證古代文獻和驗證當今時務,我發現六十年會有一次天道的小變動,而人的氣血也與天同步運轉。天不假思索地養育萬物,人只要順應天而行,就能與天合一。

得天之氣充足,稟賦純樸厚實,營衛強健,體格健壯,元氣充沛,就能耐受毒邪,邪氣退避,元氣自然恢復,所以醫家多主張急下攻逐,以保存津液。

得天之氣薄弱,稟賦怯懦,營衛耗散,體格虛弱,元氣衰微,就會耐受不住毒邪,病情未退,元氣就已虧損,所以醫家多強調正氣強盛,邪氣自然消退。

至於上元之時,或間有稟賦獨薄,下元之時,或間有稟賦獨厚者,此為間氣所鍾,又當別論。蓋天地自然之化機,與時相流通,無上中下截然之界劃,而有上中下隱然之端倪,欲區之而不能,欲混之而不可。以上元之治,施之中、下,非盡不侔也,而所傷者多,此之謂太過。

白話文:

至於上元建始時節,偶爾會遇到體質虛弱者;下元重建時節,也偶爾會遇到體質強健者。這都是因為時令之氣的影響,需要另外討論。天地運行變化自然規律,與時序相呼應,沒有絕對的上、中、下節氣界線,但也有隱約可辨的端倪。若要嚴格區分,卻又不能;若要混淆,卻又不可行。以上元時節的治療方法,應用在中元、下元時節,並非完全不適用,但過量使用則容易造成傷害,這就是所謂的「太過」。

以下元之治,施之上、中,非盡無當也,而所誤者眾,此之謂不及。是故必先立其元,而後明其氣。古人著論立方,後人動加訾議,而不知當其元何嘗不善也。即如一白坎水司令之時,寒水氣盛,土不能垣,自以東垣溫補之論為至當。如九紫分司之運,火氣燔灼,又當以丹溪諸病屬火之說為正宗。

白話文:

下列的陰陽生剋治法,用於上面和中間的部位,也不完全不適當,但誤用的情況也很多,這就叫做「不及」。因此,必須先了解陰陽生剋的根本,然後再去弄清楚氣的運行。古人寫書立方,後人常常加上批評,卻不知道這些方劑在當時是適用的。就拿一白坎水(北方水氣)主令的時期來說,寒水之氣盛行,土氣不能把它圍住,自然認為東垣派的溫補論調是最適合的。又如九紫(南方火氣)分司的運程,火氣炎熱,又應該用丹溪派萬病皆屬火的說法作為正宗。

所謂中無定體,隨時而應者也。予自辛亥以來,薄遊淮海,適屬中元之下,當以六白乾金為元運,故外邪之見於陽明經者最重,而世醫之重用寒峻攻伐陽明者,亦每每見效。而統運究系四綠中宮,又屬五黃,故方中用達木之味,以及疏土之藥,如香砂者最多。因六白屬乾金,故用清理大腸之藥,如木耳枳殼槐花之類。

白話文:

所謂中醫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而是根據不同的時空而適應。自辛亥年以來,我遊歷了淮海地區,恰逢中元節後,當時的元運應該是六白乾金,因此陽明經受外邪侵襲最嚴重,世醫們經常使用寒涼強烈的方法來攻伐陽明經,也常常有效果。但統運畢竟是四綠中宮,又屬五黃,所以藥方中會使用達木之氣味的藥物和疏散濕土的藥物,其中香砂最多。由於六白屬乾金,所以會使用清理大腸的藥物,如木耳、枳殼、槐花之類。

槐花性寒,宜於北方高燥之地,淮海卑濕,則土茯苓為宜耳。知乎此,則仰觀於前,俯察於後,皆可指掌而得矣。元泰定元年,為午會十一運初上元甲子;我朝洪武十七年,為中元甲子;正統九年,為下元甲子;弘治十七年,為次上元甲子;世宗四十三年,為次中元甲子。

白話文:

槐花屬性偏寒,適合種植在北方乾旱的地方,而淮海地區潮濕低窪,適合種植土茯苓。明白這一點,那麼無論是追溯過去還是展望未來,都可以輕鬆瞭解各個年份。元朝泰定元年,是午會十一運初上元甲子;明朝洪武十七年,是中元甲子;正統九年,是下元甲子;弘治十七年,是次上元甲子;嘉靖四十三年,是次中元甲子。

由是以推,凡六十年一周,其間氣稟之清濁,風俗之淳漓,物產之豐嗇,莫不潛移默換於無何有之鄉。學者細心研求,當必有識其盛衰之原者。或者謂異元同運,則後之上元,應比前之上元,中、下亦然。此其說似是而實非也。江河日下,未聞尾閭之水復上瞿塘;度數日差,未聞渾儀之步仍從宣夜。

白話文:

由此推論,每六十年是一個輪迴,期間天地間的清濁之氣、風俗的純樸與頹廢、物產的豐裕與貧乏,都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學者們如果細心研究,一定能找出盛衰的根本原因。有人認為,不同的朝代有相同的氣運,所以後面的上元會比前面的上元興盛,中元和下元也一樣。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但實際並非如此。比如,江河日漸下落,從未聽說過尾閭(江河入海處)的水能重新流回瞿塘峽(長江三峽);時間的計量日益不準確,從未聽說過渾天儀的刻度能回到夜晚最初的準確位置。

蓋歲月如流,其不改者,甲子之周環;其不同者,氣機之日新。如若所云,是百八十年後仍復其初也。戴同父云:問年不是今年氣,恰與何年運氣同?是猶未識天道變易之理也夫!

白話文:

時間不斷流逝,不變的是甲子年輪的循環;變幻的是每天更新的氣機。這樣來說,一百八十年後又回到最初。戴同父說:「問今年的歲運,不是今年的氣運,那麼跟哪一年的氣運相同呢?」這是因為他不懂天道變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