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窮源集》~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六氣本標中從化解(附治病標本說)

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中氣也。「至真要大論」云,夫少陽、太陰從本者,以少陽本火而標陽,太陰本濕而標陰,標本同氣,故當從本。不言中氣者,少陽之中,厥陰木也,木火同氣,木從火化矣;太陰之中,陽明燥也,土金相生,燥從濕化矣,故不從中也。

白話文:

少陽與太陰只根據其本身的性質分類,少陰與太陽既根據其本身的性質,也根據它們與標或本的關係分類,陽明和厥陰不根據標本分類,只能根據中氣來分類。

「至真要大論」中說,少陽和太陰只根據其本身的性質來分類,因為少陽本身屬火,標屬陽,太陰本身屬濕,標屬陰,標本性質相同,所以應該根據本身性質來分類。不提中氣的原因是,少陽的中氣是厥陰木,木火同氣,木火相生;太陰的中氣是陽明燥,燥氣從濕氣變化而來,所以不根據中氣來分類。

少陰、太陽從本、從標者,以少陰本熱而標陰,太陽本寒而標陽,標本異氣,故或從本,或從標。不言中者,少陰之中,太陽水也,太陽之中,少陰火也,同於本則異於標,同於標則異於本,故不從也。至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者,以陽明之中,太陰濕土也,亦燥從濕化矣;厥陰之中,少陽火也,亦以木從火化矣,故不從標本而從中氣也。歸六氣於火濕,總萬象於陰陽,是誠順時診疾之大法矣。

白話文:

少陰和太陽的治療原則是「從本」或「從標」。這是因為少陰本身屬熱,但外現症狀屬陰;太陽本身屬寒,但外現症狀屬陽。由於標本之間屬性不同,因此治療時可能會「從本」或「從標」。

古文中沒有提到「中」,是因為少陰的「中」是太陽的水氣,而太陽的「中」是少陰的火氣。當標證和本證相同時,那標證和本證就不同;當標證和本證不同時,那標證和本證就相同。因此,古文不採用「從中」的治療原則。

至於陽明和厥陰,則不採用「從標」或「從本」的治療原則,而是採用「從中」的原則。這是因為陽明的「中」是太陰的濕土,濕土也可以被燥氣所化;厥陰的「中」是少陽的火氣,木氣也可以被火氣所化。因此,這兩者不從標本,而從中氣來治療。

將六氣歸納為火和濕,把萬物概括為陰和陽,這的確是順應時令診察疾病的一大法則。

夫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而總以治本為急務。惟中滿及大小便不利,則不論標本而先治之。外此未聞焉。是故病發而有餘,先治其本,固其臟氣之虛者,客病雖強,不能傷其真元,誠為至當不易之法。惟病發而不足,則先治其標,亦以客邪易退,臟氣可徐徐而復,故先標而後本也。

白話文:

各種疾病的產生,有的源於自身(本),有的源於外邪(標),有的源於身體內部功能(中氣)的失調。有的是因為治療本才痊癒,有的是因為治療標而痊癒,有的是因為治療中氣而痊癒,有的是因為同時治療本和標才痊癒,有的是因為治療方向逆轉才痊癒,有的是因為順序治療才痊癒,但是總而言之,治療本纔是首要任務。只有中腹滿漲和小便或大便不通暢時,才會不管本源和標的,優先治療。除此之外,沒有聽說過其他情況。所以,疾病發作時如果有過剩的,先治療其本,固護其臟氣虧虛的部分,即使外來的病邪強盛,也不會傷及真正的元氣,這的確是最妥當而且不變的法則。只有疾病發作時有什麼不足的,才會先治療其標,這樣外來的邪氣容易祛除,臟氣可以慢慢恢復,所以先治療標,然後再治療本。

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遵經施治,自無謬誤。世之醫者,動曰急則治其標,胡弗取《靈》、《素》而詳觀之也。

白話文:

仔細觀查病情輕重,用方法來調和。病情輕重併發,一起治療;病情重的,單獨治療。遵循經典進行治療,自然不會有錯。當世的醫生,動不動就說病情急就要治標,怎麼不多讀讀《黃帝內經》來仔細看看呢?

2. 十二經氣血多少歌

陽明多血兼多氣,太陽厥陰少氣行,二少太陰單少血,六經氣血本天成。

3. 六氣十二經相病說(附傳經說)

十二經相為表裡,以其經絡相通,此病則可移於彼,彼病亦可移於此。如肺絡大腸,大腸亦絡肺之類是也。而六氣之相病,亦莫不然。如太陽與太陰為夫婦,太陽之氣方張,而太陰之經不配,是為夫制其婦。太陰之氣方張,而太陽之經不配,是為婦凌其夫。陽明與厥陰亦為夫婦,少陽與少陰亦為夫婦,其義亦然。

白話文:

人體十二條經絡相互表裡,因為它們的經絡相通,所以甲經絡發生疾病時,可能影響乙經絡,乙經絡發生疾病時,也可能影響甲經絡。例如肺經連接大腸,大腸也連接肺經,就是這個道理。

而六經受六氣影響而發生的疾病,也是如此。例如太陽經和太陰經是夫妻關係,太陽經的氣勢強盛,而太陰經的氣勢就衰弱,那麼太陽經就是「丈夫剋制妻子」。相反地,太陰經的氣勢強盛,而太陽經的氣勢衰弱,那麼太陰經就是「妻子凌駕丈夫」。

陽明經和厥陰經也是夫妻關係,少陽經和少陰經也是夫妻關係,它們的意義和太陽經、太陰經相同。

即太陽與厥陰、少陰,陽明與少陰,亦有夫婦之義焉。或氣盛而經衰,或經盛而氣衰,因相犯而為病。惟陽明與太陰,少陽與太陰、厥陰,陽少陰老,無相配之義焉。其有少陰、厥陰氣至,而太陰不配,則為妾加於妻;少陽、陽明氣至,而太陽不配,則為弟忤其兄,亦見為病。

白話文:

太陽經與厥陰、少陰經,陽明經與少陰經,也有相配為「夫婦」的意思。有時候氣盛而經虛,有時候經盛而氣虛,因此互相侵犯而致病。只有陽明與太陰,少陽與太陰、厥陰,陽少陰已經老化,沒有相配的意思。如果有少陰、厥陰之氣來到,而太陰不配合,就像妾加害於妻;如果有少陽、陽明之氣來到,而太陽不配合,就像弟兄不和睦,也會導致疾病。

惟少陽與少陰,又有君臣之別,君強臣弱則安,君弱臣強則危,故相火氣盛而君火經弱,往往有兀臬不安之象,又非第夫婦之謂矣。十二經配乎五行,相順而生,母肥則子壯,母瘦則子弱,故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然亦有子實而母弱者,母為子而泄氣太過也,則又當瀉其子而補其母。

白話文:

只有少陽和少陰,還有君臣之分,君強臣弱則安定,君弱臣強則危險。所以相火旺盛而君火經絡虛弱,常常會有精神不安的現象,這裡不單是指夫妻之間的關係。十二條經絡配屬五行,順序相生,母親強壯則兒子強壯,母親虛弱則兒子虛弱。所以虛證就補其母親經絡,實證就瀉其兒子經絡。但是也有兒子實而母親虛弱的情形,這是因為母親為兒子而洩氣過度,則又應當瀉其兒子經絡而補其母親經絡。

母實而子弱者,母氣壅而不能哺其子也,則又當泄其母而養其子。子母遞嬗,生克互用,或母育子腹,或子食母氣,精義無窮,具詳五行論內。至有病經相近,則有移病之說,如肺為諸臟華蓋,有系通於心肝;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有系通於腎、肝、脾;脾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小腸下口為水分穴,稍偏為膀胱,上際當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水液別迴腸,隨氣泌滲而入;腎系通於心,而上連於髓海;心包絡一名手心主,即經之所謂膻中,在心橫膜之上,有細筋膜如絲,而與心肺相連;肝居膈下,其繫上絡心肺;膽在肝短葉之間;三焦為人身三元之氣,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而灌溉宣導於周身者也。故病淺則病其本官,甚則移於他官。

白話文:

如果母親體質強壯而孩子虛弱,是因為母親的氣血堵塞而無法哺育孩子,那麼就應該疏通母親的氣血,同時養護孩子。母子之間相互影響,生剋制化,有的時候母親滋養孩子的腹中,有的時候孩子吸收母親的氣血,其中的精妙道理無窮無盡,詳細記載在五行論中。甚至有病症之間相互牽連的說法,例如肺是其他臟腑的保護傘,與心肝有聯繫;心位於肺管之下,橫膈膜之上,與腎、肝、脾有聯繫;脾胃同處一膜,而脾附著在胃的上左側;胃的下方出口就是小腸的上方入口;小腸的下方出口就是大腸的上方入口;小腸的下方出口是水分穴,稍偏向膀胱,上端鄰近大腸的前方,有出口沒有入口,水液從小腸流入,隨著氣的運化滲入膀胱;腎與心相連,向上與骨髓相通;心包絡又稱手心主,就是經絡中所說的膻中,位於心臟的橫隔膜之上,有細密的筋膜像絲一樣,與心肺相連;肝位於橫膈膜之下,它的聯繫向上與心肺相通;膽囊位於肝的短葉之間;三焦是人體三部分的氣,統管五臟六腑、經絡氣血、內外左右上下,並且在全身灌溉疏通。所以疾病輕時會影響本臟腑,嚴重時會轉移到其他臟腑。

醫者識其本病,而兼悉其相移之故,則病無遁情矣。至經所謂腎移寒熱於脾,脾移寒熱於肝,肝移寒熱於心,心移寒熱於肺,肺移寒熱於腎,胞移熱於膀胱,膀胱移熱於小腸,小腸移熱於大腸,大腸移熱於胃,胃移熱於膽,膽移熱於腦,皆由氣厥之故,具載《素問·氣厥篇》,所當參考。

白話文:

如果醫生能夠辨識出根本的病症,同時又瞭解病症轉移的原因,那麼患者就不會隱藏病情了。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提到:腎臟會將寒熱轉移給脾臟,脾臟會將寒熱轉移給肝臟,肝臟會將寒熱轉移給心臟,心臟會將寒熱轉移給肺臟,肺臟會將寒熱轉移給腎臟,子宮會將熱轉移給膀胱,膀胱會將熱轉移給小腸,小腸會將熱轉移給大腸,大腸會將熱轉移給胃,胃會將熱轉移給膽,膽會將熱轉移給腦部,這都是因為氣血逆亂所導致的,詳細的內容記載在《黃帝內經·氣厥篇》中,有需要時可以參照。

至傷寒傳經之說,經謂: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先自三陽之表,後入三陰之裡,此陰陽先後之常序也。然觀東垣曰:太陽者,巨陽也,膀胱經病。若渴者,自入於本也,名曰傳本。太陽傳陽明胃土者,名曰巡經傳。

白話文:

關於傷寒傳經的理論,醫經記載:傷寒發病後,在第一天,巨陽經受傷;第二天,陽明經受傷;第三天,少陽經受傷;第四天,太陰經受傷;第五天,少陰經受傷;第六天,厥陰經受傷。先從三陽的表面傳播,後入三陰的裡層,這是陰陽傳變的正常順序。

然而,東垣指出的太陽經,也就是巨陽經,主要是膀胱經發病。如果出現口渴症狀,說明病邪己傳入原先的經絡,這稱為「傳本」。太陽經傳變到陽明經,也就是胃土,稱為「巡經傳」。

太陽傳少陽膽木者,名曰越經傳。太陽傳少陰腎水者,名曰表裡傳。太陽傳太陰脾土者,名曰誤下傳。太陽傳厥陰肝木者,名曰巡經得度傳。又陶節庵曰:風寒之初中人也無常,或自太陽始,日傳一經,或有間經而傳者,或有傳至二三經止者,或有終始只在一經者,或有越經而傳者,或有初入太陽便入少陰而成陰證者,或有直中陰經而成寒證者。又有兩經、三經齊病不傳者,為合病;一經先病,未盡又過一經之傳者,為並病。

白話文:

太陽傳少陽膽木者,名曰越經傳。

太陽經傳到少陽經膽經,跳過陽明經,叫做越經傳。

太陽傳少陰腎水者,名曰表裡傳。

太陽經傳到少陰經腎經,因為腎經是太陽經的裡應經,所以叫做表裡傳。

太陽傳太陰脾土者,名曰誤下傳。

太陽經傳到太陰經脾經,這是誤傳,因為脾經是陽明經的裡應經,不應從太陽經傳過去。

太陽傳厥陰肝木者,名曰巡經得度傳。

太陽經傳到厥陰經肝經,這是正常傳經,叫做巡經得度傳。

又陶節庵曰:

陶節庵說:

風寒初入體的傳變規律不固定,有從太陽經開始傳播到其他經絡的,也有隔一個經絡傳播的,還有傳播到兩三個經絡就停止的,或者只在一個經絡中運行,也有跳過經絡傳播的,還有從太陽經直接傳到少陰經的,也有人直接傳到陰經變成寒證的。

此外,還有同時傳播到兩個或三個經絡,但沒有再傳播的,叫做合病;也有先傳播到一個經絡,還沒完全病變又傳到另一個經絡的,叫做並病。

所以有太陽陽明合病,有太陽少陽合病,有少陽陽明合病,有三陽合病。三陽若與三陰合病,即是兩感,所以三陰無合併例也。經言其常,二子言其變,學者通觀而詳察之。或宜汗,或宜泄,或宜補陰以發表,或宜扶正以驅邪。虛實既辨,經脈無舛,證雖百變,理惟一致耳。

白話文:

因此,有太陽陽明同時發病,有太陽少陽同時發病,有少陽陽明同時發病,有三個陽經同時發病的「三陽合病」。如果三陽經同時與三陰經同時發病,就稱為「兩感」,所以三陰經沒有同時發病的例子。張仲景的《傷寒論》記載了常見的情況,李東垣和朱丹溪的著作則討論了變異的情況,學者們要全面地觀察和仔細地分析。有的宜於發汗祛邪,有的宜於瀉下通便,有的宜於滋補陰液以發散表邪,有的宜於扶助正氣以驅逐邪氣。虛實辨清,經脈正常,病證雖然變化萬千,但是其道理是一致的。

不知乎此,而疑寒疑熱,疑陰疑陽,吾恐其動輒貽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