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堂散記》~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大黃

大黃,大苦、大寒,氣味俱厚,沉陰而降之藥。積瘀生熱及癥瘕積聚、痞滿堅實之症,閉結不通,用以盪滌腸胃,推陳致新,如定禍亂以致太平,所以有「將軍」之號。古言用藥如用兵者,此也。凡救急之藥,病不急者不用;病急須用其全力,畏首畏尾,醫之下也。仲景三承氣,太陽經,酒浸;陽明經,酒洗,余不用酒。

白話文:

大黃性味苦寒,藥性厚重,沉降直入下焦的藥物。對於氣血瘀滯發熱以及腫塊積聚、痞滿結實的症狀,閉塞不通的情況,使用大黃可以滌蕩腸胃,幫助新陳代謝,就像平息動亂恢復安寧一樣,所以有「將軍」之稱。古人說用藥就像用兵,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凡是救急用藥,如果不急迫就不使用;急病時一定要用其全力,猶豫不決,是醫者的下乘。張仲景的「三承氣湯」用於陽經,需浸泡於酒中;陽明經的,需用酒清洗,其他則不需用酒。

東垣謂:其下行最速,若邪熱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至至高之分,驅熱而下,如物在高巔,必射以取之也。若用生者,則遺至高之邪,病後或目疾,或喉痹,或頭腫,或膈上熱痰生也。此之謂節制之兵,若近世之九製大黃,猛利之性全消,攻堅破積不及凡品,徒有將軍之名,而無其實,大黃之不幸也。試思以霸王之勇而縛其手足,輿至陣前可能卻敵否?

白話文:

東垣說:熱邪容易上行,如果邪熱積聚在上部,不喝酒的話,熱邪無法散發,必須用酒浸潤,引導熱邪上升到最高的地方,然後再驅趕熱邪向下,就像要取得高處的東西,必須用箭射下來一樣。如果使用生大黃,會殘留高處的邪熱,病後可能會出現眼疾、喉嚨腫痛、頭部腫脹或膈肌上方產生熱痰。這是因為生大黃的藥性比較猛烈,會消耗身體的正氣,導致無法徹底清除邪熱。就好像一個武藝高強的將軍,卻被捆綁起來,帶到戰場上也無法取勝。這是大黃的悲哀。

上工治病,力在驅邪,攻堅破敵,如救焚拯溺,刻不容緩,故仲景為醫之聖。調補之方,中工能講之。

或謂:如子所言,則九製大黃竟成無用之物矣。予曰:亦有可用之處,如大腸血燥閉結不行,配當歸枳殼、麻仁為潤腸之劑,亦對症之藥也。此外,無合用者。

白話文:

有人說:依你的說法,那麼「九製大黃」豈不是完全沒用了?

我說:還是有些用處的。比如遇上大腸血燥導致閉結不通的情況,可以把它與當歸、枳殼、麻仁搭配使用,作為潤腸的藥劑,也是一種對症下藥的藥物。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的適用處了。

予前集有九制膽星亦成無用之物,而有肝膽蘊熱發為癲狂之症用為引經,竟與此同。

白話文:

我過去收集的九制膽星也變成了無用的東西,而肝膽鬱熱導致發作精神病的症狀,用它來引導經絡,竟然與這種情況相同。

九制之藥,大概利於補不利於攻,地黃、首烏為滋補良藥,故宜於蒸曬,愈蒸則其液愈透,其味愈厚,守而不走,其力乃純。大黃之用氣味俱厚,走而不守,氣先至而味隨之。九蒸則氣散,氣散則所存者渣滓耳,故無用也。

白話文:

九蒸九曬的藥材,大致上有利於滋補,不利於攻邪。地黃、首烏是滋補的良藥,因此適合蒸曬,蒸曬得愈久,其藥液愈能透入,其滋味愈濃厚,藥性固守而不流散,其效力才純淨。大黃藥性氣味都很濃厚,藥效流散而不固守,藥氣先抵達,藥味才隨後而至。經過九蒸後,藥氣就會散失,剩下的只剩渣滓,所以沒有藥用價值。

2. 陳皮

予師常論藥性,云:藥先入胃,必胃和而後藥力行。陳皮一味,能補能散,可升可降,藥之取效陳皮之力居先。須備廣產二、三年者為上,新者氣烈,半夏亦然。予遵其說,至老不易。

白話文:

我老師經常談論藥物性質,他說:藥物首先進入胃部,只有胃部和諧,藥效才能發揮。陳皮是一種既能補益又能行氣的藥物,可以升高或降低氣血,所以藥物取得療效,陳皮的作用排在首位。必須準備儲存了兩三年的上等陳皮,新鮮的陳皮藥性過於猛烈,半夏也是如此。我遵從老師的說法,直到年老也不曾改變。

3. 厚朴

予每炒厚朴而畏其氣之辛烈,一室之中,逾時乃散,謂子弟曰:「此非良藥也。《本草》苦溫能散實滿,胃中壅閉不行可稍稍用之,胃無壅閉而輕用則元氣受之矣。爾輩宜知之。」平胃散用之者,佐蒼朮而為消。承氣湯用之者,佐大黃而為下。承氣湯,仲景之利劑也。大黃、芒硝之猛,厚朴佐之從胃中推蕩而下,將軍之功尚賴其脅,則厚朴亦將軍也,不逢大敵,將軍可輕動乎!

白話文:

我每次炒用厚朴時,都害怕它辛烈之氣,整間屋子裡都會超過一個小時才能散去。我對子弟們說:「這不是好藥。《本草》記載它味苦性溫,能去除體內實滿,胃中壅塞不通可以用少量,但胃中沒有壅塞而隨便用就會損傷元氣了。你們應該知道這一點。」平胃散使用厚朴,配合蒼朮以消食。承氣湯使用厚朴,配合大黃以瀉下。承氣湯是張仲景的利劑。大黃、芒硝性猛烈,厚朴輔佐它們從胃中將邪氣推動而瀉下,就好比將軍作戰需要輔助,厚朴就是將軍的輔助。沒有遇到強敵,將軍可以輕易出動嗎?

4. 天麻

天麻苗名赤箭,一莖直上,有風不動,無風反搖,故又名定風草。歲生十二子,閏歲生十三子。其莖中空,子從中落,名還筒子,有還源之妙,返本歸根之意。不獨能治風,亦補肝腎之藥也,血虛生風者宜之、婦人肝熱生風頭旋眼黑者,四物湯中加用多效。用治小兒驚掣,用之淺者也。

白話文:

天麻的幼苗叫做赤箭,它的莖直直向上生長,颳風都不會動,不刮風反而會晃動,因此又叫定風草。每年生長 12 個子,閏年生長 13 個子。它的莖是中空的,子從中空處掉落,叫做還筒子,有回到原來的地方之意。天麻不只可以治療風證,也是補肝腎的藥物,適合血虛生風的人使用;婦女肝熱生風導致頭暈目眩,在四物湯中加入天麻會更有效果。用來治療小兒驚風,那是比較輕微的用途。

5. 桑寄生

草木生乎土,皆以土為母,寄生生於桑,則以桑為母矣。桑乃箕星之精,故能治風。寄生得桑之全力,其功倍於桑枝,能利關節。堅筋骨。關節利則風去,風去則血脈通而筋骨堅矣。但苦難得真者,故世俗以桑枝代之。

白話文:

植物生長在土壤中,所以稱土壤為母親。寄生草長在桑樹上,就稱桑樹為母親了。桑樹是箕宿星的精華,所以能治療風疾。寄生草得到桑樹完整的力量,它的功效比桑枝大,能解除關節阻塞,強化筋骨。關節通暢了,風邪就會散去;風邪散去了,血脈就會通暢,筋骨也會強健。不過真品寄生草很難找到,所以一般都用桑枝來代替。

6. 龍骨

《綱目》龍背八十一鱗,具九丸之數,陽之極也。骨為陽中之陰,龍潛則骨長,骨長則身重,故老龍脫骨則體輕。陸佃《埤雅》云:「蛇易皮、龍易骨、麋鹿易角、蟹易螯,則龍骨是所脫之生骨非死龍之骨也。」書言晉地、川穀及泰山岩穴中甚多。齒為骨之餘,骨脫則齒亦脫矣。蛇易之皮、鹿解之角,山人多拾之,龍骨之拾亦由是也。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龍背上共有八十一片鱗片,與九這個數字相符,代表著陽氣的極致。而龍骨雖然屬於陽中之陰,但當龍潛藏時,骨骼會生長。骨骼生長,身體就會變重。因此,年老的龍會脫骨,身體才會變得輕盈。陸佃在《埤雅》中說:「蛇脫皮、龍脫骨、麋鹿脫角、螃蟹脫螯」,說明龍骨是脫下來的新骨骼,並不是死龍的骨骼。據書中記載,在晉地、川穀和泰山的巖穴中,龍骨非常多。牙齒是骨骼的附屬物,當骨骼脫落時,牙齒也會脫落。蛇脫落的皮、鹿脫落的角,山人都會去拾取。同樣地,龍骨也是由當時的拾取者發現的。

骨為陽中之陰,以潛而長,性澀,舔之黏舌,故能斂浮越之正氣。《十劑》曰:澀可止脫,龍骨、牡蠣之屬是也。牡蠣生於水而無雌,為陰中之陽,故二物每相須用。

白話文:

骨頭是陽中帶陰的,因為它埋藏在體內並生長緩慢。它性質收斂,舔起來會粘舌頭,所以能把浮在體表的正氣收斂起來。

《十劑》中說:「收斂的藥物可以止瀉,龍骨、牡蠣等就是這樣的藥物。」牡蠣生長在水中,沒有雌性,是陰中帶陽的,所以這兩種藥物常需要一起使用。

7.

土為萬物之母,坤之體,脾之用也。用時宜旋取純黃色含生氣者為上,陳土一物皆自壞牆坼灶中出,其土和過石灰,不堪收用。吾鄉土色純黃者多,每於長夏土旺之月,掘取純黃無雜色者一石,米湯和杵,捻成彈丸,烈日中曬收,所費二三十文可支數年之用。予常備置囊中,黑壤之地一時難覓者,以數丸贈之。

白話文:

土地是萬物生長的根源,屬於坤卦的特性,與脾臟的功能有關。

使用時,宜旋轉挖取純黃色帶有生機的土為上佳。陳土出於牆垣和竈膛的破損處,與石灰混合過,不適合使用。

我家鄉的土色多為純黃色,每逢夏季土氣旺盛的月份,我都會挖掘純黃無雜色的土一石,用米湯和杵搗碎,捏成彈丸,在烈日下曬乾收存。

這樣花的費用約二三十文,可以使用數年。我通常會將土丸裝入袋中備用,在沒有黑壤土的地方,可以贈送幾丸。

8.

天一生水,水曰潤下,潤下作咸,人之精血味皆咸,鹽為先天之味,故淡食則人乏。小兒麻、痘忌之者,麻痘之出以血運行,咸能凝血故也。病水腫人忌之者,能助水氣為患也。

白話文:

天地初開時誕生了水,水具有滋潤下降的特性,滋潤下降而產生鹹味。人類的精血味道都是鹹的,鹽是先天產生的味道,所以飲食清淡則會讓人疲乏。小兒麻疹、天花忌食鹽,因為麻疹、天花的發生是由血液運行所致,而鹽分具有凝血作用。患有水腫病的人忌食鹽,因為鹽分會助長水氣的危害。

9. 薑棗

薑棗所以和營衛。姜能宣通陽氣,棗能致津液,二味並行,無汗能發,有汗能止。古方多用之大棗,北棗也,沉重味厚,長於補脾。和營衛之功,小棗為上,小棗入水輕浮,合之生薑,辛甘升陽能至病所,予邇來所用皆小紅棗也。

白話文:

薑和紅棗可以調和營衛之氣。薑能通暢陽氣,紅棗能生津液,兩種藥材一起食用,既能發汗又能止汗。古方大多使用大棗,也就是北棗,它沉重味濃,擅長補脾。而調和營衛之氣,小棗更好。小棗入水後會浮起來,與生薑搭配,辛甘之味能提升陽氣,達至病所。我最近使用的小紅棗就是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