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脾胃論》~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柴胡(一兩五錢),甘草(炙),黃耆(臣),蒼朮(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日曝乾,銼碎炒),羌活(以上各一兩),升麻(八錢),人參(臣),黃芩(以上各七錢),黃連(去須,酒製,五錢炒,為臣為佐),石膏(少許,長夏微用,過時去之,從權)

白話文:

柴胡:15 克 甘草(炙):適量 黃耆(臣):10 克 蒼朮(用泔水浸泡,去掉黑皮,切片,曬乾,磨碎炒):10 克 羌活:10 克 升麻:8 克 人參(臣):7 克 黃芩:7 克 黃連(去掉須,用酒浸泡,炒 5 克,作為臣或佐):5 克 石膏:少量(夏季少量使用,過季不用,視情況而定)

上件㕮咀,每且三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早飯後、午飯前,間日服。服藥之時,宜減食,宜美食。服藥訖,忌語話一二時辰許,及酒、濕面、大料物之類,恐大濕熱之物,復助火邪而愈損元氣也。亦忌冷水及寒涼淡滲之物及諸果,恐陽氣不能生旺也。宜溫食及薄滋味,以助陽氣。

白話文:

取上述藥方中,每次用藥三錢,加入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趁溫熱服用。在早餐後、午餐前服用,間隔一天服用一次。服用藥物期間,應減少食量,多吃清淡有營養的食物。服藥後,須禁言一兩個時辰,並避免飲酒、食用濕面(麵條)、大料等類型的食物,以免濕熱之物加重火邪,進一步損傷元氣。同時,也應避免食用冷水和寒涼、淡滲之物及各種水果,以免阻礙陽氣生長。應食用溫熱食物及清淡飲食,以助長陽氣。

大抵此法此藥,欲令陽氣升浮耳,若滲泄淡味,皆為滋陰之味,為大禁也。雖然,亦有從權而用之者。如見腎火旺及督、任、沖三脈盛,則用黃柏知母,酒洗訖,火炒制加之,若分兩則臨病斟酌,不可久服,恐助陰氣而為害也。小便亦或澀,當利之,大便澀,當行之,此亦從權也,得利,則勿再服。

白話文:

總的來說,這種方法和藥物旨在讓陽氣升浮。如果使用會滲透和味道淡的藥物,這些都是滋陰的藥材,是絕對禁止的。儘管如此,也有人會視情況使用這些藥物。例如,如果看到腎火旺盛,督脈、任脈、沖脈三脈氣血旺盛,就可以使用黃柏、知母,經過酒洗和火炒後加入。如果按分量服用,則應根據病情斟酌,不可長期服用,以免助長陰氣而帶來危害。小便有時也會不暢,需要利尿;大便不暢,需要通便。這也是視情況而定的,如果症狀緩解,就不需要再服用藥物。

此雖立食禁法,若可食之物,一切禁之,則胃氣失所養也,亦當從權而食之,以滋胃也。

附:

……夫飲食人胃,陽氣上行,津液與氣,入於心,貫於肺,充實皮毛,散於百脈。脾稟氣於胃,而灌溉四旁,營養氣血者也。今飲食損胃,勞倦傷脾,脾胃虛則火邪乘之,而生大熱,當先於心分補脾之源,蓋土生於火,兼於脾胃中瀉火之亢甚是先治其標,後治其本也。且濕熱相合,陽氣日以虛,陽氣虛則不能上升,而脾胃之氣下流,並於腎肝,是有秋冬而無春夏。春主升,夏主浮,在人則肝心應之。

白話文:

飲食進入人的胃部,陽氣向上升,津液和氣血進入心臟,經過肺部,滋潤皮膚毛髮,散佈到全身各處的脈絡中。脾臟從胃部吸收氣血,並滋養身體各處,營養氣血。如今,飲食損傷了胃部,勞累損傷了脾臟,脾胃虛弱,就會受到火邪的侵擾,產生嚴重的熱邪。治療時,應該先從心臟入手,補充脾臟的源頭。因為在五行中,土(脾)生火(心),同時也要從脾胃中瀉除過多的火氣。這既是先治標,後治本的策略。此外,濕氣和熱氣相互作用,陽氣逐漸虛弱,陽氣虛弱則不能上升,而脾胃之氣往下流,影響腎臟和肝臟,導致秋冬季節的氣候特點(寒冷、乾燥)而沒有春夏季節的特點(溫暖、濕潤)。春季主升發,夏季主向上浮動,在人體中則與肝臟和心臟相應。

弱則陰氣盛,故陽氣不得經營。經云:陽本根於陰,惟瀉陰中之火,味薄風藥,升發以伸陽氣,則陰氣不病,陽氣生矣。傳云:履端於始,序則不愆,正謂此也。

白話文:

當身體虛弱時,陰氣會過盛,導致陽氣無法正常運作。經典記載:「陽氣本源於陰氣」,因此必須瀉掉陰氣中的火氣,使用性質溫和、可以幫助上升發散的藥物,讓陽氣得到伸展,則陰氣就不會致病,陽氣就能生發。古籍也說:「在開始時就做好準備,則後續的發展就不會出差錯」,這正是這個道理。

《四氣調神大論》云: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在人則緣胃虛,以火乘之。脾為勞倦所傷,勞則氣耗,而心火熾動,血脈沸騰,則血病,而陽氣不治,陰火乃獨炎上,而走於空竅,以至燎於周身,反用熱藥以燥脾胃,則謬之謬也。

白話文:

《四氣調神大論》中說:天剛亮時,日月的光芒不明顯,邪氣乘虛而入,人體的陽氣閉塞,地氣冒犯陽氣,雲霧不精緻,則天上應當降下的白露不會降下,在人體上就會使胃氣虛弱,導致心火旺盛。脾臟因勞累過度而受傷,勞累就會耗散氣,使心火過旺,血脈沸騰,就會導致血病,陽氣不能正常運作,陰火獨自向上燃燒,並遊走到各個空竅,進而灼傷全身,反而用熱藥燥化脾胃,這就錯上加錯了。

胃乃脾之剛,脾乃胃之柔,表裡之謂也。飲食不節,則胃先病,脾無所稟而後病;勞倦則脾先病,不能為胃行氣而後病。其所生病之先後雖異,所受邪則一也。胃為十二經之海,十二經皆稟血氣,滋養於身,脾受胃之稟,行其氣血也。脾胃既虛,十二經之邪,不一而出。假令不能食而肌肉削,乃本病也。

白話文:

胃是脾臟剛強的一面,脾臟是胃臟柔弱的一面,它們是表裡相依的。如果飲食不節制,那麼胃會先生病,脾臟因為失去胃氣的滋養而後發病;如果過度勞累,那麼脾臟會先生病,不能為胃運行氣血,胃臟也會隨後發病。雖然生病的先後順序不同,但它們受到的邪氣卻是一樣的。胃臟是十二經脈之海,十二經脈都從胃臟獲取血氣,滋養全身。脾臟接收胃臟的滋養,運行氣血。脾胃一旦虛弱,十二經脈的邪氣就會從不同的地方發作出來。假設一個人食慾不振,肌肉消瘦,就是脾胃虛弱的根本病因。

其右關脈緩而弱,本脈也。而本部本證脈中兼見弦脈,或見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一二證,此肝之脾胃病也。當於本經藥中,加風藥以瀉之。本部本證脈中兼見洪大,或見肌熱,煩熱,面赤而不能食,肌內消一二證,此心之脾胃病也。當於本經藥中,加瀉心火之藥。本部本證脈中兼見浮澀,或見氣短、氣上,喘咳、痰盛,皮澀一二證,此肺之脾胃病也。

白話文:

右側關脈緩慢且微弱,這是正常的。但如果這個部位的脈象中同時出現弦脈,或者伴隨肢體腫脹閉塞、小便困難、筋攣等一兩處症狀,表明這是肝臟導致的脾胃疾病。應在相關配方的藥物中加入瀉風藥以緩解。

如果這個部位的脈象中同時出現洪大,或者伴隨肌肉發熱、煩躁發熱、面紅而不能進食、肌肉消瘦等一兩處症狀,表明這是心臟導致的脾胃疾病。應在相關配方的藥物中加入瀉心火的藥物。

如果這個部位的脈象中同時出現浮澀,或者伴隨氣短、氣往上逆、喘咳、痰多、皮膚乾燥等一兩處症狀,表明這是肺臟導致的脾胃疾病。

當於本經藥中,兼瀉肺之體,及補氣之藥。本部本證脈中兼見沉細,或見善恐欠之證,此腎之脾胃病也,當於本經藥中,加瀉腎水之浮,及瀉陰火伏熾之藥。

白話文:

在使用本經方劑時,既要兼顧瀉肺,又要補氣。如果在脈象中出現沉細脈,或有善恐欠的症狀,這可能是腎氣虛所導致的脾胃病,應在原方中加入瀉腎水浮腫的藥物及瀉陰火潛伏發作的藥物。

經云:病有逆從,治有反正,除四反治法,不須論之。其下云:惟有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其注者,以陽明在上,中見太陰,厥陰在上,中見少陽為說,予獨謂不然,此中,非中外之中也,亦非上中之中也,乃不定之辭,蓋欲人臨病消息,酌中用藥耳,以手足陽明、厥陰者,中氣也,在卯酉之分,天地之門戶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疾病有順有逆,治療有正有反。除了四種反治法,無需討論。經書下文說:只有陽明經和厥陰經,不從標本論治,而是從中氣論治。註解的人認為,陽明經在上,中見太陰經;厥陰經在上,中見少陽經。但我認為不然,這裡的「中」不是裡外之間的「中」,也不是上下之間的「中」,而是一個不確定的詞語。這旨在讓醫生根據病情變化,酌情用藥。因為手足陽明經和厥陰經是中氣所行之經,位於卯酉交界處,是天地之門戶。

春分、秋分,以分陰陽也,中有水火之異者也,況手厥陰為十二經之領袖,主生化之源;足陽明為十二經之海,主經營之氣,諸經皆稟之。言陽明、厥陰與何經相併而為病,酌中以用藥,如權之在衡,在兩,則有在兩之中;在斤,則有在斤之中也。所以言此者,發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毫釐之失,則災害立生。

白話文:

春分和秋分,是陰陽平衡的時節,其中蘊含著水火交替的變化。況且手厥陰經是十二經絡的領導者,主管著生命的起源;足陽明經是十二經絡的海洋,主管著身體的運作,其他經絡都接受它們的滋養。如果陽明經和厥陰經與其他經絡同時出現問題,就要根據具體情況用藥,就像秤砣在秤桿上,在兩邊都有作用,在斤上也有作用。之所以說這個,是因為脾胃的疾病不能一概而論,不能用一種方法治療。目的是讓人們知道,百病都源於脾胃的虛弱,即使是一點點小問題,也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

假如時在長夏,於長夏之令中立方,謂正當主氣衰而客氣旺之時也,後之處方者,當從此法,加時令藥,名曰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白話文:

如果時值長夏,正是長夏時節中立方的時期,也就是說正當正氣衰弱而邪氣旺盛的時候,後世的醫生在開藥方時,應該按照這種方法,根據時令加入藥物,命名為「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2. 肺之脾胃虛論

脾胃之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苦舌乾,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嗜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瀝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胃,名之曰升陽益胃湯

白話文:

脾胃虛弱時,會感到疲倦嗜睡,四肢無力和冰冷。當秋季乾燥的氣候來臨時,濕熱逐漸減退,身體關節會出現疼痛,口苦舌燥,食慾不振,大便不規律,小便頻繁,不喜歡吃東西,吃下去的東西不易消化。如果還有肺部疾病,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畏寒怕冷,心情低落,面色難看且不均勻,這是因為陽氣無法舒展所致。此時應使用升陽益胃湯,幫助提升陽氣,改善脾胃功能。

3. 升陽益胃湯

黃耆(二兩),半夏(湯洗,此一味脈澀者宜用),人參(去蘆),甘草(炙,以上各一兩),防風(以其秋旺,故以辛溫瀉之),白芍藥,羌活獨活(以上各五錢),橘皮(連瓤,四錢),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澤瀉(不淋勿用),柴胡白朮(以上各三錢),黃連(二錢)

白話文:

黃耆(80 克),半夏(50 克,浸泡在湯中清洗,脈象沉滯的人適合使用),人參(去蘆頭,40 克),甘草(炙甘草,40 克),防風(由於秋季防風旺盛,因此使用辛溫的防風瀉出體內濕熱),白芍藥,羌活,獨活(以上各 20 克),橘皮(連同橘瓤,16 克),茯苓(小便少、不口渴的人勿用),澤瀉(不尿頻的人勿用),柴胡,白朮(以上各 12 克),黃連(8 克)

何故秋旺用人參、白朮、芍藥之類反補肺,為脾胃虛則肺最受病,故因時而補,易為力也。

上㕮咀。每服三錢,生薑五片,棗二枚,去核,水一盞,同煎至二盞,去渣,溫服,早飯、午飯之間服之。禁忌如前。其藥漸加至五錢止。服藥後,如小便罷而病加增劇,是不宜利小便,當少去茯苓、澤瀉。

白話文:

早上鰓部。每次服用三錢,加入生薑五片、棗子兩枚(去核)、水一碗,一起煮到剩兩碗,去掉藥渣,趁溫熱時服用,在早餐和午餐之間服用。禁忌與前面相同。藥量逐漸增加到五錢為止。服藥後,如果小便停止而病情加重,則說明不宜利尿,應該減少茯苓和澤瀉的用量。

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飽食,恐胃再傷,以藥力尚少,胃氣不得轉運升發也。須薄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藥力,益升浮之氣,而滋其胃氣也,慎不可淡食,以損藥力,而助邪氣之降沉也。可以小役形體,使胃與藥得轉運升發,慎勿大勞役,使復傷。若脾胃得安靜尤佳。若胃氣少覺強壯,少食果,以助谷藥之力。經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者也。

白話文:

如果你喜歡吃東西,在服用藥物的前一兩天不要吃太飽,因為胃可能已經受傷,藥效不足,胃氣無法運轉提升。你應該吃清淡的食物,或補充營養的食物,幫助藥效,提升升浮之氣,滋養胃氣。千萬不要吃清淡的食物,因為這會影響藥效,幫助邪氣下降。你可以做一些輕微的運動,讓胃和藥物能夠運轉提升,注意不要過度勞動,以免再次受傷。如果脾胃得到休息,那就更好了。如果你的胃氣稍微強壯,可以少吃水果,以幫助藥物的功效。經文說:「五穀用來滋養,五果用來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