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十四·少陰經症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少陰經症 (5)

1. 身痛

【綱】仲景曰。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目】鰲按。本條純陰無陽。陰寒切膚。故身體痛。四肢無陽。故手足寒。陰寒內注。故骨節疼。則此身疼骨痛。雖與麻黃症相似。而寒熱陰陽。彼此判然。

此身體骨節疼痛。固非太陽之症。並非少陰之經。直屬少陰之臟。蓋腎主骨。腎寒故骨疼。即此一端。便當急救其臟中之陽矣。舍附子湯。曷足以濟。

【綱】仲景曰。傷寒下之後。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宜四逆湯

病發熱頭疼。脈反沉。汗之。若不瘥。身體疼痛者。當救其里。宜四逆湯。

【目】柯琴曰。病為在表。脈當浮。今曰脈反沉。此為逆。汗之不瘥。即身體疼痛不罷。當憑其脈之沉而為在裡矣。

表宜溫散。里宜溫補。先救里。治其本也。

2. 蜷臥

【綱】仲景曰。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目】成無己曰。蜷者。屈縮不伸也。皆陰寒之極。雖在陽經。見是症者。即有表症。亦宜用溫經之劑。桂枝附子是也。況在三陰。裡寒下利厥逆者乎。四逆之類。其可缺諸。若有陰無陽者。為不治。

【綱】仲景曰。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目】魏荔彤曰。少陰寒邪。固有在經在臟之不同。而治之之法。必以存陽為第一義。臟邪溫之。固存陽也。即經邪汗之。亦存陽也。舍此無他計也。如前條利忽自止。則陽盛於中焦。不致隨陰沉陷。惡寒蜷臥。雖純為陰寒之象。而手足能溫。則真陽自在。於此審其為臟邪。

溫之固易。即審其為經邪。汗之亦易。故曰可治。又如本條。並不下利。則陽更旺於中焦。雖惡寒足蜷。亦見少陰症象。然陽時煩而欲去衣被。內有陽存。而扶陽抑陰。亦不可過為猛烈也。其經邪臟邪之當審。而溫之汗之。又不待言矣。至次條。不煩而躁。則陽已離陰。陰孤求侶不得。

擾亂不寧。所謂陰躁者也。宜其死矣。

3. 但欲寐

【綱】仲景曰。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目】方中行曰。脈沉細者。少陰居於極下。起於小指之下也。針經曰。是主腎所生病者。嗜寐。蓋人肖天地。天地之氣。行於陽。則闢而曉。行於陰。則闔而晦。故人之氣。行於陽。則動而寤。行於陰。則靜而寐。然則但欲寐者。邪客於陰也。

魏荔彤曰。傷寒三陽。遞傳三陰。復自太陰傳少陰。此傳經之邪。乃外感風寒。歷久變熱之熱邪也。亦有直中少陰經臟者。又非傳經熱邪可比。乃陰寒之寒邪也。故三陽分經與腑。三陰分經與臟。如少陰病。其為傳經熱邪。直中寒邪。當辨也。若此條。則合傳經直中二邪而總標其脈症也。

少陰為病。脈必沉。三陰皆然。又兼微細。異乎三陽之浮大弦也。沉對浮。微對大。細對弦。此少陰脈也。見此則三陰俱可識其端倪。至少陰為症。有寒熱二邪。本不盡同。姑取兩邪入而見症大同者。則但欲寐也。腎司智巧。熱邪入而擾其陰。寒邪入而溷其陽。因致惛懞欲寐。

仲師示人未辨寒熱之邪。先辨少陰之症。此至訣也。脈之沉微細。三陰俱有。兼以但欲寐。則少陰病也。但沉微細。雖三陰皆有。而太陰必多微。少陰必多沉。厥陰必多細。太陰在中。故微多。少陰在下。故沉多。厥陰近膽。故弦可變細而細多。蓋細即弦之微者。此仲師於少陰。

不言沉。反言微細者。沉少陰本脈。不須言。且沉亦非少陰獨有之脈。必兼太陰之微。厥陰之細。而少陰之脈始確也。再者。少陰處三陰之中。亦如陽明處三陽之中。陽明之脈本大。然兼太陽之浮多。則太陽陽明也。兼少陽之弦多。則少陽陽明也。推之三陰。少陰之為脈。何獨不然乎。

然則少陰之沉。兼微多。非太陰之少陰乎。少陰之沉兼細多。非厥陰之少陰乎。三陽之陽明。由遞傳而言之。有相通之義。仲師故分而為三。三陰之少陰。亦就遞傳而言之。有相通之義。何不可引而伸之哉。

【綱】仲景曰。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目】王肯堂曰。少陰病。如本條諸症。理中四逆輩。陰症雖云不用麻黃。如少陰始得病。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於六經但少陰症難辨。本經但云脈微細欲寐。小便數而白。背惡寒。四肢厥者。可不審而知之。或雖有惡寒甚者。不覺寒。但喜厚。衣近火也。其脈微細。

或沉澀。雖有陰陽俱緊者。蓋其人素有熱。為表寒外襲。故如此。但當察其外症為主。必以溫藥逐之。其陽邪傳入。與少陰自受熱症。宜下宜吐宜和者多矣。仲景雖不言滑實沉數諸可下之脈。然與症則可知矣。脈必相符也。雖或有反沉微細遲。脈不應症者。為不可下。亦宜涼劑滋陰退陽而愈。

不愈。必待脈有力而後下之可也。其有症惡寒。急下之者。倘反有脈不應病。亦宜微下之。雖不敢大下。亦不可緩也。六經惟少陰傳變。與太陽相同。如真武湯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症。俱有加減法。謂有或為之症。亦猶小青龍小柴胡是也。

【綱】仲景曰。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燥干。鼻中涕出。蜷臥。足冷。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目】鰲按。首條蜷臥。由於內寒。二三條亦同一蜷臥。卻以手足溫手足逆冷為憑。見可治不可治之故。蓋溫者。陽回也。逆冷者。純陰無陽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脈沉微細。但欲寐。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目】陶華曰。陽氣虛。陰氣盛。則目瞑。故多寐。乃邪氣傳於陰而不在陽也。昏昏閉目者。陰自闔也。默默不言者。陰主靜也。陽氣盛。陰氣虛。則晝夜不得眠。蓋夜以陰為主。陰氣盛則目閉不安臥。若陰為陽所勝。故終夜煩擾而不得眠。所謂陰虛則夜爭者是也。

鰲按。始而欲寐。是少陰本症。五六日後不得臥寐。是微陽欲絕也。其何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