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十一·少陽經症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少陽經症 (4)

1. 頭痛

【綱】仲景曰。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躁。

【目】李杲曰。假令少陽症。頭痛。往來寒熱。脈浮弦。此三症但有一者。是為表也。口失滋味。腹中不和。大小便或秘而不通。或泄而不調。但有一者。是為里也。如無上下表里症。余者皆虛熱也。

韓祗和曰。少陽初受寒邪。病全在表。故頭痛發熱。與太陽同。

【綱】仲景曰。傷寒五六日。頭痛。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沉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

【目】陶華曰。頭痛屬三陽。乃邪氣上攻也。太陽專主頭痛。陽明少陽亦有之。少陽頭痛脈弦。發熱。小柴胡湯

鰲按。舊本於此條。有云頭痛汗出者。有無痛字。雲頭汗出者。但此條原屬太陽陽明二陽合病。但見少陽細脈。因從少陽為治者。如此則頭痛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四項。乃是太陽表症。心下滿口不欲食心下硬三項。乃是陽陰里症。所以謂之有表復有里也。前四項既屬太陽。太陽主頭痛。其見頭痛之症無疑。不得曰頭汗出也。

【綱】仲景曰。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目】喻昌曰。身熱惡風。太陽症也。頭項強。太陽兼陽明病也。脅下滿。少陽症也。本當從三陽合併病之列。而用表法。但手足溫而加渴。外邪輻湊於少陽。而向里之機已著。倘更用辛甘發散。是重增其熱。而大耗其津也。故從小柴胡和法。則陽邪自罷。而陰津以生。一舉而兩得矣。此用小柴胡湯。當從加減法。不嘔而渴。去半夏加栝蔞根為是。

魏荔彤曰。三陽俱見病。仍尋少陽。作驅邪之出路。太陽在表之邪。可附少陽之清氣。上升而透於表。陽明在裡之邪。可附少陽之濁氣。下降而泄於下。主以小柴胡。策勵半表之清氣。逐太陽之表邪。役使半里之濁氣。驅陽明之裡邪。是藉少陽半表半裡之正氣。而治表裡之邪。猶之用兵。各因其勢而致之。易為力也。

【綱】仲景曰。太陽與少陽並病。脈弦。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目】柯琴曰。是經脈之為眚汗吐下之法。非少陽所宜。若不明刺法。不足以奏功。

2. 耳聾目眩口苦咽乾

【綱】仲景曰。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目】成無己曰。咽乾口燥舌澀。俱為熱症。但有微甚耳。惟太陽中寒桂枝附子湯症。由誤汗咽乾。作甘草乾薑湯。以復其陽者。隨其逆治壞病者也。非治其本寒也。然咽乾之由。由汗下後而得者。有不由汗下而得者。其間治法。或和解。或微汗。或急下。或微下。當察兼有之症。

而施輕重之治。然其為熱。則一也。蓋經謂咽喉乾燥。亦不可汗。以其多有里症故也。實無寒病。善治者。尤宜互參渴門。乃獲全功焉。

王肯堂曰。凡傷寒頭眩者。莫不因汗吐下。虛其上焦元氣之所致。眩者。目無常主。頭眩者。俗謂頭旋眼花是也。眩冒者。昏冒是也。少陽口苦咽乾目眩者。少陽居表裡之間。以表邪漸入於裡。表中陽虛。故目眩也。太陽少陽並病或眩者。責其虛也。傷寒有起則頭眩與眩冒者。

皆汗吐下後所致。是知其陽虛也。故針經曰。上虛則眩。下虛則厥。眩雖為虛。又陽明中風。但頭眩不惡寒者。此又風主眩也。凡此皆水逆候。及其諸逆發汗。劇者言亂目眩。則死矣。

治少陽目眩。小柴胡湯天麻川芎

3. 附錄察口唇法

張兼善曰。凡口唇焦乾為脾熱。焦而紅者吉。焦而黑者凶。唇口俱赤腫者。熱甚也。唇口俱青黑者。冷極也。口中苦者。膽熱也。口中甜者。脾熱也。口燥咽乾者。腎熱也。舌乾口燥而欲飲水者。陽明熱也。口噤難言者。痙風也。凡上唇有瘡為狐。蟲蝕其臟。下唇有瘡為惑。

蟲蝕其肛。若唇青舌卷。唇吻反青。環口黧黑。口張氣直。口如魚口。及口唇顫搖不止。氣出不返。皆不治也。

柯琴曰。此為少陽病之提綱也。口咽目三者。不可謂表。不可謂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處。所謂半表裡也。

三症為少陽經病機。兼風寒雜病而言。但見一症即是。不必悉具。

【綱】仲景曰。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目】魏荔彤曰。凡傷寒。原兼傷風而言。風寒之邪。從類而投太陽營衛。在肌膚之表而已。感之者淺。故曰傷。所以日久不治。漸入漸深。有經盡而解者。有過經而傳者。皆有一定之道路。此傷寒所以有傳經。無傳經則非傷寒病矣。若夫中風中寒。則直突而來。並無次第。

然風必中於三陽之少陽。寒必中於三陰之少陰。仍是各從其類。又寓從少不從老之理。其邪較太陽營衛之傷甚深且速。故曰中。所以卒遇即病。有立盡者。此與傷寒傳經之病大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