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六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4)

1. 發背門

陰發難治。陽發易醫。為治之法。或疏散。或消毒。或針烙。或內托。或外消。或瀉。或補。隨其虛實寒熱。而調治之。又當辨其五善七惡。如痛息自寧。飲食有味。一善。便利調勻。二善。膿腫自消。色鮮不臭。三善。神彩光明。聲音清朗。四善。體氣平和。為之五善。腹痛而渴。

瀉利無度。小便如淋。一惡。膿大潰掀腫猶甚。臭敗莫近。二惡。喘粗氣促。恍惚嗜臥。三惡。毒氣攻心。藥食嘔逆。四惡。聲嘶色脫。面目如垢。唇青鼻黑。四肢浮腫五惡。

小便不通。煩燥時咳。六惡。四肢沉重。未潰先黑陷下為之七惡。

2. 立方

神授衛生湯,治發背。並腦疽對口。諸惡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藥性平和。功效甚速。

羌活防風白芷穿山甲沉香紅花連翹石決明(各六分),金銀花,皂角刺,當歸尾,甘草節天花粉乳香(各八分),大黃(酒炒二錢),水煎食遠服。

消腫托裡散,治發背。不拘上下左右。並一切癰疽腫毒。

人參赤茯苓白朮滑石桔梗,金銀花,荊芥,山梔,當歸,川芎黃耆(各一錢)赤芍蒼朮麻黃(各七分),大黃(三錢),黃芩,防風,甘草薄荷,連翹(各八分),石膏芒硝(各一錢五分),水酒各一鍾煎服。

灸法,如發背初起時。背上微有紅腫重墜。即是發背。以此法立時消散。屢屢效驗。

用河邊水中泥。先挖去一尺許。再取一大塊。同人糞杵極熟。做一餅。如碗大。頂上以針通一細孔。放在患處。外用艾火灸之。如痛灸至不痛。不痛要灸至痛住。

熏發背奇方,治發背七日後。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潰。不起發者即發。不腐潰者即腐

雄黃硃砂血竭沒藥(各二錢),麝香(五分)

上為細末每用三分。綿紙裹藥為捻。長尺許。以麻油潤透。照火離瘡半寸許。自外而內。周圍徐徐照之。初用三條。加至五條。候毒勢漸消漸減。

散毒飲,治發背三五日間。身上灑淅惡寒。疼痛急脹。如未成膿即消。已成即潰。調氣血。和脾胃。使毒不攻心。

乳香,沒藥,天花粉,黃耆,防風(各一錢),當歸,白芷,桔梗,穿山甲(各一錢二分),皂角刺,連翹,陳皮,金銀花,牡丹皮,川芎(各八分),水煎食後服。

蠟礬丸,治發背癰疽並一切腫毒服之能護心膜。毒氣不能攻心。

黃蠟(一斤),明礬(八兩研末),硃砂(八錢研細)

先以蠟熔開。入明礬末。攪和投水中。眾手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百丸。白滾湯下。

生肌丸,治一切發背疽毒。服此長肉收功。

黃蠟(一斤),乳香(研細),沒藥(研細),血竭(各二兩研細),象牙末(四兩)

先用蠟熔化。再入乳沒等藥和勻投水中。眾手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一日二服。

吸毒竹筒,治發背癰疽腫毒。以此拔出膿血惡水。

蒼朮,白蘞厚朴艾葉,白芨,烏柏皮,芽茶,白蒺藜(各等分)

如法用竹筒六七個。長二寸。一頭留節。削去青。今極薄。隨大小用之。以藥煮筒十數沸。煮乾為度。乘筒熱。按上緊吸瘡口。膿水滿自脫落。不然用手拔脫。更換別個竹筒。如此三五次。毒盡消矣。

托裡定痛散,治發背。潰後。血虛。餘毒未盡作疼。

歸身,熟地(各二錢),乳香,沒藥,川芎,白芍(各一錢酒炒),肉桂,粟殼(各一錢五分泡去筋膜蜜炒),水煎食後溫服。

五寶飲,治發背不肯收口。作疼作癢。服去即收功。

金銀,黃耆,甘草,歸身,人參(各二錢),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生肌神秘散,治發背將收功。摻上腐肉即去。新肉即生。

升藥(一兩),輕粉,鉛粉(各一兩二錢),銀硃,珍珠豆腐內煮過各四錢),上為極細末摻於瘡口。

十全大補湯,治發背已潰。寒熱往來。或作疼痛膿多。或自汗盜汗。氣血兩虧。神思倦怠。瘡口不斂。

人參,黃耆,川芎,白芍,當歸,肉桂(各二錢),熟地,白茯苓,白朮,甘草(各一錢五分),黑棗五枚。食前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