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4)

1. 推氣散

治右脅痛。

枳殼(一錢),鬱金(一錢),桂心,甘草(炙,各五分),桔梗陳皮(各八分),姜(二片),棗(二枚)

水煎散

2. 栝蔞散

治肝氣燥急而脅痛,或發水泡。

大栝蔞(連皮搗爛,一枚),粉甘草(二錢),紅花(七分)

水煎服。

按:鬱火日久,肝氣燥急,不得發越,故皮膚起泡,轉為脹痛。經云:損其肝者,緩其中。栝蔞為物,甘緩而潤,於郁不逆,又如油之洗物,滑而不滯,此其所以奏功也。

3. 胃脘痛

胃脘痛,治法與心痛相仿,但停食一症,其脹痛連胸者,吐之,脹痛連腹者,下之。其食積之輕者,則用神朮散消之。又有胃脘癰症,嘔而吐膿血者,不得妄治。書云:嘔家有膿不須治嘔,膿儘自愈。

朮散,(方見食中。)

4. 腹痛

腹中痛,其寒熱、食積、氣血、蟲蠱,辨法亦與心痛相符。惟有肝木乘脾、攪腸痧、腹內癰,茲三症有不同耳。經云:諸痛皆屬於肝,肝木乘脾,則腹痛,仲景以芍藥甘草湯主之。甘草味甘,甘者,己也,芍藥味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則肝木平,而腹痛止矣。傷寒症中,有由少陽傳入太陰而腹痛者,柴胡湯加芍藥。

有因誤下傳入太陰而腹痛者,桂枝湯加芍藥,即同此意。尋常腹痛,全在寒熱、食積,分別詳明為主。凡腹痛乍作乍止,脈洪有力,熱也,以芍藥甘草湯黃連清之。若噯腐吞酸,飽悶膨脹,腹中有一條扛起者,是食積也,保和丸消之。消之而痛不止,便閉不行,腹痛拒按者,三黃枳朮丸下之。

設或下後仍痛,以手按其腹,若更痛者,積未盡也,仍用平藥再消之。若按之痛止者,積已去而中氣虛也,五味異功散補之。若消導攻下之後,漸變寒中,遂至惡冷喜熱,須易溫中之劑。此火痛兼食之治法也。若腹痛綿綿不減,脈遲無力者,寒也,香砂理中湯溫之。若兼飽悶脹痛,是有食積,不便驟補,香砂二陳湯,加薑、桂、楂、芽、厚朴,溫而消之。

消之而痛不止,大便反閉,名曰陰結,以木香丸熱藥下之,下後,仍以溫劑和之。如寒痛兼食之治法也。若因濁氣壅塞,走注疼痛,木香調氣散散之。若因瘀血積聚,呆痛不移,澤蘭湯行之。蟲齧而痛,唇有斑點,飢時更甚,化蟲丸消之。傷暑霍亂,四味香薷飲解之,更有乾霍亂症,欲吐不得吐,欲瀉不能瀉,變在須臾,俗名攪腸痧是也,更有遍體紫黑者,名曰烏痧脹,急用燒鹽,和陰陽水吐之。或用四陳湯服之,外用武侯平安散,點左右大眼角,其人即蘇。

其腹內癰一症,當臍腫痛,轉側作水聲,小便如淋,千金牡丹皮散化之。古方治腹痛症,多以寒者為虛,熱者為實,未盡然也,蓋寒證亦有實痛者,熱證亦有虛痛者,如寒痛兼食,則為實矣,挾熱久痢,則為虛矣,凡看症之法,寒熱虛實,互相辨明,斯無誤也。

5. 芍藥甘草湯

止腹痛如神。

白芍藥(酒炒,三錢),甘草(炙,一錢五分)

水煎服。

脈遲為寒,加乾薑;脈洪為熱,加黃連;脈緩為濕,加蒼朮生薑;脈澀傷血,加當歸;脈弦傷氣,加芍藥。

保和丸,(見心痛)

消食積,清濕熱,腹中有一條扛起者,是食積也。舌乾口燥,是濕熱也,本方主之,有熱,加黃連。

6. 三黃枳朮丸

消熱食,除積滯,腹痛拒按,便閉溺赤,名曰陽結,宜用本方。若冷食所傷,宜用木香丸。若冷熱互傷,須酌其所食冷熱之多寡而並用之。此東垣法也。

黃芩(一兩),黃連(五錢),大黃(七錢五分),神麯,白朮枳實陳皮(各五錢)

荷葉一枚,煎水迭為丸,量虛實用。

五味異功散,(見虛寒。)

香砂理中湯,(見中寒)

治客寒犯胃,其症手足厥冷,口鼻氣冷,其痛綿綿不止,喜熱畏寒,脈沉細,不比熱痛乍止乍作,喜冷畏熱,唇焦舌燥,口渴脈洪也。寒熱之別,相隔千里。

香砂二陳湯,(見類中,即二陳湯木香砂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