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蘭室秘藏》~ 卷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上 (8)

1. 枳朮丸

治痞消食強胃

枳實(麩炒黃色一兩) 白朮(二兩)

上為極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綠豆一倍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不拘時候,量所傷多少,加減服之。

白話文:

將中藥材研成極細的粉末,用荷葉包起來放在飯中蒸熟做成丸子,大小如綠豆的一倍。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白開水送服,隨時都可以服用。根據受傷的程度,加減服用的數量。

2. 半夏枳朮丸

治因冷物內傷

半夏(湯洗七次,一兩) 枳實(麩炒黃色) 白朮(各二兩)

白話文:

半夏(用熱水洗滌七次,一兩) 枳實(用麩子炒至黃色) 白朮(各兩兩)

上三味為極細末,荷葉裹燒炊飯為丸,如綠豆一倍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量所傷加減服之。

白話文:

將人參、茯苓、白朮這三味藥碾成極細的粉末,用荷葉包起來放在蒸熟的米飯上加熱,做成綠豆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白開水送服。根據病情的輕重調整用量和服用頻率。

3. 橘皮枳朮丸

治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

橘皮枳實(麩炒黃色各一兩)、白朮(二兩)

白話文:

橘子皮、枳實(用麩子炒製成黃色,各一兩)、白朮(二兩)

上為極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綠豆一倍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量所傷加減服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荷葉包裹後放入鍋中蒸煮成丸子,大小約為綠豆的一倍。每次服用50丸,用白開水送服。根據受傷程度調整用藥量。

4. 除濕益氣丸

治傷濕:面、心腹滿悶、肢體沉重

紅花(三分) 蘿蔔子(炒熟五錢) 枳實(麩炒黃色) 黃芩(生用) 神麯(炒黃色) 白朮(各一兩)

白話文:

紅花(少量) 蘿蔔子(炒熟後約 50 公克) 枳實(用麩皮炒至金黃色) 黃芩(生用) 神麴(炒至金黃色) 白朮(各約 30 公克)

上同為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綠豆一倍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量所傷加減服之。

白話文:

上方的材料都切碎,用荷葉包裹後點燃,將藥材烤成丸子,大小和綠豆差不多。每次服用50丸,用白開水送服。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調整用量。

5. 除濕散

治傷馬奶子並牛羊酪水一切冷物

甘草(炙) 紅花(各二錢) 半夏(湯洗七次三錢) 茯苓(七錢) 乾生薑(三錢) 車前子澤瀉(各五錢) 神麯(炒黃一兩)

白話文:

甘草(經過炙烤)2錢 紅花2錢 半夏(用熱水洗滌7次)3錢 茯苓7錢 生薑(切乾)3錢 車前子5錢 澤瀉5錢 神曲(炒至金黃色)1兩

上為極細末,每服三錢,匕白湯調下,食前。

6. 升麻黃連丸

治多食肉口臭不欲聞其穢惡氣使左右不得近

白檀(二錢) 生甘草(三錢) 生薑(取自然汁) 升麻(五錢) 蓮花青皮(五錢) 黃連(去須一兩)黃芩(去腐酒洗二兩)上為極細末,湯浸𩚫餅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白湯下,食後。

白話文:

白檀(12 克) 生甘草(18 克) 生薑(取原汁) 升麻(30 克) 蓮花青皮(30 克) 黃連(去掉須子,60 克) 黃芩(去掉腐敗部分,用水洗淨,120 克)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致的粉末,用湯水浸泡,做成丸藥,大小如彈子,每次服用一丸,細細咀嚼後用白開水送服,飯後服用。

7. 上二黃丸

治傷熱食:痞悶兀兀欲吐,煩亂不安。

甘草(二錢) 升麻 柴胡(各三錢) 黃連(酒洗一兩) 黃芩(二兩)

白話文:

甘草:二錢 升麻:三錢 柴胡:三錢 黃連(以酒清洗後):一兩 黃芩:二兩

一方加枳實(五錢)

上為細末,湯浸𩚫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食遠。

治傷冷飲者:以五苓散,每服二錢、三錢匕,加生薑煎服之。

白話文:

治療傷寒飲冷者:使用五苓散,每次用二錢或三錢,加入生薑熬製後服用。

治傷食兼傷冷飲者:煎五苓散,送半夏枳朮丸

治傷冷飲不惡寒者:腹中亦不覺寒,惟覺悶身重,食不化者,或小便不利,煎去桂五苓散,依前斟酌服之。

白話文:

治療受寒導致冷飲不惡寒的症狀:

這種情況下,患者腹部不覺得寒冷,只感到身體沉重、悶脹,食物無法消化。有的患者還會小便不暢。可以使用去桂的五苓散進行煎服,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用量。

8. 瓜蒂散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何謂下部無脈?此謂木鬱也。飲食過飽,填塞胸中。胸中者太陰之分野。經曰:「氣口反大於人迎三倍,食傷太陰。」故曰木鬱,則達之吐者是也。

白話文:

上腹部有脈搏,下腹部沒有脈搏,這種人應該嘔吐,如果不嘔吐就會死亡。什麼叫下腹部沒有脈搏?這叫做「木鬱」。吃得太飽,會塞滿胸腔。胸腔是太陰經所分佈的部位。經文說:「氣口脈如果比人迎脈大三倍,是飲食損傷了太陰經。」所以,這種「木鬱」證,應該通過嘔吐來疏通。

瓜蒂、赤小豆(各等分)

上二味為極細末,每服二錢匕,溫漿水調下,取吐為度。若不至兩手尺脈絕,無不宜便用此藥,恐損元氣,令人胃氣不復。若止是胸中窒塞,悶亂不通,以指探去之。如不得吐者,以物探去之,得吐則已。如食不去,用此藥吐之。解云:「盛食填塞於胸中,為之窒塞。兩寸脈當主事,兩尺脈不見其理,安在胸中有食,故以吐出之。

白話文:

將這兩種藥碾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兩湯匙,用溫水調和後服用,直到吐出來為止。如果脈搏沒有完全消失,都可以使用這種藥,但擔心會損傷元氣,導致胃氣無法恢復。如果只是胸中氣息阻塞、悶亂不通,可以用手指探取異物。如果無法吐出來,可以用其他工具探取,吐出來就好了。如果食物卡在喉嚨裡拿不出來,可以用這種藥催吐。解說:「大量食物堵塞在胸中,就會導致氣息阻塞。兩寸脈應該主事,但兩尺脈卻沒有脈象,說明胸中沒有食物,所以要靠催吐把異物吐出來。

」食者物也。物者坤土,也是足太陰之號。胸中者肺也,為物所填。肺者手太陰金也。金主殺伐,也與坤土俱在於上,而旺於天。金能剋木,故肝木生髮之氣伏於地下。非木鬱而何?吐去上焦陰土之物,木得舒暢,則鬱結去矣。食塞於上,脈絕於下。若不明天地之道,無由達此至理。

白話文:

食物是物質。物質是土,也就是脾胃(足太陰經)的特質。胸中是指肺,被食物塞滿了。肺是金(手太陰經),金主肅殺,也和土一樣位於上部,相應於天上。金能剋制木,所以肝木生發的氣機就隱伏於地下。這不是肝氣鬱結嗎?將上焦的陰土(食物)吐出去,肝木才得以舒暢,鬱結才能解除。食物塞在上焦,脈氣就絕於下焦。如果不明白天地之理,就無法通達這個道理。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天地之別名也。故曰:「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天之用在於地下,則萬物生長矣。地之用在於天上,則萬物收藏矣。此乃天地交而萬物通也。此天地相根之道也。故陽火之根本於地下,陰水之源本於天上。故曰:「水出高源。」故人五臟主有形之物。物者陰也。

白話文:

水和火是陰陽的標誌,也是天地萬物的別名。因此,俗話說:「孤陽不生,孤陰不長。」天上的作用體現在地下,萬物才能生長。地上的作用體現在天上,萬物才能收藏。這就是天地交匯,萬物貫通的道理。這就是天地相互依存的規律。所以,陽火(陽氣)的根本在於地下,陰水(陰氣)的源頭在於天上。因此,人們常說:「水出高源。」所以,人體的五臟主管有形的物質。物質屬於陰。

陰者水也。右三部脈主之。偏見於寸口,食塞其二,是絕五臟之源。源絕則水不下流,兩尺竭絕。此其理也。何疑之有?假令所傷前後不同,以分為率。傷熱物二分,傷生冷硬物一分。用寒藥三黃丸二停,熱藥巴豆三稜丸一停,合而服之。如熱物傷少,而寒物傷多,則寒藥少而熱藥多也。

白話文:

陰虛就好像水一樣。右手三部脈象主導陰。如果陰虛偏重於寸口脈,兩個關節會被阻塞,這會切斷五臟之源。源頭被切斷,水就無法向下流通,兩尺脈就會竭盡而亡。這就是道理。為什麼還要懷疑呢?如果受傷情況有先後之分,可以按照比例分配治療。如果熱性食物造成七成傷害,生冷硬物造成三成傷害。就使用寒藥三黃丸兩份和熱藥巴豆三稜丸一份合起來服用。如果熱性食物傷害較少,生冷硬物傷害較多,那麼寒藥就少用,熱藥就多用。

假令夏月大熱之時,傷生冷硬物,當用熱藥巴豆三稜丸治之。須加三黃丸。謂天時不可伐,故加寒藥以順時令。若熱物只用三黃丸,何謂此三黃丸時藥也?假令冬天大寒之時,傷羊肉濕面等熱物,當用三黃丸治之。須加熱藥少許,草豆蔻丸之類是也。為引用,又為時藥。經云:「必先歲氣,無伐天和。

白話文:

假如在炎熱的夏季,因為吃了生冷或堅硬的食物而受了傷,應該用熱性的巴豆三稜丸來治療。此外,還要加上三黃丸。這時因為時令是炎熱的,所以要加上寒涼的藥物來順應時令。如果受傷是因為吃了熱性的食物,那就只用三黃丸就可以了。為什麼三黃丸是應時而宜的藥呢?假如在寒冷的冬季,因為吃了羊肉、濕面等溫熱的食物而受了傷,應該用三黃丸來治療。此外,還要加上少量的熱性藥物,例如草豆蔻丸等。這既能應對病情,又能順應時令。經典中說:「務必瞭解一年的氣候,不要違背天地的和諧。」

」此之謂也。余皆仿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