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蘭室秘藏》~ 卷中 (1)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

1. 頭痛論

金匱真言論云: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故春氣者病在頭。又諸陽會於頭面。如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顛,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病沖頭痛。又足少陽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病則頭角額痛。夫風從上受之,風寒傷上,邪從外入,客於經絡,令人振寒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池、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汗之則愈。此傷寒頭痛也。

白話文:

中醫古籍《金匱要略》中說:春天的東風會導致肝臟疾病,疾病會表現在頸部和頭部。因此,春季的疾病會集中在頭部。而且,人體的所有陽經都匯聚在頭部和麪部。例如:足太陽膀胱經的經脈從眼睛內角開始,經過額頭、頭頂,與腦部相連,然後分出一條支脈向下經過頸項。如果這條經脈出現問題,就會導致偏頭痛。又如:足少陽膽經的經脈從眼睛外角開始,向上到達頭角。如果這條經脈出現問題,就會導致頭角和額頭疼痛。風邪是由上而下入侵人體的,風寒之邪從外部入侵,侵犯人體經絡,會讓人感到畏寒、頭痛、身體沉重、怕冷。治療的方法是針對風池、風府穴,調整人體陰陽平衡。不足的要補,過盛的要瀉。通過發汗可以治癒。這是傷寒引發的頭痛。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者,腸胃之所生,乃氣虛頭痛也。心煩頭痛者,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乃濕熱頭痛也。如氣上不下頭痛、癲疾者,下虛上實也,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寒濕頭痛也。如頭半邊痛者,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此偏頭痛也。

白話文:

  • 頭痛、耳鳴、九竅不通暢的人,是因腸胃問題所致,也就是氣虛導致的頭痛。
  • 心煩頭痛的人,是因橫膈膜疾病所致,涉及手部的巨陽經和少陰經,屬於濕熱頭痛。
  • 如果氣上不下的頭痛和癲癇,是因下方虛弱、上方實熱所致,涉及足部的少陰經和巨陽經,嚴重時會影響腎臟,屬於寒濕頭痛。
  • 如果只有半邊頭痛,先檢查手部的少陽經和陽明經,再檢查足部的少陽經和陽明經,這是偏頭痛。

也有真頭痛者,甚則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有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凡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總其大體而言之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味之薄者,陰中之陽,乃自地昇天者也。然亦有三陰三陽之異。故太陽頭痛,惡風,脈浮緊,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

白話文:

有些人的頭痛很嚴重,甚至腦袋痛到極點,手腳冰冷到關節,這樣的人通常沒有辦法救治。有些人頭痛是因為受了嚴重的寒氣所致,這種寒氣深入骨髓,而骨髓是以腦髓為主的,腦髓逆行所以導致頭痛,連牙齒也會痛。

總的來說,所有的頭痛都可以用祛風的藥物來治療。山頂上只有風可以到達,所以味道清淡的藥物,是陰中之陽,可以從地面上升到天上。

不過,頭痛也分為三陰三陽的不同類型。如果是太陽頭痛,會畏風,脈象浮緊,可以用川芎、羌活、獨活、麻黃等藥物為主。

少陽經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為主。陽明頭痛,自汗發熱、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其脈沉緩,蒼朮半夏、南星為主。少陰經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為主。厥陰頭項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

白話文:

小腸經頭痛:

  • 症狀:脈搏細而緊,時而發寒時而發熱。
  • 主治藥物:柴胡。

胃經頭痛:

  • 症狀:自發性盜汗、發燒、惡寒,脈搏浮緩而有力。
  • 主治藥物:升麻、葛根、石膏、白芷。

脾經頭痛:

  • 症狀:必定有痰,身體沉重或腹痛,脈搏沉緩。
  • 主治藥物:蒼朮、半夏、南星。

腎經頭痛:

  • 症狀:三陰三陽經氣不流通,足部發寒,脈搏沉細。
  • 主治藥物:麻黃、附子、細辛。

肝經頭痛:

  • 症狀:頭頸疼痛,可能嘔吐痰液,手足冰冷,脈搏浮緩。
  • 主治藥物:吳茱萸湯。

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為主。氣虛頭痛,人參黃耆為主。氣血俱虛頭痛,調中益氣湯,少加川芎、蔓荊子、細辛,其效如神。白朮、半夏、天麻湯,治痰厥頭痛藥也。青空膏,乃風濕熱頭痛藥也。羌活附子湯,治厥陰頭痛藥也。如濕氣在頭者,以若吐之,不可執方而治。

白話文:

  • **血虛引起的頭痛:**使用當歸、川芎等藥材為主。
  • **氣虛引起的頭痛:**使用人參、黃耆等藥材為主。
  • **氣血兩虛引起的頭痛:**使用調中益氣湯,再少量加入川芎、蔓荊子、細辛等藥材,效果極佳。
  • **白朮、半夏、天麻湯:**治療痰液聚集導致的頭痛。
  • **青空膏:**治療風濕熱引起的頭痛。
  • **羌活附子湯:**治療厥陰經絡堵塞引起的頭痛。
  • **如果是濕氣造成頭痛:**建議吐出濕氣,不要拘泥於藥方治療。

先師嘗病頭痛,發時兩頰青黃,暈眩,目不欲開,懶言,身體沉重,兀兀欲吐,潔古曰:此厥陰太陰合病,名曰風痰,以局方玉壺丸治之,更灸俠谿穴,即愈。是知方者體也,法者用也。徒執體而不知用者,弊。體用不失,可謂上工矣。

白話文:

我的老師曾經患有頭痛的毛病,每次發作時,兩頰都會發青發黃,頭昏眼花,眼睛都不想睜開,懶得說話,身體沉重,昏沉沉想嘔吐。潔古說:「這是厥陰和太陰同時發作的疾病,叫做風痰。」用局方裡的玉壺丸來治療,再灸俠谿穴,當即痊癒。由此可知,方劑是基礎,方法是應用。只知道基礎而不懂應用,是錯誤的。基礎和應用都掌握得很好的,可以稱得上是高明的醫師了。

2. 青空膏

治偏正頭痛,年深不愈者,善療風濕熱頭上壅損目及腦痛不止

川芎(五錢) 柴胡(七錢) 黃連(炒) 防風(去蘆) 羌活(各一兩) 炙甘草(一兩五錢)細挺子黃芩(三兩去皮銼一半酒製一半炒)

白話文:

川芎(25 克) 柴胡(35 克) 黃連(炒製過)防風(去掉蘆葦) 羌活(各 50 克) 炙甘草(75 克)細挺子黃芩(150 克,去皮切碎,一半用酒浸泡,一半炒製)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匕,於盞內入茶少許湯調如膏,抹在口內,少用白湯送下,臨臥。

如苦頭痛,每服加細辛(二分)

如太陰脈緩,有痰,名曰痰厥頭痛,減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加半夏(一兩五錢)

白話文:

如果肺脾經脈的脈搏緩弱,又有痰,稱為痰厥頭痛,可以減少羌活、防風、川芎、甘草的用量,增加半夏(一兩五錢)。

如偏正頭痛,服之不愈,減羌活、防風、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

如發熱惡熱而渴,此陽明頭痛,只與白虎湯加好吳白芷

白話文:

如果發燒、怕熱、口渴,這是陽明經頭疼,只用白虎湯加味吳茱萸和白芷。

3. 徹清膏

蔓荊子 細辛(各一分) 薄荷葉 川芎(各三分) 生甘草 熟甘草(各五分) 藁本(一錢)

白話文:

蔓荊子、細辛:各 1 錢 薄荷葉、川芎:各 3 錢 生甘草、熟甘草:各 5 錢 藁本:1 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

4. 川芎散

治頭目不清利

川芎(三分) 柴胡(七分) 羌活 防風 藁本 生甘草 熟甘草 升麻(各一錢) 酒生地黃(二錢) 酒黃連(炒) 酒黃芩(各四錢五分)

白話文:

川芎(0.9克) 柴胡(2.1克) 羌活 防風 藁本 生甘草 熟甘草 升麻(各3克) 酒生地黃(6克) 酒炒黃連 酒炒黃芩(各13.5克)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三錢,食後茶清調下,忌酒濕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