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一 (8)

1. 止瀉如神丸

烏頭(四兩,米泔浸軟,去皮切片,用鹽四兩炒黃,去鹽不用),半夏(湯洗七次去滑),蒼朮(各半斤,米泔浸淨洗)

白話文:

川烏頭:

  • 四兩,用米湯浸泡軟化
  • 去皮切片
  • 用四兩鹽炒黃
  • 去除鹽分,不用鹽

半夏:

  • 用湯水洗七次,去除黏液

蒼朮:

  • 各半斤,用米湯浸泡乾淨洗淨

上為末,薑汁糊為丸,梧子大。空腹米湯下五六十丸。

2. 戊己丸

治脾胃受濕,泄利不止;及米穀不化,小兒疳痢,並宜服之。

黃連吳茱萸(湯洗),白芍藥(各等分)

白話文:

黃連、吳茱萸(用湯洗過的)、白芍藥(各取等量)

上三味,同炒為細末,米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湯空腹下;小兒量與之。

3. 補脾散

治脾泄不止,食積不消,癥瘕塊結,大腸滑泄,臟毒下利,腹痛腸鳴。

麥糵(炒,三兩),神麯(炒,二兩),茴香(炒),草果(逐個用麵裹煨熟),厚朴(制),乾薑(炮),陳皮(各一兩),木香(生,半兩),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小麥麵粉(炒香,三兩),酒麴(炒香,二兩),茴香(炒香),草果(逐個用麵粉包好煨熟),厚朴(加工處理),炮製過的薑(一兩),陳皮(各一兩),木香(生藥,半兩),炙甘草(半兩)

上為末。脾泄瀉,訶子湯入鹽調下二錢;脾虛腸鳴,氣不和,瀉不止,炒姜酒調下。常服鹽湯點,空心食前服。

白話文:

搗成粉末。脾虛引起腹瀉,訶子湯加入鹽攪拌,取兩錢服用;脾虛腸鳴,氣血運行不暢,腹瀉不止,用炒過的薑加酒調服。平日常服鹽湯養生,空腹在飯前服用。

4. 料簡

凡治瀉須理中焦,如理中湯丸等是也;次即分利水穀,如五苓散等是也。治中不效,然後斷下,即用禹餘糧赤石脂等是也。玉機真臟論云:五虛死。謂脈細,皮寒,少氣,前後泄利,飲食不入,得此必死。其有生者,漿粥入胃泄注止,則活也。又《金匱》云: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下利不禁,甚者手足不仁。脈沉弦者為下重,脈大者為未止。

白話文:

治療腹瀉,首先要調理脾胃,可以使用理中湯、理中丸等方劑。其次,要分清是水濕還是食物滯留引起的腹瀉,可以使用五苓散等方劑。如果調理脾胃無效,再考慮使用止瀉藥,如禹餘糧、赤石脂等。

《玉機真臟論》說:五氣虛脫會導致死亡。指的是脈搏細小,皮膚寒冷,氣息微弱,前後心腹泄瀉,飲食難以進食,出現這種情況必然死亡。如果還能存活,是喝粥湯後腹瀉止住了,才會活下來。

《金匱要略》說:六腑氣虛於外,會出現手足寒冷、氣喘、腳蜷縮;五臟氣虛於內,會出現腹瀉不止,嚴重時會出現手足麻木。脈沉而弦的是腹瀉較重,脈搏較大的是腹瀉未止。

泄利手足厥冷,無脈,灸之不溫,脈不還,微喘者死。有微熱而渴,自汗,脈或微弦數弱,法並當自愈。或脈沉遲而面少赤,身微熱,鬱冒汗出而解,必微厥,所以然者,以其面戴陽,下虛故也。泄利後,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宜四逆湯;後攻其表,宜桂枝。上件《金匱》節文,雖於三因不甚分明,其脈不可不究。

白話文:

腹瀉後手腳冰冷,沒有脈搏,灸了也不溫暖,脈搏不出現,有微弱喘息聲的會死亡。如果有輕微發熱和口渴,自出汗,脈搏或微弦數弱,則病情會自行好轉。或者脈搏沉細而面色有些發紅,身體微熱,出汗鬱結後症狀解除,但會有輕微手腳冰冷,這是因為陽氣不足虛弱所致。泄瀉後,腹脹疼痛的人,應先溫暖內臟,可以用四逆湯;之後再驅散外邪,可以用桂枝湯。上述《金匱要略》中的節錄,雖然對於病因沒有詳細說明,但脈象變化不可不仔細研究。

即用四逆治傷寒,不妨用桂枝附子治傷風,朮附加桂治傷濕,五苓散治傷暑,皆可類推。又古方泄利與滯下,共為一門,《千金》又以宿食不消,在熱利類,門類混濫,後學難明,不可甄別也。

白話文:

就像用「四逆」湯治療傷寒,也可以用桂枝湯加上附子來治療傷風,用朮附湯加桂枝來治療濕疹,用五苓散來治療中暑,類推即可。此外,古代的中醫典籍中,將腹瀉與便祕歸為一類,而《千金方》又將不消化的食物歸為熱利類,導致分類混亂,後學難以理解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