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溫病條辨》~ 卷四·雜說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雜說 (2)

1. 醫書亦有經子史集論

儒書有經子史集,醫書亦有經子史集。《靈樞》、《素問》、《神農本經》、《難經》、《傷寒論》、《金匱玉函經》,為醫門之經;而諸家注論、治驗、類案、本草、方書等,則醫之子、史、集也。經細而子、史、集粗,經純而子、史、集雜,理固然也。學者必不可不尊經,不尊經則學無根柢,或流於異端;然尊經太過,死於句下,則為賢者過之,《孟子》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

白話文:

就像儒家書籍分類為經、子、史、集一樣,醫書也有經、子、史、集的分類。《靈樞經》、《素問經》、《神農本草經》、《難經》、《傷寒論》、《金匱玉函經》屬於醫學的經典;而各種醫家註解、醫案、臨牀案例、藥物學、方劑學等,則是醫學的子書、史書、集書。經典比較精簡,子、史、集等比較繁雜,這是很自然的。學習醫學的人一定不能不重視經典,不重視經典,學習就沒有根基,可能會走向邪路;但是過於重視經典,死守經典,就會陷入僵化,正如《孟子》所說的:「過分相信書本,不如沒有書本。」

不肖者不知有經,仲景先師所謂: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自漢時而已然矣,遑問後世,此道之所以常不明而常不行也。

白話文:

那些不肖的人不懂得經典理論,就像仲景先師所說的:各種醫療技術只靠家族傳承,從頭到尾沿襲舊例,看病問診,只注重口舌之快,病人在面前站了一會兒,就隨便開方用藥,這種情況從漢代開始就這樣了,更何況後世,因此醫道總是無法清晰明白,也很少有人真正實踐。

2. 本論起銀翹散論

本論第一方用桂枝者,以初春余寒之氣未消,雖曰風温(系少陽之氣),少陽緊承厥隂,厥隂根乎寒水,初起惡寒之證尚多,故仍以桂枝為首,猶時文之領上文來脈也。本論方法之始,實始於銀翹散

白話文:

《傷寒論》第一個方劑使用桂枝,因為早春的寒氣尚未消散,雖然說是「風溫」之氣(屬於少陽之氣),但少陽與厥陰相接,厥陰的根源是寒水,因此初起時惡寒的症狀居多,所以仍以桂枝為首,就像文章的題目引出文章脈絡一樣。這個方劑的開始,其實是從「銀翹散」開始的。

吳按:六氣播於四時,常理也。診病者,要知夏日亦有寒病,冬日亦為温病,次年春夏尚有上年伏暑,錯綜變化,不可枚舉,全在測證的確。本論凡例內云:除傷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時雜感,朗若列眉,後世學者,察證之時,若眞知確見其為傷寒,無論何時,自當仍宗仲景;若眞知六氣中為何氣,非傷寒者,則於本論中求之。上焦篇辨傷寒温暑疑似之間最詳。

白話文:

吳謙按語:四時之中,六種氣候變化是很平常的道。看病的人,要懂得雖然是夏天,也會有寒病;冬天,也會得溫病。次年春夏,上一年伏天的暑氣可能還會影響人。這些錯綜複雜的變化,難以一一列舉,全在於診斷的準確。本論凡例中說:除了傷寒病證使用仲景法之外,其他四時雜氣引起的疾病,也要能像寫字一樣一目瞭然。後世的學者,在辨證時,如果確實知道並確定這是傷寒,無論什麼時候,都應該遵循仲景的原則;如果確實知道六種氣候中是哪一種氣候引起疾病,並不是傷寒,那麼就在本論中查找。上焦篇中對於辨別傷寒、溫病、暑病的疑似之處講述得最為詳盡。

3. 本論粗具規模論

本論以前人信經太過(經謂熱病者,傷寒之類也。又以《傷寒論》為方法之祖,故前人遂於傷寒法中求温熱,中行且犯此病),混六氣於一《傷寒論》中,治法悉用辛温,其明者亦自覺不合,而未能自立模範。瑭哀道之不明,人之不得其死,不自揣度而作是書,非與人爭名,亦毫無求勝前賢之私心也。

白話文:

之前的醫家過度依賴前人的經驗(前人所謂的熱病,是指傷寒之類的疾病。而且以《傷寒論》為治療方法的典範,所以前人便在傷寒的治療方法中探討溫熱,其中較為高明的醫家也自覺不妥,但卻不能自立門戶)。我哀嘆醫理的不明,導致人們死於不治,於是沒有自謙揣度,著寫了這本書。我不是與人爭名,也沒有超越前賢的私心。

至其序論採錄處,粗陳大略,未能細詳,如暑證中之大順散冷香飲子漿水散之類,俱未收錄。一以前人已有,不必屋上架屋,一以卷帙紛繁,作者既苦日力無多,觀者反畏繁而不覽,是以本論不過粗具三焦六淫之大槪規模而已。惟望後之賢者,進而求之,引而伸之,斯遇者之大幸耳。

白話文:

至於序論中收錄的內容,只是大致介紹了一般情況,未能詳細說明。比如暑症中的大順散、冷香飲子、漿水散等藥方,都沒有收錄。一方面是因為前人已有記載,不必重複;另一方面是因為篇幅已經很大,作者寫作時間有限,讀者看到太多內容也會產生畏難情緒而放棄閱讀。因此,本論中只是粗略地介紹了三焦六淫的大概輪廓。只希望後世有才能的人能進一步探索和拓展這些內容,如果能做到,將會是此書讀者的莫大幸運。

4. 寒疫論

世多言寒疫者,究其病狀,則憎寒壯熱,頭痛骨節煩疼,雖發熱而不甚渴,時行則里巷之中,病俱相類,若役使者然;非若温病之不甚頭痛骨痛而渴甚,故名曰寒疫耳。葢六氣寒水司天在泉,或五運寒水太過之歲,或六氣中加臨之客氣為寒水,不論四時,或有是證,其未化熱而惡寒之時,則用辛温解肌;既化熱之後,如風温證者,則用辛涼清熱,無二理也。

白話文:

世人大多談論寒疫,探究其病症,表現為怕冷但發熱明顯,頭痛骨節疼痛難忍,雖然發熱但不很口渴,在一定時期內,鄰裏患病情況相似,就像被驅使一樣;不像溫病那樣頭痛骨痛不顯著但口渴非常嚴重,所以稱為寒疫。

因為六氣中的寒水屬天司泉,或者五行運轉寒水過旺之年,或者六氣中客氣為寒水,不論四時,都可能出現此病症。在症狀未化熱而畏寒時,就使用辛溫之藥來疏散肌肉;在症狀化熱後,如果類似於風熱病證,就使用辛涼之藥來清熱解毒,治療原則是相同的。

5. 偽病名論

病有一定之名,近有古無今有之偽名,葢因俗人不識本病之名而偽造者,因而亂治,以致誤人性命。如滯下、腸澼,便下膿血,古有之矣,今則反名曰痢疾。葢利者,滑利之義,古稱自利者,皆泄瀉通利太過之證也。滯者,淤澀不通之象,二義正相反矣,然治法尚無大疵謬也。

白話文:

疾病有確定的名稱,有些是古代就有而現代沒有的,有的則是偽造的新名詞。主要是因為一般人不懂真正的病名而偽造的,結果導致治療錯誤,危及性命。例如「滯下」、「腸澼」,排便下膿血,古代就有這些名詞,現在卻錯誤地稱為痢疾。利,是滑利的意思,古代稱為自利的,都是指腹瀉太過的情況。滯,是淤塞不通的現象,這兩個意思完全相反。不過,治療的方法還不會有太大的錯誤。

至婦人隂挺、隂蝕、隂癢、隂菌等證,古有明文大抵多因於肝經鬱結,濕熱下注,浸淫而成,近日北人名之曰𤺏,歷考古文,並無是字,焉有是病!而治法則用一種惡劣婦人,以針刺之,或用細勾勾之,利刀割之,十割九死,哀哉!其或間有一、二刀傷不重,去血不多,病本輕微者,得愈,則恣索重謝。試思前隂乃腎之部,肝經蟠結之地,衝任督三脈由此而分走前後,豈可肆用刀勾之所。

白話文:

對於女性外陰腫脹、糜爛、瘙癢、黴菌感染等症狀,古書中明確記載大多是由於肝經氣血鬱結,濕熱下行,浸潤所致。近年來,北方人稱之為「烏蒂」。查遍古籍,並無此字,怎麼會有這種病!而治療方法卻是用一個惡毒的婦人,用針刺之,或用細勾勾之,用利刀割之。十割九死,可悲啊!即使偶爾有一兩次傷口不重,失血不多,病情輕微的人能治癒,也要勒索重謝。試想外陰是腎臟的部位,也是肝經盤結的地方,沖脈、任脈、督脈從此分成前後,豈能隨便用刀勾所割?

甚則肝鬱脅痛,經閉寒熱等證,而亦名之曰𤺏,無形可割,則以大針針之。在婦人猶可藉口曰:婦人隱疾,以婦人治之。甚至數歲之男孩,痔瘡、疝、瘕、疳疾,外感之遺邪,總而名之曰𤺏,而針之,割之,更屬可惡。在庸俗鄉愚,信而用之,猶可說也。

白話文:

嚴重的話會出現肝鬱導致脅痛、月經不調、熱寒交替等症狀,這些也被稱為「𤺏」,由於看不到形跡,於是就用大針灸之。在婦女身上還能用「婦女隱疾,應由婦女治療」作藉口。但甚至連幾歲的小男孩,得了痔瘡、疝氣、腫塊、疳疾等因外感而留下的病邪,都被籠統稱為「𤺏」,然後施針、割除,那就更加可惡了。在愚昧的鄉下人中,相信並使用這種療法,還可以理解。

竟有讀書明理之文人,而亦為之蠱惑,不亦怪哉!又如暑月中惡腹痛,若霍亂而不得吐瀉,煩悶欲死,隂凝之痞證也,治以苦辛芳熱則愈,成霍亂則輕,論在中焦寒濕門中,乃今世相傳謂之痧證,又有絞腸瘀,烏痧之名,遂至方書中亦有此等名目矣。俗治以錢刮關節,使血氣一分一合,數分數合而陽氣行,行則通,通則痞開痛減而愈。

白話文:

竟然有飽讀聖賢之書、通透事理的文人也受這種邪說蠱惑,豈不奇怪?又如暑天「中惡」發生的腹痛,如果像霍亂一樣但又吐又瀉不出來,覺得煩悶難受、好像要死了一樣,這是因為寒氣凝結導致的腹痞證,用苦、辛、芳香、熱性的藥治療就會痊癒,轉變成霍亂就會好一些,論述在中焦寒濕的範疇之內。現在民間傳說稱之為「痧證」,還有「絞腸瘀」、「烏痧」的名稱,於是方書中也有了這些名稱。民間用銅錢刮拭關節,讓血氣時合時分,幾次這樣做,陽氣就會運行,運行就會通暢,通暢了腹痞就會消除、疼痛就會減輕而痊癒。

但愈後周十二時不可飲水,飲水得隂氣之凝,則留邪在絡,遇寒或怒(動厥隂)則不時舉發,發則必刮痧也。是則痧固偽名,刮痧乃通陽之法,雖流俗之治,頗能救急,猶可也,但禁水甚難,最易留邪。無奈近日以刮痧之法刮温病,夫温病陽邪也,亂則通陽太急,隂液立見消亡,雖後來醫治得法,百無一生。

白話文:

刮痧後 12 個時辰內不能喝水,因為喝水會凝結陰氣,導致邪氣滯留在經絡中。如果遇到寒冷或生氣(引發厥陰),就會不時發作。發作時必須刮痧。由此可見,刮痧本為虛名,刮痧實際上是疏通陽氣的方法。雖然是民間療法,但也能應急救助,還不錯。但刮痧後禁水很困難,很容易留邪。無奈的是,現在有人用刮痧的方法來治療溫病。溫病是陽邪,如果亂用通陽法,就會使陰液迅速耗損。即使後來治療得法,十之八九也會死亡。

吾新見有痙而死者,有癢不可忍而死者,庸俗之習,牢不可破,豈不哀哉!此外偽名妄治頗多,茲特舉其尤者耳,若時醫隨口捏造偽名,南北皆有,不勝指屈矣。嗚呼!名不正,必害於事,學者可不察乎!

白話文:

我最近看到有人因痙攣而死,有人因搔癢難耐而死,由於流俗的習慣根深蒂固,無法破除,真是令人痛心!除此之外,假冒名號、胡亂治療的情況很普遍,這裡只舉出最嚴重的例子,至於那些庸醫隨口捏造的假名,南北都有,無法一一細數。唉!名不正,必然會對事情造成損害,學習醫術的人不可不加以注意啊!

6. 温病起手太隂論

四時温病,多似傷寒;傷寒起足太陽,今謂温病起手太隂,何以手太隂亦主外感乎?手太隂之見證,何以大略似足太陽乎?手足有上下之分,隂陽有反正之義,庸可混乎!《素問·平人氣象論》曰:臟眞高於肺,以行營衛隂陽也。《傷寒論》中,分營分衛,言隂言陽,以外感初起,必由衛而營,由陽而隂。

白話文:

四季發生的溫病,症狀大多類似傷寒。傷寒是由足太陽經引起,而現在認為溫病是由手太陰經引起,那麼為什麼手太陰經也會主導外感呢?手太陰經的症狀為什麼大致與足太陽經相似呢?手足有上下之分,陰陽有相反的意思,怎麼可以混淆呢!《素問·平人氣象論》中說:臟腑的陽氣高於肺,用來運行營衛的陰陽。在《傷寒論》中,分出了營衛,說明瞭陰陽,因為外感初期,必定先由衛氣引起,再由陽氣引起陰氣。

足太陽如人家大門,由外以統內,主營衛隂陽;手太隂為華葢,三才之天,由上以統下,亦由外以包內,亦主營衛隂陽,故大略相同也。大雖同而細終異,異者何?如太陽之竅主出,太隂之竅兼主出入;太陽之竅開於下,太隂之竅開於上之類,學者須於同中求異,異中驗同,同異互參,眞詮自見。

白話文:

足太陽經就像人家的正門,由外主控體內,掌管營氣、衛氣、陰陽氣。手太陰經就像華蓋,代表三才中的天,由上主控下,也由外包覆內,同樣掌管營氣、衛氣、陰陽氣,所以大體上兩者類似。雖然大體相同,但細微處仍有不同。不同點在哪裡?例如太陽經的經穴主司氣血外洩,太陰經的經穴兼司氣血出入;太陽經的經穴開在下,太陰經的經穴開在上等。學者要從相同中找不同,從不同中驗證相同,將相同和不同互相對照,自然就能明白真實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