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靈胎

《傷寒論類方》~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梔子豉湯(一)

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綿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升半,去渣,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此劑分兩最小,凡治上焦之藥皆然。

白話文:

梔子(14枚,掰開),香豉(4合,用棉布包裹)

以上這兩種藥材,加入4升水,先煮梔子,煮到剩2.5升,加入香豉,繼續煮到剩1.5升,去掉渣滓,分成兩份服用,溫熱服用一份,如果吐了,就不要服用另外一份。

這個藥方的分量是最小的,所有治療上焦的藥方都一樣。

發汗吐下後,諸法俱用,未必皆誤,而正氣已傷矣。虛煩不得眠,虛為正氣虛,煩為邪氣擾。發汗吐下,實邪雖去,而其餘邪,因正氣不充,留於上焦,故陽氣擾動而不得眠也。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反復顛倒,身不得寧也;心中懊憹,心不得安也。梔子豉湯吐之。此非汗下之所能除者,吐之而痰涎結氣,無不出矣。

白話文:

在施行發汗和瀉下治療後,儘管各種方法都使用了,但並非全部都錯誤,但正氣會受損。

出現虛煩(煩熱、心煩)且失眠,虛是指正氣虛弱,煩是指邪氣騷擾。雖然發汗和瀉下可以去除實邪,但由於正氣虛弱,其他邪氣會停留在上焦,導致陽氣騷動而失眠。

如果病情嚴重,患者會反覆顛倒(輾轉反側),心中懊憹(焦慮不安),身不得寧(身體不得安寧),心不得安(心緒不寧)。

此時應使用梔子豉湯來催吐。這不是發汗和瀉下所能消除的,通過催吐,痰液和邪氣凝聚都會被排出。

按:汗、吐、下之後,而邪未盡,則不在經而在肺胃之間,為有形之物,故必吐而出之,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摩寫病狀,何等詳切,凡醫者之於病人,必事事體貼,如若身受之,而後用藥無誤。

白話文:

當已經進行了發汗、催吐、下瀉等治療後,如果邪氣仍然未除,那麼它就不在經絡中,而是在肺胃之間。因為邪氣是有形的,所以必須通過催吐的方式把它排出來。病人反覆嘔吐,心中煩悶不適。這段文字生動地描繪了病人的症狀,細緻入微。所有醫生對待病人,都必須事事體貼入微,如同自己生病一樣,這樣才能用藥準確無誤。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煩熱且窒,較前虛煩等象為稍實。梔子豉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發汗像腹瀉一樣,出現煩熱、胸悶的感覺,煩熱胸悶比之前的虛煩等症狀稍微嚴重一些。可以服用梔子豉湯治療。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誤治。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外內之邪,俱未解,結痛更甚於窒矣。梔子豉湯主之。按:胸中窒,結痛,何以下用小陷胸?蓋小陷胸症,乃心下痛,胸中在心之上,故不得用陷胸。何以不用瀉心諸法?蓋瀉心症乃心下痞,痞為無形,痛為有象,故不得用瀉心。古人治病,非但內外不失釐毫,即上下亦不逾分寸也。

白話文:

感染傷寒五、六天,大便後,治療不當,身體發熱持續,心中疼痛,是因為病情尚未緩解的緣故。體內外邪氣都未消散,因此疼痛會比胸中發悶更加劇烈。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

注意:胸中發悶、疼痛,為什麼要用能治療胸中疼痛的小陷胸湯?因為小陷胸症是指心下疼痛,胸中位於心臟的上方,所以不能用能治療胸中疼痛的小陷胸湯。為什麼不用治療心臟的各種方法?因為治療心臟的症狀是心下痞滿,痞滿是無形的癥狀,疼痛有形可見,所以不能用治療心臟的各種方法。古人治療疾病,不僅內外辨證準確,上下分寸也拿捏得當。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胸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以上皆陽明本症,非因誤治而得者。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汗多陽虛。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即前以火逼汗,亡陽驚狂之意。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以前因用三法,未必合度,故病不解,各有現症如此。舌上苔者,此句乃要訣,舌上有白苔,則胸中有物,而可用吐法。

白話文:

陽明病

特徵:脈搏浮起且緊繃,喉嚨乾澀、口苦,胸悶喘息,發熱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身體沉重。以上都是陽明經本身的症狀,不是誤治造成的。

處理方式

  • 發汗:會加重躁動,心神恍惚,甚至胡言亂語。出汗太多會耗損陽氣。
  • 燒針:會導致驚恐、煩躁,無法入睡。這是因為先用火逼汗,導致陽氣耗損,出現狂亂的徵兆。
  • 下法:會造成胃中空虛,客氣(邪氣)刺激橫膈膜,導致心中懊惱。

其他徵兆

  • 舌上有苔:這是關鍵點。舌上有白苔,表示胸中有東西,可以用催吐的方式治療。

否則,邪尚未結,恐無物可吐也。梔子豉湯主之。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表邪未盡。手足溫,不結胸,無實邪。心中懊憹,飢不能食,痰涎停結。但頭汗出,陽邪在上,欲泄不泄。梔子豉湯主之。

白話文:

陽明病,雖然用了瀉下法,但外邪熱氣還沒有完全清除掉。手腳溫暖,沒有胸悶,也沒有實邪。心中煩悶鬱結,飢餓卻吃不下,痰液停滯凝結。只有頭部出汗,陽邪在上面,想要排泄卻排不出來。可用梔子豉湯治療。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上濡者,濡者,濕滯之象,非窒非痛也。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2. 梔子甘草豉湯(二)

梔子湯原方,加甘草二兩(炙),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豉,煮取升半,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便止。

白話文:

梔子湯原來的配方,再加上兩兩炙好的甘草,這三種材料,用四升水,先煮梔子、甘草,取兩升半;再放入豉,煮取升半,分成兩次服用,溫熱服用一次,如果吐了就停止服用。

3. 梔子生薑豉湯(三)

梔子湯原方加生薑五兩。先煮梔子、生薑,余俱如前法。得吐者,止後服。

白話文:

原來的梔子湯中加入生薑 250 克。先煮梔子、生薑,其他步驟都和以前相同。如果嘔吐,則在停止嘔吐後服用。

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此服梔子湯之戒。

按:梔子清越上焦之火,與腸胃亦無大害,微溏者,即不可服,未知何義?想因大腸之氣滑脫者,肺氣不宜更淺也。

白話文:

梔子可以瀉去上焦的火熱,對腸胃也沒有什麼危害。不過,如果出現輕微的腹瀉,則不能服用梔子。我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可能是因為大腸氣機滑脫,肺氣不適合再瀉下去。

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甘草能補中氣。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此二條言凡遇當用梔子湯之病、見此二症,則加此二味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氣虛的症狀,可以服用梔子甘草豉湯。甘草可以補益中氣。如果出現嘔吐的症狀,可以服用梔子生薑豉湯。這兩條條文說明,凡是需要服用梔子湯的疾病,如果出現氣虛或嘔吐的症狀,就可以分別加入甘草或生薑這兩種藥材。

按:無物為嘔,有物為吐。欲止其嘔,反令其吐。吐之而嘔反止,真匪夷所思也。

4. 梔子乾薑湯(四)

梔子(十四枚,擘),乾薑(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白話文:

梔子(14顆,掰開),乾薑(2兩),以上兩味藥材,加水3升半,煮取1升半,濾去藥渣,分成兩次服用,溫熱後服用一次,如果發作嘔吐,停止再服用。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下未必誤,以丸藥大下則誤矣。身熱不去,外有微邪。微煩者,下後而煩,即虛煩也。梔子乾薑湯主之,下後故用乾薑。

白話文:

患了傷寒,醫生用丸藥來大瀉,瀉本身不一定有錯,但用丸藥大瀉就錯了。如果身熱不退,可能是外面還有輕微的病邪。如果輕微煩躁,是在瀉後才發生煩躁,那就是虛煩。可以用梔子乾薑湯來治療,因為瀉後所以用了乾薑。

5. 梔子厚朴枳實湯(五)

梔子(十四枚,擘),厚朴(四兩,姜灸),枳實(四枚,水浸去稂炒)煮服法同前。

白話文:

梔子(14顆,劈開),厚朴(4兩,用生薑灸過),枳實(4顆,用清水浸泡後去除表皮,炒香)。服用方法與前面相同。

傷寒,下後心煩,即微煩。腹滿,臥起不安者,煩而加之腹滿,則臥起俱不寧矣。厚朴枳實,以治腹滿也。梔子厚朴湯主之。

白話文:

得了傷寒,拉完肚子後出現心煩,且煩躁程度較輕。如果腹部脹滿,平躺和起身都感到不舒服,那麼心煩再加上腹部脹滿,就會讓患者無論平躺還是起身都不安寧。厚朴和枳實可以用來治療腹部脹滿。可以使用梔子厚朴湯來治療這種情況。

6. 梔子檗皮湯(六)

梔子(十五枚,擘),甘草(一兩,炙),黃柏(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升半,去渣,分溫再服。

白話文:

取梔子十五枚,剖開後,與一兩炒過的甘草、兩黃柏一起放入四升水中煮,煮到剩下升半的水,過濾掉渣滓,將藥液溫熱後分次服用。

傷寒身黃髮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本草》:柏皮散臟腑結熱黃疸。

白話文:

當傷寒病人出現皮膚發黃、發熱的症狀時,使用梔子柏皮湯進行治療。《本草綱目》記載:柏皮具有清熱解毒、疏散臟腑結熱、消退黃疸的作用。

7. 枳實梔子豉湯(七)

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枚,擘),豉(一升,綿裹),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又一煮法,漿水即淘米之泔水,久貯味酸為佳。取四升,納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渣,分溫再服,覆令微似汗。此不取吐而取汗。

白話文:

枳實(三枚,烤過),梔子(十四枚,掰開),大豆豉(一升,用棉布包好)。以上三種藥材,用清水七升空煮。還有一種煮法,可以用淘米水,放久了一點,有酸味效果更好。取四升淘米水,放入枳實和梔子,煮到剩兩升,加入大豆豉,再煮五、六次沸騰。去除藥渣,分三次溫熱服用,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這不是為了催吐,而是為了發汗。

大病瘥後勞復者,勞復乃病後之餘症,不在吐法,故取微汗。枳實梔子豉湯主之。勞復因病後氣虛,邪氣又結於上焦,其症不一,故不著其病形,惟散其上焦之邪足矣,後人以峻補之劑治勞復,則病變百出矣。若有宿食者,納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此指勞復之有宿食者,治食復之法,亦在其中矣。

白話文:

大病痊癒後過度勞累的人,勞復是病後留下的後遺症,不是吐法能治好的,所以用微發汗的方法。枳實梔子豉湯主治勞復。勞復是因為病後氣血虛弱,病邪又停留在上焦,其症狀不一,所以不特別記載它的病形,只要散去上焦的病邪就足夠了。後人用強補的方法來治療勞復,就會導致病情變化很多。如果有宿食,服用五、六枚博棋子大小的大黃即可。這句話是針對有宿食的勞復患者,治療食復的方法也包含在其中。

可吐篇云:宿食在上脘,當吐之。

按:梔子湯加減七方,既不註定何經,亦不專治何誤,總由汗吐下之後,正氣已虛,尚有痰涎滯氣,凝結上焦,非汗下之所能除。《經》所云:「在上者因而越之。」則不動經氣而正不重傷,此為最便,乃不易之法也。古方梔子皆生用,故入口即吐。後人作湯以梔子炒黑,不復作吐,全失用梔子之意,然服之於虛煩症,亦有驗,想其清肺除煩之性故在也。終當從古法生用為妙。

白話文:

梔子湯加減七方

這七種方劑既沒有固定使用於哪個經絡,也不是專門治療哪一類疾病。主要是針對出汗、嘔吐、瀉下之後,正氣虛弱,痰涎和濁氣仍然停滯在胸腔上部,這類情況無法通過出汗、嘔吐、瀉下等方法去除。

《內經》上說:「上焦有病,則要向上疏通它。」這樣既不動用經氣,也不會對身體造成二次傷害,是最方便的辦法,也是不變的法則。

古代藥方中的梔子都是生用的,所以入口即會引起嘔吐。後人改用炒黑的梔子煎湯服用,雖然不會引起嘔吐,但完全失去了使用梔子的本意。不過,用這種方法治療虛煩證,還是有效果的,可能是因為梔子清肺除煩的特性依然存在吧。

總之,還是按照古代的方法生用梔子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