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靈胎

《傷寒論類方》~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大陷胸丸(九)

大黃(半斤),葶藶子(熬),芒硝杏仁(去皮尖熬黑,各半升),上四味,搗篩二味,納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

白話文:

大黃(半斤)、葶藶子(搗爛煮沸)、芒硝、杏仁(去皮尖烤黑,各半斤),以上四種藥材先搗碎過篩,放入杏仁、芒硝,一起研磨成膏狀,並與其他藥粉混合。取一丸約彈珠大小的量,另搗碎甘遂末一錢匕,加入白蜜二合、水二升煮沸,取一升藥液,溫熱後一次服下。服用後夜裡會排便,如果沒有排便,可以再服一丸,排出便便後即為有效。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痞。此明所以致結胸與痞之故。發熱惡寒之症,則熱入於陽位而作結胸,無熱惡寒之症,則熱入於陰位而作痞,故治結胸用寒劑,治痞用溫劑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二病未嘗不可下,但各有其時,不可過早耳。

白話文:

疾病從陽熱而來,卻用瀉下治療,熱氣進入體內會形成胸中結塊;疾病從陰寒而來,卻用瀉下治療,熱氣進入體內會形成腹中痞悶。這就是導致胸中結塊和腹中痞悶的原因。出現發熱怕冷症狀,是熱氣進入陽位而形成胸中結塊;沒有發熱怕冷症狀,是熱氣進入陰位而形成腹中痞悶。因此治療胸中結塊要用寒涼藥物,治療腹中痞悶要用溫熱藥物。形成胸中結塊的原因,是因為過早使用瀉下治療。這兩種疾病並不是不能用瀉下法治療,但要選擇適當的時間,不能操之過急。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此陷胸之外症。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2. 小陷胸湯(十)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栝蔞實(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渣,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一服未和,再服微解,下黃涎,便安也。按:大承氣所下者,燥屎;大陷胸所下者,蓄水;此所下者,為黃涎。涎者,輕於蓄水,而未成水者也。審病之精,用藥之切如此。

白話文:

黃連(60克),半夏(300克,洗淨),栝蔞(一個大的),以上三味藥,加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除渣滓,加入其他藥物,繼續煮取二升,去除渣滓,分三次溫服,第一服還沒消化完,就服用第二服,稍有緩解,就會排出黃色粘液,病情就會好轉。

注:大承氣湯下瀉的是乾硬的大便;大陷胸湯下瀉的是積水;本方下瀉的是黃色粘液。粘液比積水輕,但還沒有變成水。辨證精準,用藥精確,就是如此。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上不至心,下不及少腹,必按之方痛,非不可近乎,與大陷胸症迥別。脈浮滑者,不若大陷胸症之沉緊,其邪未入深也。小陷胸湯主之。

白話文:

小結胸病位於心下部位,按壓時會感到疼痛。疼痛範圍不向上延伸至心臟,也不向下延伸至下腹部。按壓才會出現疼痛,這種疼痛並不是無法忍受的,與大陷胸病有明顯區別。小結胸病患者的脈搏浮滑,不像大陷胸病的脈搏沉緊,這說明邪氣還沒有深入體內。治療小結胸病可以使用小陷胸湯。

3. 白散(十一)

桔梗,貝母(各三分,古法二錢五分為一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上三味,為散,納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服半錢匕,今秤約重三分;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盃;利過不止,進冷粥一盃。巴豆得熱則行,得冷則止。

白話文:

桔梗、貝母(各三錢,古法一錢為二錢五分,因此三錢等於七錢五分。)巴豆(一錢,去皮去心,炒黑後研磨成脂),以上三味藥研成細粉,加入巴豆,再在研缽中搗勻,用溫水調服。體格強壯的人服半錢(約三克),身體虛弱的人減量服用。疾病位於膈膜以上,服藥後會嘔吐;疾病位於膈膜以下,服藥後會腹瀉。如果服藥後沒有腹瀉,可再喝一杯熱粥;如果腹瀉不止,可喝一杯冷粥。巴豆遇熱則發揮作用,遇冷則停止。

身熱皮粟不解,畏冷起寒粟。欲引衣自覆者,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熱劫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白話文:

身體發熱,皮膚上的小疙瘩消不下去,並且害怕寒冷而感到寒顫。想要穿衣服蓋住身體的人,就像用水澆他、洗他一樣,只會讓他越來越熱,體內的熱氣無法散發出來,應該要出汗時卻不出汗,就會感到煩躁。假設已經出汗了,肚子痛(煩熱),可以像上面的方法服用三兩芍藥。

寒實結胸,結胸皆系熱陷之症,此云:寒實。乃水氣寒冷所結之痰飲也。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用。按:《活人書》云:與三物白散,無「小陷胸湯亦可用」七字,蓋小陷胸寒劑,非無熱之所宜也。

白話文:

結胸是由寒邪凝結引起的,結胸本身都是熱邪陷落所致。這裡說的「寒實」,指的是寒氣凝結的水飲痰液。如果沒有熱證,可以使用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也可以使用。

根據《活人書》記載,使用三物白散時,沒有「小陷胸湯亦可用」這句話。因為小陷胸湯是寒性方劑,不適合沒有熱證的情況。

4. 麻仁丸(十二)

即小承氣加芍藥、二仁也。

麻子仁(二升),芍藥,枳實(各半斤,炙),大黃(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研作脂),上六味,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白話文:

麻子仁(兩升),芍藥,枳實(各半斤,先烤過),大黃(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烤過並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煮熟後另行研磨成脂),以上六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粒,一天三次,逐漸增加服用量,直到身體有感覺為止。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陽盛。澀則小便數,陰不足。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此即論中所云: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麻仁丸主之。太陽正傳陽明,不復再傳,故可以緩法治之。

白話文:

趺陽脈摸起來浮浮的不順暢,浮代表胃氣旺盛,陽氣太盛。不順暢代表小便次數多,陰氣不足。浮浮的不順暢交相影響,大便就會變硬,是因為脾胃虛弱了。這就和經典中說的一樣:太陽經、陽明經,脾胃虛弱就是這個道理。要用麻仁丸來治療。太陽經正確傳給陽明經,不會再繼續傳下去,所以可以用緩和的方法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