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臟結證九(太陽一百一十九)

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

肝脈行於兩脅,素有痞者,肝氣之鬱結也。臍當脾胃之交,中氣所在。脅下之痞連在臍旁,土敗木鬱,肝邪之乘脾也。肝主筋,自少腹而結陰器。前陰者,宗筋之聚。肝氣鬱結則痛引少腹而入陰筋。土木鬱迫,痞塞不開,此名臟結。久而木賊土崩,必主死矣。

白話文:

肝經循行在兩脅,如果兩脅長期有痞脹感,說明肝氣淤滯。臍部是脾胃交會的地方,是中氣所在。脅下的痞脹連綿到臍旁邊,說明脾氣虛弱,肝氣鬱結,肝邪侵犯了脾。肝主筋,從少腹延伸到生殖器。生殖器是筋脈會聚的地方。如果肝氣鬱結,就會導致少腹疼痛,並蔓延至生殖器。脾氣虛弱,肝氣鬱結,痞塞不通,這種情況稱為「臟結」。如果持續時間長,肝氣會損傷脾氣,導致死亡。

2. 臟結證十(太陽一百二十)

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臟結之證,陰勝則寒,陽復則熱。寒為死機,熱則生兆。陰陽相爭,多見煩躁。復之過者,邪熱如焚,亦有下證。若絕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是為絕陰,不可攻也。肝膽同氣,寒熱往來而生煩者,膽木之陽復也。寒熱不作而反靜者,肝木之陰勝也。

白話文:

臟腑問題的證狀:陰氣過盛則寒,陽氣恢復則熱。寒氣代表死亡機制,熱則象徵生機。陰陽相爭,常會產生煩躁不安。扶陽氣過度,邪熱會像火燒般劇烈,也可能會有下痢等證狀。但如果完全沒有陽氣方面的證狀,不發作寒熱,人反而顯得沉穩,舌苔滑潤,這是因為陰氣已經極盛,不可再用攻擊性的療法。肝膽同屬一氣,寒熱交替發作而產生煩躁,是膽屬陽的陽氣恢復。寒熱不發作而反顯得沉穩,是肝屬陰的陰氣過盛。

3. 結胸脈法十一(太陽一百二十一)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白話文:

患者患有太陽病,腹瀉後,如果脈搏跳動急促但不伴有胸悶,這是將要康復的徵兆。

如果脈搏浮起,必定會胸悶。

如果脈搏緊促,必定會咽喉疼痛。

如果脈搏弦緊,必定會兩脅疼痛拘急。

如果脈搏細而跳動快,頭痛還沒有停止。

如果脈搏沉緊,必定會嘔吐。

如果脈搏沉滑利,協熱(下焦熱證)會消退。

如果脈搏浮滑,必定會便血。

太陽病下之,裡邪既去,經熱不得內傳,而表邪未解,經熱不能外達,表裡迫束,故脈見促象而不結胸者,則表陽未陷,經氣鬱勃,必當外發為汗,此為欲解也。若寸脈浮者,陰邪逆沖,膈熱鬱迫,必作結胸。脈緊者,表熱被束,邪火上燔,必苦咽痛。肝膽之經旁循脅肋,其脈象為弦,脈弦者,木氣不舒,必兩脅拘急。

白話文:

太陽病腹瀉後,裡頭的邪氣已經排出。但經絡中的熱氣無法向內傳,而外表的邪氣也沒消散。經絡中的熱氣無法向外傳出,裡外互相束縛,所以脈象會出現跳動快的樣子,但不會出現胸悶的現象。這是因為外面的陽氣沒有衰敗,經氣鬱結而強盛,一定會向外發散出汗,這是解熱的徵兆。

如果寸脈浮起來,表示陰邪氣逆衝而上,橫膈膜中的熱氣鬱結,一定會發生胸悶。脈象緊繃,表示外面的熱氣被束縛住,邪火向上蔓延,一定會感到咽喉疼痛。肝膽經絡沿著肋骨兩側,脈象表現為弦脈。弦脈表示木氣不暢通,一定會出現兩脅緊繃不適。

脈細數者,陽虛不能下秘,為濁陰沖逼,升浮無根,頭痛發作,必當未止。脈沉緊者,胃氣鬱迫,容納失職,必作嘔吐。脈沉滑者,脾陽郁陷,肝木疏泄,必協熱下利。脈浮滑者,乙木升發而生氣不暢,鬱而生風,疏泄失藏,必病下血也。

白話文:

脈搏細小而跳動頻繁,表示陽氣虛弱,不能控制下焦,導致濁陰上沖,無根而浮動,必定引發持續性頭痛。

脈搏深沉而緊迫,表示胃氣鬱結,運化失常,必定會導致嘔吐。

脈搏深沉而滑利,表示脾陽內陷,肝氣鬱結,必定會伴有發熱和腹瀉。

脈搏浮浮而滑利,表示乙木過於活躍,導致氣血不暢,鬱而化風,藏泄功能失常,必定會導致下血。

4. 結胸變證十二(太陽一百二十二)

太陽病二三日,不得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白話文:

太陽病發作兩三天,不能入睡,只想起身,心窩以下必定感到鬱悶,脈象微弱的,這是本來就有寒邪,卻反過來用下法。如果腹瀉停止了,必定會變成胸中結塊;腹瀉沒停止的,第四天再用下法,這是治療腹瀉使得人原本的寒邪發作。

太陽病二三日,正傳陽明少陽之時,但欲起,不能臥,外煩,如是知其心下必結。蓋病入陽明少陽,胃逆膽壅,經氣鬱迫,故心下結硬,相火上炎,是以煩生。若脈見微弱,此必有寒氣在內,格其陽火,乃反下之。寒盛脾虧,必當下利。若下利已止,脾氣不陷,而寒邪在中,不得下泄,必當上逆膽胃壅塞,則病結胸。

白話文:

在陽明少陽病發病後的二三天,正當陽明經和少陽經傳變之際,患者常表現為想起身卻不能躺臥,感覺體外有煩熱感。從這些症狀可以判斷患者的心下(胃脘部位)一定有結塊。這是因為病邪進入陽明經和少陽經,導致胃氣上逆和膽汁壅塞,經氣鬱滯不通,所以心下結硬。由於心火(相火)上炎,因此產生煩躁。如果脈象虛弱,說明體內還有寒氣,阻滯了陽氣的運行,因此病邪反而會往下發展。寒邪盛,脾氣虛弱,必然會出現泄瀉。如果泄瀉已經停止,脾氣沒有過度受損,但是寒邪仍然滯留在體內,無法通過泄瀉排出,那麼寒邪就會上逆到膽胃,導致壅塞,形成胸中結聚的病症。

若下利未止,脾氣方陷,四日見其外熱愈甚,而復下之,則裡寒益增,外熱更劇,寒益增而利益甚,此作協熱利也。結胸與協熱利,皆有寒分之邪在內,寒邪上衝,則胃逆而為結胸;寒邪下泄,則脾陷而為協熱利。其病標異而本同。協熱利者,內寒協合外熱而下利也。

白話文:

如果腹瀉不止,脾氣虛弱,四天後外熱加劇,又出現腹瀉,那麼體內的寒氣會增加,體外的熱氣會更加嚴重,如果寒氣增加而腹瀉也加重,這就叫做協熱利。

結胸和協熱利,都是在體內有寒邪。如果寒邪向上衝擊,就會導致胃氣逆亂而出現結胸;如果寒邪向下泄瀉,就會導致脾臟虛弱而出現協熱利。這兩種疾病的症狀不同,但根源相似。協熱利就是內部的寒邪與外界的熱邪相協合,導致腹瀉。

5. 太陽壞病痞證(十二章)

痞者異日之太陰,今日誤下而成者也。陽性虛而陰性實,人之心下虛空者,清陽升而濁陰降也。升降清濁之權在乎中氣,下傷中氣,升降失職,濁氣上逆則生䐜脹,清氣下降則生飧泄。故痞證與下利兼見,悉因中氣之敗也。太陰之證,腹滿自利。腹滿者痞之根本,而未至成痞,下之而胸下結硬,乃成痞焉。

白話文:

痞病是腹中痞滿的病症,是由於先前陽氣虛弱,陰氣實滯所造成。當人體的心下部位空虛時,清陽之氣會上升,濁陰之氣會下降。清氣上升和濁氣下降的運作,是由中氣掌管。如果下藥傷及中氣,就會導致清濁運作失調,濁氣上升造成脹氣,清氣下降造成腹瀉。因此,痞證和下利經常同時出現,都是因為中氣受損所致。太陰病的徵兆是腹部脹滿且自發性地腹瀉。腹部脹滿是痞病的根源,但尚未形成痞結。如果此時服下瀉藥,會導致胸部以下結塊變硬,形成痞病。

痞乃太陰之壞病也。太陰臟寒,溫宜四逆,陽旺寒消,自無餘事。及其成痞,則下寒而兼上熱,四逆不受,故變為瀉心。清上溫下,寒熱並用,靈思妙解,神化無窮矣。

白話文:

痞病是太陰經的惡性疾病。太陰經屬寒,溫暖調理四逆穴就能讓陽氣旺盛、寒氣消散,自然就能治癒。如果發展成痞病,則下寒兼上熱,四逆穴無法調理,所以轉變為瀉心病。清熱溫下,同時治療寒熱,靈活巧妙地運用手法,就能發揮無窮的神奇效果。

6. 太陽壞病痞證人參桂枝湯證一(太陽一百二十三)

太陽病外證未解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的外部症狀還沒解除,卻多次拉肚子,導致體內熱氣和津液都被排出,腹瀉不止,胸口悶脹堅硬,內外病症都未解除,可以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

太陽病外證不解而數下之外熱不退,而內寒亦增,遂協合外熱而為下利,利而不止。清陽既陷,則濁陰上逆,填於胃口而心下痞硬。緣中氣虛敗,不能分理陰陽,升降倒行,清濁易位。是里證不解,而外熱不退,是表證亦不解。表裡不解,當內外兼醫。桂枝人參湯。桂枝通經而解表熱,參朮姜甘溫補中氣,以轉升降之機也。

白話文:

外感風寒的症狀沒有解除,卻出現了腹瀉不止的情況,體外發熱不退,體內寒氣也加重了,導致發熱和腹瀉並存,且腹瀉不止。由於清陽下陷,導致濁陰上逆,堵塞在胃部,使心窩以下部位出現脹滿硬結。這是因為中氣虛弱,不能區分陰陽,導致升降功能倒錯,清氣和濁氣位置顛倒。這是因為裡證沒有解除,外熱也不退,說明表證也沒有解除。表裡都不能解除,應當內外兼顧治療。可以用桂枝人參湯。桂枝能疏通經絡,解除表熱;參、朮、姜味甘溫熱,能補益中氣,以轉運升降之機。

太陰之胸下結硬,即痞證也。自利利益盛,即下利不止也。中氣傷敗,痞與下利兼見,人參湯(即理中湯)助中氣之推遷降,陽中之濁陰則痞消升,陰中之清陽則利止。是痞證之正法。諸瀉心則因其下寒上熱,從此而變通者也。

白話文:

太陰經的胸部下方出現硬塊,就是痞證。如果腹瀉頻繁,就是下利不斷的症狀。中氣虛弱受損,痞證和下利同時出現,可以使用人參湯(也就是理中湯)來幫助中氣運化,把陽氣中的濁陰排除,痞證就會消失;把陰氣中的清陽提振起來,下利就會停止。這是治療痞證的正統方法。而各種瀉心湯,則是根據上熱下寒的病情變化而變通使用的。

7. 桂枝人參湯(四十五)

桂枝(四兩) 人參(三兩) 白朮(三兩) 甘草(三兩) 乾薑(三兩)

白話文:

桂枝:4兩 人參:3兩 白術:3兩 甘草:3兩 乾薑:3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8. 大黃黃連瀉心湯證二(太陽一百二十四)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方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方在太陽五),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白話文:

在嚴重感冒時服用大劑量瀉藥後,卻又發出冷汗,且感到心腹脹痛、惡寒,這是因為身體表層的寒氣尚未排出。此時,不應該直接治療腹脹,而應先讓身體表層的寒氣排出,等到表層寒氣排出後,再治療腹脹。排出表層寒氣可以使用桂枝湯(請參照「太陽篇」第五條),而治療腹脹可以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下後復汗,陽亡土敗,遂成痞證,而外見惡寒者,表未解也。蓋陰氣外束,陽郁不達,則見惡寒。外見惡寒,則內必發熱。內熱痞郁,法應攻之,而表未解者,不可攻也。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從中風例用桂枝湯,病在汗下後,是以不用麻黃。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去其痞郁之上熱也。

白話文:

傷寒病人下痢後又出汗,陽氣流失、脾臟虛弱,導致痞證。如果出現怕冷的症狀,表示表證未解。因為陰氣在體表阻滯,陽氣無法散發,所以會怕冷。怕冷時,體內必定發熱。體內發熱、痞氣鬱結,應該用攻伐的方法治療。但是表證未解,不能攻伐。應該先解決表證,表證解除後才能攻伐痞證。解表時,可以參照治療中風的桂枝湯,但因為病人已經出過汗,所以不用麻黃。攻伐痞證,可以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以清除痞氣鬱結所造成的上熱。

上章用桂枝人參湯雙解表裡,此用桂枝湯解表,大黃黃連攻痞者,以上則外熱而內寒,此則外寒而內熱,攻補不同也。溫中解表,可以並用,攻裡發表,不可雙行。故仲景於宜攻之病而有表證,皆先表而後下。

白話文:

上一章節使用桂枝人參湯,同時治療外感和內寒。本章節使用桂枝湯治療外感,使用大黃、黃連攻下痞結。前面一章節是外熱內寒,本章節則相反,是外寒內熱,因此攻補的方式不同。溫中和解表可以同時進行,攻裡和發表不能同時進行。所以《傷寒論》中,張仲景在需要攻下的疾病中有表證時,都是先治療表證再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