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首 (2)

回本書目錄

卷首 (2)

1. 六經分篇

傷寒六經分篇,非皆經病也。六經之病,總統於太陽一經。其不入臟腑而但在經脈者,雖遍傳六經而未經汗解,則必有太陽之表證。既有太陽表證,則不拘傳至何經,凡在六七日之內者,中風俱用桂枝,傷寒俱用麻黃。此太陽之經病,而實統六經之經病,不須另立六經之法也。

白話文:

將傷寒分成六經不同的病症來分類,並不代表都是真正的特定經絡病變。六經的病症,都可以歸納到太陽經這一經絡。有些病症沒有進入五臟六腑,只停留在經絡中,即使已經傳遍六經,但沒有透過發汗的方式解除,那麼必定會有太陽經的表證。出現太陽經表證之後,不管傳到哪一經,只要在六到七天之內,中風的就都要用桂枝,傷寒的就都要用麻黃。這些都是太陽經的病症,實際上也包含了其他六經的經絡病症,所以不需要另外建立六經分類的方法。

惟陽盛亡陰而入陽明之腑,陰盛亡陽而入太陰之臟,他經之裡證已作,而太陽之表邪未罷,此在太陽則為壞病,而在諸經則為本病。故於太陽立壞病之門,而於太陽之外,又設諸經之篇。陽明篇全言腑病。陽明之經病,如葛根湯證,乃腑病之連經,非第經病也。若桂枝、麻黃二證,則太陽之所統而復述於陽明者也。

白話文:

只有陽氣過盛導致陰氣衰弱,才進入陽明腑;只有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衰弱,才進入太陰臟。其他經絡的裡的病症已經形成,而太陽經絡的表的邪氣還沒有消退。這種情況,在太陽經絡就是壞病,在其他經絡就是本病。因此,在太陽經絡中設置壞病的門類,同時在太陽經絡之外,又設置了其他經絡的篇章。

陽明篇全部都是討論腑病的。陽明經絡的疾病,例如葛根湯的證狀,是腑病連帶經絡,不單單是經絡的疾病。如果桂枝、麻黃這兩種證狀,則是太陽經絡統領的,又重複記載在陽明的篇章中。

三陰篇全言臟病。太陰之桂枝,少陰之麻黃、細辛,厥陰之麻黃、升麻諸證,皆臟病之連經,非第經病也。少陽篇半言臟病,半言腑病。少陽居半表半裡之中,乃表裡之樞機,陰陽之門戶。陽盛則入腑,陰盛則入臟。少陽之經病,如小柴胡湯證,乃臟病、腑病之連經,非第經病也。

白話文:

《三陰篇》主要探討臟腑疾病。大陰經的桂枝方、小陰經的麻黃、細辛方,以及厥陰經的麻黃、升麻等方劑,這些證型都是臟腑疾病的連帶反應,不僅僅是經絡疾病。

《少陽篇》既涉及臟腑疾病,也涉及腑臟疾病。少陽經位於半表半裡之間,是表裡之間的樞紐,陰陽之間的門戶。陽氣旺盛時,病邪會入腑;陰氣旺盛時,病邪會入臟。少陽經的經絡疾病,如小柴胡湯證,屬於臟腑疾病的連帶反應,不僅僅是經絡疾病。

蓋其胸脅痞硬,是陽明、太陽俱有之證。緣其臟腑脹滿,壅礙膽經降路,經腑郁迫,故心脅痞硬。而其寒熱往來、吐利並作,寒多則太陰病,熱多則陽明病,吐多則陽明病,利多則太陰病。若但在少陽之經,而不內連於臟腑,不至如柴胡諸證之劇也。若麻黃一證,則太陽之所統而復述於少陽者也。

白話文:

出現胸脅脹痛、硬結的症狀,是由於陽明經和太陽經同時病變所致。起因是臟腑脹滿,阻滯了膽經的下降通路,經絡和臟腑受到壓迫,因此造成心脅部位的脹痛、硬結。而寒熱交替發作、嘔吐和腹瀉同時出現的情況,寒症較重則是太陰經的病症,熱症較重則是陽明經的病症,嘔吐較多則是陽明經的病症,腹瀉較多則是太陰經的病症。如果僅僅是少陽經的病症,而沒有內連臟腑,症狀不會像柴胡湯證那樣嚴重。至於麻黃證,則是原本由太陽經主導的病症,又復發在少陽經上。

2. 六氣司令

人有十二經,仲景傷寒但立六經者,從六氣也。少陰、少陽、陽明,手經司氣而足經從化者也。厥陰、太陰、太陽,足經司氣而手經從化者也。傷寒六經皆言足經而不言手經,以足經周遍於身,其部大,手經祗行兩手,其部小。其實兩經同氣,病則皆病,主其大者以概小者,非足病而手安也。

白話文:

人體有十二條經脈,仲景的《傷寒論》中只討論了六條經脈,這是根據六種病邪的性質而定的。少陰、少陽、陽明這三條手經掌管氣血,足經則受其影響。厥陰、太陰、太陽這三條足經掌管氣血,手經則受其影響。傷寒論中只提到足經而不提手經,是因為足經遍佈全身,範圍廣;而手經只分布在雙手上,範圍較窄。實際上,兩者的氣血是相通的,患病時也都會受到影響。仲景側重於足經,是因為足經範圍更廣,可以概括手經,並不是說足經生病而手經不受影響。

諸言四肢厥逆疼痛,則手亦在其內,未嘗不病也。足太陽(膀胱)以寒水主令手太陽(小腸)之火從而化寒,手陽明(大腸)以燥金主令足陽明(胃)之土從而化燥,手少陽(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陽(膽)之木從而化火,足太陰(脾)以濕土主令手太陰(肺)之金從而化濕,手少陰(心)以君火主令足少陰(腎)之水從而化火,足厥陰(肝)以風木主令手厥陰(心包)之火從而化風。此六經之常也。

白話文:

所有提到四肢冰涼疼痛的病情,都包含手部在內,從未聽說過不涉及手的。足太陽經(膀胱經)以寒冷水氣為主,會導致手太陽經(小腸經)的火氣轉化為寒氣;手陽明經(大腸經)以乾燥金氣為主,會導致足陽明經(胃經)的土氣轉化為乾燥;手少陽經(三焦經)以相火為主,會導致足少陽經(膽經)的木氣轉化為火氣;足太陰經(脾經)以濕土為主,會導致手太陰經(肺經)的金氣轉化為濕氣;手少陰經(心經)以君火為主,會導致足少陰經(腎經)的水氣轉化為火氣;足厥陰經(肝經)以風木為主,會導致手厥陰經(心包經)的火氣轉化為風氣。這就是六條經絡的常見變化。

病則太陽是寒,陽明是燥,少陽是火,太陰是濕,厥陰是風。而惟少陰則不從熱化而從寒化。以火勝則熱,水勝則寒。病則水能勝火而火不勝水,故從壬水而化寒,不從丁火而化熱也。至於陽明陽盛則從庚金而化燥,陰盛則從己土而化濕,不皆燥盛也(陽明上篇是燥盛者,陽明下篇是濕盛者)。至於少陽陽盛則火旺而傳腑,陽虛則火衰而傳臟,不皆火勝也。

白話文:

當疾病發生時:

  • 太陽經:呈現寒證
  • 陽明經:呈現燥證
  • 少陽經:呈現火證
  • 太陰經:呈現濕證
  • 厥陰經:呈現風證

只有少陰經的病證會從熱證轉化為寒證,因為火過盛會導致熱證,水過盛會導致寒證。在病症中,水能勝過火,但火不能勝過水,所以少陰經的病證會從水氣(壬水)轉化為寒證,而不是從火氣(丁火)轉化為熱證。

對於陽明經:

  • 若陽氣過盛,會轉化為燥證(庚金),這是陽明上篇的病症;
  • 若陰氣過盛,會轉化為濕證(己土),這是陽明下篇的病症。

因此,陽明經的病證不都是燥證。

對於少陽經:

  • 若陽氣過盛,火氣旺盛會傳至腑;
  • 若陽氣虛弱,火氣衰弱會傳至臟。

因此,少陽經的病證也不都是火證。

3. 一氣獨勝

六氣和平則一氣不至獨勝,諸氣敗北。一氣獨勝,故見一腑一臟之病。陽莫盛於陽明,陰莫盛於少陰。曰陽明之為病,是少陰之水負而趺陽土盛者也。曰少陰之為病,是趺陽土負而少陰水勝者也。土勝水負則為順,水勝土負則為逆。陽明腑病是土勝之證,三陰臟病是水勝之證。燮理陰陽,補瀉水土之奧,仲景既沒,後世庸工一絲不解也。

白話文:

當六種氣息和諧相處時,任何一種氣息都不會獨佔優勢,其他氣息也會被抑制。如果一種氣息獨佔優勢,就會表現出某一臟腑的疾病。陽氣最旺盛的是陽明,陰氣最旺盛的是少陰。陽明出現疾病時,是由於少陰的水氣過盛,壓制了陽明之土。少陰出現疾病時,是由於陽明之土過盛,壓制了少陰之水。土氣旺盛,水氣受抑,這是一種順勢的狀態。水氣旺盛,土氣受抑,這是一種逆勢的狀態。陽明腑的疾病是土氣旺盛的證據,三陰臟的疾病是水氣旺盛的證據。調理陰陽平衡,補充或瀉去水土之氣的精妙方法,自仲景去世後,後世的庸醫就一絲不理解了。

4. 篇章次第

傷寒次第亂於叔和,傷寒之亡,亡於次第紊亂而下士不解也。使次第非亂,則傷寒雖元讀之,不過二三年,無不解矣。僕於破裂紛亂之中,條分縷晰,復其次第之舊。縱與仲景篇次未必悉合,然而源委明白,脈絡清楚,傷寒之理著仲景之法傳矣。叔和而後注傷寒者數十百家,著作愈多而傷寒愈亡。

白話文:

傷寒的次序被張仲景的叔和弄亂了,傷寒之學的衰亡,就在於順序混亂且低階的醫者無法理解。如果次序不亂,即使從《傷寒論》原文閱讀,幾年之內,沒有無法理解的。我在錯亂紛雜的文字之中,條理分明地梳理,恢復它的舊有次序。即使與仲景的篇章次序不見得完全相符,但源頭和脈絡清楚明白,傷寒的道理因此得以彰顯,仲景的方法得以傳承。在張仲景的叔和之後,註解傷寒論的書籍有數百家,著作越多,傷寒之學反而衰亡得越厲害。

其中惟郊蒨程氏頗識傷寒溫病之殊,傳經為熱之訛,而於三陰之病亦稍有解悟,較之前人可謂庸中矯矯者矣。惜理障太多,疑叢滿腹,其所解者百分之一,至於仲景全理,未始升堂而睹奧也。

白話文:

在眾多中醫學者中,只有郊外的蒨程先生,能較好地辨別傷寒和溫病的區別,他指出將傷寒傳經稱為熱病是錯誤的,並且對三陰病的治療也有一些見解,與前人相比,可以說是平庸中比較傑出的。遺憾的是,他的思想障礙太多,疑團滿腹,他所理解的只是仲景全理的百分之一,還沒有真正瞭解仲景全部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