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脈法五

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屬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白話文:

脈搏浮沉、有力,胸口按壓起來很硬,有發熱,如果屬於臟象的病,就攻擊臟象,不要讓人出汗;如果是屬於腑象的病,不要讓人小便次數多。小便次數多,大便就會乾燥;出汗多,熱就會更加嚴重;出汗少,大便就會困難。脈搏遲緩,還不能攻擊。

脈浮而大是太陽、陽明之脈也。若心下反硬,則有陽明之腑邪也。蓋少陽之經自胃口而行兩脅,少陽經氣侵逼陽明之腑,腑氣壅遏逆而上行,礙少陽下行之路,經腑郁迫結於胸脅,故心下痞硬。若腑熱傷及臟陰,則攻之,不令發汗。若但是腑熱,則攻不必急,而不令其溲數。

白話文:

脈搏浮而大的是太陽經和陽明經的脈。如果心窩下面反倒感到硬,那麼就有陽明腑的邪氣。因為少陽經從胃口部位運行到兩側肋骨,少陽經氣侵犯陽明腑,腑氣壅塞,向上逆行,阻礙少陽經氣向下運行。經絡和腑氣鬱結在胸肋部位,所以心窩下面感到痞硬。如果腑熱傷及臟腑陰氣,就要攻治,不讓他發汗。如果只存在腑熱,那麼攻治不必急迫,但不要讓他小便次數過多。

溲數則其津液亡而大便硬,汗多則營消而熱愈增,汗少則腑熱鬱而大便難。是以不令汗尿而用攻下。第攻亦有時,臟宜急攻。(陽明、少陰急下三證,以緩攻之,則腑熱傷及臟陰,不可救矣。)腑宜緩攻,而一見脈遲,則內熱未實,尚未可攻也。(此明料度臟腑之義。)

白話文:

小便頻繁表示津液流失且大便乾燥。出汗多表示營血消耗且熱氣增加。出汗少表示腑熱鬱積且大便難解。因此,不能讓患者大量出汗排尿,而應使用瀉下法。

但瀉下也有時機,臟腑必要時才急於瀉下。(陽明、少陰急下三證,如果緩緩瀉下,腑熱就會損傷臟腑陰液,無法挽救。)腑腑必要時才緩緩瀉下,如果發現脈搏遲緩,表示內熱尚未實化,還不能瀉下。(這說明瞭診斷臟腑虛實的重要性。)

2. 脈法六

師曰: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肥人肌肉豐厚,故脈氣沉深;瘦人肌肉減薄,故脈氣浮淺。沉者浮而浮者沉,是謂反常。反常則病,故責之。

3. 脈法七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逆,緊為氣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即氣動膈氣乃下。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白話文:

趺陽脈(小腿外側)脈象緊而浮,浮脈代表氣逆,緊脈代表氣寒。浮脈表示腹部脹滿,緊脈表示絞痛。浮緊脈相搏動,會產生腸鳴聲並伴隨翻滾,這是氣動膈氣下降的表現。少陰脈(手少陰心脈)不出,表示陰氣腫脹變大,同時也虛弱無力。

趺陽,足陽明脈動,衝陽氣衝人迎。大迎衝陽在足趺上,故謂之趺陽。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逆,緊為氣寒。以土位居中,在於浮沉之間。氣不應浮浮則為胃氣之逆,土性和緩,脈不應緊緊則為胃氣之寒。胃主降濁,胃逆脈浮則胃氣壅塞,濁氣不降,是以腹滿。胃主受盛,胃寒脈緊則胃氣逼窄,木邪迫侵,故為絞痛。

白話文:

趺陽:足陽明脈搏動,衝陽之氣衝向人迎穴。大迎穴與衝陽經位於足背上,因此稱為趺陽。

趺陽脈搏的特徵:

  • 緊而浮:表示氣逆。
  • 緊:表示氣寒。

趺陽脈搏的特徵與脾胃的功能有關:

  • 脾性屬土,在五行中居中,因此趺陽脈搏應浮沉適中。
  • 氣不應浮浮,則為胃氣上逆。
  • 土性和緩,脈不應緊緊,則為胃氣寒。

胃氣上逆和寒的症狀:

  • 胃主降濁:胃氣上逆(脈浮),會導致胃氣壅塞,濁氣不降,引起腹滿。
  • 胃主受盛:胃氣寒(脈緊),會導致胃氣逼窄,木邪(肝氣)迫侵,引起絞痛。

浮緊相合,腸鳴而轉轉,則氣滯行動,膈間痞塞之氣乃下。及其寒邪衝突後注魄門而為泄利,則滿痛稍減。頃而寒凝氣滯,痛滿又作此,因於腎陽之虛也。若少陰脈出則腎陽續復,少陰脈不出則腎陽澌滅,其陰器必腫大而虛也。緣水寒木鬱陷而不升,故陰器腫大。(肝主筋,前筋者諸筋之宗也。

白話文:

當出現脈浮且緊同時伴有腸鳴咕嚕作響的情況時,說明氣滯不通暢,堵塞在橫膈膜以下的氣開始排出。當寒邪衝突侵襲後,又導致便溏腹瀉,這時腹脹疼痛會稍有減輕。但過一會兒,寒凝導致氣滯,疼痛脹滿又會發作。這是因為腎陽虛弱所致。如果少陰脈脈搏出現,表示腎陽已經恢復;如果少陰脈脈搏不出,表示腎陽耗盡,陰部必然腫大萎縮。這是因為水寒木鬱,導致陰部腫大而不舉。(肝臟主筋,前筋是諸筋的總綱。)

足少陰脈動太谿陰谷。太谿在內踝後,陰谷在膝後膕中內側。)

4. 脈法八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於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當刺期門、巨闕。

白話文:

當少陰腎脈氣血不足時,腎氣便會虛弱,精血也會減少。腎中的陰氣會倒行逆流,逼迫清氣向上運行,進入胸隔。胸中的宗氣受到腎陰的逼迫,不能散發,氣體聚集,血液便凝滯。因此,血液聚集在心臟下方,阻礙清陽之氣上升,導致陽氣下降。肝氣不能暢達,鬱結而化熱,與陰股和下部的陰氣相合。陰陽之氣相互鬱結,導致身體失去知覺。身體能夠有知覺,是因為清陽之氣上升的緣故。 少陰腎脈不至,則腎氣微弱而少精血,腎中陰氣逆奔,促逼清道,上於胸膈,胸中宗氣為腎陰所迫,反聚而不散,氣聚則血凝,故血結心下,血結而遏其清陽不得上奉,故陽氣退下,肝氣不達鬱而生熱,歸於陰股與下之陰氣,兩相郁動,令身不仁。身之所以靈覺者,以清陽之升發也。

今結血迷心,清陽淪陷,故身無知覺而不仁也。此為屍厥(史扁鵲傳虢太子病尺厥即此)。當刺厥陰之期門,任脈之巨闕,下泄陰股之鬱熱,上通心下之結血,令其清陽上達,神氣通暢,則明白如初矣。

白話文:

現在血結堵塞了心臟,清氣沉降,所以人失去知覺,變得很不仁道。這就是屍厥(史扁鵲傳中虢太子患的尺厥就是這種病)。此時應該針刺厥陰經的期門穴和任脈的巨闕穴,由此往下宣泄下陰股的鬱熱,向上疏通心下的血結,讓清氣上升,神氣暢通,就能恢復清醒。

5. 脈法九

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

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胃氣之寒,微則為胃氣之虛,微緊相合,虛而且寒,濁陰凝塞,清氣不升,則為短氣。胃氣虛寒,腎陽必敗。少陰脈弱而澀,弱則血虛而微煩,澀則血寒而厥逆也。

白話文:

如果趺陽脈(胃經)摸起來微弱而緊繃,緊繃表示胃氣偏寒;微弱表示胃氣虛弱。微弱和緊繃兩種脈象同時出現,說明胃氣既虛弱又偏寒。而這種情況會導致濁陰凝滯,清氣無法上升,因而導致呼吸短促。胃氣虛寒,會導致腎陽受損。

如果少陰脈(心腎相通的脈絡)摸起來虛弱而澀滯,虛弱表示血氣不足,稍微會覺得煩躁;澀滯表示血氣偏寒,容易出現逆冷等症狀。

6. 脈法十

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

趺陽脈不出,胃氣虛敗,則脾不運行,中脘滯塞,不能上下升降,故身冷膚硬,以陽虛不能外達,無以溫分肉而柔肌膚也。

白話文:

趺陽脈不出,說明胃氣虛弱衰敗;胃氣虛敗,則脾臟功能不順,中脘(胃脘部)不通暢,不能將氣血上下傳輸,所以身體發冷、皮膚僵硬。這是因為陽氣虛弱,不能外達,無法溫暖分佈在四肢的肌肉和皮膚,所以皮膚會變硬。

7. 脈法十一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之實,緊者脾氣之強,一實一強,兩者不和,必至相擊,持胃氣之實擊脾氣之強,強不受擊,則痛還自傷,譬之以手抱刃,自傷坐作金瘡也。(此陰陽相干之義,乃太過不及之可怪者。)

白話文:

趺陽脈摸起來滑而緊,滑是胃氣實,緊是脾氣強。一實一強,兩者不和,必定互相攻擊。胃氣實奪取脾氣強,強不受奪,那麼疼痛就會傷到自己。就好像用手抱著刀刃,自己受傷造成金瘡一樣。(這是陰陽互相影響的道理,太過或不及都值得注意。)

8. 脈法十二

趺陽脈沉而數,沉為實,數消穀,緊者病難治。

趺陽脈沉而數,為內實數,則消穀是胃陽之盛者也。設使兼緊者,則病為難治矣。緊者陽為邪鬱而不達也。(風寒外束甲木鬱迫,故見緊象。)

白話文:

趺陽脈(胃經穴位的脈象)深沉而跳動頻率較快,說明體內有實熱,會導致消化不良,這是胃陽亢盛造成的。如果同時出現脈象緊繃的現象,那麼病情就難以治療。脈象緊繃是陽氣被邪氣鬱結住,無法通暢的表現。(風寒外襲,導致肝氣鬱結,所以出現脈象緊繃的現象。)

9. 脈法十三

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趺陽脈大而緊者,胃陽為膽經所郁,不能容納水穀,當即下利,此為難治。(汗下宜忌篇: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即此證也。)

白話文:

趺陽脈(足三陽脈的合脈)又大又緊,表示胃中之陽氣被膽經的鬱熱之氣抑制,無法容納食物和水,就會立刻腹瀉,這種情況很難治療。(汗下宜忌篇:脈又大又緊,表示陽氣中有陰邪,應立即瀉下,可用大承氣湯治療,此證即為此證。)

10. 脈法十四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微虛,里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為陽中霧露之氣也。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慄,足膝厥冷,溺便妄出。

白話文:

寸口脈搏又緊又硬,說明清邪在身體上半身,濁邪在身體下半身。清邪在上方,叫做「潔」;濁邪在下方,叫做「渾」。陰氣受到邪氣侵襲,必定伴隨內心恐懼。表氣微弱,裡氣不能固守,因此使邪氣入侵陰氣。陽氣受到邪氣侵襲,必定發熱,伴隨頭痛、項強、脖子抽筋、腰痛、小腿痠痛,這是因為陽氣中混有霧露之氣。所以說:「清邪在上方,濁邪在下方。」陰氣受到邪氣侵襲,會出現恐懼,足膝發冷,大小便失禁。

表氣微虛,里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上焦怫鬱,臟氣相薰,口爛食齦也。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營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遊於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咽塞。

白話文:

表層氣血虛弱,裡層氣血稍急,三焦氣機紊亂,導致內外交通不通暢。上焦氣機鬱堵,內臟之氣相互鬱結,導致口瘡、牙齦腫痛。中焦失調,胃氣上逆,脾氣不運行,胃中積滯濁氣,營衛之氣不通暢,血液凝滯不流。如果衛氣流動受阻,小便會發赤發黃,與熱邪相搏,熱邪因此而乘虛而入,遊走經絡,出入臟腑,熱邪所經過之處,就會形成癰疽膿腫。如果陰氣流動受阻,陽氣衰微,陰氣無力勝過陽氣,外邪入侵,只會打噴嚏將其排出,出現聲音嘶啞,咽喉阻塞的症狀。

寒厥相逐,為熱所壅,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

白話文:

寒氣和熱氣互相交替發作,熱氣阻滯,導致血液凝結在下焦,形狀像豬肝。陰陽氣機皆虛衰,脾氣虛弱,五液流注下焦,下焦不閉合,清澈的大便很重,導致大便次數頻繁且困難,臍周有脹痛,生命難以保全。

寸口脈尺寸俱緊者,此有外邪之迫束也。寸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尺緊者,法當濁邪中於下焦。清邪潔清,名曰潔也;濁邪渾濁,名曰渾也。下焦陰中於邪,必陽氣內虛而戰慄也。此因表氣之微虛,里氣之不守,故使邪中於陰部也。上焦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陽中霧露之氣也。

白話文:

當寸口脈的尺寸兩部都緊繃時,說明有外邪侵犯,導致局部緊繃。寸脈緊繃,應當治療上焦受邪;尺脈緊繃,應當治療下焦受邪。上焦受邪,邪氣清淨,稱為「清邪」;下焦受邪,邪氣渾濁,稱為「濁邪」。

下焦陰分受邪,必然導致陽氣虛弱,出現戰慄。這是因為體表陽氣輕微虛弱,內部陽氣不守,導致邪氣入侵陰分。

上焦陽分受邪,必然會發熱,伴有頭痛、脖子發硬、頸部抽筋、腰痛、小腿痠痛,這是因為陽分被「霧露之氣」侵犯的緣故。

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以其同類之相感召,金匱霧傷於上,濕傷於下,正此意也。清邪中上,則為內熱;濁邪中下,則為內寒。上熱下寒,陰陽俱病,而陽病則輕,陰病則重,以邪之清濁不同也。今以濁邪之中下者言之。陰中於邪,內寒而慄,陽不下達足膝,逆冷氣不下攝,便溺妄出。

白話文:

所以說清澈的邪氣侵襲上半身,渾濁的邪氣侵襲下半身。因為同類會互相吸引,就像《金匱要略》中提到的,霧氣傷於上,濕氣傷於下,就是這個道理。清澈的邪氣侵襲上半身,就會導致內熱;渾濁的邪氣侵襲下半身,就會導致內寒。上熱下寒,陰陽俱病,但陽病較輕,陰病較重,這是因為邪氣的清濁不同。現在來說說渾濁的邪氣侵襲下半身的情況。身體的陰分受邪氣侵襲,就會產生內寒而發冷,陽氣無法下達到膝蓋,逆行的寒氣無法下行溫暖身體,就會導致大小便失禁。

此其表氣微虛,故外邪乘襲,不能斂閉。裡氣亦微郁,作滿急,故三焦溷亂,內外不通。三焦俱病,其狀自別。其上焦之怫鬱也,熱蒸於髒,髒氣相薰,口爛食齦也。此以上焦外有表邪之感,內有下寒之逼,火鬱於上,故證見如此。其中焦之不治也,胃氣逆行而上衝,脾氣鬱陷而不轉,胃中為濁氣所填,營衛滯塞不通,血因凝而不流。以營衛流行賴乎中氣之運,中氣不運,故氣血阻隔也。

白話文:

此時表氣略微虛弱,所以外來的邪氣趁虛而入,無法阻擋在外。體內的氣息也略微鬱結,產生飽脹感,因此三焦運行混亂,內外不通。三焦都出現問題,症狀自然不同。上焦氣機鬱結,熱氣蒸騰於臟腑,臟腑之氣互相薰蒸,導致口舌潰爛、牙齦出血。這是由於上焦受到外邪侵襲,內部又有寒邪逼迫,熱氣鬱結於上所致。中焦失調,胃氣逆行上衝,脾氣鬱結不運轉,胃中被濁氣所填塞,營衛氣血運行不暢,血液凝滯不流。營衛氣血的運行依賴於中氣的運作,中氣不運作,所以氣血阻隔。

若衛陽前通乎下者,氣降於水,則小便赤黃。衛氣將通而未通,必鬱而為熱。衛氣與臟中之熱相合,衛氣所到之處,熱亦隨之。是因熱而作使也。衛與熱遊於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蒸腐而為癰膿。是衛陽通而熱傷於內也。若里陰前通於上者,陽氣厥寒而微弱,不能作熱,陰無所使,下焦客氣之內入於胸膈者,衝動肺氣上逆,嚏而出之,出之不及,乃聲嗢而咽塞。下焦寒厥攻逐於上,為上熱所壅,寒熱相搏,前之凝血自下,狀如豚肝。

白話文:

如果衛陽前通到下半身,氣就會下降進入膀胱,導致小便呈赤黃色。衛氣即將通暢但還未完全通暢,必定會鬱結形成熱。衛氣與內臟中的熱氣相結合,衛氣到達的地方,熱氣也會跟著到。這是因為熱氣而造成的。衛氣和熱氣在經絡中運行,出入臟腑,熱氣所經過的地方,就會蒸煮腐敗形成癰膿。這是衛陽通暢但熱氣傷及內部。如果裡陰前通到上半身,陽氣就會極度寒冷微弱,無法產生熱氣,陰氣沒有宣發的管道,下焦的客氣內入胸膈,衝動肺氣上逆,噴嚏排出。如果排出不及時,就會聲音沙啞且咽喉阻塞。下焦寒冷衝上來,又被上半身的熱氣壅塞,寒熱相搏,之前凝結在下的血,形狀像豬肝。

陰陽俱致厥逆,濁氣不降,清氣不升,則脾氣孤弱,不能統攝五臟之精液,五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