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傷寒貫珠集》~ 卷三·陽明篇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陽明篇上 (3)

1. 白虎加人參湯證三條

傷寒病。若吐若下後。六七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疾病。如果發生嘔吐或腹瀉之後,過了六七天還沒有恢復,這是熱邪滯留在體內,內外都有熱症。患者經常怕風,口渴嚴重,舌頭乾燥煩躁,想要喝大量的水。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白虎湯加人參來治療。

以下三條。王叔和本在太陽篇中。今移置此。

傷寒若下若吐後。至七八日不解。而燥渴轉增者。邪氣去太陽之經。而入陽明之腑也。陽明經為表。而腑為里。故曰熱結在裡。腑中之熱。自內際外。為表裡俱熱。熱盛於內。陰反居外。為時時惡風。而胃者。津液之原也。熱盛而涸。則舌上乾燥。故既以白虎除熱。必加人參以生津。

白話文:

如果傷寒患者下利或嘔吐後,過了七八天還未好轉,反而感到更加口渴燥熱,說明邪氣已經離開太陽經,進入陽明腑。陽明經是身體的表面,而腑是身體的內部,所以說熱邪困結在身體內部。腑中的熱氣從內向外發散,導致表裡同時發熱。熱氣在體內旺盛,陰氣被迫外散,患者會時常怕風。胃是津液的來源,如果熱盛導致胃中津液耗竭,患者的舌頭會乾燥。因此,在使用白虎湯清熱的同時,必須添加人參來生津。

尚從善所謂邪熱結而為實者。則無大渴。邪氣散漫。熏蒸焦膈。故舌上乾燥而煩。大渴欲飲水數升是也。是以白虎承氣。併為陽明腑病之方。而承氣苦寒。逐熱蕩實。為熱而且實者設。白虎甘寒。逐熱生津。為熱而不實者設。乃陽明邪熱入腑之兩大法門也。故從太陽分出三條。

白話文:

尚從善所說的邪熱凝結為實証,這種情況下患者不會特別口渴。如果是邪氣散漫,燻蒸灼傷胸膈,導致舌頭乾燥灼熱,會非常口渴,想要喝大量的水。因此,白虎承氣湯是陽明腑病的兩種方劑之一。其中,承氣湯寒涼苦燥,可以驅邪逐熱、蕩滌實証,適合同時有熱証和實証的患者。而白虎湯甘寒瀉熱,可以生津止渴,適合有熱証但沒有實証的患者。這兩個方劑是治療陽明熱邪入腑的兩大主要方劑。所以,從太陽病中分出三條病脈。

並列於此云。

白虎加人參湯,方見太陽斡旋法。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無大熱。表無大熱也。口燥渴心煩。裡熱極盛也。背微惡寒。與時時惡風同意。蓋亦太陽經邪傳入陽明胃腑。熏蒸焦膈之證。故宜白虎加人參。以徹熱而生津也。

白話文:

沒有發高燒。這表示表證沒有高燒。口乾舌燥、心煩意亂。這是裡熱非常旺盛的症狀。後背略微怕冷。這與時常怕風是一致的。這可能是太陽經的邪氣傳入陽明胃腑,燻蒸灼傷隔膜而造成的。所以應該使用白虎湯加上人參,以清熱生津。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傷寒患者脈搏浮起,發熱但是沒有出汗,而且表證沒有解除的話,不能給他服用白虎湯。如果患者口渴想喝水,並且沒有表證,那就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前二條既著白虎之用。此條復示白虎之戒。謂邪氣雖入陽明之腑。而脈證猶帶太陽之經者。則不可便與白虎湯。與之則適以留表邪。而傷胃氣也。而又申之曰、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其丁寧反復之意。可謂至矣。

白話文:

前面兩條已經談到白虎湯的應用。這條又進一步說明使用白虎湯的戒忌。意思是,如果邪氣雖然進入陽明腑,但脈象證狀仍屬於太陽經,就不能馬上給病人服用白虎湯。如果服用,反而會使外邪滯留於表,損傷胃氣。又申明說,如果病人口渴想喝水,沒有表證,就可以服用白虎加人參湯。作者如此叮囑反覆,可謂用心良苦。

2. 陽明經病脈因證治十一條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邪氣並於太陽則浮。並於陽明則大。云三日者。舉傳經次第之大凡也。又陽明之脈。人迎趺陽皆是。傷寒三日。邪入陽明。則是二脈當大。不得獨診於右手之附上也。

白話文:

邪氣集聚在太陽經,會浮在體表。集聚在陽明經,則會表現出強盛。之所以說「三日」,是概括傳經次序的大致規律。另外,陽明經的脈象,包括人迎脈和趺陽脈。傷風感冒後,邪氣入陽明經,會導致這兩條脈象明顯增強。不能只診斷右手的附上脈。

本太陽病。初得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徹、達也。汗雖欲出。而不達於皮膚。則邪不外出。而反內入。此太陽之邪傳陽明之經。與汗下後入腑者不同也。

白話文:

徹,是通達的意思。雖然汗液想要排出,但卻無法到達皮膚表面。那麼邪氣就不會外出了,反而會反向進入體內。這是太陽經的邪氣傳到陽明經的經絡。和汗液排出後進入腑臟的情況不同。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太陽脈緊。為寒在表。陽明脈緊。為實在裡。裡實則潮熱。發作有時也。若脈但浮而不緊者。為里未實而經有熱。經熱則盜汗出。蓋雜病盜汗。為熱在臟。外感盜汗。為邪在經。易簡方用防風治盜汗不止。此之謂也。

白話文:

太陽脈搏緊,表示寒氣在身體外表。陽明脈搏緊,表示實熱在身體裡面。裡面的實熱會導致潮熱,發作的時間不固定。如果脈搏浮而不緊,表示裡面的實熱還未形成,但經絡有熱。經絡有熱就會盜汗。一般來說,盜汗是由於臟腑有熱,外感盜汗是由於經絡有邪氣。易簡方使用防風來治療盜汗不止,就是這個道理。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苦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無汗而小便利。邪不外散。而氣但下趨也。二三日。嘔而咳者。邪復從上行也。手足厥者。氣仍不外達也。

故必苦頭痛。所以然者。下趨而極。勢必上行。外達無由。上攻必猛也。若不咳不嘔。則氣且下行。手足不厥。則氣得四達。何至上逆而頭痛哉。讀此可以知陽明邪氣上下進退之機。

白話文:

所以一定會出現劇烈的頭痛。原因是這樣:邪氣向下走,但是到了極點,勢必會向上行。邪氣無法從外排出,所以向上衝擊就會很猛烈。如果不咳嗽或嘔吐,那麼邪氣還會繼續向下行。手腳不冷,說明邪氣能四處流通。在這種情況下,怎麼會向上沖擊而導致頭痛呢?瞭解這些,就可以知道陽明經的邪氣在上下進退之間的作用規律。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陽明口燥。欲飲水者。熱在氣而屬腑。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熱在血而屬經。經中熱甚。血被熱迫。必妄行為衄也。

白話文:

陽明經患者口乾舌燥,想喝水但不想吞下去:這是因為熱氣在氣分,屬於腑臟。口乾舌燥只想要漱口,不想吞下去:這是因為熱氣在血分,屬於經絡。經絡中的熱氣很盛,會逼迫血液,可能導致鼻出血。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亦熱邪壅盛於經之證。能食者。風多熱迫。安得不勝陰血被衄耶。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

此二條乃風寒初中陽明之證。其見證與太陽中風傷寒相類。而陽明比太陽稍深。故中風之脈。不浮而遲。傷寒之脈。不緊而浮。以風寒之氣。入肌肉之分。則閉固之力少。而壅遏之力多也。而其治法。則必與太陽少異。見有汗而惡寒者。必桂枝可解。無汗而喘者。非麻黃不發矣。

白話文:

這兩條是風寒邪氣侵襲中陽明的證狀。症狀與太陽經中風傷寒相似,但陽明經比太陽經深一點。因此,中風脈象緩慢而不浮,傷寒脈象微浮而不緊。這是因為風寒之氣侵入肌肉,使得收縮力弱,阻滯力強。治療方法必須與太陽經傷寒略有不同。如果有汗且怕冷,就用桂枝湯來解表。沒有汗且喘氣,就用麻黃湯來發汗。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

白話文:

同時患有太陽經和陽明經的疾病。

太陽經病症剛開始時,出汗不暢通。後來轉屬陽明經,繼續微微出汗,不畏寒。如果太陽經病症仍然持續,不可瀉下,否則會逆轉病情。此時可以稍量發汗。

如果面色鮮紅,表示陽氣鬱結在體表,應當用溫熱的方法將其驅散。如果發汗不暢通,不足為奇,是因為陽氣鬱結無法發散。這種情況下,病人會煩躁不安,說不出疼痛的具體部位,有時會感覺疼痛在腹部。

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此篇從太陽篇移入。

白話文:

剛開始在四肢出現症狀,按壓卻摸不到。患者會呼吸急促,然而只會坐在那裡流汗卻沒有減緩症狀。如果繼續發汗,病情就會加重。如何知道是汗出不暢通?從脈搏緊澀可以得知。這篇文章從太陽篇移入。

二陽並病者。太陽病未罷。而並於陽明也。太陽得病時。發汗不徹。則邪氣不得外。出而反內走陽明。此並之由也。續自微汗出。不惡寒。此陽明證續見。乃並之證也。若太陽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所謂本當發汗而反下之。此為逆是也。如是者。可小發汗。以病兼陽明。

白話文:

當陽明病和太陽病同時發作時,太陽病還未完全治癒,同時又患上了陽明病。太陽病發病時,如果出汗不徹底,邪氣就會困在體內,轉而進入陽明經。這就是太陽病和陽明病併發的原因。

此時,病人會出現持續微微出汗,不畏寒的症狀,這表明陽明病症狀已經出現,屬於併發症狀。如果太陽病症狀還未消失,則不能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因為這樣會導致邪氣逆行。所謂「本當發汗而反下之」,就是指本來應該發汗的,卻反過來使用了瀉下的治療。遇到這種情況,應適當發汗,因為疾病同時影響了陽明經。

故不可大汗而可小發。此並病之治也。若發其小汗已。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而不得越散。當解之熏之。以助其散。又並病之治也。發汗不徹下。疑脫一徹字。謂發汗不徹。雖徹而不足云徹。猶腹滿不減。減不足言之文。汗出不徹。則陽氣怫鬱不得越。陽不得越。則當汗而不得汗。

白話文:

所以不能讓患者大汗淋漓,但可以讓患者微微出汗。這也是針對同時存在多種病症的情況的治療方法。如果患者已經出了點小汗,但面色仍然發紅的話,說明陽氣鬱結在體表,不能散發出去。這時就要用熱燻的方法來幫助陽氣散發。這也是針對同時存在多種病症的情況的治療方法。如果發汗不透徹,則陽氣鬱結,不能散發出去。陽氣不能散發,就會出現應該出汗卻不出汗的狀況。

於是邪無從出。攻走無常。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而不可得也。短氣者。表不得泄。肺氣不宣也。坐、猶緣也。言躁煩短氣等證。但緣汗出不徹所致。故當更發其汗。則邪氣外達而愈。非特熏解所能已其疾矣。以面色緣緣正赤者。邪氣怫鬱軀殼之表。

白話文:

這樣一來,邪氣無從產生,外邪被驅逐乾淨,這個人就煩躁不安,不知道疼痛的地方。一會兒在腹部,一會兒在四肢,按壓也找不到。出現氣短症狀的人,是因為身體不能排泄,肺氣不能舒展。坐,指拖延。意思是煩躁短氣等症狀,都是因為汗液不能徹底排出所致。所以要繼續發汗,才能讓邪氣排出體外而痊癒。不能只用艾灸燻解就能治好疾病。面色發紅的人,是邪氣鬱積在身體表面。

躁煩短氣者。邪氣怫鬱軀殼之裡也。按內經云、脈滑者多汗。又曰、脈澀者。陰氣少陽氣多也。夫汗出於陽而生於陰。因診其脈澀。而知其汗出不徹也。此又並病之治也。

白話文:

容易煩躁、呼吸短促的人,這是邪氣鬱結在體內造成的。

根據《內經》記載,脈搏滑利的人容易出汗。又說,脈搏澀滯的人,陰氣少、陽氣多。

汗液由陽氣外發,而產生於陰氣。根據脈澀的診斷,可以知道他的汗液無法順暢排出。這是一種合併症狀,需要綜合治療。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潮熱者。胃實也。胃實則大便硬。乃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知其邪不在於陽明之腑。而入於少陽之經。由胃實而腸虛。是以邪不得聚而復傳也。是宜小柴胡以解少陽邪氣。

白話文:

潮熱發作:是因為胃氣實盛。胃氣實盛,所以大便較硬;一旦胃氣實盛的情況解除,大便就會變稀。小便通常正常。胸部和兩脅處有滿悶感,且一直沒有消去。可知邪氣不位於陽明經所屬的腑臟,而是進入少陽經。由於胃實腸虛,所以邪氣無法聚集,而再次傳布。適合使用小柴胡湯來解除少陽經的邪氣。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白話文:

陽明經發病。脅骨下方腫脹堅硬。不排便但嘔吐。舌頭上有白色苔垢的人。可以服用小柴胡湯。讓上焦暢通。津液往下流動。胃氣因此和順。身體出虛汗後解除。

此亦陽明傳入少陽之證。脅下硬滿而嘔。舌上苔白。皆少陽經病見證。雖不大便。不可攻之。亦宜小柴胡和解少陽邪氣而已。夫脅下滿痛而嘔。則邪方上壅。而津液不得下行。與小柴胡和散其邪。則上焦得通。而脅不滿硬矣。津液得下。而嘔不作矣。氣通津下。胃氣因和。便從里出。

白話文:

這是陽明之氣轉入少陽經的證狀。肋骨下方硬脹難受而且嘔吐。舌苔白色。這些都是少陽經病症的表現。雖然沒有大便,但不可攻下治療。只需要用小柴胡湯調理和解少陽經的邪氣就行了。肋骨下方脹痛並嘔吐,是因為邪氣向上壅塞,津液無法向下運行。使用小柴胡湯疏散邪氣,上焦氣道就會通暢,肋骨下方就不會硬脹了。津液得以向下運行,嘔吐就會停止。氣機通暢,津液下行,胃氣也會跟著調和,大便自然就會通暢了。

汗從表出。而邪自渙然冰釋矣。是以胃中硬滿。不大便。而無少陽證者可攻。其有少陽證者。雖不大便。亦不可攻而可和也。

白話文:

汗水從身體表面排出,疾病便會自然消散。因此,如果胃部堅硬脹滿,沒有大便,而沒有少陽症狀,就可以攻治。如果有少陽症狀,即使沒有大便,也不可以攻治,而應該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