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無己

《傷寒明理論》~ 卷中 (4)

回本書目錄

卷中 (4)

1. 搖頭

傷寒搖頭。何以明之。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陽之脈。皆上於頭。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陽脈不治。則頭為之搖。傷寒搖頭有三。皆所主不同也。有曰搖頭言者。里痛也。以里有痛者。語言則劇。欲言則頭為之戰搖也。有曰獨搖頭。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以風盛於上。

白話文:

傷寒時患者會搖頭。這是怎麼知道的呢?因為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所有的陽氣脈絡都上達頭部,所有的陰氣脈絡都到達頸部和胸部然後返回。如果陽氣脈絡不調和,就會導致頭部搖晃。傷寒時搖頭有三個原因,各自主導的症狀也不同。一種情況是搖頭時說話,這是因為裡熱疼痛。由於內部有疼痛,所以說話的時候會加重疼痛,想要說話時頭部就會出現震顫搖晃。還有一種情況是單獨搖頭,突然出現口禁閉,背部向後反張,這是痙病。這是因為風氣旺盛於頭部。

風主動搖故也。里痛非邪也。痛使之然。痙病非逆也。風使之然。至於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者。又謂之心絕。蓋心藏神。而為陰之本。陽根於陰。陰根於陽。陰陽相根。則榮衛上下相隨矣。絕則神去而陰竭。陽無根者。則不能自主持。故頭為之搖矣。王砯曰。滋苗者以固其根。

白話文:

風的主動性會搖動身體,因此(風引起的胃痛)部位疼痛並非是因為邪氣,而是疼痛使其如此。痙攣病並非因逆氣而導致,而是風氣使其如此。至於陽氣反流,單獨停留,身體就像被煙燻了一樣。直視又搖頭的,又稱之為心氣絕。因為心藏神,為陰的根本。陽氣根於陰氣,陰氣根於陽氣。陰陽相生相依,那麼榮血和衛氣就能在上下之間順利流通。如果陰氣絕了,神魂就會離去,陰氣耗竭。陽氣失去根基,就不能自行主持身體,所以頭才會搖晃。王砯說,滋潤幼苗就是為了鞏固它的根基。

伐下者必枯其上。內絕其根。外作搖頭。又何疑焉。心絕者真病也。風痙里痛者。邪氣也。觀其頭搖。又當明其臧否焉。

白話文:

如果樹根被砍斷,枝葉就會枯萎。因為內部根鬚斷絕,外部樹枝搖擺。這還用懷疑嗎?

精神恍惚是真正的內在疾病。頭風和痙攣腹痛是外在邪氣引起的。觀察頭部搖晃的情況,就可以判斷病情輕重。

2. 瘛瘲

傷寒瘛瘲。何以明之。瘛者筋脈急也。瘲者筋脈緩也。急者則引而縮。緩者則縱而伸。或縮或伸。動而不止者。名曰瘛瘲。俗謂之搐者是也。黃帝內經曰。病筋脈相引而急。名曰瘛瘲。瘛謂若契合之契也。行則緩。臥則緊。從則縱。瘲疾之縱者。謂若放縱之縱也。以急為瘛。

白話文:

抽搐和痙攣。怎麼區分呢?抽搐是指筋脈緊繃。痙攣是指筋脈鬆弛。筋脈緊繃的,就會抽動縮緊。筋脈鬆弛的,就會放鬆伸展。時而縮緊時而伸展,動個不停的,就是抽搐和痙攣。民間稱為「搐」的就是這個。

《黃帝內經》說:筋脈病變,互相牽引而緊繃,就叫做抽搐和痙攣。抽搐就像「契合」的「契」字一樣,動起來時鬆軟,躺下時緊繃,順應身體曲折而屈伸。痙攣就像「縱」字一樣,鬆弛縱放。因此,緊繃稱之為抽搐。

以緩為瘲。理至明矣。瘛瘲者。風疾也。而癲癇則瘛瘲焉。傷寒瘛瘲者。邪熱氣極也。熱盛則風搏並經絡。風主動。故四肢瘛瘲而不寧也。故風溫被火者。曰發微黃色。劇者如驚癇。時瘛瘲。言其熱氣之劇盛也。傷寒病至於發瘛瘲者。疾勢已過矣。多難可制。內經曰。太陽終者。

白話文:

緩和治療瘛瘲(癲癇)是正確的。瘛瘲是一種風疾,而癲癇也是瘛瘲的一種。傷寒引起瘛瘲是因邪熱氣過盛,熱盛則風邪會衝擊經絡。風屬動,所以四肢會抽搐不安寧。因此,風溫被火邪侵襲的,會出現發黃的症狀;嚴重者會像驚風抽搐,時不時地發作瘛瘲。這是因為熱氣過盛所致。傷寒病發展到發瘛瘲的地步,病情已經很嚴重了,難以控制。《內經》說:「太陽經病到了最後階段。」

戴眼反折。瘛瘲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著身不流。是見其瘛瘲。為已過之疾也。又有四肢漐習。為四肢動而不止。似瘛瘲而無力。不得伸縮者也。此為肝絕。瘛瘲之證雖難已。若能以祛風滌熱之劑。折其大熱。則瘛瘲亦有生者。若妄加灼火。或飲以發表之藥。則死不旋踵。經曰。

白話文:

戴眼鏡導致視力模糊,僵直抽搐和皮膚出汗停止,汗珠很大像珍珠,沾在身上也不流淌。能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僵直抽搐已經過去了。還有一種症狀是四肢僵麻不靈活,這是因為四肢不停地活動,類似於僵直抽搐,但沒有力氣,不能伸縮。這種情況是肝氣衰竭。僵直抽搐這種病症雖然難以治癒,但如果能用祛風清熱的藥物減輕發熱的情況,僵直抽搐也有可能痊癒。如果隨便用灼熱的藥物或發汗的藥物,就會很快死亡。經典中說: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3. 不仁

傷寒不仁。何以明之。仁、柔也。不仁。謂不柔和也。癢不知也。痛不知也。寒不知也。熱不知也。任其屈伸灸刺。不知所以然者。是謂不仁也。由邪氣壅盛。正氣為邪氣閉伏。鬱而不發。榮衛血氣虛少。不能通行。致斯然也。內經曰。榮氣虛則不仁。針經曰。衛氣不行。則為不仁。

白話文:

傷寒病會出現不仁的症狀。什麼是「不仁」呢?「仁」,指柔和。不仁,就是不柔和。也就是對癢、痛、寒、熱等感覺失去知覺。任由他人屈伸、灸刺,也不會有反應。這種情況就是不仁。

不仁是由邪氣盛,正氣被邪氣阻攔,鬱結在體內而不能發散所致。榮衛血氣虛少,無法正常運行,導致了這種症狀。

《內經》說:「榮氣虛,則不仁。」《針經》說:「衛氣不通,則不仁。」

經曰。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即是言之。知榮衛血氣虛少。不能通行。為不仁者明矣。經曰。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言此厥者。是正氣為寒氣所乘。為厥氣也。非四肢逆冷之厥也。何者。蓋以鬱冒。為昏冒不仁。為不知痛癢。得不為屍厥之厥耶。經曰。

白話文:

腎臟虛弱,精氣不足。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其乘寒之厥。鬱冒不仁。即此屍厥可知矣。昔越人入虢診太子為屍厥。以鬱冒不仁為可治。刺之而得痊濟者。實神醫之診也。嗚呼。設或脈浮而洪。

呼吸急促,氣往上衝到胸膈。

氣血凝聚在心臟下方,陽氣下降。

熱氣聚集在陰股部,與陰氣相互作用。

導致身體僵硬麻木,稱為屍厥。

如果再加上受寒,出現麻木不仁的症狀,就是屍厥。

傳說昔日越人診治虢國太子時,太子患有屍厥,越人診斷為受寒導致麻木不仁,可治。刺針後太子痊癒,這真是神醫的精湛診斷啊。

唉,如果脈象浮起而且強盛,

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此又為命絕。雖越人其能起之歟。

4. 直視

傷寒直視。何以明之。直視者。視物而目精不轉動者是也。若目精轉者。非直視也。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目者心之使也。神所寓焉。肝之外候也。精神榮焉。針經曰。五臟六腑之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之睛。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睛。血之精為絡。氣之精為白睛。

白話文:

傷寒病症的直視表現。如何判斷直視?眼睛注視物體時,目光專注而不轉動,就是直視。如果目光遊移不定,就不是直視。

水之精化為意志,火之精化為神明。眼睛是心臟的使者,神明寄居於此。肝臟的外在表現也與眼睛相關。精神旺盛,才能滋養眼睛。

《針灸經》中記載:五臟六腑之氣,都上達於眼睛,成為眼睛的精華。精華的集中之處是瞳孔。精華化為瞳孔,筋的精華化為黑眼仁,血的精華化為血脈,氣的精華化為白眼仁。

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五臟血氣充榮。則目和而明矣。傷寒目直視者。邪氣壅盛。冒其正氣。使神智不慧。藏精之氣不上榮於目。則目為之直視。傷寒至於直視。為邪氣已極。證候已逆。多難治。經曰。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則額上陷。

白話文:

肌肉的本質是收縮約束,包裹著筋骨。血液和氣的本質,和經脈相合,它們的上端連結到腦部。五臟血液和氣充盈,那麼眼睛就能協調明亮。

患上傷寒症狀是眼睛直視的人,是邪氣壅盛,侵犯了正氣,使神智不清醒。儲存精氣的氣不上達於眼睛,所以眼睛就會直視。傷寒發展到直視,說明邪氣已經極盛,病情已經危急,很難治療。

《醫經》中說,鼻子出血的患者不能發汗。如果發汗,額頭就會塌陷。

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以肝受血而能視。亡血家肝氣已虛。目氣已弱。又發汗亡陽。則陰陽俱虛所致也。此雖錯逆。其未甚也。逮乎狂言。反目直視。又為腎絕。直視搖頭。又為心絕。皆臟氣脫絕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又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

白話文:

脈搏又急又緊,眼睛直視不能轉動,失眠。肝臟靠血才能視物,如果失血,肝氣虛弱,目力減退。再出汗傷陽,導致陰陽俱虛。這種情況雖然是錯亂的,但還不算嚴重。

等到語言錯亂,雙目圓睜直視,這是腎絕的症狀。直視搖頭,這是心絕的症狀。這些都是臟氣脫離的表現。

直視胡言亂語,喘氣急促胸悶的會死亡。拉肚子嚴重的也會死亡。情況較重的還會發狂認不出人,到處亂摸衣物和牀鋪。

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皆邪氣盛而正氣脫也。其或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是非直視也。此為內實也。可用大承氣湯大柴胡湯下之。直視為不治之疾。目中不了了。為可治之候。二者形證相近。其為工者。宜熟視之。

白話文:

心神不安,微微喘氣,兩眼直視。脈象弦急的能夠存活,脈象澀滯的會死亡。這些都是邪氣旺盛,正氣衰弱的表現。還有一種情況,目光呆滯,眼睛不合,沒有明顯的外邪侵入的證據,大便困難,身體有低熱。這不是直視,而是體內有實證。可以使用大承氣湯、大柴胡湯等瀉下藥物。直視是難以治癒的疾病。目光呆滯是可以治癒的症兆。這兩種情況的外在表現相似,作為醫生應仔細辨別。

5. 鬱冒

傷寒鬱冒。何以明之。郁為鬱結而氣不舒也。冒為昏冒而神不清也。世謂之昏迷者是也。鬱冒之來。皆虛極而乘寒。則有之矣。經曰。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又曰。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

白話文:

昏迷發熱。怎麼知道呢?鬱結導致氣血不暢就是鬱。昏沉迷亂,神志不清就是冒。世人稱為昏迷的症狀就是這樣。昏迷發熱的產生,都是因為虛弱到極點,又遭受寒邪侵襲所致。經書上說,所有受寒的症狀,都會出現厥證。昏迷發熱,神志不清。又說,太陽病證,如果先發汗治療,沒有好轉,又使用發汗法,就會導致表裡氣虛。病人因此出現昏迷症狀。昏迷後,自行出汗會好轉。這是因為發汗使表氣恢復調和。

是知因虛乘寒。乃生鬱冒。金匱要略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又曰。產婦鬱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堅。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即此觀之。鬱冒為虛寒可知矣。又或少陰病。

白話文:

根據以上說法,我們可以推斷,寒邪乘虛而入,就會導致鬱悶脹滿。根據《金匱要略》所說,新產婦人有三種常見疾病:痙攣、鬱悶脹滿和大便困難。失血後出汗,寒邪過多,所以會導致鬱悶脹滿。同時也提到,產婦出現鬱悶脹滿時,脈搏會很弱,嘔吐進食困難,大便乾燥。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血虛導致氣機瘀滯。氣機瘀滯必然會導致鬱悶脹滿。要緩解鬱悶脹滿,必須大汗淋漓。從這裡可以看出,鬱悶脹滿是由虛寒引起的。另外還有一種叫做少陰病的疾病。

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又為死證。蓋謂其虛極而脫也。觀其鬱冒。幸無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