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壽

《讀素問鈔》~ 卷上之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之二 (1)

1. 經度

周乎身惟經度營衛注焉吉凶寓焉其注其寓其審察之具經度鈔

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足之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手之陰陽也(血氣形志論)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續席大也南方丙丁火位主之陽氣盛明故曰大明也向明治物故聖人南面而立然在人身中則心臟在南故謂前曰廣明衝脈在北故謂後曰太衝然太衝者腎脈與衝脈合而盛大故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續此正明兩脈相合而為表裡腎臟為陰膀胱腑為陽陰氣在下陽氣在上此為一合之經氣)太陽根起於至陰(按此太陽言根結餘經不言結詳見靈樞根結篇)結於命門(續至陰穴名命門者藏精光照之所則兩目也太陽之脈起於目而下至於足故根於趾端而上結於目也)名曰陰中之陽(續以太陽居少陰之地故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續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則中身之上屬於廣明廣明之下屬太陰也○雪齋云心臟下則太陰脾臟)太陰之前名曰陽明(續陽明胃脈行在脾脈之前太陰脾脈行於胃脈之後)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續以陽明居太陰之前故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續少陽膽脈行肝脈之分內厥陰肝脈行膽脈之位內故曰厥陰之表名少陽○以少陽居厥陰之表故曰陰中之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續離謂別離應用合謂配合於陰別離則正位於三陽配合則表裡而為臟腑也)太陽為開(所以司動靜之機)陽明為闔(所以執禁固之權)少陽為樞(所以主動靜之微續關闔樞者言三陽之氣多少不等動用殊也按靈樞根結篇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故關折則因節漬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潰者皮肉宛焦而弱也闔折則氣無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樞折則骨搖而不安於地故骨搖者取之少陽骨搖者節緩而不收也)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一謂齊一也浮而不至於虛所以搏者胃氣也故曰一陽○愚謂搏手有胃氣浮而不至於虛則三陽齊一無復有差降之為用也若浮而虛則三陽差降而相失矣應前不得相失句)願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中即內也)其衝在下名曰太陰(沖者衝要之義衝脈在脾之下故言其衝在下此下皆言臟位及經脈之次也)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續以太陰居陰故名)太陰之後名曰少陰(雪齋云脾臟之下近後則腎之位太陰脈起大趾端少陰脈起小趾下)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曰厥陰(續厥者盡也陰氣至此而盡故曰陰中之絕陰○雪齋云腎臟之前近上則肝之位厥陰脈交出太陰之後)厥陰根起於大敦名曰陰中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

白話文:

足部的陰陽經脈

足太陽經和足少陰經互為表裡;足少陽經和足厥陰經互為表裡;足陽明經和足太陰經互為表裡。

手部的陰陽經脈

手太陽經和手少陰經互為表裡;手少陽經和手心主經互為表裡;手陽明經和手太陰經互為表裡。

三陰三陽經脈的連接

黃帝問道:希望瞭解三陰三陽經脈的連接情況。

岐伯答道:聖人朝南而立,面前叫做廣明,後面叫做太衝(「續」:太衝穴面積廣大,南方屬丙丁火,主掌陽氣,所以稱為廣明。朝向光明的地方,所以聖人朝南而立。但是人體內,心臟在南方,所以前面稱為廣明。衝脈在北方,所以後面稱為太衝。太衝是腎脈和衝脈交會,所以稱為太衝)。

太衝穴所在的位置稱為少陰,少陰之上稱為太陽(「續」:這說明兩條經脈相連而為表裡。腎臟屬陰,膀胱腑屬陽,陰氣在下,陽氣在上,這是相連經氣的規律)。

太陽經的根源起於至陰(「按」:這裡的太陽經是指根結餘經,不說結詳。詳見《靈樞根結篇》)。結於命門(「續」:至陰穴名為命門,是藏精光照的位置,也就是兩目。太陽經的脈絡起於目,向下運行到腳,所以根源於腳趾,向上結於目)。

叫做陰中的陽(「續」:因為太陽經位於少陰經的位置,所以稱為陰中的陽)。

身體中部及以上的部分稱為廣明,廣明以下的部分稱為太陰(「續」:腰部以上屬於天,腰部以下屬於地,所以身體中部的以上部分屬於廣明,廣明以下部分屬於太陰。雪齋註解:心臟下方是太陰脾臟)。

太陰之前稱為陽明(「續」:陽明胃脈運行在脾脈之前,太陰脾脈運行在胃脈之後)。

陽明經的根源起於厲兌,叫做陰中的陽(「續」:因為陽明經位於太陰經之前,所以稱為陰中的陽)。

厥陰經的表側稱為少陽(「續」:少陽膽脈運行在肝脈的分支內,厥陰肝脈運行在膽脈的位置內,所以稱為厥陰經的表側稱為少陽。少陽居於厥陰經的表側,所以稱為陰中的少陽)。

少陽經的根源起於竅陰,叫做陰中的少陽,這是三條陽經的連接情況(「續」:離指分離應用,合指配合於陰。分離時,正位於三陽經。配合時,表裡而為臟腑)。

太陽經司動靜之機,所以稱為開;陽明經司禁固之權,所以稱為闔;少陽經司主動靜之微,所以稱為樞(「續」:關、闔、樞說明三陽經氣多少不等,動用不同。「按」:《靈樞根結篇》記載: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所以,關節屈折,是因為季節變化而導致疾病突然發作。所以,突然患病者,治療時取太陽經;潰爛、皮肉焦枯而虛弱者,治療時取陽明經;闔折,則氣息不止而導致痿疾發作。所以,患痿疾者,治療時取少陽經。無所止息的是真氣停滯,邪氣佔據)。

三條陽經不能相互錯失。搏動而不浮,稱為一陽(一指齊一,浮而不至於虛,所以搏動的,是胃氣。所以稱為一陽。「愚」認為:搏手有胃氣,浮而不至於虛,則三陽經齊一,沒有差異,發揮下降的作用。如果浮而虛,則三陽經發生差異,相互錯失。與前面不得相失的句子相應)。

三陰經脈

黃帝問道:希望瞭解三條陰經。

岐伯答道:外者為陽,內者為陰,那麼中間為陰(中間即內)。衝脈位於脾臟之下,稱為太陰(衝脈為衝要,衝脈位於脾臟之下,所以稱為其衝在下)。

太陰經的根源起於隱白穴,叫做陰中的陰(「續」:因為太陰經居於陰中,所以稱為陰中之陰)。

太陰經之後稱為少陰(雪齋註解:脾臟之下,靠近後面是腎臟的位置,太陰脈起於大腳趾端,少陰脈起於小腳趾下)。

少陰經的根源起於湧泉穴,叫做陰中的少陰。少陰經之前稱為厥陰(「續」:厥指盡,陰氣至此而盡,所以稱為陰中的絕陰。雪齋註解:腎臟之前,靠近上部是肝臟的位置,厥陰脈交出太陰經之後)。

厥陰經的根源起於大敦穴,叫做陰中的絕陰,這是三條陰經的連接情況。太陰經司開,厥陰經司闔,少陰經司樞。

2. 肺經

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起發也,絡繞也,還復也,循巡也,又依也,屬會也。中焦在胃中脘。胃口,胃上下口也。上口在膀上五寸,上腕穴分。下口在臍上二寸,下腕穴分。膈者,隔也。凡心下有膈膜,以遮濁氣,不使上薰於心肺也。)從肺系橫出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

白話文:

手太陰經脈從中焦開始,往下交會大腸,再繞上胃的上下口,往上經過橫膈與肺相連。(「起」指發源,「絡」指交繞,「還」指返回,「循」指沿著,「依」指依附,「屬」指會合。中焦位於胃的中脘。「胃口」指胃的上下開口。上口位於肚臍上方五寸,分出上腕穴。下口位於肚臍上方兩寸,分出下腕穴。「膈」指橫膈膜。在心臟下面有一層隔膜,用來阻擋濁氣,不讓它上升薰染心肺。)經脈從肺部橫著出來,經過腋下,沿著上臂內側行走,在心包經之前經過。

(續肺系,喉嚨也。喉以候氣,下接於肺。臂下脅上際曰腋。膊下對腋處為臑,有肘之間也。臑盡處為肘,臂節也。)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際,循魚際,出大指之端。(續肘以下為臂廉,隅也,邊也。手掌後高骨旁動脈為關,關前動脈為寸口。曰魚,曰魚際云者,謂掌骨之前,大指本節之後,其肥肉際起處,統謂之魚。

白話文:

(下接肺部的系統是喉嚨。喉嚨用來呼吸,下方連接著肺。手臂下方、腋窩上方的部位叫腋下。腋下相對應的位置叫「臑」,在肘部之間。臑的盡頭是肘部,是手臂的關節。)

沿著手臂內側靠近骨頭下方的邊緣,進入寸口穴,向上經過魚際穴,再從大拇指的末端出來。(肘部以下是手臂的邊緣,是指手臂的側面。手掌後方高起的骨頭旁的動脈叫關脈,關脈前面的動脈叫寸口。說「魚」、「魚際」,是指手掌骨的前方,大拇指第一節骨的後方,那塊隆起的肌肉,統稱為魚。)

魚際則其間之穴名也。端,杪也。)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臂骨盡處為腕脈之大隧,為經。交經者為絡。○愚按經云:經脈十二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又云:諸絡脈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於皮。又云: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

白話文:

魚際穴位於手掌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凹陷處。(「端」指末端。)它的分支從手腕後方直直延伸到食指的內側緣,並到達它的末端。(手臂骨的末端是腕脈的大通道,稱為「經」。連接經脈的稱為「絡」。註:經脈有十二條隱藏於深層的肌肉之中,不易看見。我們常見的浮在表面的脈絡,都是絡脈。此外,絡脈無法穿過大關節之間,必須從旁邊繞過去,再重新與皮膚結合。所以,在關節處可以摸到數得到的就是經脈,摸不到的就是絡脈。)

今滑伯仁發揮謂手太陰脈其支從腕後出次指端,交於手陽明者,為手太陰絡。又手陽明脈其支從缺盆挾口鼻,交於足陽明者,為手陽明絡。凡十二經之支脈,伏行分肉者,皆釋為絡脈。則絡脈亦伏行分肉之間,而不浮見。亦能經大節,而不行絕道。亦當經脈十六丈二尺內之數,而非不當數也。

白話文:

現在的滑伯仁解釋說,手太陰經的支脈從腕後出來,經過手指尖,與手陽明經交會,稱為手太陰絡。而手陽明經的支脈從缺盆穴沿著口鼻兩側出來,與足陽明經交會,稱為手陽明絡。所有十二條經脈的支脈,都伏行於肌肉之間,都解釋為絡脈。所以,絡脈也是伏行於肌肉之間,而不浮現於表面的。它也能通過大的關節,但不會經過絕道穴。也應該在經脈十六丈二尺的範圍之內,而不是超出這個範圍。

伯仁長於註釋,愚何敢議。姑著之,以俟明哲。)

3. 大腸經

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大指之次指謂食指也。手陽明大腸經也。凡經脈之道,陰脈行手足之裡,陽脈行手足之表。)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肩端兩骨間為髃骨。)上出柱骨之會於大椎。

白話文:

手陽明脈絡起於大拇指和食指尖端,沿著手指外側邊緣,穿過合谷穴兩塊骨頭之間,向上進入兩條肌肉之間。(大拇指隔壁的手指指的是食指。手陽明脈絡是大腸經的脈絡。所有經脈的規律是,陰脈行走於手腳內側,陽脈行走於手腳外側。)沿手臂外側邊緣,進入手肘外側邊緣,沿上臂外側前緣,向上走到肩部,從肩胛骨前面外側邊緣穿出。(肩部兩塊骨頭中間就是肩胛骨。)向上走到大椎穴,與督脈連接。

(肩甲上際會處為天柱骨。大柑脊上高骨。)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缺盆穴名在肩下橫骨陷中。)其支別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頭莖為頸。耳以下曲處為頰。口前小者為齒。)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口兩口吻也。口唇上鼻柱下為人中。

肩胛骨上端相會處是天柱骨。大柑脊上凸出的骨骼。

從這裡向下進入缺盆穴,連接肺部,向下貫穿膈肌,屬於大腸經。(缺盆穴位於肩胛骨下橫骨凹陷處。)

其支脈從缺盆穴向上進入頸部,貫穿面頰,進入下齒縫中。(頭部連接頸部,頸部以下彎曲處為面頰,口前小骨為牙齒。)

再從這裡穿出,緊貼嘴角,左右交會於人中穴,左邊連接右邊,右邊連接左邊,向上延伸到鼻孔。(口兩側的口角,口脣上面鼻柱下面的凹陷處為人中。)

4. 胃脈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大腸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頞,鼻莖也。鼻山根為頞。承漿穴名,唇下陷中。)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腮下為頷。頷中頤。囟前為髮際。髮際前為額顱。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起始於鼻子,經過鼻樑,與大腸經交會,向下沿著鼻外側向下,進入上牙齒內,再出來,繞著嘴巴,環繞著下嘴脣,交會於承漿穴(承漿穴位於下嘴脣凹陷處)。

然後沿著下巴後面,由下顎角出來,到達大迎穴,沿著臉頰,向上到達耳前,經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到達額頭和頭骨的前部。

大迎穴名,在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頰車穴在耳下,曲頰端陷中。客主人穴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動脈宛宛中。)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胸兩旁高處為膺。膺上橫骨為巨骨。巨骨上陷中為缺盆。人迎穴名,在頸大筋前,直大迎下,氣舍之上。

白話文:

大迎穴:位於下巴前緣一寸三分處,骨頭凹陷處。主治動脈問題。

頰車穴 :位於耳垂下方,臉頰外側邊緣凹陷處。

客主人穴 :位於耳前,從耳根骨頭上緣延伸,開口處空洞,主治動脈問題。

支別穴位 :從大迎穴前緣延伸,經過人迎穴,沿著喉嚨向上,進入缺盆穴,再向下穿過膈肌,連接胃,並與脾臟相連。

缺盆穴 :位於胸部兩側高處,巨骨(鎖骨)上方的凹陷處。

人迎穴 :位於頸部大筋前方,與大迎穴正對下方,位於氣舍穴的上方。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一名氣衝。去中行各二寸。)其支者,起胃口。(胃下口,下脘之分。所謂幽門者是也。)下循腹裡,下至氣街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抵至也。股外為髀。髀前膝上起肉處為伏兔。

白話文:

古文: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㘶㘶,入氣街。(一名氣衝。去中行各二寸。)其支者,起胃口。(胃下口,下㘶之分。所謂幽門者是也。)下循腹裡,下至氣街而合。㘶㘶關,抵伏兔,下入膝㵴中,下循胻外廉,下足㵴,入中㵴內間。(抵至也。股外為㵴。㵴前膝上起肉處為伏兔。)


它的直線部分從凹陷的盆骨開始,往下沿着乳房的內側,再往下經過肋骨之間,進入氣街。(又名氣衝,離腹壁正中線各兩寸。)它的分歧部分從胃口開始。(胃的下口,即肋骨之間的分界處,也就是幽門。)往下沿腹腔內,直到與氣街匯合。肋骨之間的關節,連接到膝窩的中央,再往下沿着大腿的外側,經過腳窩,進入小腿的內側。

伏兔後交文為髀關。挾膝解中為臏。脛骨為胻。跗尺面也。)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趾外間。(與屬兌合。)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交於足太陰。)

白話文:

膝蓋彎曲後的凹陷處稱為髀關。膝蓋夾緊後伸展開的凹陷處稱為臏骨。小腿骨稱為胻骨。腳背稱為跗尺。

它的分支位於膝蓋下方三寸處,向下延伸到第四腳趾外側。(與膀胱經相連接。)

它的另一條分支從跗尺上分出,伸入大腳趾中間,從末端穿出。(與足太陰脾經相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