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壽

《讀素問鈔》~ 卷上之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之二 (2)

1. 脾經

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覈骨後,上內踝前廉(覈骨一作核骨,俗云孤拐骨是也,足跟後兩旁起骨為踝骨)。上腨內,循胻骨後,交出厥陰之前(腨腓腸也)。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髀內為股,臍上下為腹)。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咽所以咽物也,居喉之前,至胃長一尺六寸,為胃系也,舌本舌根也)。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交於手少陰)。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從大腳趾尖端開始,沿著腳內側白肉邊緣,經過腳踝後方突出的骨頭(俗稱「孤拐骨」,就是腳後跟兩側突出的骨頭),上升到小腿內側,循著腓骨後方,在小腿前側與足厥陰肝經相交。繼續向上,沿著膝蓋內側和股骨內前緣,進入腹部,連接脾臟和胃。再向上,穿過橫膈,經過咽喉,到達舌根,散佈在舌頭下方。(咽喉是吞嚥食物的通道,位於喉嚨前面,直到胃部,長一尺六寸,是胃部與外界的連接通道;舌根就是舌頭的根部。)此外,脾經還有一支從胃部分出,向上穿過橫膈,與心臟相連。(並與手少陰心經相交。)

2. 心經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心系有二:一則上與肺相連,而入肺兩大葉間;一則由肺系而下,曲折向後,並脊膂細絡相連,貫脊髓與腎相通,正當七節之間。蓋五臟系皆通於心,心通五臟系也。)其支者,從心系挾咽系目。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的脈絡,起源於心臟,通向心臟的血管,向下經過橫膈,與小腸連接。(心臟的血管有兩條支脈:一條向上與肺連接,進入肺臟的兩葉間;另一條從肺血管向下延伸,彎曲向後,與脊柱上的細小血管相連,貫穿脊髓與腎臟相通,正好位於胸椎和腰椎之間。因為五臟的血管都與心臟相通,所以心臟能通達五臟的血管系統。)這條經絡的分支,從心臟的血管沿著咽喉連接到眼睛。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極泉穴分),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廉(少海穴分),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脘後踝為兌骨也)。

白話文:

條直的經脈從心臟向上返回肺部,再從腋下分出(極泉穴處),然後沿著上臂後緣內側,通過心主經後方,向下經過肘關節內側(少海穴處),繼續沿著小臂後緣內側,到達手掌後方的骨頭末端,進入手掌後緣內側,沿著小指內側,最後從小指末端而出(兌骨是指小指後端的骨頭)。

3. 小腸經

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臂骨盡處為腕,腕兌骨為踝)。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廉,出肩解,繞肩髀,交肩上(脊兩旁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髀,髀一作胛)。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白話文:

手太陽經脈從小指尖開始,沿著手背外側向上,在手腕處,臂骨末端稱作腕,腕骨中央凹陷處稱作踝。然後直接向上沿著臂骨的下方,從肘內側兩條筋之間出來,向上沿著上臂外側,在肩胛骨處,繞過肩胛骨,交叉於肩上(脊椎兩側叫膂,膂上兩角叫肩解,肩解以下成片狀的骨頭叫肩髀)。進入缺盆穴,連接心臟,沿著咽喉向下通過膈肌,到達胃,屬於小腸。

其支別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目外角為銳眥)。其支者,別循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目下為䪼,目大角為內眥,睛明穴分以交於足太陽也)。

白話文:

它的分支:從缺盆穴沿著頸部,上行到面頰,直至銳眥(眼角外側);再向內折入耳中。

它的分支:從缺盆穴另行分支,沿面頰上行到䪼穴(眼下),再到鼻部,至目內眥(眼角內側);䪼穴和內眥穴的分支相互交會,並與足太陽經相聯。

4. 膀胱經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髮際前為額,腦上為巔頂也。)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角當率谷穴分,在耳上如前三分,入髮際一寸五分陷者,宛宛中。)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腦頭髓也,頸上為腦,腦後為項,此當天柱穴分,也在頸大筋外廉,挾項髮際陷中。

白話文:

足太陽經絡起於眼睛內側的淚腺,向上經過額頭交會於頭頂。(前額髮際處為額,頭頂為巔)其旁出的分支,從頭頂到達耳朵上角。(角指率谷穴的分支,位於耳上約前三分之一處,進入髮際一寸五分,有凹陷處,宛宛從中)其正行路線,從頭頂進入並聯結大腦,再從另一側的後頸出分。(腦指腦髓,頸上為腦,腦後為項,與天柱穴分支相交,位於頸部大筋的外側邊緣,與後頸髮際相交的凹陷處)

)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肩後之下為肩膊,椎骨為脊,尻上橫骨為腰,挾脊為膂。)其支別者,從腰中下貫臀,入膕中。(臀尻也,挾腰髖骨兩旁為機,機後為臀,腓上膝後曲處為膕,當委中穴也。)其支別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胂挾脊內,過髀樞。

白話文:

(經絡)沿著肩部內側,夾著脊椎骨抵達腰部,進入脊椎內部與腎相連,歸屬膀胱經。(肩後之下是肩部,脊椎骨是脊,臀部上方橫骨是腰,夾住脊椎的部位是膂。)它的分支從腰部向下貫穿臀部,進入小腿後部。(臀部就是尻,夾住腰和髖骨兩旁的是腰窩,腰窩後面是臀,小腿後部膝蓋後方的彎曲處是小腿後部,在委中穴處。)它的分支從肩部內側左右兩邊分開向下,貫穿腋窩,夾著脊椎內側,經過大腿根部關節。

(膂肉曰胂,挾脊肉也,股外為髀,犍骨之下為髀樞也。)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端。(當至陰穴,交於足少陰也,腨腓腸也。)

白話文:

中醫古文:

膂肉曰胂,挾脊肉也,股外為髀,犍骨之下為髀樞也。

背部肌肉稱為「胂」,附著在脊椎骨上。大腿外側稱為「髀」,「犍骨」下方稱為「髀樞」。

中醫古文:

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端。

沿著大腿外側後緣向下,會合在膝窩中,再向下貫穿小腿內側,從外踝後方出來,沿著「京骨」至小腳趾外側末端。

中醫古文:

當至陰穴,交於足少陰也,腨腓腸也。

到達「至陰穴」,與足少陰經相交。這裡提到的「腨」指的是腓腸肌。

5. 腎經

足少陰之脈,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趣足心(當湧泉穴趣向也),出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上腨內,出膕內廉(跟足跟也,然谷穴名在足內踝前大骨下陷中,出膕內廉當陰谷穴分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動脈應手,曲膝得之),上股內後廉,貫脊(會於長強穴),屬腎,絡膀胱。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從足小拇指下方開始,斜行到足底(湧泉穴),出來在然谷穴下方,沿著內腳踝後方,然後進入腳後跟內側,向上經過小腿內側,出來在大腿內側旁,向上經過大腿後側內緣,貫通脊椎(與長強穴相會),屬於腎臟,連接膀胱。

其直者從腎(當肓俞穴屬腎處而上也,穴在商曲下一寸,去臍旁五分),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自神藏別出統心),出絡心,注胸中(當膻中穴分交於手厥陰)。

白話文:

它的直脈從腎臟開始(在肓俞穴屬於腎的區域,穴位在商曲穴下方一寸,距離肚臍旁五分),向上貫通肝臟和橫膈膜,進而通向肺部,沿著喉嚨,夾著舌根。它的支脈從肺部開始(由神藏穴分流出來,支配著心臟),連接心臟,注入胸腔中(在膻中穴與手厥陰經相交)。

6. 心包經

(一名手心主一經二名實相火也)

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上脘、中脘及臍下一寸,下焦之分也)。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當天池穴,在腋下三寸,乳後一寸,著脅,直腋撅筋間)。上抵腋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當曲澤穴,在肘內廉下陷中,屈肘取之)。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勞宮穴也)。

白話文:

手厥陰經的經脈起於胸腔內部,連接到心包,穿過橫膈,經過上腹部、中腹部和肚臍下一寸(下腹部的分界),這三處合稱三焦。經脈的分支從胸部沿著肋骨下方行進,在腋窩下三寸處(對應於「天池穴」,位於腋窩下三寸、乳房後一寸,接近肋骨,在腋下皺褶處)。

向上抵達腋窩,向下沿著上臂內側行進,在太陰經(脾經)和少陰經(腎經)之間穿過,進入肘關節內側(對應於「曲澤穴」,位於肘內側下方的凹陷處,彎曲手臂時可以找到)。沿著前臂在兩條筋之間行進,進入手掌心(對應於「勞宮穴」)。

循中指出其端(當中衝穴,在手中指端)。其支別者,從掌中(自勞宮穴別行)。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小指次指,無名指也,乃於此交手少陽)。

白話文:

這條經絡從當中衝穴開始,在中指指端結束。它的分支從掌中勞宮穴開始。沿著無名指次指,在無名指指端結束。(無名指的次指,就是食指。這條經絡交會於手少陽三焦經。)

7. 三焦經

(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在胃上口,其治在膻中。中焦在胃中脘,其治在臍旁。下焦當膀胱上口,其治在臍下一寸。)

白話文:

食物和飲水途徑是氣運行始終的地方。上焦位於胃的上口,它的治理範圍在胸部中央。中焦位於胃的中間部位,它的治理範圍在肚臍附近。下焦位於膀胱的上口,它的治理範圍在肚臍下方一寸處。

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關衝穴分也)。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臂骨盡處為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臑盡處為肘。天井穴也在肘內大骨後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得之)。循臑外(有肘之間膊下對腋處為臑)。上肩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交膻中,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下膈當胃上口,以屬上焦。於中脘以屬中焦。

白話文:

手少陽經絡起於小指和無名指的指尖(穴位名為關衝穴)。向上沿著兩指之間,經過手腕(手肘骨盡頭為手腕)。從手腕的外兩塊骨頭間穿出,向上貫通肘部(手彎處盡頭為肘。天井穴位於手肘內側大骨後一寸,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彎曲手肘就能找到)。沿著手肘外側(手肘和腋窩之間為臑)。向上經過肩膀,與足少陽經絡交會,進入缺盆,貫穿膻中穴,分散絡脈到心包,向下到橫膈膜,遍佈三焦(橫膈膜在胃的上面,屬於上焦。中脘穴屬於中焦。

於陰交以屬下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腦戶後為項)。挾耳後,直上出耳上角(角孫穴也)。以屈下頰至䪼(目下為䪼。顴髎穴之分)。其支者,從耳後(翳風穴分也),入耳中,卻出至目銳眥(會瞳子髎、絲竹空,交於足少陽)。

白話文:

(任脈)在陰交會合時,歸屬下腹部。它的分支,從胸中位置(膻中穴)向上經過缺盆(勞宮穴),再向上到脖子(腦戶之後為項)。夾著耳朵後方,一直向上經過耳朵的角(角孫穴)。向下經過臉頰到顴骨下方(顴髎穴的分界處)。它的分支,從耳朵後方(翳風穴的分支),進入耳朵中,再向外出來到眼睛銳利的邊角(與「瞳子髎」、「絲竹空」穴相會,交會於足少陽經)。

8. 膽經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循角(頷厭穴分,也在曲角上,顳顬上廉,一名腦空)。下耳後(天衝穴分,也在耳後髮際二寸,耳上如前三分,自此至風池皆少陽所行之分也)。循頸(風池穴也在項後髮際陷中,按之急肩是穴陷)。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肩井穴也在肩上,以三指按而取之,當中指陷者中是穴)。

白話文:

足少陽經絡起始於眼睛外眥,向上延伸至頭部,經過額角(頷厭穴分出,位於嘴角上方,耳髮際上,又稱腦空)。然後下行至耳後(天衝穴分出,位於耳後髮際二寸處,耳上三分之二處,自此至風池穴都是少陽經絡的分支)。再沿頸部走行(風池穴位於頸後髮際陷中,按壓肩膀痠痛處即為此穴)。接著在手少陽經之前走行,到達肩上(肩井穴位於肩上,用三根手指取穴,以中指陷中處為準)。

卻交出少陽之後(秉風穴分也)。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顳顬間翳風穴分也),入耳中,出走耳前(聽會穴分),至目銳眥後(童子髎穴分也)。其支者,別目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於䪼(䪼髎穴下)。下臨頰車,下頸,合缺盆,下胸中(天池穴分)。貫膈,絡肝,屬膽(即期門之所下,至日月穴分,而屬於膽)。

白話文:

這條經脈從少陽穴分出,進入缺盆穴。它的支脈從耳後(顳顬間的翳風穴分出)進入耳中,出來經過耳前(聽會穴分出),到達眼睛銳利的眥角後(童子髎穴分出)。它的支脈從銳利的眥角分出,向下經過大迎穴,在䪼骨下與手少陽經匯合(䪼髎穴下)。向下經過頰車穴,向下經過頸部,與缺盆穴匯合,向下經過胸中(天池穴分出)。穿過橫膈膜,與肝臟相絡,屬於膽經(也就是期門穴下方的位置,到達日月穴分出,而屬於膽經)。

循脅裡(章門穴分),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脅胠也,腋下為脅,曲骨之分,為毛際,兩旁動脈中為氣街,犍骨之下為髀厭,即髀樞,環跳穴也)。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潤液穴分),過季脅下(脅骨之下為季脅,京門等穴分),合髀厭中,以下循髀外(中瀆等穴分),出膝外廉(陽陵泉穴也),下外輔骨之前(胻外為輔骨,陽交等穴分也),直下抵絕骨之端(外踝之上為絕骨),下出外踝之前(丘墟穴分也)。循足跗(足面為跗,臨泣等穴分),上入小趾次趾之間(竅陰穴也)。

白話文:

氣血沿著脅部內側(章門穴所分),流出氣街,繞過腋毛邊緣,橫入髀厭(即腋窩,腋下為脅部,腋窩曲骨處為毛際,兩旁動脈處為氣街,肩胛骨下方的骨頭為髀厭,也稱髀樞,環跳穴位於此)。氣血直行的路線從缺盆下腋,沿著胸部(潤液穴所分),經過季脅(脅骨下方為季脅,京門等穴所分),到達髀厭,然後沿著大腿外側(中瀆等穴所分),流出膝蓋外緣(陽陵泉穴),向下流到輔骨(大腿外側為輔骨,陽交等穴所分)的前方,一直向下到達絕骨之端(外踝上方為絕骨),再向下流出外踝前方(丘墟穴所分)。氣血沿著足跗(足面稱為跗,臨泣等穴所分),向上進入小趾和次趾之間(竅陰穴)。

其支者,別跗上(臨泣穴別行),入大趾,循歧骨內,出其端(大趾端也),還貫入爪甲,出三毛(足大趾本節後為歧骨,大趾爪甲後為三毛,就此交於足厥陰也)。○愚按膽脈起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未嘗言其脈有曲折也。伯仁十四經發揮言足少陽脈起目銳眥至完骨是一折,又自完骨至睛明是一折,又自睛明至風池是一折,則是內經以經脈之曲折者朦隴為直行也。若依內經直行,則少陽頭部二十穴無從安頓。

白話文:

它(膽經)的分支,從跗上的臨泣穴分開,進入大腳趾內側,沿著歧骨內側,從大腳趾頂端出來,再穿過腳趾甲,從腳趾甲後緣的三毛處出來(大腳趾第一節後方為歧骨,大腳趾指甲後面為三毛,在此處與足厥陰經交會)。

按: 膽經從眼睛銳利處開始,向上到達頭頂角,向下經過耳後,沒有說過它的脈絡有曲折。伯仁在《十四經發揮》中說足少陽經從眼睛銳利處到完骨是一個彎曲,從完骨到睛明穴又是一彎,從睛明穴到風池穴又是彎曲,那麼《內經》所說的經脈曲折,應該理解為不明顯的直行。如果按照《內經》所說的直行,那麼少陽經在頭部的二十個穴道就沒有地方安置了。

若依伯仁三折,則穴可安,似又戾於經旨。此愚所未解也。俟明者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