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醫學源流論》~ 卷下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1)

1. 考試醫學論

醫學人命所關,故《周禮》醫師之屬,掌於塚宰,歲終必稽其事而制其食。至宋神宗時,設內外醫學,置教授及諸生,皆分科考察升補。元亦仿而行之。其考試之文,皆有程式,未知當時得人何如?然其慎重醫道之意,未嘗異也。故當時立方治病,猶有法度。後世醫者,大概皆讀書不就,商賈無資,不得已而為衣食之計。

白話文:

醫術與人命息息相關,因此《周禮》中規定醫師等醫務人員歸冢宰管理,年終必須檢查他們的業務並制定他們的俸祿標準。到了宋朝神宗年間,設立了內外科醫學,設置了教授和學生,按照不同的科目進行考試升遷。元朝也仿效這一做法。他們的考試內容都有既定的格式,但當時考試是否能選拔出優秀的人才,我們不得而知。然而,慎重對待醫術的用意是一致的。因此,當時制定治療方案,仍然有章可循。到了後世,大多數醫生都是因為讀書不求上進,或者商賈沒有資金,不得已才以醫作為謀生之道。

或偶涉獵肆中,剿襲醫書,或託名近地時醫門下。始則欲以欺人,久之亦自以醫術不過如此。其誤相仍,其害無盡,岐黃之精義幾絕矣!若欲斟酌古今考試之法,必訪求世之實有師承,學問淵博,品行端方之醫。如宋之教授,令其嚴考諸醫,取其許掛牌行道。既行之後,亦復每月嚴課,或有學問荒疏,治法廖誤者,小則撤牌讀書,大則飭使改業。

白話文:

偶爾涉獵一下庸俗的醫書,或者在有名氣的近代醫生門下求學。剛開始是想欺騙別人,時間一長自己也認為醫術並不高明。他們的錯誤一代代相傳,造成的危害無窮,岐黃的精髓幾乎斷絕了。如果想改變這種情況,必須尋訪那些世代有傳承、學識淵博、品行端正的醫生。像宋朝的教授一樣,讓這些醫生嚴格考查其他醫生,許可合格者懸掛牌匾行醫。行醫之後,每月還要嚴格考課,如果有學識淺薄、醫療錯誤者,情節輕微的撤銷牌匾,督促其讀書學習,情節嚴重的責令其改行。

教授以上,亦如《周禮》醫師之有等。其有學問出眾,治效神妙者,候補教授。其考試之法,分為六科。曰針灸,曰大方,曰婦科,曰幼科兼痘科,曰眼科,曰外科。其能諸科皆通者,曰全科。通一二科者,曰兼科。通一科者,曰專科。其試題之體有三:一曰論題,出《靈樞》、《素問》,發明經絡臟腑、五運六氣、寒熱虛實、補瀉逆從之理。二曰解題,出《神農本草》、《傷寒論》、《金匱要略》,考訂藥性,病變制方之法。

白話文:

教授以上的職位,就像《周禮》中記載的醫師一樣,也有不同的等級。其中學識淵博、醫術高明者,可擔任候選教授。

考試的方法分為六科:針灸、大方(內科)、婦科、幼科(包括痘科)、眼科、外科。

能通曉所有科目的,稱為全科。通曉一兩科的,稱為兼科。只通曉一科的,稱為專科。

考試題型有:

  1. 論題:引自《靈樞》、《素問》,闡述經絡臟腑、五運六氣、寒熱虛實、補瀉逆從的原理。

  2. 解題:引自《神農本草》、《傷寒論》、《金匱要略》,考查藥物特性、病症演變和處方配製的方法。

三曰案,自述平日治病之驗否,及其所以用此方,治此病之意。如此考察,自然言必本於聖經,治必遵乎古法,學有淵源,而師承不絕矣。豈可聽涉獵杜撰,全無根柢之人,以人命為兒戲乎!

白話文:

第三項是病例討論,自述平時治療疾病的經驗,以及使用這個方劑治療這個疾病的理由。這樣考察學習,講話一定有經典依據,治療一定遵循古法,學術上有淵源,師承才能不中斷。怎麼能聽信讀書不求甚解、胡亂臆測,全無根基的人拿人命當兒戲呢!

2. 醫非人人可學論

今之學醫者,皆無聊之甚,習此業以為及食計耳。孰知醫之為道,乃古聖人所以泄天地之秘,奪造化之權,以救人之死。其理精妙入神,非聰明敏哲之人不可學也。黃帝、神農、越人、仲景之書,文詞古奧,披羅廣遠,非淵博通達之人不可學也;凡病情之傳變,在於頃刻,真偽一時難辨,一或執滯,生死立判,非虛懷靈變之人不可學也;病名以千計,病證以萬計,臟腑經絡,內服外治,方藥之書,數年不能竟其說,非勤讀善記之人不可學也。

白話文:

現在學習醫學的人,大多數都是無所事事的,學習這個行業只是為了謀生而已。誰能知道醫學的道理,是古代聖人用來揭示天地祕密、奪取造化權力、救死扶傷的呢?其中的道理精妙入神,不是聰明有智慧的人不能學習的。黃帝、神農、越人、仲景的著作,文辭古奧,內容博大精深,不是知識淵博、通達事理的人不能學習的;各種疾病的變化,發生在頃刻之間,真假一時難以辨別,如果稍有猶豫,生死就會立判,不是虛懷若谷、靈活變通的人不能學習的;疾病種類上千計,疾病證狀上萬計,臟腑經絡、內服外治、方藥書籍,幾年都難以讀完,不是勤奮好學、記憶力強的人不能學習的。

又《內經》以後,支分派別,人自為師,不無偏駁;更有怪僻之論,鄙俚之說,紛陳錯立,淆惑百端,一或誤信,終身不返,非精鑑確識之人不可學也。故為此道者,必具過人之資,通人之識;又能屏去俗事,專心數年,更得師之傳授,方能與古聖人之心,潛通默契。若今之學醫者,與前數端,事事相反。

白話文:

到了《內經》之後,中醫開始分門別類,各立師說,難免有偏駁之處。甚至出現荒謬偏激、粗俗淺薄的理論,紛紛雜雜地出現,令人難以分辨。如果不小心誤信了這些錯誤的說法,可能終身難以回頭,非得是眼光敏銳、見識過人的人才能學習。所以學習中醫的人,必須具備超人的天賦和廣博的知識;而且能夠拋開俗事,專心學習好幾年,同時還要得到名師的傳授,才能和古代聖賢的思想暗中契合。然而現在的學醫者,和前面說的幾項要求正好相反。

以通儒畢世不能工之事,乃以無文理之人,欲頃刻而能之。宜道之所以日喪,而枉死者遍天下也。

3. 名醫不可為論

為醫固難,而為名醫尤難。何則?名醫者,聲價甚高,敦請不易,即使有力可延,又恐往而不遇。即或可遇,其居必非近地,不能旦夕可至。故病家凡屬輕小之疾,不即延治;必病勢危篤,近醫束手,舉家以為危,然後求之,夫病勢而人人以為危,則真危矣。又其病必遷延日久,屢易醫家,廣試藥石,一誤再誤,病情數變,已成壞證。

白話文:

要當醫生本來就難,要當名醫就更難了。為什麼?名醫的名氣很高,不容易請到,即使有錢請得動,也怕去了見不到他。就算見到了,他也一定不住在附近,不可能隨時可以找他。所以,病家如果有輕微的病症,都不會馬上請他治病;非得到病勢非常嚴重、附近醫生束手無策,全家人都認為情況危急的時候,才會去找他求醫。病勢已經到了讓所有人都認為很危險的地步,那就真的非常危險了。而且,這樣的病人一定拖延了很久,換過很多醫生,試過各種藥物,一而再、再而三的用錯方法,病情已經千變萬化,已經變成難以治療的頑疾了。

為名醫者,豈真有起死回生之術哉?病家不明此理,以為如此大名,必有回天之力,若亦如他醫之束手,亦何以異於人哉?於是望之甚切,責之甚重。若真能操人生死之權者,則當之者難為情矣。若此病斷然必死,則明示以不治之故,定之死期,飄然而去,猶可免責。倘此症萬死之中,猶有生機一線,若用輕劑以塞責,致病人萬無生理,則於心不安;若用重劑以背城一戰,萬一有變,則謗議蜂起,前人誤治之責,盡歸一人。雖當定方之時,未嘗不明白言之。

白話文:

身為名醫,難道真的能夠起死回生嗎?病人不懂這個道理,認為名氣這麼大的醫生,一定有起死回生的能力。但是,如果名醫也跟其他醫生一樣束手無策,那跟普通人又有什麼差別?因此,病人對名醫期望過高,責怪也特別嚴厲。如果名醫真的能掌控人生死,那承擔這種職責會非常困難。如果這個病註定必死,名醫坦然告知病情,確定死期,然後飄然離去,還可以免除責任。可是,如果這個病雖然十死無生,還有一線生機,名醫如果使用輕微的藥物來敷衍了事,導致病人失去生的希望,名醫會於心不安。如果名醫使用重劑來孤注一擲,萬一病情有變,就會招致非議,前人誤診的責任都會歸咎到一個人身上。儘管名醫在開藥方的時候,已經把情況說明清楚。

然人情總以成敗為是非,既含我之藥而死,其咎不容諉矣。又或大病瘥後,無氣虛而餘邪尚伏,善後之圖,尤宜深講。病家不知,失於調理,愈後復發,仍有歸咎於醫之未善者,此類甚多。故名醫之治病,較之常醫倍難也。知其難,則醫者固宜慎之又慎;而病家及旁觀之人,亦宜曲諒也。

白話文:

然而。但是人的情性總是把成敗當作是非,如果服用我的藥而死亡,他的怨恨是無法掩蓋的。又或者大病痊癒後,雖然沒有病氣了,但是邪氣可能還潛伏著,後續的調養,更應該仔細研究。病人自己不知道,失於調養,導致病癒後復發,仍然會把責任歸咎於醫術不精,這種情況很多。所以名醫治病,比普通醫生更難。瞭解這個難處,那麼醫生就應該格外慎重;而病人和旁觀者,也應該多加理解。

然世又有獲虛名之時醫,到處誤人;而病家反云此人治之而不愈,是亦命也。有殺人之實,無殺人之名,此必其人別有巧術以致之,不在常情之內矣。

但是,現實中還有一些醫生雖然贏得了虛名,卻到處誤診誤治;而病人家屬反而說這個人治療後沒有好轉,也認為這是命中注定的。這些醫生有殺人的實際行為,卻沒有殺人的名聲,這肯定是因為這些人有一些特殊的手段造成了這種情況,這已經不屬於正常情況了。

4. 邪說陷溺論

古聖相傳之說,揆之於情有至理,驗之於疾有奇效。然天下之人,反甚疑焉。而獨於無稽之談,義所難通,害又立見者,人人奉以為典訓,守之不敢失者,何也?其所由來久矣。時醫之言曰:古方不可以治今病。嗟乎!天地之風寒暑濕燥火猶是也,生人七情六慾猶是也,而何以古人用之則生,今人用之則死?不知古人之以某方治某病者,先審其病之確然,然後以其方治之。若今人之所謂某病,非古人之所謂某病也。

白話文:

古人流傳下來的理論,從道理上看有很深的道理,從疾病的驗證上也見效很奇特。然而世間的人們,反而對此多有懷疑。而對於那些虛妄不實的言論,道理不通,害處立見的,人們卻奉為經典,堅守不移,這是為什麼呢?原因由來已久。當世的醫生說:古方的藥不能治現在的病。唉!天地間的風寒暑濕燥火這些氣候特徵還是那些,人生的七情六慾還是那些,為什麼古人用藥能治病,今人用藥反而死亡?不知道古人用某種藥方治療某種疾病,都是先確診疾病,然後才用藥方治療。如果現在人所謂的某種疾病,並不是古人所謂的某種疾病。

如風火雜感,症類傷寒,實非傷寒也。乃亦以大劑桂枝汗之,重者吐血狂躁,輕者身熱悶亂,於是罪及仲景,以為桂枝湯不可用。不自咎其辨病之不的,而咎古方之誤人,豈不謬乎?所謂無稽之邪說,如深秋不可用白虎。白虎乃傷寒陽膽之藥,傷寒皆在冬至以後,尚且用之,何以深秋已不可用?又謂痢疾血症,皆無止法。

白話文:

如果風熱交加,症狀類似傷寒,但實際上並非傷寒。有人使用大量桂枝汗法治療,結果病情加重者吐血發狂,病情較輕者感到身體發熱、煩悶不安。於是有人責怪《傷寒論》的作者「仲景」,認為桂枝湯不能使用。他們不檢討自己辨別疾病不準確,反怪古方害人,難道這樣說不是謬誤嗎?

所謂沒有根據的錯誤說法,例如「深秋不能使用白虎湯」。白虎湯是治療傷寒陽膽的藥方,傷寒通常在冬至以後才會發作,都還能使用白虎湯,為何到了深秋就不能用了?還有說法認為痢疾和血癥都無藥可治。

夫痢血之病,屬實邪有瘀者,誠不可以遽止;至於滑脫空竭,非止不為功,但不可塞其火邪耳?又謂餓不死之傷寒,吃不死之痢疾。夫《傷寒論》中,以能食不能食,驗中寒、中風之別,其中以食不食辨證之法,不一而足。況邪方退,非扶其胃氣,則病變必多。宿食欲行,非新谷入胃,則腸中之氣,必不下達。

白話文:

對於血瘀的疾病,如果屬於實證且有血瘀阻滯者,確實不能用攻伐的方法來治療;至於滑脫虛空的證型,不僅不能見效,反而會加重火邪的壅塞。又說中風的結果是死,傷寒的結果也是死。在《傷寒論》中,以能吃和不能吃來鑑別是中寒還是中風,辨證方法很多。況且邪氣剛剛退去,如果不扶助胃氣,則病情變化肯定會很多。宿食想要排出體外,如果不進食新穀物,則腸中的氣就無法下達。

但不可過用耳。執餓不死之說,而傷寒之禁其食,而餓死者多矣!胃痢疾為吃不殺者,乃指人之患痢非噤口,而能食者,則其胃氣尚強,其病不死,故云。然非謂痢疾之人,無物不可食。執吃不殺之說,而痢疾之過食而死者多矣!此皆無稽之談,不可枚舉。又有近理之說,而謬解之者,亦足為害。

白話文:

不要過度依賴古籍。只聽信「餓不死」的說法,可是因為傷寒而禁食的人,卻餓死很多!文中提及的痢疾患者不吃就能活下來,是指痢疾患者如果能吃,代表胃氣仍然強健,病情不會致死。但這並不代表痢疾患者什麼東西都可以吃。只聽信「不吃不死」的說法,而過度飲食導致痢疾惡化的案例也很多!這些都是沒有根據的說法,例子不勝枚舉。還有一些看似有道理的說法,但是被誤解後也可能造成危害。

故凡讀書議論,必審其所以然之故,而更精思歷試,方不為邪說所誤。故聖人深惡夫道聽塗說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