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醫學源流論》~ 卷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下 (9)

1. 痘科論

今天之醫法失傳者,莫如痘疹。痘之源,藏於臟腑骨脈,而發於天時。所謂本於臟腑骨脈者,凡人受生之初,陰陽二氣,交感成形。其始因火而動,則必有渣滓未融之處,伏於臟腑骨脈之中,此痘之本源也。然外無感召,則伏而不出,及天地寒暑陰陽之氣,沴戾日積,與人身之臟腑氣血相尖,則其毒隨之而越,此發於天時者也。而天時有五運六氣之殊,標本勝復之異。

白話文:

當今醫術最失傳的部分,莫過於痘疹的治療。痘疹的根源藏於五臟六腑、骨骼經脈中,而發作時機取決於氣候的天時。

所謂根源藏於五臟六腑、骨骼經脈中,指的是人出生時,陰陽二氣相互作用,形成人的身體。從一開始就因為火而運動,因此必定有未完全融化的殘渣,潛伏在五臟六腑、骨骼經脈中,這就是痘疹的根本來源。

但是,如果不受到外界的誘發,這些殘渣就會潛伏而不發作。等到天地寒暑陰陽之氣混亂不調,日積月累,與人體的五臟六腑氣血相衝突,就會促使痘毒隨之爆發。這是痘疹發作時機取決於天時的原因。

而天時有五運六氣的不同,因此痘疹的標本、勝負、復發等情況也會有所差異。

氣體既稟受不同,感發又隨時各別,則治法必能通乎造化之理,而補救之。此至精至微之術也,奈何以寒涼伐之,毒藥劫之哉?夫痘之源,不外乎火,固也。然《內經》云:火鬱則發之。其遇天時炎熱,火甚易發者,清解固宜。若冬春之際,氣為寒束,則不起發;發而精血不充,則無漿。

白話文:

人體體質差異很大,感受外邪的時間也各不相同,因此治療方法必須通曉天地造化之理,纔能夠找出補救之道。這是非常精妙細微的醫術,怎麼可以用寒涼之藥來驅邪,或是用毒藥來劫奪呢?痘瘡的根源離不開火熱之邪,這是肯定的。然而《內經》中說:火熱鬱結的話,就要把它發散出來。如果遇到天氣炎熱,火熱之邪容易發作的,那麼清熱解毒當然是必要的。如果在冬春季,寒邪束縛,火熱之邪就不容易發作;即使發作了,精血不足,也不會形成膿液。

漿而精血不繼,即不靨。則溫散提托補養之法,缺一不可,豈得概用寒涼?至其用蚯蚓、桑蟲、生蠍等毒藥,為禍尤烈。夫以毒攻毒者,謂毒氣內陷,一時不能托出,則借其力以透發之。此綿危篤之症,千百中不得一者,乃視為常用之藥,則無毒者,反益其毒矣。病家因其能知死期,故死而不怨。

白話文:

如果身體虛弱,精血不能供應,就會面無血色。因此,溫補、提攜、託舉和滋養的方法都不可或缺,怎麼能一概使用寒涼的藥物呢?至於使用蚯蚓、桑蟲、生蠍等有毒藥物,其危害更大。使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是指毒氣內侵,一時無法排除體外,便藉助有毒藥物的力道將毒氣透發出來。這是危重病症中,千百個病人中才有一個可以救治的方法,卻把它當成常用的藥物,那麼原本沒有毒的反而會變成有毒了。病人因為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所以即使死亡也不會有怨言。

孰知服彼之藥,無有不死,非其識見之高,乃其用藥之靈也。故之生死,全賴氣血。當清火解毒者,則清火解毒;當培養氣血者,則溫托滋,百不失一矣。嗚呼!廖說流傳,起於明季,至今尤甚。惟以寒藥數品,按日定方,不效則繼以毒藥,如此而已。夫以至變至微之病,而立至定至粗之法,於是群以為痘科最易,不知殺人亦最多也。

白話文:

誰能想到服用他開的藥,沒有不死的,並不是他的見識過人,而是他使用的藥物有效。所以生與死的關鍵,完全取決於氣血。當需要清熱解毒時,就清熱解毒;當需要補養氣血時,就溫和地扶助、滋養,這樣做幾乎從不失敗。唉!廖氏的說法流傳至今,到了明朝後期情況更加嚴重。他只用幾種寒性藥物,按日製定固定的方劑,如果無效,就接著用毒藥,僅此而已。對於千變萬化、細微複雜的疾病,卻採取固定僵化的治療方法,於是人們都認為痘科最容易,卻不知因此害死的人也最多。

附:種痘說

種痘之法,此仙傳也。有九善焉:凡物欲其聚,惟痘不欲其聚,痘未出而強之出,則毒不聚,一也。凡物欲其說,痘欲其少,強之出必少,二也。凡物欲其大,痘欲其小,強之出必小,三也。不感時痘之戾氣,四也。擇天地溫和之日,五也。擇小兒無他病之時,六也。其痘苗皆取種出無毒之善種,七也。

白話文:

種痘的方法,據說是神仙傳授的。種痘有九個好處:

  1. 一般事物都希望它們聚集生長,只有種痘不希望它們聚集。痘瘡還沒長出來的時候強迫它長出來,這樣毒性就不會聚集。
  2. 一般事物都希望它們增多,只有種痘希望它們減少。強迫它長出來,痘瘡一定會減少。
  3. 一般事物都希望它們大,只有種痘希望它們小。強迫它長出來,痘瘡一定會小。
  4. 不會接觸到時令痘瘡的毒氣。
  5. 選擇天氣溫和的日子。
  6. 選擇孩子身體健康的時期。
  7. 種痘的苗痘都是採取接種後沒有毒性的好苗痘。

凡痘必漿成十分而後毒不陷,種痘之漿五分以上即無害,八也。凡痘必十二朝成靨,並有延至一月者,種痘則九朝已回,九也。其有種而死者,深用悔恨。不知種而死者,則自出斷無不死之理,不必悔也。至於種出危險之痘,或生痘毒,此則醫家不能用藥之故。種痘之人更能略知治痘之法,則尤為十全矣。

白話文:

凡是出痘,必須經過十天膿液形成後,毒氣纔不會入體。接種痘苗,膿液形成五天以上,就不會有危險,這是其優點八。凡是出痘,十二天後會形成痘疤,有的甚至會延後到一個月。接種痘苗後,九天內就會痊癒,這是其優點九。

有人接種痘苗後死亡,會深感後悔。沒有接種痘苗而死亡的人,本來就會死,不必後悔。至於接種痘苗後出現危險情況,或生長出痘毒,這是因為醫師用藥不當所致。接種痘苗的人如果能略懂治療痘症的方法,那就更好了。

2. 幼科論

幼科古主謂之啞科,以其不能言,而不知病之所在也。此特其一端耳。幼科之病,如變蒸胎驚之類,與成人異者,不可勝舉。非若婦人之與男子異者,只經產數端耳。古人所以另立專科,其說精詳明備。自初生以至成童,其病名不帝以百計。其治法立方,種種各別。又婦人之與男子病相同者,治亦相同。

白話文:

兒科在古代被稱為「啞科」,因為嬰兒無法說話,不知道自己的病症在哪裡。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與成人相比,兒科的疾病像「變蒸」、「胎驚」等不勝枚舉。不像婦科與男科之間的差異只在於經產幾個方面。古代醫家之所以將兒科單獨列為一科,其說法周全且詳盡。從嬰兒出生到成長為兒童,兒科的病症多達上百種。它的治療方法和藥方千差萬別。婦女和男子的疾病相同,治療方法也一樣。

若小兒與之成人,即病相同者,治亦迥異。如傷食之症,反有用巴豆硼砂。其餘諸症,多用金石峻厲之藥,特分兩極少耳。此古人真傳也!後世不敢用,而以草木和平之藥治之,往往遷延而死。此醫者失傳之故。至於調攝之法,病家能知之者,千不得一。蓋小兒純陽之體,最宜清涼,今人非太暖,即太飽。

白話文:

如果小兒的疾病與成人相同,治療方法卻大不相同。例如治療傷食,可以使用巴豆、硼砂。其他疾病往往使用金屬礦物等峻烈藥物,只是劑量極少。這是古人的真實傳承!後世的人不敢使用,而使用草藥等平和的藥物治療,往往耽誤病情而導致死亡。這是醫者失傳的原因。至於調養的方法,能夠知道的患者,千人中難得一見。因為小兒是純陽之體,最適合清涼的飲食和環境。現在的人不是給孩子穿得太暖,就是餵得太飽。

而其尤害者,則在於有病之後,而數與之乳。乳之為物,得熱則堅韌如棉絮。況兒有病則食乳甚稀,乳久不食,則愈棄滿,一與之吮,則迅疾湧出,較平日之下咽更多。前乳未消,新乳復充,填積胃口,化為頑痰,痰火相結,諸脈皆閉而死矣。譬如常人平日食飯幾何,當病危之時,其食與平時不減,安有不死者哉?然囑病家云:乳不可食。則群相詬曰:乳猶水也,食之何害?況兒虛如此,全賴乳養,若復禁乳,則餓死矣。

白話文:

其中最有害的是孩子生病後,還不斷地給他們餵奶。牛奶這種東西,遇熱會凝結成塊,像棉絮一樣。況且生病的孩子會吃得很少,牛奶長時間不喝,就會越積越多。一旦孩子開始吮吸,牛奶就會迅速湧出,比平時吞嚥的量還要多。前面的奶還沒消化,新的奶又充滿了胃,堆積在胃裏,形成頑固的痰液。痰液和火熱結合在一起,堵塞全身的經脈,最後導致死亡。就好像普通人平時吃多少飯,當他們生病危重的時候,吃得和平時一樣多,怎麼可能不死呢?但是如果你勸告生病的人家不要餵奶,那麼他們就會羣起而責罵你:牛奶就像水一樣,喝了有什麼危害?況且孩子這麼虛弱,完全靠牛奶養活,如果再不給喝奶,那不得餓死了嗎?

不但不肯信,反將醫者詬罵。其餘之不當食而食,與當食而反不與之食,種種失宜,不可枚舉。醫者豈能坐守之,使事事合節耶?況明理之醫,能知調養之法者,亦百不得一。故小兒之所以難治者,非盡不能言之故也。

白話文:

不但不肯相信醫生的話,反而責罵醫生。其他不該吃的東西卻偏偏吃,該吃的反而不給吃,種種失誤,不勝枚舉。醫生難道能時刻盯著,讓所有事情都按規矩辦嗎?何況能明白道理的醫生,懂得調養方法的,也是百裏挑一。所以小孩難以醫治,並不是完全因為他們不能說話的緣故。

3. 瘍科論

瘍科之法,全在外治,其手法必有傳授。凡辨形察色,以知吉凶;及先後施治,皆有成法。必讀書臨證,二者皆到,然後無誤。其升降圍點,去腐生肌,呼膿止血,膏塗洗熨等方,皆必純正和平復,屢試屢驗者,乃能應手而愈。至於內服之方,護心托毒,化膿長肉,亦有真傳,非尋常經方所能奏效也。

白話文:

中醫外科的治療方法,主要集中在外敷治病,具體手法需要傳授。辨別病症形狀和觀察顏色,以預測吉凶;以及先後施用治療方法,都有成型的規範。必須認真研讀醫書,並結合實際臨牀經驗,兩者都掌握了,才能避免誤治。例如:升提、降壓、圍困、點穴、去腐生肌、引膿排血、使用藥膏、清洗燙敷等方法,都必須採用純淨溫和、反覆試驗並驗證有效的方法,才能運用自如地治癒疾病。至於內服藥方,有保護心臟、排毒、化膿生肌的作用,也有獨特的傳承,不是一般常見的經典方劑所能奏效的。

惟煎方則必視其人之強弱陰陽,而為加減,此則必通於內科之理,全在學問根柢。然又與內科不同。蓋煎方之道相同,而其藥則有某毒主某藥,某證主某方,非此不效,亦另有傳授焉。故外科總以傳授為主,徒恃學問之宏博無益也。有傳授,則較之內科為尤易。惟外科而兼內科之症,或其人本有宿疾,或患外症之時,復感他氣,或因外症重極,內傷臟腑,則不得不兼內科之法治之。此必平日講於內科之道而通其理,然後能兩全而無失。

白話文:

煎製中藥方劑時,一定要根據病人的體質強弱和陰陽偏盛偏衰情況進行加減配伍。這就需要精通內科理論,紮實的學術基礎是關鍵。然而,與內科不同的是,煎製方劑的方法雖然相同,但所用藥物卻有其獨特的配伍規律。某種毒證用某種藥物,某種證候用某種方劑,非此則不奏效。這些知識靠單純的學習是無法掌握的,需要有人傳授。因此,外科治療主要以師承傳授為主,單憑博學是不行的。如果有了師承傳授,會比內科治療更容易上手。但是,當外科疾病兼有內科症狀時,例如病人本身有舊疾,或患外症時又受到其他致病因素影響,或因外症過重導致內臟受損,就不得不用內科治療方法來兼治。這就需要平日熟讀內科書籍,通曉其理論,才能做到兩全其美,不遺漏任何方面。

若不能治其內症,則並外症亦不可救,此則全在學問深博矣。若為外科者不能兼,則當另請名理內科,為之定方。而為外科者,參議於其間,使其藥與外症無害,而後斟酌施治,則庶幾兩有所益。若其所現內症,本因外症而生,如痛極而昏暈,膿欲成而生寒熱,毒內陷而脹滿,此則內症皆由外症而生,只治其外症,而內症已愈,此必商之內科也。但其道甚微,其方甚眾,亦非淺學者,所能知也。

白話文:

如果不先治療內在的病症,那麼外部的病症也無法痊癒,這需要學問淵博才能做到。如果外科學家無法同時兼治內科,就應該另外請內科學名醫來診斷開方。外科學家則在旁協助討論,確保開的藥物不會對外部病症造成傷害,然後再慎重考慮治療方法,如此才能同時對兩方面有所幫助。如果出現的內科病症原本就是因為外傷而引起,例如劇痛導致昏厥、膿瘍即將形成而發作寒熱、毒素內陷導致腹脹腹滿等,那麼這些內科病症都是由外傷引起的,只要治療好外傷,內科病症也會隨之痊癒,這就必須與內科醫生一起商量。但這種醫術非常精微,處方也有很多種,不是學識淺薄的人所能知道的。

故外科之道,淺言之,則惟記煎方數首,合膏圍藥幾科,已可以自名一家;若深言之,則經絡臟腑,氣血骨脈之理,及奇病怪疾,千態萬狀,無不盡識。其方亦無病不全;其珍奇貴重難得之藥,亦無所不備。雖遇極奇極險之症,亦瞭然無疑。此則較之內科為更難。故外科之等級,高下懸殊,而人之能識其高下者,亦不易也。

白話文:

談到外科,淺顯來說,只要記住幾首煎方,懂得幾種藥膏和藥包的做法,就可以稱自己為名醫。然而,深入鑽研的話,就要了解經絡、臟腑、氣血、骨脈的原理,以及各種千奇百怪的疑難雜症。外科的藥方也包羅萬象,涵蓋所有疾病;珍貴難得的稀有藥材同樣無所不備。即使遇到極為罕見或兇險的病症,也能一目瞭然,瞭解其病理。因此,外科治療的難度比內科更高。因此,外科醫生的等級差別很大,而能區分出他們醫術高低的人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