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二十七 (20)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七 (20)

1. 羸瘦

徐仲光曰:一痘煩熱口渴,能食易化,不作肌肉,此氣血虛乏,心火充甚而乘也。經曰:火炎上則土燥,多食亦飢。治而氣血兼補,單日服五味異功散黃連、麥冬、知母,雙日服四物湯。亦有治之不應,為毒火爍陰,津液枯涸而死。

白話文:

徐仲光說:痘瘡出現發熱和口渴,能吃容易消化,沒有肌肉疼痛,這是因為氣血虛弱,心火過旺而乘虛而入。經書上說:火氣向上,則脾胃乾燥,縱然多食也感到飢餓。治療時要氣血兼補,單數日服用五味異功散,加黃連、麥冬、知母;雙數日服用四物湯。但有些人治療無效,這是因為毒火灼傷陰液,津液枯竭死亡所致。

一能食枯渴,肌肉不長,精神憔悴,脈來沉緩,此乃脾胃不足。東垣曰: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又曰:脾胃虛寒,則元氣不足,以補中益氣湯加黃連。

白話文:

一個人如果出現食量大卻口渴難耐、肌肉消瘦、精神萎靡、脈搏沉緩等症狀,則可能是脾胃虛弱所致。

東垣先生說:如果胃氣中伏藏著火邪,就能進食;而脾虛則肌肉消瘦。

又說:脾胃虛寒,元氣就會不足,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黃連來調理。

一能飲食易飢,不長肌肉,此因胃陽有餘,脾陰不足,故胃食善消。《內經》曰:二陽結,謂之消。二陽者,胃與大腸也。以小異功散加黃連、白芷治之,以瀉二陽之熱也。

白話文:

一個人容易感到飢餓,但卻不長肌肉,這是因為胃中的陽氣過剩,而脾中的陰氣不足。因此,食物在胃中容易消化。在《黃帝內經》中記載:兩陽相絡,稱為「消」。這兩陽是指胃和大腸。可以使用小異功散,添加黃連和白芷來治療,目的是瀉掉兩陽之熱。

一痘後面白唇赤,肌肉羸瘦,皮毛枯槁,潮熱往來,雖食易化,乃疳勞之候,皆由痘後飲食不節,脾胃過傷。東垣曰:脾胃虛弱,則元氣下流,陰火上乘其土位。治宜健脾為主,而兼以清熱之劑,則脾土堅固,氣血滋生,諸症自平。以歸芍四物湯加石斛、麥冬、地骨皮、銀花、柴胡等劑,又六味地黃丸加參、朮、歸、枸杞子五味子,間服異功散

白話文:

痘疹癒後,臉色蒼白,嘴脣紅赤,肌肉消瘦,皮膚乾燥粗糙,潮熱交替出現,雖然食慾尚可,但體質虛弱。這是因為痘疹後飲食不節制,導致脾胃受損所致。

東垣醫聖說:脾胃虛弱時,元氣下沉,體內陰火上升,灼傷脾胃。治療以健脾為主,同時清熱降火。這樣脾胃得以強健,氣血充足,各種症狀自然平息。

可用歸芍四物湯,再加入石斛、麥冬、地骨皮、銀花、柴胡等藥材;或服用六味地黃丸,再加入人參、白朮、當歸、枸杞子、五味子,偶爾服用異功散。

一痘後面白無精光,口氣冷,少食羸瘦,乃胃氣虛之候,以六君子湯治之。

一痘如前,兼以便溏腸漏,即用六君加炮薑、木香

一命門火不能生土,而成是症者,用六味地黃丸

一痘後漸黃瘦,面腫,身熱肚大,吃泥吃米,此由痘後飲食傷脾,愈而復傷,乃脾疳之候也。治宜養正,而積自除,以肥兒丸治之。(此皆脾陰大傷之候,非燥補之藥所能治也。)

白話文:

長痘瘡後逐漸消瘦、浮腫、發燒、腹部脹大,且有吃泥土和米的行為。這是由於痘瘡後飲食不當,傷及脾臟,導致脾氣虛弱,復又傷及脾臟所致,屬於脾疳的症狀。治療應該以養護正氣為主,積滯自然會消除,可以用肥兒丸治療。(以上都是脾陰嚴重受損的表現,不能用溫燥補益的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