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壽堂

《醫原》~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陰陽治法大要論

陽,天道也;陰,地道也。非天之陽,地亦不凝,而萬物不生;非地之陰,天亦無依,而萬物不成。天主動,無一息之靜,使稍不動,則失其健運之機,而萬物屯矣;地主靜,無一息之動,使稍不靜,則失其貞凝之義,而萬物否矣。人身之陽,法天者也,一失其流行之機,則百病起;人身之陰,法地者也,一失其安養之義,則百害生。陰陽二氣,固不可稍偏而或失也。

白話文:

陽氣是天道的規律;陰氣是地道規律。沒有天上的陽氣,地上的東西就不會凝結,萬物就不能生長;沒有地上的陰氣,天上的陽氣就沒有依附,萬物就不能形成。天主導動作,沒有片刻靜止,如果稍有不運動,就會失去其活力運行的規律,萬物就會阻塞而不通;地主導靜止,沒有片刻動作,如果稍有不靜止,就會失去其穩定凝結的意義,萬物就會否決而毀滅。人體的陽氣,遵循天道的規律,如果失去其流行的規律,就會產生各種疾病;人體的陰氣,遵循地道的規律,如果失去其安養的意義,就會產生各種危害。陰氣和陽氣這兩種氣,絕對不能稍有偏失而失去平衡。

夫所謂陽者,乃人身之真陽。真陽,陰中之陽,非燥烈無濟之亢陽。亢陽無陰則為火,如天之久旱酷暑,不得不藉甘霖以消其亢厲,故丹溪發補陰之論,補陰正所以濟陽也。王太僕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者,此也。所謂陰者,乃人身之真陰。真陰,陽中之陰,非堅凝寒結之濁陰。

白話文:

所謂陽氣,指的是人體的真陽之氣。真陽之氣,是陰中之陽,不是燥熱無用的亢陽之氣。亢陽之氣沒有陰氣滋潤就會變成火氣,就像天上的久旱酷暑,必須靠甘霖來消除酷熱,所以丹溪提出滋補陰氣的理論,滋補陰氣就是為了調和陽氣。王太僕說,水是陽光的主人,可以控制陽光,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陰氣,指的是人體的真陰之氣。真陰之氣,是陽中之陰,不是凝固寒冷的濁陰之氣。

濁陰無陽則為水,如天之重陰凜冽,不得不藉皓日以致其睛和,故先哲發扶陽之論,扶陽正所以濟陰也。王太僕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者,此也。

白話文:

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就會形成水濕,就像天氣陰冷時,沒有陽光的照射,無法變得晴朗和諧。因此,古代醫家提出了扶助陽氣的理論,目的是為了調和陰陽。王太僕說,增加火的力量,以消除陰翳,就是這個道理。

夫乾為陽,坤為陰,乾坤化為坎離,是天地為陰陽之體,水火為陰陽之用。用傷則體害。水火有過不及之弊,在天地則不能無旱澇之災,在人則不能無燥濕之患,其理一也。

白話文:

乾卦代表陽性,坤卦代表陰性,乾坤相合化生為坎離兩卦。所以,天地是陰陽之根本,水火是陰陽的作用。過度使用陰陽之作用就會損傷其根本。水火有過度和不足的弊端,如果在天地之間,就會出現洪旱之災;如果在人體內,就會出現燥熱或濕寒之病,其中的道理是一致的。

陰,人之形也;陽,人之氣也。大凡形質之失宜,莫不由氣行之失序。故地之萬物不生,又皆由天之旱澇失節。人身一分陽氣不到之處,則此處便有病;然陰陽互根,凡陽所到之處,皆陰所到之處,若陽到而陰不到,則此處亦有病。

白話文:

陰,代表人體的形體;陽,代表人體的機能。總的來說,身體形體的異常,大多是由於機能運行失調造成的。就好像大地上萬物不生長,又都是由於天上的旱災或澇災失調。人體中有一分陽氣到不了的地方,那麼這個地方就會生病;但是陰陽互相依存,陽氣到的地方,都有陰氣相隨,如果陽氣到了而陰氣不到,那麼這個地方也會生病。

陰陽又當審其虛實。外感實證,先病陽;內傷虛證,先病陰。病陽者,肺主之;病陰者,脾、胃、腎主之。外感上焦陽氣鬱閉,治以開豁,通天氣也;中焦陽氣燥結,治以苦辛攻下、苦辛開化,平地氣也。(治實火,要使邪有出路,若純用苦寒,逼邪深入,而無出路,非徒無益,而有害之。

白話文:

陰陽也需要審察其虛實。外感而實證的,先病於陽;內傷而虛證的,先病於陰。病於陽的,由肺主要之;病於陰的,由脾、胃、腎主要之。外感上焦陽氣閉塞,治療時以開通,使天氣流通;中焦陽氣乾結,治療時以苦辛之藥攻下、苦辛之藥開通,使地氣平順。(治療實火,要使邪氣有發洩的途徑,如果只用苦寒之藥,將邪氣逼迫到角落,而沒有發洩的途徑,不僅無益,反而加重病情。)

乃晉唐以後醫道失傳,如三黃解毒諸方,毫無法律,不可從也。)內傷中焦陽氣下陷,不能上升於肺,治以升補,使地氣上騰乎天也;下焦陽氣外越,不能下歸於腎,治以溫納,使天氣下降於地也。蓋先天真一之氣,自下而上,與後天胃氣,相接而生,而為人身之至寶。若人真陰受傷,致精不能化氣,氣即不能歸精,於是腎中龍火內爍,而見骨蒸等證;龍火外越,而見發熱、顴紅、面赤等證。

白話文:

晉代、唐代之後醫術失傳,像三黃解毒之類的藥方,沒有依據和法制,不可採用。內傷導致中焦陽氣下降,無法上升到肺部,可用溫補的方法治療,讓下面的陽氣上升到上面。下焦的陽氣向外散發,無法下降到腎臟,可以用溫暖的方法治療,讓上面的氣下降到下面。先天元氣從下往上,與後天脾胃之氣相接而生,是人體的珍寶。如果人體的真陰受傷,導致精無法轉化為氣,氣也無法轉化為精,於是腎中的龍火內發,出現骨蒸等症狀;龍火向外散發,出現發熱、顴骨泛紅、臉頰泛紅等症狀。

一火興而五火熾,將見肝之風火雷火,心之離火,胃之燥火,又必相因而起,而見有餘之象。非有餘也,實下元不足所致耳!經曰:少火生氣,壯火食氣。火在丹田以下為少火,即真火;火離丹田而上為壯火,即虛火。虛火,水中之火,不得再以水滅之固也。奈何世執丹溪法,而用知母黃柏之苦寒以撲滅之,勢必愈治愈劇,如雨愈大龍愈騰,欲其潛藏也得乎?不獨苦寒不可用也,即甘涼亦當慎投。

白話文:

當身體出現一種火氣症狀時,其他五種火氣症狀也會同時加重。很快就能同時看到肝臟的風熱、心臟的虛熱、胃部的燥熱。這些症狀一定會互相影響而導致過剩的現象。並不是真的過剩,而是下半身功能不足所導致的。經典上說:輕微的火可以生發元氣,強烈的火會消耗元氣。丹田以下的火氣屬於輕微的火,也就是真正的火;丹田以上的火氣屬於強烈的火,也就是虛火。虛火就像水中的火,不能再用水來撲滅。可惜有些人堅持丹溪的方法,用知母、黃柏等苦寒的藥物來撲滅虛火,這樣一定會越治越嚴重,就像雨越大,龍捲風越猛烈,還想讓它潛藏起來,可能嗎?不只是苦寒性藥物不能用,甘涼性的藥物也應該慎重使用。

其在初病,本原未傷者,甘涼清潤,猶可獲效;若高年以及久病,本原已傷者,法當治以溫潤,引火歸原,如雲開日出而龍乃潛也。濁陰可溫,桂、附、乾薑辛熱之屬,不得不用;若陰中陽虛,而藥偏剛燥,恐陽未能扶,而陰又被劫,法當治以溫潤,納氣歸原。經曰:氣納為寶。

白話文:

在疾病初期,基礎未受損的情況下,採用甘涼清潤的治療方法,仍然可以收到效果。如果患者是高齡或久病,基礎已經受損,則應該採用溫潤的治療方法,把陽氣引回原處,就像雲散日出、龍才潛隱一樣。渾濁的陰邪可以用溫熱的方法化解,桂枝、附子、乾薑等辛熱藥物不能不使用。但如果陰中陽氣虛弱,而藥性過於剛燥,恐怕陽氣還未得到扶持,陰氣又會被劫奪。這種情況下,應該採用溫潤的治療方法,讓陽氣歸回原處。經典中說:「納氣為寶。」

蓋氣納則歸腎,不納則不歸腎。氣不歸腎者,謂肺氣不得歸腎,並謂脾胃之氣不得歸腎也。

夫腎為先天五臟之始,始數一,一,水數也。金為水源,水天本一氣也。脾胃為後天五臟之成,成數五,五,土數也。土為萬物之母,故精、神、氣、血,皆胃氣所生,又皆腎氣助之以生。胃為人之地,腎為地中之天氣,胃、腎又本一氣也,經故曰:腎為胃關。夫所謂胃氣者,穀氣也。

白話文:

腎臟是先天五臟之首,它的數目是一,而一代表水。肺金是水的來源,水和天本來就同氣相連。脾胃是後天五臟的組合,它的數目是五,而五代表土。土是萬物的母親,所以精、神、氣、血,都是胃氣所產生,而且都靠腎氣幫助產生。胃是人體的中心,腎是地下的天氣,胃和腎原本也是同氣相連,所以《內經》說:腎是胃的關門。所謂胃氣,就是穀物的精氣。

經曰:營為水穀之精氣,衛為水穀之悍氣。又曰:精氣生於穀氣。故「氣」字從氣、從米,「精」字從青、從米,米乃谷之精者也。胃主納穀,亦主銷谷,脾主散精,水穀精氣生於胃,輸於脾,由脾上輸於肺,則為氣,從肺回下,入心化血,入腎化精,是生之者胃,升之者脾,降之者肺,地天交泰,胃、脾、肺又本一氣也。經故曰: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

白話文:

古代醫書上說:人體的營養來自於食物,其中較精的部分稱為「營氣」,較粗糙的部分稱為「衛氣」。另有一說:「營氣」來自於食物中的精華部分。因此,「氣」這個字由「氣」和「米」組成,「精」這個字由「青」和「米」組成,因為米是穀物中最精華的部分。

胃負責吞嚥和消化食物,脾負責運化吸收食物中的營養。食物中的精華部分在胃中生成,由胃運送到脾,再由脾運送到肺,在肺中化為「營氣」,「營氣」從肺迴流到身體各處,進入心臟化為血液,進入腎臟化為精液。所以,食物的消化吸收是由胃完成的,食物中精華部分的運化是由脾完成的,食物中精華部分的分配是由肺完成的。胃、脾、肺三個器官其實是互相配合,共同作用的。

醫書上說:脾就像身體的諫議官,能瞭解全身的情況。

俗謂脾主銷谷,以能食不能化為脾不健,是不知脾之功用也,是指鹿為馬也。或曰:飲食傷脾,則又何說?曰:飲食不節,遏郁脾氣,脾氣為其所郁,則不能散精,而濕斯停矣。是謂傷逆,非脾之過也,良由飲食不節所致耳!

白話文:

一般人常說脾臟負責消化食物,如果吃了很多但無法消化,那就是脾臟不健康。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就好比把鹿說成馬一樣。有人問:飲食過度會傷害脾臟,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回答道:飲食無度會阻滯脾氣的運動,脾氣被阻滯就無法散佈精華,於是導致濕氣停滯。這種情況稱為「傷逆」,並非脾臟本身的過錯,而是飲食不當所造成的。

夫人生天地間,天氣固重,地氣尤重。蓋人在天中,(離地而上,凡空處皆謂之天。人在天中,非在天下,以天本無上下之極者也。)而附於地上。生於天中,一呼一吸,與天氣相通,而人莫名其妙,亦莫得自主,故凡天之六氣,病人之天氣者,人不能盡避之。附於地上,實而可據,人得以自主,故凡七情之病,由人事所致者,多病人之地氣以及天氣。病地氣,則胃、腎為重。

白話文:

人在天地間,天地的氣息都很重要,但地氣尤其重要。因為人在天中(離開地面向上,所有空曠的地方都稱為天。人在天中,而不是在地下,因為天本來沒有上下之分),而依附在地面上。出生在天地間,一呼一吸都與天氣相通,而人不知不覺,也不能自主,所以凡是天上的六種氣息,病人感應到天氣時,人無法完全避免。依附在地面上,有實體可以依靠,人可以自主,所以凡是因人事引發的七種情志疾病,大多是病人受到地氣以及天氣的影響。如果地氣出了問題,那麼胃和腎最受影響。

然腎雖主地氣,而實為地中之天氣。腎屬天一所生之水,而為人之先天者,此也。其有胎元薄弱,先天不足者,人不得而主之,又恃調攝後天,以補先天之不足。若是者,胃氣不尤重哉?重胃氣非即所以重腎氣哉?

白話文:

脾胃雖然主宰地氣,但實際上是地中天氣。肝屬天一所生水,代表先天之氣。如果胎氣虛弱,先天之氣失調,無法人為控制。又必須調養後天氣,以彌補先天之氣的虧損。這種情況下,難道不應該重視胃氣嗎?重視胃氣,不就是為了重視呼吸之氣嗎?

夫胃為中土,胃氣賴五臟之氣以生化。如地無堤防之土,則水無收束,無水則燥,無火則濫,無木則實,無金則死是也。然五臟之氣,又賴胃氣以成功。如金無土則不生,木無土則不載,水、火無土則無本原,脾土無胃土則不滋潤是也。

白話文:

胃像中土一樣,胃氣依靠五臟之氣來生成和運化。就像土地沒有堤防一樣,那麼水就沒有約束,沒有水就會乾旱,沒有火就會氾濫,沒有木就會閉塞,沒有金就會死亡。然而,五臟之氣又依靠胃氣來完成。就像金屬沒有土就不會產生,木頭沒有土就無法生長,水、火沒有土就沒有來源,脾臟之土沒有胃中之土就不能滋潤。

故脾胃穀氣,不得到肺,則肺之脾胃虛;脾胃穀氣,不得到心,則心之脾胃虛;脾胃穀氣,不得到肝,則肝之脾胃虛;脾胃穀氣,不得到腎,則腎之脾胃虛;胃之穀氣,不得到脾,則脾之胃虛。若是者,脾胃顧不重哉?內傷百病,可不首固脾胃哉?請申言之。

白話文:

如果脾胃之氣不能到達肺部,就會導致肺部的脾胃之氣受阻;如果脾胃之氣不能到達心臟,就會導致心臟的脾胃之氣受阻;如果脾胃之氣不能到達肝臟,就會導致肝臟的脾胃之氣受阻;如果脾胃之氣不能到達腎臟,就會導致腎臟的脾胃之氣受阻;如果胃部的脾胃之氣不能到達大腸,就會導致大腸的脾胃之氣受阻。如果是這樣的情況,脾胃怎麼可能不受到阻礙呢?因此,內傷所致的各種疾病,豈能不首先加固脾胃之氣?請讓我詳細地說明一下。

肺之脾胃虛,則熱自內生,熱則不能生水,而見虛喘、乾咳諸燥證,是肺氣不得歸腎也;又或肺之脾胃虛,則寒自內生,寒則不能化水,而見喘嗽、腫滿諸濕證,是亦肺氣不得歸腎也。醫學云喘,在腎為虛,在肺為實。夫所謂實者,非真實也,乃肺之陽虛不化,致水上溢高源耳!金寒水冷,非溫潤納氣不可;邪水射肺,非辛淡輸水扶氣不可。

白話文:


肺部與脾胃虛弱,就會產生內熱,內熱無法生津,導致虛喘、乾咳等各種燥象,這是因為肺氣無法歸入腎臟。

另一方面,肺部與脾胃虛弱,也會產生內寒,內寒無法化津,導致喘息、水腫等各種濕象,這同樣是肺氣無法歸入腎臟的緣故。

在醫學中,喘在腎臟方面是虛證,在肺臟方面是實證。所謂實證,並不是真正的實,而是肺部陽氣虛弱,無法化解水氣,導致水分逆流到上部。

金性屬寒,水性屬冷,所以要溫潤滋養肺氣,才能納入水氣;邪水會侵犯肺部,所以要用辛淡藥物來疏通水氣,扶助肺氣。

心之脾胃虛則熱,熱則燥,君弱者臣自強,血虛者肝自旺,火水未濟,致生虛煩、心熱、不寐等證,是心氣不得歸腎也。或曰:心屬火,火性炎上,如何下降?腎屬水,水性就下,如何上升?曰:心屬火,而心中有血,是火中有真陰,故心火隨真陰下降,以交於腎水;腎屬水,而腎中有氣,是水中有真陽,故腎水隨真陽上升,以交於心火。夫真陰真陽者,心腎中之真氣也。

白話文:

如果心氣、脾胃功能虛弱就會產生熱,熱則產生燥熱,君主虛弱則臣子就會強盛,血虛則肝就會旺盛,水火不能調和,就會導致虛煩、心熱、失眠等症狀,這是因為心氣不能歸於腎。有人說:心屬火,火性向上,怎麼會下降?腎屬水,水性向下,怎麼會上升?答曰:心屬火,但心中有血,所以火中有真陰,因此心火會隨著真陰下降,與腎水相交;腎屬水,但腎中有氣,所以水中有真陽,因此腎水會隨著真陽上升,與心火相交。真陰真陽是心腎中的真氣。

故欲補心者,先實腎,使腎得升;欲補腎者須寧心,使心得降。肝之脾胃虛則熱,熱則燥,肝血一虧,肝氣即亢,或風雷激搏,致生頭疼、嘔吐等證;或木火刑金,致生乾咳、吐血等證;或燥木侮土,致生脅痛、嘔吐、蠱、膈等證,是肝氣不得歸腎也。夫治肝較他臟尤難。

白話文:

所以想要補益心臟,先要充實腎臟,讓腎氣得以上升;想要補益腎臟,必須安撫心臟,讓心氣得以下降。

肝臟的脾胃虛弱就會產生熱,熱就會導致乾燥。肝血不足,肝氣就會亢盛,可能會引起風雷激盪,導致頭痛、嘔吐等症狀;或者出現肝火剋制肺金,導致乾咳、吐血等症狀;或者出現肝氣侵犯脾土,導致脅痛、嘔吐、脹滿、隔膜痙攣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肝氣無法歸於腎臟。

相較於其他臟腑,治療肝臟是最困難的。

他臟之邪,可移之出腑,若膽雖為肝之腑,而一囊膽汁,藏而不瀉,而無出路,雖屬腑而與臟無殊,故肝病較他臟為難治。則惟有清潤以濡之、咸柔以潛之,沃水以生木也;甘潤以緩之,培土以載木也;微苦以降之,使木火不上僭也;平潤以納之,導木火得下潛也;血能含氣,氣不耗血,而肝自平矣。其肝有濕熱者,方可用苦降、辛通、酸泄之劑;氣不條達者,方可用木鬱達之之法。

白話文:

相對於其他部位的疾病,肝臟的疾病可以轉移到其他地方。雖然肝臟屬於肝臟系統,但是有一個囊狀的膽汁,儲藏而不流通,沒有出路。雖然屬於肝臟的一部分,但是與其他部位沒有區別。所以肝臟疾病比其他部位的疾病更難以治療。所以肝臟需要清潤來滋潤它,柔和來調和它,濕潤的水來滋生木元素;甘甜滋潤來緩和它,培育土壤來承載木元素;微苦來下降它,使木元素和火元素不上升;平潤來疏通它,引導木元素和火元素向下流通;血液能夠包含氣,氣不耗損血液,肝臟自然就平和了。如果肝臟有熱氣,可以採用苦味瀉火、辛味疏通、酸味收斂的調理方法;氣血不暢通,可以採用木味疏通的方法。

彼破氣、耗血諸品,豈可妄用,以伐生氣,以耗肝陰也哉?腎之脾胃虛則熱,熱則燥,腎陰一虧,腎陽即亢,或骨蒸、發熱,或吐血、夢遺,或上咳、下利,是腎氣不得歸腎也。治法亦不外清潤、溫潤,以增水養火而已矣;甘潤、甘平,以固水火中之脾胃而已矣。脾之胃虛則中土自病,或因思慮過度,或因飢飽失宜,以致氣結化濕,血結化燥,濕困脾陽,燥傷脾陰等證。

白話文:

那些傷氣、耗血的藥物,怎麼可以隨意使用,這樣會損害人體的元氣,耗損肝臟的陰液呢?腎臟和脾胃虛弱就會產生熱性,熱性就會導致乾枯。腎臟的陰液一旦虧損,腎臟的陽氣就會亢盛,出現骨蒸潮熱、發熱、吐血、夢遺、咳嗽、腹瀉等症狀,這是腎氣不能歸位的緣故。治療方法不外乎清潤、溫潤,以增加體內的水液,滋養陽氣;甘潤、甘平,以固守體內水火平衡中的脾胃。脾胃虛弱則中州(脾胃)自病,或因思慮過度,或因飲食不節制,導致氣滯化濕,血滯化燥,濕困脾陽,燥傷脾陰等症狀。

胃病則不能散輸精氣於脾,脾病則不能上輸精氣於肺,地氣不上騰,則天氣不下降,是脾胃之氣不得歸腎也。此則非寒熱溫涼所能納也,法當病燥則治燥,病濕則治濕,取純甘之味,扶土生金,順其升降之性以納之耳!

白話文:

胃病會阻礙精氣輸送給脾臟,脾臟病了就無法將精氣輸送給肺臟。地氣(脾胃之氣)無法上升,天氣(肺臟之氣)也就無法下降,這是因為脾胃之氣無法迴歸腎臟造成的。這種情況不是單純的寒熱溫涼就能解決的。治療方法應該根據病情,燥症治燥、濕證治濕。使用純甘味的藥物來扶助脾胃生化肺金之氣,順從脾胃之氣升降的特性來治療。

總之,內傷百病,不起於先天,即起於後天;起於後天,又必病及先天。五臟中有一臟不秉生成之氣,則形氣病,形病不能無害於氣,氣病不能無害於形,此不易之道,相因之理也。但治之者,不可無標本先後之分。夫陰陽、臟腑、氣血,有各自為病者,有相因而至者,有去此適彼者。

白話文:

總體來說,內在的疾病都是後天形成的,不是先天就有的。後天形成的疾病,必然會影響先天。五臟中如果有一個臟器沒有發育完全,就會引起身體和氣的疾病。身體的疾病會對氣產生負面影響,氣的疾病也會對身體造成損害,這是自然規律和相互影響的道理。但是治療時,必須分清標本和先後的順序。陰陽、臟腑、氣血有各自的疾病,也有相互影響而產生的疾病,還有治癒了這個疾病卻誘發了另一個疾病的情況。

用藥之法,如腑病宜開通,不得以臟藥犯之;臟病宜補益,不得以腑藥犯之。腑病將及臟,治腑尤須顧臟,臟病將入腑,治臟必兼理腑。腑入臟,臟入腑,又有輕重之異,藥亦不得不隨其輕重而用之。更有病雖在腑,而原起於臟,則重在治臟;病雖在臟,而原起於腑,則重在治腑。

白話文:

用藥的方法,例如腹髒病應該疏通,不能用補益內髒的藥物去治療;內髒病應該補益,不能用疏通腹髒的藥物去治療。腹髒病將要波及內髒時,治療腹髒病尤其要顧及內髒;內髒病將要進入腹髒時,治療內臟必須兼顧腹髒。腹髒病入於內髒病,內髒病入於腹髒病,又有輕重之分,用藥時也必須隨著輕重而調整。此外,還有病雖然在腹髒,但是病根卻在內髒,因此治療重點在於內髒;病雖然在內髒,但是病根卻在腹髒,因此治療重點在於腹髒。

蓋病雖在此,不必治此,治此反劇;病已去此,猶當顧此,不顧此則損。此陰陽標本先後輕重之大略也。

要之,天地與人,不外陰陽二氣。天之陰陽失,相燮理之;人之陰陽失,醫燮理之。良相、良醫,總在調劑陰陽,使之兩得其平焉已矣。

白話文:

總的來說,世界和人體,都擺脫不了陰陽二氣的影響。天空中的陰陽失衡時,會自行調節;人體陰陽失衡時,則需要醫生來進行調節。好的宰相和好的醫生,他們的共同點都在於調節陰陽,讓陰陽都能達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