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囿

《程杏軒醫案》~ 續錄 (12)

回本書目錄

續錄 (12)

1. 黃就唐表兄脘痛嘔吐危證治驗

就兄體素虛寒,向患腹痛,服溫藥相安,年來痛移上脘,氣逆嘔吐,飲食漸減,丁亥之秋,病發益劇,食全不納,自服理中六君之屬,溫理脾陽未應,形羸氣怯,臥床不起,遣價逆予。診脈胃少弦多,望色青白不澤,自以為殆,予曰無妨,治未中肯耳。尊體平素虛寒,原宜溫理,據茲脈證,由於心境欠舒,木鬱不達,厥陰乾犯陽明,肝氣逆橫,胃降失職。仲聖云:厥陰為病,氣上衝心,心中熱疼,飢不欲食。

白話文:

你的哥哥體質虛弱寒冷,過去常有腹痛的問題,服用溫性藥物後症狀緩解。近一年來,疼痛移轉到上腹部,出現氣逆嘔吐,食慾漸減。丁亥年的秋天,病情加劇,無法進食。他自行服用理中丸、六君子湯等溫補脾陽的藥物,但未見改善,身體虛弱,氣息微弱,臥牀不起,派人請我去診治。

診脈發現胃經和少陽經的脈象弦緊而多,觀察臉色青白而無光澤。你的哥哥自認病況危重,我告訴他沒有大礙,只是用藥不對症而已。你的體質原本虛寒,應當使用溫補的藥物。根據目前的脈象和症狀,病因是心境不舒暢,導致肝氣鬱結,影響到膽經,肝氣橫逆,胃氣無法正常運作。醫聖張仲景說:「膽經有病,氣會衝擊心臟,導致心痛灼熱感,即使飢餓也不想進食。」

夫肝為將軍之官,臟剛性急,脾胃雖俱屬土,然須分別治之,不容籠統而論。葉香岩謂胃司受納,脾主運化,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數語,實發前人之所未發。觀其食入即嘔,足見其病在胃而不在脾。

白話文:

肝臟被稱為「將軍之官」,它的特性是剛強急躁。脾臟和胃都屬於土行,但必須分別治療,不能一概而論。葉香巖說:胃負責接收食物,脾負責消化吸收,脾應該升發才能健運,胃應該下降才能和順。太陰脾土偏濕,需要陽氣才能運作,陽明胃土偏燥,需要陰水才能安穩。這幾句話道出了前人所未曾發現的道理。從患者進食後就嘔吐的症狀來看,可以看出他的病在胃部,而不是脾臟。

理中六君,皆是脾藥,不能治胃,今胃空若谷,必須參力扶持,始克有濟,寒士購參不易,姑思其次,以高麗參代之,乃於六君子湯中,除術甘之守,加入川椒、烏梅乾薑木瓜白芍,另用陳倉米水煎服。藥則辛酸並投,法合制肝安胃。予辭歸。越日就兄專札來云:妙方連服兩劑,痛緩嘔止,稍能安穀,頗見效靈,深為感佩。

白話文:

理中六君湯的所有藥材都是補脾的,不能治療胃病。現在胃部空虛無物,必須用人參來支持,纔能有效果。對於家境貧困的人來說,購買人參不易。暫且考慮其次選項,用高麗參代替。所以在六君子湯中,去掉術甘草,加入川椒、烏梅、乾薑、木瓜、白芍,另外用陳年的倉米水煎服。此藥方辛酸兼用,方法符合制肝養胃的原則。

我辭別後,隔天兄長特別寫信來說:妙方連續服用兩劑,疼痛減緩嘔吐停止,漸漸能消化食物,顯著見效。我深感感動。

尚祈加減,照原法略為出入,守服而痊。次春相唔郡城饒君揚翁宅中,丰采倍勝於前。

安波按:此亦病久胃虛,故麗參能受。然必須參入梅椒瓜等,仿安胃腕,以辛散、酸收、甘緩三法並濟也。

2. 燕云亭司馬伏暑感證

戊子夏,徵郡蛟水暴漲,橫流泛濫,田廬人畜,到處被湮,歙休尤甚。公奉委往勘,暑濕煩蒸,感伏膜原,交秋疾作,始而寒熱似瘧,繼則單熱不寒。吾宗思敏翁為治兩旬,大熱已退,日晡微潮,擬屬邪去正虧,轉為養陰和胃。越日寒熱又作,以為感復,輔正驅邪,病狀如故,神形益疲。

白話文:

丙戌年夏季,徵郡的蛟水暴漲,橫衝直撞泛濫成災,房屋田地和牲畜,到處被淹沒,其中歙州和休寧縣情況最為嚴重。公家委任我前往勘查,那時暑氣濕氣蒸騰,我染上了伏膜原(暑濕鬱積在體內形成的疾病),到了秋天,疾病發作,一開始寒熱交替像瘧疾,接著就只剩下高熱沒有寒戰。我父親思敏翁為我治療了半個月,高熱已經退去,下午稍微有點潮熱,猜測是邪氣已除,但正氣虧損,需要調養陰液和胃氣。但是第二天寒熱又發作了,以為是邪氣再犯,便補充正氣驅除邪氣,結果病情沒有好轉,反而身體和精神更加疲憊虛弱。

度其恙久,陰陽兩虛,連投補劑,寒熱總不能止,囑邀予商。予進署時,公寒熱正發,臥榻呻吟,診畢思翁適至,謂予曰:燕公祖之恙,吾看多次,愈而反復,煩子酌之。予曰:頃診脈象數猶帶弦,熱時口猶作渴,是屬秋時晚發,感證似瘧之候。大局無妨,但恙久正氣固虛,餘波似仍未淨。

白話文:

,其餘胤陣應答

過補恐其膩邪,過清慮其傷正,酌以輔正劑中,微寓和解之意,邪退而正不傷,斯為美也。思翁稱善,遂令疏方。藥用首烏、人參當歸茯苓甘草、料豆衣、扁豆殼、陳皮半夏糯稻根鬚,引加鮮姜紅棗,另以井河水各半煎。露一宿,明早溫服。後旦再議,屆期復召,詢其家人云:昨服藥後,寒熱未來,夜眠安穩。

白話文:

過度滋補擔心會滋生邪氣,過度清熱擔心會損傷正氣,在輔助正氣的藥物中酌情加入和解的藥材,邪氣退散而正氣不傷,這才完美。思翁稱讚很好,於是讓醫生開了方子。藥物使用何首烏、人參、當歸、茯苓、甘草、料豆衣、扁豆殼、陳皮、半夏、糯稻根鬚,加入新鮮生薑、紅棗,再用井水和河水各半煎煮。煎好後放一夜,第二天早上溫熱後服用。第二天再安排回診,到時再請病人來,詢問其家人說:昨天服用藥物後,發熱、發冷等症狀沒有出現,晚上睡得很安穩。

入室公起坐就診。笑曰:瘧魔已被君驅去矣。復與思翁斟酌加減,不旬日而痊。公善畫山水,有倪迂風,惜墨如金,求之不得,病痊後,親繪一箑贈予,並序其事。

白話文:

孫思邈進了屋子,讓公孫無恙坐下問診。他笑道:「瘧疾已經被你趕走了。」接著,他與孫思邈商討藥方的加減之處。不到十天,公孫無恙就痊癒了。孫思邈擅長繪畫山水,畫風類似倪瓚,惜墨如金,求他作畫都很難。公孫無恙病情痊癒後,孫思邈親手繪了一幅畫送給他,並寫了這件事的經過。

3. 饒君揚翁公郎風溫證治原委

道光戊子冬,郡城饒君揚翁公郎厚卿兄病,初起寒熱頭痛咳嗽,服辛散藥一劑,次日單熱不寒,口渴煩躁,嗽痰帶血,下午突作昏暈。當晚折簡逆予,黎明至郡,見其面目俱赤,舌黃耳聾,嗆咳脅痛,汗出而熱不衰,診脈洪大數疾。謂君翁曰:公郎之恙,乃風溫犯肺,邪在上焦,速為清解,免致蔓延中下。

白話文: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冬天,郡城裡的饒君揚翁公的兒子郎厚卿生病了,一開始是怕冷發燒、頭痛咳嗽,吃了辛涼藥一副後,第二天只剩發燒,不畏寒,口渴煩躁,咳嗽帶血,下午突然昏迷。當晚寫信請我,第二天黎明我就趕到郡城,看到他面色通紅,舌頭發黃,耳朵聽不見,呼吸困難,肋骨疼痛,出汗但是熱度不退,脈象又快又大。我告訴翁公說:郎厚卿的病,是風熱之邪侵犯肺部,邪氣停留在身體上部,必須趕快清除,避免蔓延到身體中部和下部。

辛散之品,不宜用也。方用料豆、甘草桑葉、蔞皮、杏仁桔梗牛蒡子、貝母、梨皮之屬。詰朝復召,問知夜來熱甚煩譫,咳血甚多,望其面目仍赤,診畢昏暈又作,額汗淋漓。翁甚彷徨,適黃就唐表兄至,予告之曰:此證確屬風溫為病,但質虧病重,慮難支撐。昨方力薄,故不應效。

白話文:

不宜使用辛散藥物。方劑中應使用綠豆、甘草、桑葉、桑白皮、杏仁、桔梗、牛蒡子、貝母、梨皮等。

隔天早上又將病人召來,得知病人昨晚發熱加劇、神志不清,咳血增多。觀察病人的面色仍然發紅,診斷完畢後又出現昏迷,額頭大汗淋漓。老人十分猶豫,恰好黃氏和唐氏表哥到來,告訴老人:這個證狀的確是風溫導致的疾病,但病人的體質虛弱,病情嚴重,擔心病人難以承受。昨天的方劑藥力不足,所以沒有效果。

就兄曰:鄙見亦然,不識當如何用藥。予曰:噫,難言。考風溫名載仲景《傷寒論》中,但只言脈證及誤治之變,並未出方。叔和以下,亦皆無治法,惟朱奉議創立六方,可謂登壇樹幟。然既言不可發汗,何葳蕤湯中又用麻黃羌活等藥耶?宋元迄今,名賢代出,所論風溫證治,未有一言折衷,可為法守者。

白話文:

對你大哥說:我的看法也跟你類似,不知道該如何用藥。我說:唉,很難說。查看風溫病的名稱記載在仲景的《傷寒論》中,但只提到了脈象證候和誤治後的變化,沒有開出藥方。叔和以下的醫家,也都沒有治療方法,只有朱奉議創立了六種藥方,可謂樹立了標桿。然而既然說不能發汗,為什麼葳蕤湯中又用了麻黃、羌活等藥呢?宋元以來,名醫輩出,關於風溫病的證治論述,沒有哪一種說法能折中統一,可以作為治療依據。

惟近時休邑汪廣朝先生,所立風溫湯一方,只葳蕤、料豆、甘草三味,藥簡功專,頗有深意。予治此證,每宗此方範圍而擴充之,往往獲驗。就兄以為然,於是照方加入沙參、生地、丹皮、地骨皮知母、貝母、黃芩,引用蘆根梨汁白蜜,服之大效。診視數次,熱勢漸退,苦寒漸減,轉手養陰潤肺,調理兩月,幸得保全。

白話文:

最近休寧縣的汪廣朝先生,創立了一個治療風熱感冒的方子,只用葳蕤、料豆、甘草三味藥,藥材簡單但療效專一,頗有深意。我在治療這種疾病時,經常遵循這個方子的基本框架並加以擴充,往往能收到滿意的效果。我向大哥說明我的想法,於是根據方子加入沙參、生地、丹皮、地骨皮、知母、貝母、黃芩,並以蘆根汁、梨汁、白蜜為引服下,取得了顯著成效。經過多次診視,病人的熱勢逐漸減退,苦寒之象逐漸減少,轉而滋養陰液、潤澤肺部,經過兩個月的調理,患者幸運地保住了性命。

是役也,使非君翁信而不疑,就兄推誠贊助,未見其有成功也。予常語人曰:凡起一大證,務須病家能篤信,醫者有主持,旁人不妄議,三者失一,不可為矣。

白話文:

矜持而唯恐失敗,不能贊同成功是企業管理者的一大忌,必須主持其事的人不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