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囿

《程杏軒醫案》~ 初集 (12)

回本書目錄

初集 (12)

1. 許細長食厥

許細長,石工也。病起少腹脹痛,堅硬如石,醫用消導藥,轉致吐蛔,便溺俱閉,更醫目為寒凝厥陰,投以姜附吳萸,痛劇而厥,肢冷脈伏。急來延予,予以手按其少腹,見其眉攢難忍之狀,謂其婦曰:此食厥證也。婦曰:病果因食冷麵而起,然已服過消導藥無效,或藥力不及,亦未可知。

白話文:

許細長是個石匠。發病時,小腹脹痛,硬得像石頭一樣。醫生用消化的藥,結果導致吐出蛔蟲,大便和小便都不通了。換了醫生後,醫生認為是寒冷凝結在厥陰經上,於是給他服用生薑、附子、吳茱萸的藥物,結果疼痛加重,手腳冰冷,脈象隱伏。急著來請我,我用手按他的小腹,見他眉頭緊皺,難以忍受的樣子,便對他的妻子說:這是因食物引起厥證。他的妻子說:病的確是因吃了涼麵導致的,但是已經服用了消導的藥物無效,或許是藥性不夠,也不一定。

第停食小恙,何至厥逆吐蛔便溺俱閉。予曰:穀食下行,由少腹右角後出廣腸,今食積不下,故大便不通,直腸緊脹,撐迫膀胱,小溲因而不利,下既不通,氣反上行,故為嘔吐。嘔多胃逆,蛔必上攻,是以隨嘔而出,務得大便一通,通則不痛,諸證自釋矣。但病經多日,凝冱已堅,非精銳之品,不能奏績。

白話文:

剛剛才停止進食,就出現輕微不適,為何會嚴重到昏迷、嘔吐蛔蟲、大便和小便都解不出來的地步?

我說:糧食下行,從小腹右側往後,經過廣腸排出體外。現在糧食沒辦法順利向下,所以大便不通,直腸繃緊膨脹,壓迫膀胱,小便因此無法排出。下方不通,氣就往上衝,所以才會嘔吐。嘔吐厲害,胃氣逆行,蛔蟲必定會反攻,因此會隨著嘔吐物一起吐出來。

重點是讓大便順利排出,一旦排出,疼痛感自然會消失,所有症狀也會自然而解。只是這個病症拖了好幾天,糞便凝結變硬,如果不是效果強大的藥物,是無法起到作用的。

旋進備急丸三錢,頃之腹中雷鳴,下結糞數枚,再與錢半,復瀉十餘行,厥回脈出,痛減腹軟,觀者動色,驚有神助。後畏藥不服,將息而起。

白話文:

稟示 الرا

2. 商人某唇衄奇證奇治

唇衄之名,醫書未載,而予則親見之。證治之奇,理不可測。乾隆壬子秋,一商人求診,據述上唇偶起一瘡,擦破血出不止,或直射如箭,已經旬矣。求與止血之藥。按唇屬脾,必由脾熱上蒸,以故血流不止,補用清劑不效,因血流多,恐其陰傷,更用滋水養陰之劑,亦不效。及敷外科金瘡各種止血藥,又不效。

白話文:

醫書上沒有記載「脣衄」這個病名,但我親眼見過。它的病症和治療方法都很奇特,令人難以捉摸。乾隆壬子年秋天,一個商人來求診,他敘述自己的上嘴脣偶爾會長一個瘡,擦破後血流不止,有時像射箭一樣直噴出來,已經持續了十幾天。他要求開一些止血藥。

根據中醫理論,嘴脣屬於脾臟,所以血流不止肯定是脾臟過熱導致的。我給他用了清熱的藥劑,但沒有效果。因為血流太多,我擔心會損傷陰血,於是又用了滋補水液、養陰血的藥劑,但也不見效。最後我敷了各種外科金瘡止血藥,還是沒有效果。

挨至月餘,去血無算,形神羸憊,自分必死。忽夢其先亡語曰:爾病非醫藥能治,可用慄一枚,連殼燒灰,同硫黃等分研末和敷,自愈。醒後依法敷之,血果止。商人親向予言,真咄咄怪事也。

白話文:

一個多月過去了,放血已經無數次了,我的身體和精神已經非常虛弱,自己都認為肯定會死了。突然我夢見已經去世的祖先告訴我:你的病不是用藥物就能治好的,可以取一顆栗子,連殼燒成灰,與等量的硫磺研成細末混合敷上,自然會痊癒。醒來後按照這個辦法敷藥,血果然止住了。商人親自向我講述了這件事,真是令人驚嘆不已。

3. 汪氏婦鼻衄止衄奇法

汪氏婦,夏月初患齒衄,衄止旋吐血,血止鼻又衄,大流三日,諸治不應。診脈弦搏,知其肺胃火盛,非寒涼折之不可,乃用犀角地黃湯,取鮮地黃絞汁,和童便沖藥,外用熱酒洗足,獨蒜搗塗足心,一晝夜衄仍不止。因憶門人許生曾言:人傳止衄奇法,先用粗琴線數尺,兩頭各系錢百文,懸掛項下,再用手指掐定太谿穴(太谿穴在兩足內踝下動脈陷處,)神驗。外治之法,於病無傷,今既諸治罔效,姑一試之,衄竟止。

白話文:

汪姓婦女,在夏初時患了牙齦出血,血止後又吐血,血止後又從鼻子流血,大量的血流了三天,用各種治療方法都沒有效果。診脈為弦脈搏動,得知她的肺胃之火過盛,不採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是不行的,於是使用犀角地黃湯,取新鮮的地黃絞出汁液,用童便沖服藥物,外用熱酒洗腳,搗爛生蒜塗抹腳心,一天一夜後,鼻子出血仍未止。因為想起門人許生曾經說過:民間流傳一則止血奇方,先使用幾尺粗大的琴絃,兩端各綁上一百文錢,懸掛在脖子上,再用手指按壓太谿穴(太谿穴位於兩腳內踝下方的動脈陷處),非常靈驗。外治的方法,對病情沒有傷害,現在既然各種治療方法都沒有效果,姑且試一試,出血果然止住了。

惟神形疲睏,頭昏少寐,思血去過多,真陰必傷,改用麥易地黃湯龜板石斛白芍、女貞、沙參阿膠、旬日霍然。識此以廣見聞。

白話文:

只有這個人精神和身體都表現得很疲倦,頭暈睡得少,考慮到很可能是失血過多,導致身體陰分受傷,改為使用麥門冬湯,另外加入龜板、石斛、白芍、女貞、沙參、阿膠,服用十幾天後,病情突然就痊癒了。記錄下這個例子,用於擴展見聞。

4. 某婦胎動下血

昔聞先輩云:補中益氣湯,乃安胎聖藥,予未深信。乾隆癸丑秋,某婦懷孕數月,腰腹俱痛,惡露行多,勢欲下墮,諸藥不應,投以此方,加阿膠即安,後屢用皆驗。下方中有參耆歸術,培補氣血,妙在升柴二味,升舉之力,俾胎元不至下陷,然後補藥得以奏功。血熱加黃芩,血虛加地黃尤妙。

白話文:

從前聽聞資深前輩說:補中益氣湯是安胎的聖藥,我當時並未深信。乾隆癸丑年秋天,有一位婦女懷孕數月,出現腰腹疼痛、陰道出血增多、胎兒下墜的現象,嘗試各種藥物都無效。我使用這個方子,再加上阿膠後,症狀很快就改善了。後來多次使用,都得到了驗證。

這個方子含有參、耆、歸、術,可以滋補氣血。妙在加入升麻、柴胡這兩味藥,它們具有升舉的作用,可以防止胎兒下墜,然後補藥纔有機會發揮功效。如果血熱,可以加上黃芩;如果血虛,加上地黃的效果會更好。

5. 呂婦產後胞衣不下誤藥暈脫

呂婦年甫三旬,平時面黃體弱,因少乳求方,與八珍湯服之,有驗。數年後又因胎產胞衣不下,予診之,曰:此氣虛不能傳送,血虛不能濡潤故也。令服礙十全大補湯,眾議以為新產,胞衣積血,阻障不出,補之不宜,或授以單方,用芒硝一兩煎服,云下胞如神,眾咸稱善,一七入喉,即時暈脫。

白話文:

呂夫人年僅三十歲,平時臉色發黃、身體虛弱,因奶水不足就醫求取方劑,經服用八珍湯後有效改善。幾年後,呂夫人產後胎盤遲遲不下,我診斷後表示:這是氣血虛弱,無法輸送和濡養所致。我開了十全大補湯給她服用。大家議論紛紛,認為產婦血瘀,胎盤堵塞難以排出,不適合用補藥。有人建議用芒硝一兩煎服,聲稱有如神助般能讓胎盤排出,大家都同意這個說法。呂夫人服下芒硝後,當場昏厥倒地。

6. 族媼血崩奇證

族媼年逾八旬,天癸復行,日漸淋漓,時或如崩,頭昏食少,心悸不寐,予與黑歸脾湯,服之不應,他醫投以清補固澀諸方,亦不效。淹纏數月而歿。予歷見老婦病此,皆不能治,古罕言之,亦奇疾也。

白話文:

一位老婦人年過八十,月經竟然重新來潮,而且越來越多、像崩潰一樣,還出現頭暈、食慾不振、心悸失眠等症狀。我給她開了「黑歸脾湯」,她吃了沒效。別的醫生也給她用了清補、固澀等各種方法治療,但都不見效。幾個月後,她便去世了。我曾見過好幾例像這樣的病症,都沒有治好過。古書上很少提到這種病,也算是罕見的疾病了。

7. 方氏女孩帶下罕見之證

鄰村方氏女,年才四歲,其母抱負來舍求治。予問何疾,曰帶下。問疾何時起,曰女夜遺溺,常以帛墊臥,舊春晨起曬帛,乍見白物,以為偶然,後頻下不已,漸覺面黃肌瘦,飲食減少。今經一載,時發時止,附近求醫,皆言未見之證。予曰:此先天稟弱,脾虛挾溫故也。但童真未充,早泄誠非所宜,令夜服地黃丸,早服參苓白朮散,匝月而效。

白話文:

鄰村方姓女子,才四歲,她的母親抱着她來找我看病。我問她得了什麼病,她說是白帶下。我問她病什麼時候開始的,她說女兒晚上會尿牀,經常要在牀墊上墊一塊布。去年春天早上起牀時曬布,突然看到白色的東西,以為是偶然現象,後來白帶頻繁出現,漸漸覺得面黃肌瘦,食慾減退。現在已經過了一年,白帶有時出現,有時消失。到附近看過醫生,他們都說沒見過這種病。我說:這是因為先天體質虛弱,脾虛伴有溫熱的緣故。但現在還是小孩子,過早洩氣是不好的。我讓她晚上服用地黃丸,早上服用參苓白朮散,一個月後見效。

半載後疾復發,仍令守原方服愈,嗣後不聞消息,及閱《怡堂散記》載一七歲幼女,患此證,雖已治痊,後出室懷孕,一產即脫,亦夭之由也。方氏女孩得無類此。

白話文:

半年後,病情再次復發,仍然讓病人服用原先的方劑,治癒後沒有再聽到她的消息。後來讀到《怡堂散記》中記載了一名十七歲的少女,患有這種疾病,雖然已經治癒,但在出嫁後懷孕,一生產下後便去世,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方姓女孩子的遭遇恐怕不比她好。

8. 洪大登痙病

洪大登為人廝役,體虛多勞,初病夾車緊痛,服疏風藥二劑,臥不能起,口不能張,日飲米泔,僅以茶瓶嘴灌入,四肢攣急,每小便須兩人抬起,痛甚汗淋,診脈細濡,兩尺尤弱,有從外感起見,仍欲用風藥者,予曰:此痙病也。氣血大虧,服此即不救。擬用大劑補元煎,旬余未效,病家亟請更方。

白話文:

洪大登是一個僕人,身體虛弱勞累過度。剛開始生病時,他腰部和車輛夾縫非常疼痛。他服用了兩劑疏散風寒的藥,但臥牀不起,也不能張口。他每天只喝米湯,用茶壺嘴慢慢灌進嘴裡。他的四肢痙攣緊縮,每次小便都需要兩個人把他抬起來。他疼痛劇烈,渾身大汗。根據脈診,他的脈搏細弱無力,尤其是兩條尺脈特別虛弱。有些人認為他的病是外感風寒引起的,仍然想用風寒藥治療。我說:「這是痙攣病。他的氣血嚴重虧損,服用這種藥根本無法拯救他。」我打算使用大劑量的補元煎劑,但十幾天過去了仍然沒有效果,病人家屬急切地要求換一種方子。

予曰:毋庸,藥力未到耳。原方令守服二十劑,漸能掉動,服至兩月,始出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