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

《張聿青醫案》~ 張聿青先生傳 (1)

回本書目錄

張聿青先生傳 (1)

1. 張聿青先生傳

三吳古多良醫,明清之世,松江李中梓、常熟繆希雍、吳江徐大椿、吳縣葉桂、元和陸懋修,聞望著述,後先輝映,雖所詣有純駁,可謂卓然能樹立者矣。其後乃有無錫張聿青先生,先生諱乃修,父工醫,先生少承家學,益孟晉,醰思博稽,以仲景之書為宗,而斟酌劉李朱薛諸家之說,論病處方,變化萬端,非姝姝守一先生之言者。平生論述甚多,散佚不存,僅得其諸論一二,其論霍亂云、霍亂熱多寒少,孟英固自言之。

白話文:

江蘇一帶自古以來就有許多良醫。明清時期,有松江的李中梓、常熟的繆希雍、吳江的徐大椿、吳縣的葉桂、元和的陸懋修。他們的名聲和著述,前後輝映。雖然他們各有不同的理論和方法,但都能卓然成家立派。後來,又出了無錫的張聿青先生。先生的名諱是乃修。他的父親是位醫生,先生自幼承襲家學,又深研孟晉的醫學理論,博覽羣書,精通本草。他尊奉仲景的醫著為圭臬,同時吸取劉完素、李東垣、朱丹溪、薛己等大家的學說,診斷病情和處方用藥變化萬端,不拘泥於一家之言。他一生寫了許多醫學論述,但流傳下來的很少,僅存幾篇論文。其中論述霍亂的一篇說:「霍亂多見於熱,寒證較少。」孟英也曾提出過這個看法。

但其論寒熱二證,有一定之據,如熱病則於未病之前數日,先有目中溜火肛門灼熱等象。然歷見患病者,一吐一瀉,無不肢冷黏汗,脈伏不起,大煩大渴,螺文縮陷,甚則失音目陷,雖投白虎得生之熱證,未必於未病之前如孟英所云也。而投理中四逆得生之寒症,未必不煩不渴,神情狂越,與熱證相似也。

白話文:

然而孟英對於寒熱兩類證狀的論述,有一定的依據,例如熱病通常在發病前幾天,就會先出現眼睛紅赤、肛門灼熱等徵兆。然而實務上,我所見過的患者,不管是一吐一瀉,還是四肢冰冷、汗出黏膩、脈搏微弱,都出現嚴重的煩躁口渴、舌苔捲縮,甚至喪失聲音、眼睛凹陷。即使使用治療熱證的白虎湯讓病人起死回生,也不一定能在發病前出現孟英所說的這些徵兆。而使用治療寒症的理中湯和四逆湯起死回生,也不一定不會出現煩躁口渴、神志亢奮的情況,這與熱證的表現相似。

村醫每見肢冷脈伏,不問口渴,不驗舌色,妄投四逆而霍然向愈。亦有肢冷脈伏,大煩大渴,渴而能飲,投白虎地漿而竟斃者。余以三十年閱歷,始知熱證於未病前先見火象之說,殊難為信。惟一經芳開,熱象發現,對病用藥,方無誤治。蓋熱症有濕邪外遏,寒證為陽氣閉塞,芳開之法,亦分溫清。

白話文:

村裡醫生每次遇到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的情況,都不問病人是否口渴,也不檢查舌苔顏色,就隨便給病人服用溫陽補腎的「四逆湯」,結果病人就神奇地好轉了。也有一些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的病人,但他們非常煩躁和口渴,而且口渴時還能喝水,結果給他們服用敗火的「白虎地黃湯」,卻導致死亡。我經過三十年的臨牀經驗,才明白在疾病未發作前就能預見熱象的說法,實在難以置信。只有在疾病發作時,熱象才明顯,根據病症用藥,才能避免誤診。因為熱證有濕邪阻礙,寒證是陽氣閉塞,所以分為溫熱和清涼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

然熱證而投以溫開,亦可透發,寒證而投以清開,則反凝澀,此大害也。尤可惡者,隨意呼名,如絞腸、吊腳、癟螺之類,霍亂之甚者,螺文無不癟,經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

白話文:

如果發熱的病症使用溫暖的藥物,也可以幫助透發邪氣;如果寒症使用清涼的藥物,反而會導致凝滯。這是一大危害。

更可惡的是,隨便給病症取名字,像是絞腸、吊腳、癟螺之類的。霍亂嚴重時,螺紋都會凹陷。經書上說,衛氣可以溫暖身體組織,充盈皮膚,潤澤毛孔,控制身體的開合。

霍亂則衛氣閉塞譬如納手於水,濕氣抑遏衛氣不行亦致螺陷,即此意也其論燥曰、秋分以後或病咳熱,或渴或否,其變險也,氣喘痰鳴,痰厚而稠,斃者甚多,論者目為風溫,此燥症也。秋令久燥,金乘所勝,所不勝來復其剋金也勢若燎原壯火食氣,則肺氣傷火爍津液則肺陰傷。黏痰即被熬之津液也,然痰色多黃則又挾濕火為燥之復,氣濕即燥之化氣也。

白話文:

霍亂

霍亂是由於衛氣閉塞造成的,就像把手伸進水裡,濕氣會阻隔衛氣運動,導致螺絲陷落,霍亂的原理也是如此。

燥症

秋分以後,可能出現咳嗽、發熱、口渴等症狀。病情嚴重時,還會氣喘、痰鳴,痰液厚稠。死亡率很高。這類症狀通常被認為是風溫病,其實是燥症。

秋令長期乾燥,金氣勝克了木氣,但木氣會反過來剋制金氣,就像大火蔓延,消耗氣血,損傷肺氣。肺中的津液被火氣耗盡,肺陰受損。黏痰就是被耗盡的津液。但是,如果痰液顏色偏黃,說明有濕火併發,這是燥症復發的徵兆。氣濕也是燥症化生的邪氣。

吳鞠通謂伏氣為火,化氣為濕,復而且化,故痰兼濕黃化少復多,故濕不能濟其燥。是知復氣傷肺,由內而起之枯燥,與天氣清冷之燥,判若霄淵有舌可驗,有脈可憑,有象可稽也。晚年居滬上,名益重,遠方求治者踵相接。當是時,天下大醫,群萃上海,青浦陳蓮舫、武進費繩甫尤著,其人善夤緣冒進,借聲勢,或稱御醫以撼庸俗、餌高糈,然其術亦淺。無慮內傷外感虛實寒熱,一切以不關病之藥,羼孴成方,以嘗試而已。

白話文:

吳鞠通認為,伏氣會化為火,化氣會化為濕。反覆化生,所以痰濕黃稠,少退多生,因此濕氣無法濡養肺部的燥熱。由此可知,復氣損傷肺部,會導致內部產生的枯燥,與天氣清冷導致的燥熱有天壤之別。可以通過舌象、脈象和徵候來鑑別。晚年居住在上海,名聲更重,遠方求診者絡繹不絕。當時,全國的名醫都集中在上海,青浦的陳蓮舫、武進的費繩甫尤為知名。他們善於投機取巧,借用名聲,自稱御醫以迷惑世俗、謀取高利。然而,他們的醫術卻很淺薄。不管內傷、外感、虛實、寒熱,一律使用與疾病無關的藥物,混雜在一起開方,只是試驗而已。

先生初至少知者。一日林某喘作,人有言先生至,御醫陳蓮舫在焉,慢不為禮,視其方皆玉蝴蝶溷沌衣厚朴花等一派似藥非藥者先生曰、下材淺薄請有所問,厚朴花性味何等也陳曰、本草詳之耳。曰、本草多矣。若某某若某某,吾皆誦習之,未見有此藥也,敢問何出。陳語塞,久乃言曰、大約與厚朴相似耳。

白話文:

一開始,大家都不認識這個醫師。

有一天,姓林的人喘不過氣來,有人說這個醫師來了,御醫陳蓮舫也在場。陳蓮舫對他慢待不禮貌,看了他的藥方,全是玉蝴蝶、溷沌衣、厚朴花等看起來像藥但又不像藥的東西。醫師說:「我資質淺薄,請教教我,厚朴花的性味是怎樣的?」陳蓮舫說:「本草上記載得很清楚。」醫師說:「本草有很多記載。像×××、×××這些藥,我都讀過很多遍,沒有見過這種藥。請問這藥出自何處?」陳蓮舫說不出話,過了好久才說:「大約和厚朴相似吧。」

先生正色曰、願君誡之。治病非兒戲,陳唯唯不能答。先生遂定方,用熟地肉桂等。陳與病家皆難之。先生毅然曰、如不信,啜二之一,夜半知,明日繼進,失事抵吾命可也。如其言盡劑而安。由是論者翕然,僉謂先生之學,實有本矣。今略述其他治案以備觀覽。朱葆三病脘痛吐涎水。

白話文:

醫生正色道:「希望你聽我的告誡。治病不是兒戲。」陳先生連連答應,但不能回答。醫生於是確定了方子,用了熟地、肉桂等藥物。陳先生和病人都不太相信。醫生堅定地說:「如果你不信,先吃一半的藥,半夜你就會知道藥效,明天繼續吃,如果出了事,就拿我的命來抵。」果然如醫生所說,吃完藥就痊癒了。從此,評判的人們都心悅誠服,一致認為醫生的醫術確實有根據。現在簡要敘述其他治療案例供大家參考。朱葆三患有胃脘痛和吐涎水的症狀。

脘中漉漉,得嘔而快。西醫治之不效。先生曰、此水飲傷胃也,乘其元氣未虛,尚可攻逐。用半夏黃連乾薑腹皮茯苓枳實竹茹控涎丹,服後瀉出冷水,嘔即平復,用苓桂術甘加椒目數劑,脘舒溲行,尚有嘈雜,用芩連橘半桂芍蒺藜杏仁,通降抑木而瘳丁姓溫邪大熱大渴,煩躁神昏紅疹隱約,醫用羚羊牛黃等劑不應。

白話文:

古文:

脘中漉漉,得嘔而快。西醫治之不效。先生曰、此水飲傷胃也,乘其元氣未虛,尚可攻逐。用半夏黃連乾薑腹皮茯苓枳實竹茹控涎丹,服後瀉出冷水,嘔即平復,用苓桂術甘加椒目數劑,脘舒溲行,尚有嘈雜,用芩連橘半桂芍蒺藜杏仁,通降抑木而瘳。

胃裡面有水氣,嘔吐後會感到舒服。西醫治不好。醫生說,這是水飲損傷了胃,趁著元氣還沒虛弱,還能把水氣排出。於是使用了半夏、黃連、乾薑、腹皮、茯苓、枳實、竹茹、控涎丹。服藥後瀉出了冷水,嘔吐也平復了。接著用了苓桂術甘加上椒目等幾劑藥,胃脘舒暢了,小便也通暢了。仍然有些煩躁不安,於是用了黃芩、黃連、橘皮、半夏、桂枝、芍藥、蒺藜、杏仁等通降祛火的藥物,最後治癒了。

古文:

丁姓溫邪大熱大渴,煩躁神昏紅疹隱約,醫用羚羊牛黃等劑不應。

得了溫邪的丁姓患者,發高燒、口渴、煩躁不安、神昏迷糊、身上起了紅點點。醫生用了羚羊角、牛黃等藥物,但病情沒有緩解。

先生視其目不瞑,知有痰濁,加遠志竺黃,病不減,再診舌絳中有薄白,時噯氣肢冷知為濕遏熱伏,改用三仁去樸,加黃芩知母菖蒲,躁悶大退,紅斑遍發,用化斑湯重用犀角石膏而愈。龔氏婦咳嗽吐血咽痛失音,內熱口燥,諸醫投養陰法無效,日羸削,先生詢其病得之感寒,瞿然曰、此諺所謂寒包火也。投麻杏甘膏蟬衣象貝桑葉茯苓黑歸藕節,咳退音清,繼進清咽寧肺而安。

白話文:

這位醫師看到患者眼睛無法閉合,知道他有痰濕,於是加了遠志和竺黃,但病情沒有改善。再次診斷時,看到病人的舌頭很紅,中間有薄白苔,偶爾有噁心和手腳冰冷的症狀,醫師判斷是濕氣阻滯了熱邪的發作。於是改用三仁湯去樸,加了黃芩、知母和菖蒲,病人的躁悶感大幅減退。但是出現了全身泛紅的症狀,醫師用了化斑湯加重犀角和石膏的劑量,最後病癒。

龔氏的妻子咳嗽、吐血、咽喉疼痛、失聲,內有熱邪,口乾舌燥。其他醫師使用滋補陰液的方法治療無效,患者日漸消瘦衰弱。這位醫師詢問患者的病因,得知是受寒所致,他驚訝地說:「這正應了一句諺語:寒包火。」於是使用了麻杏甘膏、蟬衣、象貝、桑葉、茯苓、黑歸和藕節,病人的咳嗽消失了,聲音也恢復了清澈。接著再使用清咽寧肺的藥方,病情逐漸好轉。

勞某,不寐經年,某名醫謂虛陽不斂投養陰法及珠粉,屢服二十劑,胸悶胃鈍,仍不得寐。先生曰、此痰火也。予溫膽湯而瘳。楊子萱濕溫三候,汗㾦不得暢,背脊惡寒,熱勢起伏,群醫束手。先生曰、此宜堅壁清野法,勿犯穀氣以鬱金杏仁桔梗藿香薏苡通草滑石半夏等連服使邪與濕分氣行汗暢而愈。粵商林不納不飢便閉四旬一行醫謂陽虛,進蓯蓉肉桂及半硫丸仍不效。

白話文:

勞某失眠多年,某位名醫說他陰虛陽亢,於是給他服用養陰法和珠粉,連續服用了二十劑,卻導致胸悶胃脹,依然無法入睡。李時珍說:這是痰火引起的。他用溫膽湯治療後,勞某就痊癒了。

楊子萱患濕溫病的三個階段,汗出不暢,背脊發冷,熱勢起伏不定。其他醫生都束手無策。李時珍說:這應該採取「堅壁清野」的方法,避免穀氣鬱結,用鬱金、杏仁、桔梗、藿香、薏苡、通草、滑石、半夏等藥材連續服用,讓邪氣和濕氣分開,氣行汗暢,病情就會好轉。

廣東商人林某大便不通,不覺得餓,四週才排便一次。醫生說他陽虛,讓他服用肉蓯蓉、肉桂和半硫丸,但仍無效。

先生曰、此胃陰虛也。投甘涼而痊。鉅商丁劇飲後醉而不醒。搐搦痙厥,醫謂挾陰傷寒先生曰、此酒熱引動肝陽耳。與咸降法一劑知二劑已。龍湛霖患不寐,他醫初投溫補,繼以育陰,皆不驗先生曰、此痰熱內阻心腎不交也。用玳瑁珠母龍齒羚羊膽星半夏栝蔞竹茹,二劑病失。

白話文:

醫師說:這是胃陰虛弱。用滋陰清熱的藥物就可以治癒。

大商人丁某酒後喝醉,卻一直昏迷不醒,抽搐痙攣,昏厥。其他醫師認為是寒氣夾雜在陰氣中的感冒。醫師卻說:這是酒熱引動了肝陽啊。用清除肝陽的方法治療,一劑或兩劑後就會好了。

龍湛霖失眠,其他醫師一開始用溫補,接著用養陰的方法,但都不見效。醫師說:這是痰熱阻隔在內,導致心腎不能相交。用玳瑁、珠母、龍齒、羚羊膽、星半夏、栝蔞、竹茹,兩劑後疾病就消失了。

方維卿痢劇發呃,七日夜不止,將治木矣。先生診其脈沉弦,審知有脘痛病,用瀉心加黑白醜丁香,一劑呃止復用清六飲加二苓薏滑香砂琥珀,痢亦止。凡先生治驗,就所知者止此,及門百人,或更有悉其詳及神於此者,要其剖析豪鋩,洞徹癥結,原本經論超然神解,不外乎此先生卒年六十餘,至今稱張氏醫法。

白話文:

張維卿先生治療痢疾嚴重並伴有呃逆,已經持續七個晝夜沒有好轉,病情危急。張先生診脈發現脈象沉弦,判斷患者有胃脘疼痛的病症。於是使用瀉心湯加上黑白醜丁香,一劑藥後呃逆就止住了。接著再使用清六飲加上茯苓、薏苡仁、滑石、香砂和琥珀,痢疾也痊癒了。以上是張先生治療痢疾的案例,僅供大家瞭解。張先生門下有百餘名弟子,有些人可能瞭解得更詳細或有更神奇的治療方法。但無論如何,張先生卓越的醫術,善於剖析病情、透徹理解症結,並且以醫書經典為基礎,運用靈活的醫理,化解疑難,這些都是他醫法的精髓所在。張先生享年六十餘歲,至今他的醫術仍被稱為「張氏醫法」。

簫蛻曰、予二十七歲時,負笈先生門。觀其丰神清峻,音詞朗鬯,輒心儀之,以為近世傑士隱於藝者,豈偶然也。醫雖小道,非有高世拔俗之想,輕財重義之風,不可以言深造。先生治病,遇貧賤者不取一錢,皆隨手效。昆季八九人,皆早世,卵翼群從,各有名業。清光緒間詔徵天下名醫,諸貴人推轂,先生力卻之。凡此皆人所難即其志可以審其藝矣。

白話文:

蕭蛻說,我二十七歲時,背著書袋拜訪老師。看到他的神態高潔,說話清晰響亮,立刻就被他吸引了,認為他是當代隱身於醫術中的傑出人物,這可不是偶然啊。

醫術雖然只是小道,但如果不具備超凡脫俗的志向和重視義氣輕視財富的風範,就不可能深入鑽研。老師治病,遇到窮人和地位低微的人,分文不取,總是隨手幫他們治好。他的八九個兄弟姐妹都早逝了,他撫養了一羣侄子和侄孫,他們各自都有了自己的事業。清朝光緒年間,朝廷下詔徵求天下名醫,許多權貴推薦老師,老師都堅決推辭。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他的志向,從而可以評斷他的醫術。